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夏商时期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9月25日下午第六场演讲摘要

发布时间:2017-09-27文章出处: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作者: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关于商代玉器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思考——以《妇好墓玉器》为例
 
吉琨璋(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殷墟迄今出土商玉的总数约2600件组,可分为礼器、仪仗、工具、用具、兵器、装饰品、艺术品、杂类等类别。妇好墓是商代晚期武丁大墓,属殷墟二期,出土玉器750件组。代表了这一时期商代玉器最高等级和最高制作水平,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作用。吉先生对其中的玉柄形器、大玉戈、玉圭、玉凸缘环(高领璧)、玉箍形器、玉牙璋、玉璋、牙璧(玉璇玑)、红玛瑙,以及商代玉器与铜器纹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其中龙山晚期到夏代的玉圭由斧钺类玉器发展而来,形制为圆首或者平首;商周时期及春秋以后的玉圭由大玉戈发展而来。
 
  璋作为一种礼器,大约出现于商代晚期,流行于西周。春秋以后,像所有礼器一样,逐渐走向大众化,走向民间,汉以后更是作为一种符号。璋不仅见于先秦典籍,同时还见于商周金文,在当时社会的礼制活动中和贵族们的交往中担任重要角色,起着沟通作用。金文中提到的用璋的情景包括王赏赐臣下、臣下回馈给周王、贵族间的交往凭信、贵族间的馈赠等,而文献中用璋的情景包括祭祀、族间交往的媒介、兵礼器(相当于兵符)、用具(圭瓒、璋瓒)等。无论文献还是金文,玉礼器有圭璋,但不同身份等级使用不同的玉礼器,天子用圭,臣下用璋,璋的身份低于圭,也是仅次于圭。但是,迄今为止,我们在商代晚期和西周时期的考古材料中,还没有找到或者准确界定出哪种玉器就是文献和金文中的璋。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待以后新的考古材料。
 
 
山东前掌大墓地出土玉器分期试析
 
蔡庆良(台北故宫博物院)

 
  依发掘报告,前掌大墓地共分为三期,第一期年代为商代晚期,第二期为西周早期早段,第三期为西周早期晚段。但因为玉器常累代流传,墓地出土玉器的年代未必等同于墓葬年代。蔡先生认为,早期的墓葬不会埋藏晚期的玉器,再结合其他时代确切的墓葬所出土的玉器,应可较精确分辨出前掌大出土玉器的年代。
 
  殷墟二期晚段玉器的风格特征包括羽纹零件、「C」形单元、琢磨手法(表现为参差断续、深浅不一)、圆弧造型、玉料颜色多呈较深的绿色。综合这些特征,结合其它墓葬出土的同类玉器,可知前掌大M206:22圆弧异兽、M213:58玉戈、M38:11玉鸟、M38:8玉鱼、M38:22玉鱼、M120:63玉环、M109:5玉龙、BM4:5、M13:38等玉器的制作年代应均为殷墟二期晚段。
 
  殷墟三期玉器的风格特征包括方转单元零件、玉质颜色偏单和素简特征。综合这些特征,结合其它墓葬出土的同类玉器,可知前掌大M219:2玉龙、94ASDM7:8、76AGGM824:5、一期M222:73动物形佩、二期M21:15动物形佩、三期M120:42动物形佩的年代应是殷墟三期早段。M132:11玉牛,以及前掌大出土的一批玉龙如BM3:40、M38:25、M38:28、M109:6、 M219:1、BM3:5的制作年代应为殷墟三期晚段。
 
  殷墟四期至西周早期。该期动物形玉佩没有二期晚段以来的圆弧形制,也缺乏深色的玉质特征;和殷墟三期相比,则形制多为长直或不规整的片饰,更显粗糙简率。该期琢磨手法更显简略以符合此时粗简光素的风格,至西周时,渐渐朝西周中期“巨细靡遗、一丝不苟”的技巧调整,已显圆转而细致。这一时期的前掌大出土的动物形玉佩有M128:9、M222:57、M38:34、M13:23、M34:19、M205:24、M103:22、M119:7、M119:8、M119:18、M119:19。
 
  此外,前掌大墓地还出土有一些特殊的器物,如M120:77玉鹰时代为石家河文化晚期,BM3:60玉鹰属于西周早期早段模仿山东龙山文化晚期的制品。M11:68玉鸟原本为石家河玉器,流传至商代晚期时因未知原因,改制者因应造型加上了商代晚期的纹饰,并最终埋藏在西周早期早段的墓葬中。
 
