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考古百年 | 仰韶村遗址与中国考古百年座谈会发言摘要(下)

发布时间:2021-05-19文章出处:中国文物报作者:

  在4月18日下午召开的仰韶村遗址与中国考古百年座谈会上,来自全国近三十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考古机构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仰韶村遗址考古发掘、仰韶文化与中国考古百年、纪念“中国考古百年”系列活动等主题,各抒己见。

  各单位负责人在座谈会上表示,将对纪念“中国考古百年”系列活动给予大力支持,将以饱满的热情和务实的措施,主动担当、协调配合,强力推进相关活动开展,同心同向、形成合力,确保系列活动的圆满完成。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 研究员

  宫希成

  自1921年仰韶村的发掘开始,已经一百年了。中国考古学经过几代考古人的辛勤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纪念中国考古百年之际,开展一系列活动,让老百姓更深入了解考古,让考古成果服务于发展大局,是十分必要的。

  中国考古学经历百年的发展,已经取得很大成就,成为一个成熟的学科,但也面临新的挑战和压力。地方考古机构承担着繁重的配合城乡建设工程的考古和文物保护任务,但普遍编制不足、业务人员紧张,条条框框制约又多,导致研究工作受到严重影响。另一方面,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促进了考古学的进步,对田野考古的技术要求也更高。同时,考古工作从过去的默默无闻,到现在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考古已经开始融入普通人的生活,对考古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需求,宣传和普及考古知识也成为考古工作的内容之一。从去年开始,我主持了一个比较大型的考古项目,这个项目地方政府投入比较大,对后期的保护和展示利用也提出了很多的期望,主管部门也有很多的期望和具体要求。当地群众也很关注,成群结队地到现场来看。在发掘过程中,除了从技术层面要保证发掘质量外,需要考虑满足各方面的需求,比如怎么保护好、后面怎么更好地展示、更好地阐释,还要向普通民众普及关于考古的知识。这些都要事先有比较仔细的准备,确确实实感受到很大的压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我们的考古工作和总书记的要求相比还有距离,需要继续努力!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研究馆员

  罗汝鹏

  作为一个年轻的考古人,有幸见证纪念仰韶遗址考古工作100年、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的重要活动倍感荣幸,我想可以从南方考古与年轻人眼中的中国考古谈谈自己想法。我国南方地区的考古工作起步较北方晚一些,但一直以来都是紧跟中国考古学发展大历程的,从仰韶遗址发掘以来,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相继确认,南方地区也提出了“几何印纹陶文化”以相呼应,虽然这一概念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其后,南方各区域的文化谱系建立与北方同步展开,以共同的理念与范式开展着中国考古学的研究,而南方研究中的对比资料也多依赖北方地区更加成熟的编年体系,最终构成了以中原为中心、多元一体的史前文化格局。现在,百年已去,仰韶遗址新的一轮考古工作正在展开,成果斐然,而浙江,这几年也积极推进上山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新石器时代考古工作开展,正是新一轮满天繁星、南北呼应的新开端。

  参观学习仰韶遗址新一阶段的考古工作,可以看到目前坚持田野考古、同步结合多学科交叉研究、以大遗址考古的理念统筹工作、重视积极宣传与文化遗产利用,已成为国内普及的考古工作思路,深深刻在我们年轻一代考古人的心中。紧跟国内先进的研究理念与技术方法,作为有着优秀学术传统的浙江考古,也会更加充满自信,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作出应有的努力。

  我们将一致地积极支持、全力以赴地支持此次纪念“中国考古百年”系列活动,其中百年摄影展的活动,鉴于我所已成功举办两届“考古人和他们眼中的世界”摄影作品展,我所愿意承办,和大家一起勇挑重担,为共同举办一次最美的考古摄影盛宴而努力!

