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禹会村遗址与淮河流域文明研讨会” 隆重举行

发布时间:2013-12-22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本站记者
  2013年12月2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安徽省文化厅、蚌埠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禹会村遗址与淮河流域文明研讨会”在安徽蚌埠隆重召开。来自北京、天津、河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等省市的60多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禹会村遗址的重要发现和淮河文明等课题进行研讨。
 
  会议开幕式由安徽省文化厅副厅长李修松主持,蚌埠市市长白金明首先致欢迎辞,指出开展禹会村遗址与淮河流域文明研究,对挖掘蚌埠地区历史文化遗产、丰富淮河文化内涵、提高蚌埠市的文化品位、进一步扩大蚌埠的知名度、加快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推动蚌埠及皖北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他表示,蚌埠政府今后会更加注重双墩、涂山、大禹等与淮河文明密切相关的文化的研究、保护、利用,彰显独具蚌埠特色的文化内涵和巨大影响力。



开幕式
 
  随后,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致辞。他指出,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正逐渐受到国家与社会的广泛关注。2001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已经开始,这是自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又一项由国家支持的多学科结合的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重大科研项目。淮河流域地处黄河与长江之间,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曾发挥重要作用。禹会村遗址的发掘对了解淮河流域龙山时期的文化面貌,探讨大禹传说,揭开历史悬疑,提供了重要资料,对探讨中华文明的形成过程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遗址以各种具有鲜明祭祀特征的遗迹和遗物为主体,十分罕见,为解读淮河流域文化进程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会议现场
 
  北京大学资深教授严文明做重要讲话,他充分肯定了禹会村遗址的重要性,认为特殊的遗迹现象为以前未见,令人深思。发掘者认为可能与“禹会诸侯于涂山”有关,这有些道理。希望继续发掘,能够发现其他重要的遗迹遗物,了解聚落整体面貌和演变过程,同时要保护好。他指出,淮河文明非常重要,既有自己的特点,也是沟通黄河和长江流域的通道和文化的熔炉,应该成为中华文明探源的重要内容。
 
  中国先秦史学会名誉会长、清华大学李学勤教授发来了贺信,认为禹会的发现对于考证古史具有重要意义。
 
  随后是《蚌埠禹会村》考古发掘报告的首发式。这个环节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秘书长朱乃诚研究员主持。山东大学历史系文化学院教授栾丰实教授和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吴卫红研究员对《蚌埠禹会村》进行了详细点评。



《蚌埠禹会村》首发式
 
  栾丰实教授指出,淮河文明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禹会遗址为考古和文献结合提供了契机。50万平方米的中心聚落发现重要特殊遗迹,其复杂的文化内涵、特殊的地理位置,凸显了遗址的价值。他同时感慨道,禹会发掘结束两年,报告就已出版,速度很快且多学科研究充分。王吉怀研究员十年中完成三部重要报告,让人敬佩!



点评报告
 
  吴卫红研究员总结了这本报告的三大特点:报告目标明确,为中华文明探源提供了新资料;选址准确,这是淮河流域的重要地区;方法正确,多学科结合,全方位研究。“资料很详实,科技很给力,结果很重要!”“注重细节的对比,表达更深内涵”……。
 
  最后,王吉怀研究员详细介绍了禹会村遗址的发掘成果。禹会村遗址发掘总面积1万多平方米,发现有大型祭祀台基,台基上覆盖白土面;发现堆筑台迹火烧堆;祭祀台基面上发现方土台、烧祭面、沟槽、有柱洞的长方形坑、圆形圜底坑以及和建筑基址无关的成排柱洞;另外还发现大型祭祀沟,沟内出土大量残陶器、陶片,已修复近百件;多种类型的祭祀坑,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埋藏规则,如竖穴深坑上下叠压埋藏、圜底深坑分层抛弃埋藏、平底浅坑单层埋藏器物、圜底深坑单层抛弃埋藏器物。这些和祭祀有关的迹象以及和祭祀有关的器物组合,凸显祭祀仪式在聚落中的重要地位。
 


祭祀沟内出土陶片



祭祀坑I出土的部分陶器
 
  禹会遗址的文化面貌除具有本地区的特点外,同时与中原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流域及江汉平原地区有着一定的联系,呈现出了复杂的文化面貌,应该成为龙山文化一个新的类型。禹会遗址的发掘是考证涂山地望、大禹文化最直接的佐证,对考证“禹会诸侯”事件具有一定的意义。同时为研究淮河流域文明化进程提供了可考资料,对文明探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发掘现场
 
  下午,与会代表实地考察了禹会村遗址,听王吉怀研究员现场解读各种遗迹现象和发掘过程中的趣事;赴蚌埠博物馆亲身感受“禹会村遗址考古发掘成果展”。严文明、李伯谦、王巍和王震中等先生题词,充分肯定了禹会村遗址的重要性。


参观遗址



参观遗址



参观遗址



参观博物馆



参观博物馆
 
  22日上午,大会将进入分组研讨环节,敬请关注我们后续的报道。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禹会村遗址与淮河流域文明研讨会

