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玉龙的考古发现
2024年7月中旬,正值盛夏酷暑难耐之际,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元宝山遗址积石冢的发掘工作终于有了收获。考古人员在清理了积石冢南部一座墓葬的顶部石板和内部填土后,由玉猪龙、斜口筒形玉器和玉冠状饰组成的一组玉器映入眼帘。
当考古人员将玉猪龙清理出土时,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那一刻他们仿佛跨越了5000多年,在与一位神情庄严的红山文化部族首领握手。
“考古人员挖掘出玉猪龙时,仿佛跨越了5000多年,在与一位神情庄严的红山文化部族首领握手”
红山文化,因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后遗址的发掘而得名。红山文化是一种以农业为主体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大约6500至5000年。迄今为止在赤峰市已经发现了700多处红山文化遗址。
中国考古博物馆 这条玉猪龙出土于中国东北地区牛河梁遗址的一座古墓,融合了猪首与盘绕的龙身,是距今约6500-5000年蓬勃发展的红山文化的标志性器物。
祈雨
玉龙是红山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传说中有“行雨”的神力。红山文化分布区域以山地、丘陵为主,干旱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一大障碍。玉龙的出现,与祈求风调雨顺和祈求丰收的仪式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
元宝山积石冢出土的玉猪龙系用岫岩玉(透闪石玉)雕琢而成,造型优美,龙首和龙尾连成一条曲线,头部较大,双耳呈圆弧状竖起,双目圆睁。这件玉猪龙高15.8厘米,宽9.9厘米,是迄今为止出土的同类器物中体型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件。这种玉猪龙被视为红山文化珍品,法国吉美博物馆和英国大英博物馆也有类似的藏品。这些玉猪龙出现于红山文化晚期,距今大约5500至5000年。
红山文化出土的另一种红山文化典型玉器是C形玉龙。1949年在赤峰市翁牛特旗东拐棒沟遗址出土了一件C形黄玉龙;1971年在同一地区的赛沁塔拉遗址又出土一件C形碧玉龙。这两件玉器都是当地农民在耕地时发现的,龙身弧曲呈C形,有腾空而起之势,龙角凸起呈勾卷状。这两件玉龙如今分别是翁牛特旗博物馆和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2024年6月以来,元宝山积石冢遗址共出土了百余件玉器”
2024年6月以来,元宝山积石冢遗址共出土了百余件玉器,展现了精湛工艺的同时,也体现出成熟的玉礼制系统。玉料主要是产自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的透闪石玉,玉质温润,有黄白、黄绿、绿、墨绿等多种颜色。
祭祀坑
2021年夏,辽宁省建平县马鞍桥山遗址暴雨如注。乌云散去后,考古人员注意到发掘区探方内显现出成片的黑色土层。考古队由此意识到,这里埋藏着大量红山文化先民生产、生活留下的遗迹。经过六个多月的系统发掘,考古人员在这一区域发现了一个大型祭祀区,内有42个祭祀坑,坑内出土了大量文物,包括彩陶罐、石耜、石磨盘、石磨棒等。
马鞍桥山遗址是一处红山文化早中期的大型聚落,距今大约6400至6000年。祭祀区经过两次精心规划设计和营建:先是依托北部一座小山头,对东、西、北三面山坡进行修整,形成三层“梯田”状的祭祀场所;继而在第一次营建的祭祀区南部重新进行垫土,形成一个新的祭祀场所。这是在红山文化聚落中首次发现独立的大型祭祀区。
女神头像
牛河梁遗址发现于20世纪80年代初,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占地50平方千米,是红山文化晚期规模最大的墓葬和祭祀中心。在一处庙宇遗址中出土了一尊按真人塑造的女神头像。中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称之为“红山人的‘女祖’,也就是中华民族的‘共祖’”。2012年5月,在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兴隆沟遗址出土了一尊整身陶塑人像,进一步印证了红山文化的祖先崇拜传统。
有证据表明,祖先崇拜、天地崇拜和中华龙图腾崇拜是红山文明形成的精神内核。生者祭祀逝者,目的是得到祖先的庇护,祈求人丁兴旺、农业丰收。
中国考古博物馆 2012年在敖汉兴隆沟遗址出土的一尊陶人,其发现证实了红山文化中存在崇拜祖先的传统。
考古发现还表明,红山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与周边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距今7000至5000年)、江淮地区的凌家滩文化(距今5800至5300年)以及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距今5300至4300年)。例如,仰韶文化绚丽的彩陶向北传入了红山文化;红山文化玉人和玉猪龙的形象分别影响了凌家滩文化和良渚文化。在远古先民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史前时期中华大地的多元一体格局由此产生,为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刘国祥,博士,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考古博物馆馆长、研究员,主要研究中国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和中国古代玉器史
来源:“联合国教科文信使”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