  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 研究馆员

  盛立双

  天津位于燕山南麓、太行山东麓,地处中国北方沿长城地带与环渤海区域的结合点,地理区位独特。天津考古肇始于1953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志敏等调查宁河县四遗址,1956年天津市文化局试掘东郊张贵庄战国墓,宁河县的调查和东郊的试掘都涉及人与环境关系的重要课题,对于研究天津历史和地理产生了积极作用,为天津考古开了个好头。天津考古近七十年来,通过几代考古人的努力,已初步构建起天津地区距今10万年以来的考古遗存编年序列。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天津考古主动纳入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来,增强课题意识,在旧石器考古、城市考古、大运河遗存考古、城市考古、明清海防遗存考古、水下考古等诸多领域主动作为,取得系列重要发现和成果,这些成果对于增强文化自信,总结当代天津地域文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值此中国考古百年之际,天津考古将主动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大局之中,努力在考古成果研究阐释、宣传教育、保护利用等方面作出新的贡献。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 研究馆员

  宋国栋

  此次考察仰韶文化遗址,感悟颇多。中国考古从蹒跚起步到全面发展的百年历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作为一名内蒙古的边疆考古工作者,希望今后能够与以河南为代表的中原地区考古科研机构加强交流合作,以更加广阔的研究视野做好边疆考古研究工作。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将积极参与纪念“中国考古百年”系列活动,全力以赴做好配合工作。翦伯赞在1961年访问内蒙古,并写下了著名的游记《内蒙访古》,成为饱含历史内蕴和散文风采的文学经典。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指导下,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将于今年夏季邀请国内知名学者组团考察内蒙古,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考察内蒙古的重要遗址和考古发现,为续写新时代的内蒙古风采建言献策。此项活动是内蒙古考古人向“中国考古百年”的献礼,恳请纳入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社纪念“中国考古百年”系列活动中,同时希望中国文物报社能够大力支持。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研究馆员

  高明奎

  首次踏上中国考古的圣地——仰韶遗址,感慨良多,回顾100年前发掘情况,反思当年仰韶遗址发掘学术价值和产生的深远影响,对今天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仰韶遗址的发掘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具有多项开创之功,打开了窥视中国古代社会尤其是史前期的一扇窗户,在“疑古思潮”及“民主、科学”社会背景下开辟了利用地下出土资料研究中国古史的新道路,在仰韶遗址发掘引导和启示下,开启了中国人通过考古发掘探索古史的新征程,引发了对中国古代文化来源探索的新思考,也就有了殷墟、城子崖遗址的发掘。仰韶文化是中国第一支考古学文化,以出土地村名来命名和涵盖出土资料的理念沿用至今。这些开创性的工作所表现出的科学、开拓的精神理念在今天仍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于本次遗址发掘有以下的疑问和建议,仅供参考。其一,壕沟最早年代为仰韶中期的判断还需要进一步求证,仅仅凭壕沟下部堆积出土仰韶中期陶片所做推断尚显单薄,需结合底部堆积的测年和在沟内外寻找层位关系综合判断,如通过扩大发掘面积,寻找与壕沟有打破关系的遗迹单位;其二,壕沟的功能耐人寻味,沟深壁陡,具有防御功能的特点,但沟内堆积主要为生活垃圾,呈水平状,且没有发现清淤现象,除底部有几层淤土外,其他堆积当为人为垫筑,壕沟可能具有多种功能;其三,红褐色附加鸡冠耳篮纹鼎、带鸡冠耳的深腹罐、红褐色厚胎陶缸具有明显的大汶口文化因素,说明大汶口文化晚期时,东方的文化影响已波及至此;其四,建议对遗址断崖采取铲刮方式,为聚落的布局探索提供更多线索,局部也可以展示利用。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 研究馆员

  张伟

  2021年是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周年。非常感谢主办方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社的邀请,参加纪念“中国考古百年”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暨仰韶村遗址与中国考古百年座谈会,能来朝拜中国考古的圣地——仰韶遗址。