 
决拾既佽,弓矢既调——商周时期玉射具:夬(韘)、拾(臂鞲)的流与变
 
左骏(南京博物院

  
 
  左先生对夬(韘)、拾(臂鞲)产生的背景,以及其流变进行了梳理。认为从中国商晚期开始,商王与臣僚的射艺已广泛涉及娱乐庆典、军事活动等诸多方面;此后周人将“射”引入祭祀礼仪当中,出土金文或是传世文献均表明“射” 已承载更高层的礼制作用,如此一直延续到后世。与此同时,活动中礼制射具——扳指和臂鞲从无到有的凸显出来,逐渐成为“射礼”中不可或缺的实用性器具,其中等级最高则是玉质射具。此两种射具在商周时期民族文化交流带动的大背景下,伴随着弓体演变,个体型式与功用也在不断完善演进。其中春秋晚期出现的玉质“套装” 组合,是其等级最高、同样也是最耀眼夺目的射礼表演器具。佩玦在两汉时期达到繁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有所式微,宋至清时期重新开始流行。玉玦所演化出的“鸡心佩”、讹变出的带头称谓均为中国古代器具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商时期有领环的生产与流通
 
黄超(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有领环是公元前2300至500年之间在中国与东南亚大陆广泛分布的一种器物,目前学术界对有领环的研究和认识还处于起步阶段。黄先生通过对出土标本制作工艺的显微观察,实验考古以及技术风格进行比较,来探讨商时期有领环的生产、流通以及不同区域之间的的文化交流与互动关系。
 
  有领环按照纹饰特征可分为素面、有突齿、有同心圆弦纹三种类型。其生产流程包括原料的获取、制坯、孔的加工(琢钻、钻孔)、领的加工(切割、管钻?)、附加纹饰、修整打磨、成型。实验表明制作一件普通的石质有领环(琢孔)需要至少约48小时。
 
  晚商时期中国境内有领环的流通可能有以下五种方式:当地政治权威控制的生产与分配;移民的流动;长距离交换或贸易;技术传播;流动工匠。
 
  就有领环而言,不同时期内越南与中国交流互动的方式、区域有所不同: 在1600-1300 BC之间,有领环是越南冯原文化中期的社会上层人物从中国四川盆地三星堆(月亮湾地点)引入的主要玉器之一,并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之间史前社会上层交流网的形成;在1300-1000 BC之间,岭南逐步取代四川盆地,成为与越南北部互动的新中心,这一时期有领环在两地之间的流通主要以技术和风格传播为主。
 
 
盘龙城遗址玉戈的重新梳理
 
陈丽新(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盘龙城遗址是长江流域目前发现的最重要的商代早期遗址,不仅有保存较为完整的城垣、宫殿基址,而且出土了大批重要的青铜器、陶器、玉器和原始瓷器等。对遗址出土资料,学界过去主要关注的是青铜器和陶器,有关玉器特别是最为重要的玉戈材料,则涉及较少。陈先生重新校勘遗址发掘报告的玉戈材料,梳理不同玉戈及其出土背景,并结合近年来新的考古收获,对盘龙城玉戈进行了全面考察。
 
  盘龙城遗址出土和采集了数量较多的玉戈,总体保存不太好,均沁蚀的厉害,材质基本相同。这些玉戈数量多,体量一般也较大,一般通长在30、宽在6厘米以上,属大型玉戈。主要出自遗址规模较大、规格较高的墓葬中,玉戈在墓葬中的位置也较为固定,多置于腰坑内。玉戈的多少、大小,与墓葬等级是相对应的。同出的一般有青铜礼器,说明玉戈,特别是那些体量较大型玉戈,是和青铜器一样作为重要的礼器。玉戈的体量和组合形式,也表明玉戈作为重要礼器有其较明确的器用方式。
 
 
商代前期的贵族分层——以玉戈为视角
 
张昌平(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玉戈作为中原文化的产物,属于礼仪性用器,其发展经历了从二里头文化、二里冈文化、殷墟文化至西周文化的滥觞、发展、繁盛至衰落阶段。张先生通过对郑州商城、盘龙城、藁城台西遗址、大辛庄遗址出土青铜器和玉器的重要墓葬进行比较分析,认为玉戈一般与青铜礼器及礼仪兵器伴出,墓主一般具有较高的谁会地位。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夏商时期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夏商时期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9月25日下午第六场演讲摘要