“禹会村遗址与淮河流域文明研讨会” 隆重举行

发布时间:2013-12-22

  2013年12月2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安徽省文化厅、蚌埠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禹会村遗址与淮河流域文明研讨会”在安徽蚌埠隆重召开。来自北京、天津、河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等省市的60多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禹会村遗址的重要发现和淮河文明等课题进行研讨。
 
  会议开幕式由安徽省文化厅副厅长李修松主持,蚌埠市市长白金明首先致欢迎辞,指出开展禹会村遗址与淮河流域文明研究,对挖掘蚌埠地区历史文化遗产、丰富淮河文化内涵、提高蚌埠市的文化品位、进一步扩大蚌埠的知名度、加快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推动蚌埠及皖北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他表示,蚌埠政府今后会更加注重双墩、涂山、大禹等与淮河文明密切相关的文化的研究、保护、利用,彰显独具蚌埠特色的文化内涵和巨大影响力。



开幕式
 
  随后,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致辞。他指出,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正逐渐受到国家与社会的广泛关注。2001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已经开始,这是自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又一项由国家支持的多学科结合的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重大科研项目。淮河流域地处黄河与长江之间,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曾发挥重要作用。禹会村遗址的发掘对了解淮河流域龙山时期的文化面貌,探讨大禹传说,揭开历史悬疑,提供了重要资料,对探讨中华文明的形成过程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遗址以各种具有鲜明祭祀特征的遗迹和遗物为主体,十分罕见,为解读淮河流域文化进程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会议现场
 
  北京大学资深教授严文明做重要讲话,他充分肯定了禹会村遗址的重要性,认为特殊的遗迹现象为以前未见,令人深思。发掘者认为可能与“禹会诸侯于涂山”有关,这有些道理。希望继续发掘,能够发现其他重要的遗迹遗物,了解聚落整体面貌和演变过程,同时要保护好。他指出,淮河文明非常重要,既有自己的特点,也是沟通黄河和长江流域的通道和文化的熔炉,应该成为中华文明探源的重要内容。
 
  中国先秦史学会名誉会长、清华大学李学勤教授发来了贺信,认为禹会的发现对于考证古史具有重要意义。
 
  随后是《蚌埠禹会村》考古发掘报告的首发式。这个环节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秘书长朱乃诚研究员主持。山东大学历史系文化学院教授栾丰实教授和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吴卫红研究员对《蚌埠禹会村》进行了详细点评。



《蚌埠禹会村》首发式
 
  栾丰实教授指出,淮河文明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禹会遗址为考古和文献结合提供了契机。50万平方米的中心聚落发现重要特殊遗迹,其复杂的文化内涵、特殊的地理位置,凸显了遗址的价值。他同时感慨道,禹会发掘结束两年,报告就已出版,速度很快且多学科研究充分。王吉怀研究员十年中完成三部重要报告,让人敬佩!



点评报告
 
  吴卫红研究员总结了这本报告的三大特点:报告目标明确,为中华文明探源提供了新资料;选址准确,这是淮河流域的重要地区;方法正确,多学科结合,全方位研究。“资料很详实,科技很给力,结果很重要!”“注重细节的对比,表达更深内涵”……。
 
  最后,王吉怀研究员详细介绍了禹会村遗址的发掘成果。禹会村遗址发掘总面积1万多平方米,发现有大型祭祀台基,台基上覆盖白土面;发现堆筑台迹火烧堆;祭祀台基面上发现方土台、烧祭面、沟槽、有柱洞的长方形坑、圆形圜底坑以及和建筑基址无关的成排柱洞;另外还发现大型祭祀沟,沟内出土大量残陶器、陶片,已修复近百件;多种类型的祭祀坑,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埋藏规则,如竖穴深坑上下叠压埋藏、圜底深坑分层抛弃埋藏、平底浅坑单层埋藏器物、圜底深坑单层抛弃埋藏器物。这些和祭祀有关的迹象以及和祭祀有关的器物组合,凸显祭祀仪式在聚落中的重要地位。
 


祭祀沟内出土陶片



祭祀坑I出土的部分陶器
 
  禹会遗址的文化面貌除具有本地区的特点外,同时与中原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流域及江汉平原地区有着一定的联系,呈现出了复杂的文化面貌,应该成为龙山文化一个新的类型。禹会遗址的发掘是考证涂山地望、大禹文化最直接的佐证,对考证“禹会诸侯”事件具有一定的意义。同时为研究淮河流域文明化进程提供了可考资料,对文明探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发掘现场
 
  下午,与会代表实地考察了禹会村遗址,听王吉怀研究员现场解读各种遗迹现象和发掘过程中的趣事;赴蚌埠博物馆亲身感受“禹会村遗址考古发掘成果展”。严文明、李伯谦、王巍和王震中等先生题词,充分肯定了禹会村遗址的重要性。


参观遗址



参观遗址



参观遗址



参观博物馆



参观博物馆
 
  22日上午,大会将进入分组研讨环节,敬请关注我们后续的报道。
 

作者:本站记者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