  我来自中国最东北边陲的黑龙江。回顾中国百年考古史,黑龙江的考古在中国百年考古史上,应有浓墨重彩的一笔。91年前的1930年,中国考古学重要奠基人、中国接受西方正规考古训练之第一人梁思永先生哈佛大学学成归国的首次考古发掘——黑龙江齐齐哈尔昂昂溪遗址发掘,确立了由中国学者首次识别出的史前考古文化——昂昂溪文化,在中国考古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产生重要的学术影响。

  站在中国百年考古的起点上,黑龙江的考古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9.28”重要讲话精神,在黑龙江考古的开创者梁思永先生学术精神的引领下,积极开展黑龙江流域考古工作,发掘、整理、阐释考古成果,深刻解读黑龙江流域文明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形成作出的贡献和起到的作用,为中国考古的发展壮大增添黑龙江考古力量,为增强东北边疆黑龙江省人民的地域自信和文化自信提供坚定支撑。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 研究馆员

  方刚

  2021年既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百年,又是中国考古学诞生百年,也是在这一年,美国古生物学家瓦尔特·格兰阶在万州盐井沟采集古生物化石,也可以算作是重庆考古的开端。回首考古百年沐风栉雨、砥砺前行,恰与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矢志不渝百年同行,我们在不同领域,共同在追寻真理大道、开启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进。

  为纪念这个极具纪念意义的时刻,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在重庆市文旅委的安排和部署下开展多项活动庆祝“三个百年”:一是举办重庆考古百年图片展,纪念重庆考古百年来的发展历程;二是完成重庆考古虚拟展示与体验馆建设并对外开放,通过无实物、全虚拟的方式更生动形象地向公众介绍重庆考古成果;三是完成“春秋不朽”重庆古代墓葬复原陈列,以开创性的文物库房半藏半展方式,让保存在文物库房深处的文物活起来,向公众展示库房深处的文物魅力与背后知识。

  同时,我们愿意积极配合中国考古学会的各项庆祝活动,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支持和加入纪念“中国考古百年”的活动中来。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 研究馆员

  张晓峥

  1921年渑池仰韶村考古发掘,标志中国考古学在河南诞生。一百年来,我国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砥砺前行,为解读中华文明起源、历史文化传承、文化传统形成等重大历史问题发挥巨大学术支持,学术体系逐渐完备,并形成“中国学派”。此次参观仰韶村遗址考古发掘现场,致敬考古先贤。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学界同仁的仰韶村考古工作,从考古发掘方法、工作理念、信息采集、多学科联合和大遗址保护、展示、利用等方面,为我们展现新时代中国考古工作新形象。

  1921年,河北泥河湾天主教堂神甫文森特开启泥河湾旧石器时代考古工作,一百年来,裴文中、贾兰坡、卫奇、谢飞、高星等几代考古工作者风餐露宿、栉风沐雨,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重要的科学发现。“泥河湾层”成为华北早更新世的标准地层;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300余处,时代自距今170余万年至1万年前后,泥河湾遗址群成为东亚地区古人类遗存分布最密集、文化序列最完整的地区。马圈沟遗址确认了东亚地区最早人类活动的证据,侯家窑遗址发现珍贵的早期智人化石,于家沟遗址发现华北地区最早的陶片和与农业起源研究相关的遗存。泥河湾成为东亚地区古人类起源、演化研究的热点和经典地区,也正在迈向国际。

  2021年,中国考古学走过了百年历程,泥河湾亦迎来发现百年。为纪念前辈的开创性贡献,研讨泥河湾未来发展,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拟于2021年7月中旬开展“泥河湾发现百年纪年活动”,希望在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社关心和指导下,诚邀各界领导、专家共庆泥河湾发现百年,并为泥河湾的未来考古工作发展建言献策。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 研究馆员

  安文荣

  在全国人民喜迎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恰逢仰韶村遗址发掘和中国考古百年,这对中国考古学来讲意义重大,值得庆贺。1921年安特生主持发掘的渑池县仰韶村遗址,作为中国考古学这艘巨轮百年发展历程的起锚地,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考古学圣地。一代又一代考古先贤胸怀治学报国梦想由此出发,筚路蓝缕,以科学、严谨、专业、合作精神,创造了当代中国考古学的辉煌,并走向世界。