发布时间:2017-09-27

关于商代玉器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思考——以《妇好墓玉器》为例
 
吉琨璋(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殷墟迄今出土商玉的总数约2600件组,可分为礼器、仪仗、工具、用具、兵器、装饰品、艺术品、杂类等类别。妇好墓是商代晚期武丁大墓,属殷墟二期,出土玉器750件组。代表了这一时期商代玉器最高等级和最高制作水平,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作用。吉先生对其中的玉柄形器、大玉戈、玉圭、玉凸缘环(高领璧)、玉箍形器、玉牙璋、玉璋、牙璧(玉璇玑)、红玛瑙,以及商代玉器与铜器纹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其中龙山晚期到夏代的玉圭由斧钺类玉器发展而来,形制为圆首或者平首;商周时期及春秋以后的玉圭由大玉戈发展而来。
 
  璋作为一种礼器,大约出现于商代晚期,流行于西周。春秋以后,像所有礼器一样,逐渐走向大众化,走向民间,汉以后更是作为一种符号。璋不仅见于先秦典籍,同时还见于商周金文,在当时社会的礼制活动中和贵族们的交往中担任重要角色,起着沟通作用。金文中提到的用璋的情景包括王赏赐臣下、臣下回馈给周王、贵族间的交往凭信、贵族间的馈赠等,而文献中用璋的情景包括祭祀、族间交往的媒介、兵礼器(相当于兵符)、用具(圭瓒、璋瓒)等。无论文献还是金文,玉礼器有圭璋,但不同身份等级使用不同的玉礼器,天子用圭,臣下用璋,璋的身份低于圭,也是仅次于圭。但是,迄今为止,我们在商代晚期和西周时期的考古材料中,还没有找到或者准确界定出哪种玉器就是文献和金文中的璋。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待以后新的考古材料。
 
 
山东前掌大墓地出土玉器分期试析
 
蔡庆良(台北故宫博物院)

 
  依发掘报告,前掌大墓地共分为三期,第一期年代为商代晚期,第二期为西周早期早段,第三期为西周早期晚段。但因为玉器常累代流传,墓地出土玉器的年代未必等同于墓葬年代。蔡先生认为,早期的墓葬不会埋藏晚期的玉器,再结合其他时代确切的墓葬所出土的玉器,应可较精确分辨出前掌大出土玉器的年代。
 
  殷墟二期晚段玉器的风格特征包括羽纹零件、「C」形单元、琢磨手法(表现为参差断续、深浅不一)、圆弧造型、玉料颜色多呈较深的绿色。综合这些特征,结合其它墓葬出土的同类玉器,可知前掌大M206:22圆弧异兽、M213:58玉戈、M38:11玉鸟、M38:8玉鱼、M38:22玉鱼、M120:63玉环、M109:5玉龙、BM4:5、M13:38等玉器的制作年代应均为殷墟二期晚段。
 
  殷墟三期玉器的风格特征包括方转单元零件、玉质颜色偏单和素简特征。综合这些特征,结合其它墓葬出土的同类玉器,可知前掌大M219:2玉龙、94ASDM7:8、76AGGM824:5、一期M222:73动物形佩、二期M21:15动物形佩、三期M120:42动物形佩的年代应是殷墟三期早段。M132:11玉牛,以及前掌大出土的一批玉龙如BM3:40、M38:25、M38:28、M109:6、 M219:1、BM3:5的制作年代应为殷墟三期晚段。
 
  殷墟四期至西周早期。该期动物形玉佩没有二期晚段以来的圆弧形制,也缺乏深色的玉质特征;和殷墟三期相比,则形制多为长直或不规整的片饰,更显粗糙简率。该期琢磨手法更显简略以符合此时粗简光素的风格,至西周时,渐渐朝西周中期“巨细靡遗、一丝不苟”的技巧调整,已显圆转而细致。这一时期的前掌大出土的动物形玉佩有M128:9、M222:57、M38:34、M13:23、M34:19、M205:24、M103:22、M119:7、M119:8、M119:18、M119:19。
 
  此外,前掌大墓地还出土有一些特殊的器物,如M120:77玉鹰时代为石家河文化晚期,BM3:60玉鹰属于西周早期早段模仿山东龙山文化晚期的制品。M11:68玉鸟原本为石家河玉器,流传至商代晚期时因未知原因,改制者因应造型加上了商代晚期的纹饰,并最终埋藏在西周早期早段的墓葬中。
 
