夏商时期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9月25日上午第四场演讲摘要
发布时间:2017-09-27文章出处: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作者: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殷墟玉器的原料来源问题
唐际根、荆志淳
殷墟玉器的原料来源问题深受学术界关注。
许多学者曾经热衷于寻找殷墟玉器的“产地”,提出殷墟玉器的用料包括有和田玉、岫岩玉、南阳独山玉等。这种认识在今天看来显然过于粗浅。
随着学术界对史前和夏商时期各考古学文化用玉知识的增加,加上近年多处地点发现了新的玉矿藏,重新认识殷墟玉器的来源具备了条件。
“殷墟玉器的玉料来源、加工工艺与受沁机制”课题组对历年来殷墟出土玉器的综合分析,包括玉料的物理观察、近红外分析和拉曼光谱分析,以考古类型学基础上,就殷墟玉料的来源问题提出了新的认识。同时对殷墟玉料研究涉及哪些问题和研究方法进行了分析归纳。确认了真正属于商代晚期开采和使用的“玉料”,同时也确认了“遗玉”的大致范围和各种“遗玉”的大致占比。
论殷墟工匠墓及工匠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何毓灵
殷墟自上世纪初叶发掘以来,已揭露的商代晚期的各类型墓葬万座以上,出土了大量的随葬品。如何依据墓葬随葬品、墓主人类学特征、墓葬分布等来研究墓主人生前的职业问题,一直未取得大的进展。
报告首先总结了殷墟手工业作坊的发现状况,通过系统分析初步将其分为中部宫殿区工业区、南部铸铜、制骨、制陶、制玉工业区、西部铸铜、制骨工业区、东部铸铜、制骨、制陶工业区四个手工业作坊工业区。通过对作坊区周围墓地发现墓葬形制、出土遗物的研究,结合体质人类学的材料,科学的对部分墓葬墓主人的身份进行辨识,目前身份为“工匠”的墓葬比较明确的有:铸铜工匠(如孝民屯、苗圃北地)、制玉工匠(如铁三路)、制骨工匠(如铁三路)、制陶工匠(如刘家庄北地)、制石工匠(如徐家桥北)、制贝工匠(如戚家庄东)等。
从事生产的工匠们,最基层的组织单位应是家族,这不仅从墓葬布局、形制、随葬品中能够反映出来,殷墟的甲骨文、金文资料也充分说明这些。家族手工业生产可以很好地解决技术传承问题,同时,也可有效控制技术外流。
殷墟手工业制品中,很多是礼器,诸如青铜容器、玉器等,为了对其生产进行有效管理,王室一方面把手工业作坊相对集中布局,如铁三路制骨、苗圃北地铸铜、刘家庄北地制陶等就是如此。同时,王室还设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司工”一职可能就与此有关。
周人灭殷之后,把大量的手工业者迁徙或分封给诸侯国,在洛邑、宗周也大量发现所谓的“殷遗民”手工业者,而手工业生产组织与管理的方式则是采取家族式管理方式。
殷墟晚商玉器工艺初探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叶晓红
报告首先对这一课题的缘起及相关实验方法进行了总结,同时梳理了中国早期玉器切割技术的分布状况。
研究认为殷墟晚商时期,虽然大型玉器减少,但是玉器器形规整,应是以锯片切割为主要的开料技术,该技术也用于二次加工,与二里头文化相比并未产生明显变化,此外玉器上的镂雕部位出现某种“线锯”技术。
通过观察妇好墓出土玉器,可发现在殷墟晚商时期,无论片状或圆雕玉器,丰富而规整的阴刻纹饰成为必不可少的装饰需求,图案的重复性和对称性特点为该时期玉器添加了均衡和谐的美感。究其缘由,应是玉器传统的延续和晚商青铜文化浸染共同促成。
锯片切割技术在玉器的二次加工方面的应用相对较复杂,存在两类技术:锯片切割技术以及某种细窄的线状工具携带解玉砂进行切割的技术。前一类技术承自早期玉器技术传统。然而,后一类“线锯”技术与新石器时期盛行的砂绳切割技术并不相同。提出了中原时期晚商时期是否还存在新石器时期盛行的砂绳切割技术的疑问。
研究认为殷墟晚商时期玉器加工技术中所使用的解玉砂发生了变革。以往所使用的石英砂或以石英为主的砂,被硬度更高的砂替代。
就中国玉器技术史而言,砣具的应用是加工技术从纯粹手工到半机械化的分水岭,而晚商时期正处于这个极为重要的变革阶段。
磨石类工具在殷墟发现较多,但其他制玉工具鲜有出土,推测可能正是与严格地管理有关。
岭南新发现透闪石质玉料及其与先秦岭南玉器的初步比较
丘志力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报告首先梳理了岭南地区新石器及夏商时期发现玉器的重要遗址,并对玉器材料的年代进行了初步分析。
报告对2016年南岭山脉湖南-广东省界附近临武香花岭新发现了透闪石质的玉料产地在野外考察及采样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分析,并对新发现的玉料与广东过去所发现先秦时期的玉器进行比较,认为丁沙地的部分玉料不是临武出产。同时认为临武香花玉具有非常典型的标型特征,有可能是岭南地区夏商以前(含夏商)玉料的一种来源,但不是唯一来源,其原料有可能是多源的。
通过将其与国内其他产地的玉料进行对比研究,将为今后深入研究岭南史前-商周玉文化的形成及演化提供基础材料。
从殷墟王陵看明义士收藏的玉器残片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曹楠
报告将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馆藏的明义士收藏的中国古代玉器按用途大致分为两类,即大型器物的装饰残片,如T形缝残片、平行线纹玉石片、蘑菇型兽角1;另一类是玉石仪仗、装饰品残片,以戈、戚、琮、璧环类为主。
通过将辨明器形的戈、戚、琮、璧环的玉器残片与侯家庄王陵1001号墓出土的玉器残片进行比较,可以看到二者从可以辨识的器类、破碎的大小都相似,因此推测明义士收藏的这些玉器残片可能来自这些王陵大墓。
报告还对部分学者对这类玉器残片从墓葬内被盗出原因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认为殷墟西北冈大墓上早期盗掘坑的发生年代约当西周早期,平定武庚之乱后,周人将士很可能有预谋、有组织的大肆发掘了殷王室的大墓,不仅尽取随葬的宝器,还砸毁棺椁或砸碎不能带走的器物,表面上看来这是对武庚叛乱的惩罚,更深的目的则是“以绝殷祀”。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