  新时代,我们考古人应继承、发扬前辈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稳步推进实施“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开拓创新,砥砺前行,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而共同奋斗。

  南京博物院考古所所长 研究馆员

  林留根

  今天带着一种朝圣的心情来到渑池仰韶村,三门峡所在的位置正处于中国二级阶梯与三级阶梯的交接处,处在“座”的位置上。从海拔20米的江南到海拔有370多米三门峡,实际上是一步一步上升和爬高的行程,由此也多维度加深了对仰韶文化的理解:1921年中国北洋政府聘任的矿政顾问安特生先生发掘的仰韶村遗址以及据此命名的“仰韶文化”赋予中国考古学从诞生之初就具备了一种史诗般的宏大叙事格局。正是在这种格局引领之下,中国考古学在百万年人类史、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的探索中取得辉煌成就。百年考古,有很多事要做,百年回眸,有很多话要说。

  第一,百年尺度,考古鉴今。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主张对历史进行长时段的观察,考古百年,为我们观察历史提供了长时段观察历史的尺度,这是中国考古学对中国的贡献,也是对世界的贡献,是对过往历史研究的贡献,也是对未来发展的贡献。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考古学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面对未来”的探路者,中国考古丈量中华五千年文明所走过的路,探索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为当代中国文化自信找到了根脉。

  第二,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五千多年的深厚文明是民族复兴的活水源头和文化沃土,继承、传播与弘扬中华文明是考古学家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一百年后,我们再回头总结即将开始的下个一百年的考古,我们会交上什么样让人民满意的答卷?这其中关于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同样有很多话要说。作为一名考古工作者我感触最深的还是要做事,做实事,带着问题导向去做考古的事,去谋篇布局。过去的一百年我们中国考古有气象有格局有成就,下个一百年,中国考古的使命首先要把考古工作与党的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结合在一起,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助推高质量发展。这是考古人下个一百年的任务和使命。

  第三,抓住时机,破解难题。作为省所所长,与高校大学的考古学院的院长相比,面对社会发展对考古的要求,我们感受到更多问题和困难。以江苏为例,“十三五”以来,全省共完成考古调查勘探2000多项、发掘600多项,发掘面积约36万平方米。2020年已有340余项考古调查勘探及发掘项目通过验收,一大批文物遗址得到了有效保护。2020年批复发掘的项目140项。

  虽然考古工作量急剧上涨,但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与建设的要求。江苏是全国考古资质单位最多、考古领队最多的省份,也是考古前置推动的最普遍的省份。挖得多,保得少,考古成果的转化利用也远远不够,大型考古实验室与文物保护基础设施都成为突出问题。江苏工作做得多,问题也多,有很多省份,面积比江苏大很多,只有一两家资质单位,考古前置也没有很好推进,似乎没有什么问题。由此对比,考古工作不平衡的状态也就凸显出来了,这些都是眼下亟需加强调研和制定应对策略和措施的事。

  星光不问赶路人,期待重返仰韶村。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党委委员 研究员

  刘国祥

  习近平总书记在“9.28”重要讲话中,既肯定了中国考古学取得的重大成就,也对考古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在中国近代考古诞生百年、仰韶村遗址发掘百年之际开展系列纪念活动,能够充分展示百年考古成果,凝聚全国考古人的力量,在积极推进考古学研究的同时,加大考古成果传播力度,正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实际举措。

  仰韶村遗址本次发掘出土的文物非常丰富,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一个遗址历经百年还在发掘,真正见证了中国考古百年的孕育、成长和繁荣的过程。发掘过程也非常规范,多种科技手段应用,获取了大量学术信息,将有力推动仰韶文化研究及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的探索。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并且富有时效,相信仰韶村在未来一定会大放光彩。

  在“双百”之际,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将于10月17日至19日在三门峡市举办,目前各项筹备工作已正式启动,相信本次大会的召开,对于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将发挥重要作用。

(原文刊于:《中国文物报》2021年5月14日第5、6、7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中国考古百年