 
决拾既佽,弓矢既调——商周时期玉射具:夬(韘)、拾(臂鞲)的流与变
 
左骏(南京博物院

  
 
  左先生对夬(韘)、拾(臂鞲)产生的背景,以及其流变进行了梳理。认为从中国商晚期开始,商王与臣僚的射艺已广泛涉及娱乐庆典、军事活动等诸多方面;此后周人将“射”引入祭祀礼仪当中,出土金文或是传世文献均表明“射” 已承载更高层的礼制作用,如此一直延续到后世。与此同时,活动中礼制射具——扳指和臂鞲从无到有的凸显出来,逐渐成为“射礼”中不可或缺的实用性器具,其中等级最高则是玉质射具。此两种射具在商周时期民族文化交流带动的大背景下,伴随着弓体演变,个体型式与功用也在不断完善演进。其中春秋晚期出现的玉质“套装” 组合,是其等级最高、同样也是最耀眼夺目的射礼表演器具。佩玦在两汉时期达到繁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有所式微,宋至清时期重新开始流行。玉玦所演化出的“鸡心佩”、讹变出的带头称谓均为中国古代器具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商时期有领环的生产与流通
 
黄超(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有领环是公元前2300至500年之间在中国与东南亚大陆广泛分布的一种器物,目前学术界对有领环的研究和认识还处于起步阶段。黄先生通过对出土标本制作工艺的显微观察,实验考古以及技术风格进行比较,来探讨商时期有领环的生产、流通以及不同区域之间的的文化交流与互动关系。
 
  有领环按照纹饰特征可分为素面、有突齿、有同心圆弦纹三种类型。其生产流程包括原料的获取、制坯、孔的加工(琢钻、钻孔)、领的加工(切割、管钻?)、附加纹饰、修整打磨、成型。实验表明制作一件普通的石质有领环(琢孔)需要至少约48小时。
 
  晚商时期中国境内有领环的流通可能有以下五种方式:当地政治权威控制的生产与分配;移民的流动;长距离交换或贸易;技术传播;流动工匠。
 
  就有领环而言,不同时期内越南与中国交流互动的方式、区域有所不同: 在1600-1300 BC之间,有领环是越南冯原文化中期的社会上层人物从中国四川盆地三星堆(月亮湾地点)引入的主要玉器之一,并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之间史前社会上层交流网的形成;在1300-1000 BC之间,岭南逐步取代四川盆地,成为与越南北部互动的新中心,这一时期有领环在两地之间的流通主要以技术和风格传播为主。
 
 
盘龙城遗址玉戈的重新梳理
 
陈丽新(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盘龙城遗址是长江流域目前发现的最重要的商代早期遗址,不仅有保存较为完整的城垣、宫殿基址,而且出土了大批重要的青铜器、陶器、玉器和原始瓷器等。对遗址出土资料,学界过去主要关注的是青铜器和陶器,有关玉器特别是最为重要的玉戈材料,则涉及较少。陈先生重新校勘遗址发掘报告的玉戈材料,梳理不同玉戈及其出土背景,并结合近年来新的考古收获,对盘龙城玉戈进行了全面考察。
 
  盘龙城遗址出土和采集了数量较多的玉戈,总体保存不太好,均沁蚀的厉害,材质基本相同。这些玉戈数量多,体量一般也较大,一般通长在30、宽在6厘米以上,属大型玉戈。主要出自遗址规模较大、规格较高的墓葬中,玉戈在墓葬中的位置也较为固定,多置于腰坑内。玉戈的多少、大小,与墓葬等级是相对应的。同出的一般有青铜礼器,说明玉戈,特别是那些体量较大型玉戈,是和青铜器一样作为重要的礼器。玉戈的体量和组合形式,也表明玉戈作为重要礼器有其较明确的器用方式。
 
 
商代前期的贵族分层——以玉戈为视角
 
张昌平(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玉戈作为中原文化的产物,属于礼仪性用器,其发展经历了从二里头文化、二里冈文化、殷墟文化至西周文化的滥觞、发展、繁盛至衰落阶段。张先生通过对郑州商城、盘龙城、藁城台西遗址、大辛庄遗址出土青铜器和玉器的重要墓葬进行比较分析,认为玉戈一般与青铜礼器及礼仪兵器伴出,墓主一般具有较高的谁会地位。
 
 

作者: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文章出处: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