中国考古百年 | 仰韶村遗址与中国考古百年座谈会发言摘要(下)

发布时间:2021-05-19

  在4月18日下午召开的仰韶村遗址与中国考古百年座谈会上,来自全国近三十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考古机构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仰韶村遗址考古发掘、仰韶文化与中国考古百年、纪念“中国考古百年”系列活动等主题,各抒己见。

  各单位负责人在座谈会上表示,将对纪念“中国考古百年”系列活动给予大力支持,将以饱满的热情和务实的措施,主动担当、协调配合,强力推进相关活动开展,同心同向、形成合力,确保系列活动的圆满完成。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 研究员

  宫希成

  自1921年仰韶村的发掘开始,已经一百年了。中国考古学经过几代考古人的辛勤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纪念中国考古百年之际,开展一系列活动,让老百姓更深入了解考古,让考古成果服务于发展大局,是十分必要的。

  中国考古学经历百年的发展,已经取得很大成就,成为一个成熟的学科,但也面临新的挑战和压力。地方考古机构承担着繁重的配合城乡建设工程的考古和文物保护任务,但普遍编制不足、业务人员紧张,条条框框制约又多,导致研究工作受到严重影响。另一方面,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促进了考古学的进步,对田野考古的技术要求也更高。同时,考古工作从过去的默默无闻,到现在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考古已经开始融入普通人的生活,对考古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需求,宣传和普及考古知识也成为考古工作的内容之一。从去年开始,我主持了一个比较大型的考古项目,这个项目地方政府投入比较大,对后期的保护和展示利用也提出了很多的期望,主管部门也有很多的期望和具体要求。当地群众也很关注,成群结队地到现场来看。在发掘过程中,除了从技术层面要保证发掘质量外,需要考虑满足各方面的需求,比如怎么保护好、后面怎么更好地展示、更好地阐释,还要向普通民众普及关于考古的知识。这些都要事先有比较仔细的准备,确确实实感受到很大的压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我们的考古工作和总书记的要求相比还有距离,需要继续努力!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研究馆员

  罗汝鹏

  作为一个年轻的考古人,有幸见证纪念仰韶遗址考古工作100年、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的重要活动倍感荣幸,我想可以从南方考古与年轻人眼中的中国考古谈谈自己想法。我国南方地区的考古工作起步较北方晚一些,但一直以来都是紧跟中国考古学发展大历程的,从仰韶遗址发掘以来,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相继确认,南方地区也提出了“几何印纹陶文化”以相呼应,虽然这一概念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其后,南方各区域的文化谱系建立与北方同步展开,以共同的理念与范式开展着中国考古学的研究,而南方研究中的对比资料也多依赖北方地区更加成熟的编年体系,最终构成了以中原为中心、多元一体的史前文化格局。现在,百年已去,仰韶遗址新的一轮考古工作正在展开,成果斐然,而浙江,这几年也积极推进上山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新石器时代考古工作开展,正是新一轮满天繁星、南北呼应的新开端。

  参观学习仰韶遗址新一阶段的考古工作,可以看到目前坚持田野考古、同步结合多学科交叉研究、以大遗址考古的理念统筹工作、重视积极宣传与文化遗产利用,已成为国内普及的考古工作思路,深深刻在我们年轻一代考古人的心中。紧跟国内先进的研究理念与技术方法,作为有着优秀学术传统的浙江考古,也会更加充满自信,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作出应有的努力。

  我们将一致地积极支持、全力以赴地支持此次纪念“中国考古百年”系列活动,其中百年摄影展的活动,鉴于我所已成功举办两届“考古人和他们眼中的世界”摄影作品展,我所愿意承办,和大家一起勇挑重担,为共同举办一次最美的考古摄影盛宴而努力!

  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 研究馆员

  盛立双

  天津位于燕山南麓、太行山东麓,地处中国北方沿长城地带与环渤海区域的结合点,地理区位独特。天津考古肇始于1953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志敏等调查宁河县四遗址,1956年天津市文化局试掘东郊张贵庄战国墓,宁河县的调查和东郊的试掘都涉及人与环境关系的重要课题,对于研究天津历史和地理产生了积极作用,为天津考古开了个好头。天津考古近七十年来,通过几代考古人的努力,已初步构建起天津地区距今10万年以来的考古遗存编年序列。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天津考古主动纳入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来,增强课题意识,在旧石器考古、城市考古、大运河遗存考古、城市考古、明清海防遗存考古、水下考古等诸多领域主动作为,取得系列重要发现和成果,这些成果对于增强文化自信,总结当代天津地域文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值此中国考古百年之际,天津考古将主动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大局之中,努力在考古成果研究阐释、宣传教育、保护利用等方面作出新的贡献。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 研究馆员

  宋国栋

  此次考察仰韶文化遗址,感悟颇多。中国考古从蹒跚起步到全面发展的百年历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作为一名内蒙古的边疆考古工作者,希望今后能够与以河南为代表的中原地区考古科研机构加强交流合作,以更加广阔的研究视野做好边疆考古研究工作。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将积极参与纪念“中国考古百年”系列活动,全力以赴做好配合工作。翦伯赞在1961年访问内蒙古,并写下了著名的游记《内蒙访古》,成为饱含历史内蕴和散文风采的文学经典。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指导下,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将于今年夏季邀请国内知名学者组团考察内蒙古,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考察内蒙古的重要遗址和考古发现,为续写新时代的内蒙古风采建言献策。此项活动是内蒙古考古人向“中国考古百年”的献礼,恳请纳入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社纪念“中国考古百年”系列活动中,同时希望中国文物报社能够大力支持。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研究馆员

  高明奎

  首次踏上中国考古的圣地——仰韶遗址,感慨良多,回顾100年前发掘情况,反思当年仰韶遗址发掘学术价值和产生的深远影响,对今天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仰韶遗址的发掘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具有多项开创之功,打开了窥视中国古代社会尤其是史前期的一扇窗户,在“疑古思潮”及“民主、科学”社会背景下开辟了利用地下出土资料研究中国古史的新道路,在仰韶遗址发掘引导和启示下,开启了中国人通过考古发掘探索古史的新征程,引发了对中国古代文化来源探索的新思考,也就有了殷墟、城子崖遗址的发掘。仰韶文化是中国第一支考古学文化,以出土地村名来命名和涵盖出土资料的理念沿用至今。这些开创性的工作所表现出的科学、开拓的精神理念在今天仍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于本次遗址发掘有以下的疑问和建议,仅供参考。其一,壕沟最早年代为仰韶中期的判断还需要进一步求证,仅仅凭壕沟下部堆积出土仰韶中期陶片所做推断尚显单薄,需结合底部堆积的测年和在沟内外寻找层位关系综合判断,如通过扩大发掘面积,寻找与壕沟有打破关系的遗迹单位;其二,壕沟的功能耐人寻味,沟深壁陡,具有防御功能的特点,但沟内堆积主要为生活垃圾,呈水平状,且没有发现清淤现象,除底部有几层淤土外,其他堆积当为人为垫筑,壕沟可能具有多种功能;其三,红褐色附加鸡冠耳篮纹鼎、带鸡冠耳的深腹罐、红褐色厚胎陶缸具有明显的大汶口文化因素,说明大汶口文化晚期时,东方的文化影响已波及至此;其四,建议对遗址断崖采取铲刮方式,为聚落的布局探索提供更多线索,局部也可以展示利用。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 研究馆员

  张伟

  2021年是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周年。非常感谢主办方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社的邀请,参加纪念“中国考古百年”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暨仰韶村遗址与中国考古百年座谈会,能来朝拜中国考古的圣地——仰韶遗址。

  我来自中国最东北边陲的黑龙江。回顾中国百年考古史,黑龙江的考古在中国百年考古史上,应有浓墨重彩的一笔。91年前的1930年,中国考古学重要奠基人、中国接受西方正规考古训练之第一人梁思永先生哈佛大学学成归国的首次考古发掘——黑龙江齐齐哈尔昂昂溪遗址发掘,确立了由中国学者首次识别出的史前考古文化——昂昂溪文化,在中国考古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产生重要的学术影响。

  站在中国百年考古的起点上,黑龙江的考古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9.28”重要讲话精神,在黑龙江考古的开创者梁思永先生学术精神的引领下,积极开展黑龙江流域考古工作,发掘、整理、阐释考古成果,深刻解读黑龙江流域文明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形成作出的贡献和起到的作用,为中国考古的发展壮大增添黑龙江考古力量,为增强东北边疆黑龙江省人民的地域自信和文化自信提供坚定支撑。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 研究馆员

  方刚

  2021年既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百年,又是中国考古学诞生百年,也是在这一年,美国古生物学家瓦尔特·格兰阶在万州盐井沟采集古生物化石,也可以算作是重庆考古的开端。回首考古百年沐风栉雨、砥砺前行,恰与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矢志不渝百年同行,我们在不同领域,共同在追寻真理大道、开启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进。

  为纪念这个极具纪念意义的时刻,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在重庆市文旅委的安排和部署下开展多项活动庆祝“三个百年”:一是举办重庆考古百年图片展,纪念重庆考古百年来的发展历程;二是完成重庆考古虚拟展示与体验馆建设并对外开放,通过无实物、全虚拟的方式更生动形象地向公众介绍重庆考古成果;三是完成“春秋不朽”重庆古代墓葬复原陈列,以开创性的文物库房半藏半展方式,让保存在文物库房深处的文物活起来,向公众展示库房深处的文物魅力与背后知识。

  同时,我们愿意积极配合中国考古学会的各项庆祝活动,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支持和加入纪念“中国考古百年”的活动中来。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 研究馆员

  张晓峥

  1921年渑池仰韶村考古发掘,标志中国考古学在河南诞生。一百年来,我国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砥砺前行,为解读中华文明起源、历史文化传承、文化传统形成等重大历史问题发挥巨大学术支持,学术体系逐渐完备,并形成“中国学派”。此次参观仰韶村遗址考古发掘现场,致敬考古先贤。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学界同仁的仰韶村考古工作,从考古发掘方法、工作理念、信息采集、多学科联合和大遗址保护、展示、利用等方面,为我们展现新时代中国考古工作新形象。

  1921年,河北泥河湾天主教堂神甫文森特开启泥河湾旧石器时代考古工作,一百年来,裴文中、贾兰坡、卫奇、谢飞、高星等几代考古工作者风餐露宿、栉风沐雨,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重要的科学发现。“泥河湾层”成为华北早更新世的标准地层;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300余处,时代自距今170余万年至1万年前后,泥河湾遗址群成为东亚地区古人类遗存分布最密集、文化序列最完整的地区。马圈沟遗址确认了东亚地区最早人类活动的证据,侯家窑遗址发现珍贵的早期智人化石,于家沟遗址发现华北地区最早的陶片和与农业起源研究相关的遗存。泥河湾成为东亚地区古人类起源、演化研究的热点和经典地区,也正在迈向国际。

  2021年,中国考古学走过了百年历程,泥河湾亦迎来发现百年。为纪念前辈的开创性贡献,研讨泥河湾未来发展,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拟于2021年7月中旬开展“泥河湾发现百年纪年活动”,希望在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社关心和指导下,诚邀各界领导、专家共庆泥河湾发现百年,并为泥河湾的未来考古工作发展建言献策。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 研究馆员

  安文荣

  在全国人民喜迎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恰逢仰韶村遗址发掘和中国考古百年,这对中国考古学来讲意义重大,值得庆贺。1921年安特生主持发掘的渑池县仰韶村遗址,作为中国考古学这艘巨轮百年发展历程的起锚地,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考古学圣地。一代又一代考古先贤胸怀治学报国梦想由此出发,筚路蓝缕,以科学、严谨、专业、合作精神,创造了当代中国考古学的辉煌,并走向世界。

  新时代,我们考古人应继承、发扬前辈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稳步推进实施“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开拓创新,砥砺前行,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而共同奋斗。

  南京博物院考古所所长 研究馆员

  林留根

  今天带着一种朝圣的心情来到渑池仰韶村,三门峡所在的位置正处于中国二级阶梯与三级阶梯的交接处,处在“座”的位置上。从海拔20米的江南到海拔有370多米三门峡,实际上是一步一步上升和爬高的行程,由此也多维度加深了对仰韶文化的理解:1921年中国北洋政府聘任的矿政顾问安特生先生发掘的仰韶村遗址以及据此命名的“仰韶文化”赋予中国考古学从诞生之初就具备了一种史诗般的宏大叙事格局。正是在这种格局引领之下,中国考古学在百万年人类史、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的探索中取得辉煌成就。百年考古,有很多事要做,百年回眸,有很多话要说。

  第一,百年尺度,考古鉴今。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主张对历史进行长时段的观察,考古百年,为我们观察历史提供了长时段观察历史的尺度,这是中国考古学对中国的贡献,也是对世界的贡献,是对过往历史研究的贡献,也是对未来发展的贡献。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考古学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面对未来”的探路者,中国考古丈量中华五千年文明所走过的路,探索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为当代中国文化自信找到了根脉。

  第二,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五千多年的深厚文明是民族复兴的活水源头和文化沃土,继承、传播与弘扬中华文明是考古学家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一百年后,我们再回头总结即将开始的下个一百年的考古,我们会交上什么样让人民满意的答卷?这其中关于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同样有很多话要说。作为一名考古工作者我感触最深的还是要做事,做实事,带着问题导向去做考古的事,去谋篇布局。过去的一百年我们中国考古有气象有格局有成就,下个一百年,中国考古的使命首先要把考古工作与党的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结合在一起,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助推高质量发展。这是考古人下个一百年的任务和使命。

  第三,抓住时机,破解难题。作为省所所长,与高校大学的考古学院的院长相比,面对社会发展对考古的要求,我们感受到更多问题和困难。以江苏为例,“十三五”以来,全省共完成考古调查勘探2000多项、发掘600多项,发掘面积约36万平方米。2020年已有340余项考古调查勘探及发掘项目通过验收,一大批文物遗址得到了有效保护。2020年批复发掘的项目140项。

  虽然考古工作量急剧上涨,但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与建设的要求。江苏是全国考古资质单位最多、考古领队最多的省份,也是考古前置推动的最普遍的省份。挖得多,保得少,考古成果的转化利用也远远不够,大型考古实验室与文物保护基础设施都成为突出问题。江苏工作做得多,问题也多,有很多省份,面积比江苏大很多,只有一两家资质单位,考古前置也没有很好推进,似乎没有什么问题。由此对比,考古工作不平衡的状态也就凸显出来了,这些都是眼下亟需加强调研和制定应对策略和措施的事。

  星光不问赶路人,期待重返仰韶村。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党委委员 研究员

  刘国祥

  习近平总书记在“9.28”重要讲话中,既肯定了中国考古学取得的重大成就,也对考古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在中国近代考古诞生百年、仰韶村遗址发掘百年之际开展系列纪念活动,能够充分展示百年考古成果,凝聚全国考古人的力量,在积极推进考古学研究的同时,加大考古成果传播力度,正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实际举措。

  仰韶村遗址本次发掘出土的文物非常丰富,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一个遗址历经百年还在发掘,真正见证了中国考古百年的孕育、成长和繁荣的过程。发掘过程也非常规范,多种科技手段应用,获取了大量学术信息,将有力推动仰韶文化研究及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的探索。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并且富有时效,相信仰韶村在未来一定会大放光彩。

  在“双百”之际,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将于10月17日至19日在三门峡市举办,目前各项筹备工作已正式启动,相信本次大会的召开,对于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将发挥重要作用。

(原文刊于:《中国文物报》2021年5月14日第5、6、7版)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文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