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陶寺遗址出土4000年前扁壶朱书文字成功破译

发布时间:2007-12-25文章出处:北京晚报作者: 李健民

    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遗址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型聚落遗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和山西省临汾地区文化局联合组成的考古队多年来对陶寺遗址进行大规模的田野发掘,屡有重要发现,尤其是出土扁壶上的朱书文字,为中国古代文明的探源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物证(李健民:《陶寺遗址出土的朱书“文”字扁壶》,《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第一期)。
    扁壶是陶寺遗址常见的一种汲水之用的陶器,其造型的基本特征是口部和腹部均呈一面鼓凸,另一面扁平或微凹,以利入水,颈或口部设泥銴,便于系绳。扁壶皆为泥质灰陶,手制,其使用时间与陶寺文化相始终。出土朱书文字扁壶的灰坑H3403,属陶寺遗址晚期。
    朱书文字 扁壶为残器,存留口沿及部分腹片。朱书“文”字偏于扁壶鼓凸面一侧,另在扁平的一面尚有一组朱书文字符号,又沿扁壶残器断茬边缘涂朱一周,当为扁壶残破后所描绘。朱书文字有笔锋,似为毛笔类工具所书。
    陶寺遗址出土扁壶上的朱书文字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已有学者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并取得显著成果。
    罗琨先生《陶寺陶文考》(见《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第二期),对“文”字做详备考述,认为殷墟卜辞中,“文”主要用为先王的尊号,周代金文中,“文”表示有文德之人,用其引申义。

    何驽先生于2003年11月28日《中国文物报》撰文《陶寺遗址扁壶“文字”新探》,将扁壶背面原来被看作两个符号的朱书视为一个字,认为其字符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部是有转角的“◇”即土字,中部为一横画,下部为“卩”字,合起来就是古“尧”字,即古史传说中五帝之一的帝尧名号。
    葛英会先生《破译帝尧名号,推进文明探源》(见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研究通讯》第三十二期)认为,何驽先生的见解符合该字构形的分析和判断,并引用先秦文字的相关资料,对古“尧“字的构字方式、形体演变提出申论,指出该字确是一个人字与土字相加的复合字,乃目前已知尧字最古老的一种写法,进一步阐明,尧字的本意当如《诗•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所咏,言尧是高德明行,为人仰慕的圣王。
    陶寺遗址的时间,经碳十四年代测定,距今约为4600年至4000年左右,大体相当于我国古史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史载,帝尧所都之平阳应在今临汾一带,陶寺村位于临汾西南22公里。陶寺遗址已揭露出大面积的墓地和居住址,大型墓出土随葬的彩绘蟠龙陶盘、鼍鼓、土鼓、特磬等礼乐器物,并出土铜铃,进而发现古城。凡此,陶寺遗址的地望、年代以及文化内涵,为正当其时的尧都平阳说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学佐证。由此亦可知陶寺遗址出土朱书“文”、“尧”字扁壶绝非偶然。
    世人一般以为殷墟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实际上,殷墟甲骨文具较为成熟的文字系统,已非文字的初始阶段。殷墟文字刻于甲骨之上,得以传世,而年代更早的书写于织物、竹、木类载体上的古代文字则极易朽没。陶寺文字书写于陶器之上,方得以幸存。诸多考古发掘的资料表明,文字是新石器时代社会晚期阶段的产物,具有一定社会经济生产力和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陶寺遗址发现朱书文字并成功破译,将汉字的成熟期至少推进至距今4000年前,是探索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重大突破。
    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亘古至今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持续发展从未间断,并为后世传留下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存。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探索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不仅是史学界的神圣使命,也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关注。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有关中国古代历史的重大考古发现和具突破性的学术研究成果,也应尽快公之于广大人民群众。故谨以本文奉献给广大读者。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其他

陶寺遗址出土4000年前扁壶朱书文字成功破译

发布时间:2007-12-25

    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遗址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型聚落遗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和山西省临汾地区文化局联合组成的考古队多年来对陶寺遗址进行大规模的田野发掘,屡有重要发现,尤其是出土扁壶上的朱书文字,为中国古代文明的探源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物证(李健民:《陶寺遗址出土的朱书“文”字扁壶》,《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第一期)。
    扁壶是陶寺遗址常见的一种汲水之用的陶器,其造型的基本特征是口部和腹部均呈一面鼓凸,另一面扁平或微凹,以利入水,颈或口部设泥銴,便于系绳。扁壶皆为泥质灰陶,手制,其使用时间与陶寺文化相始终。出土朱书文字扁壶的灰坑H3403,属陶寺遗址晚期。
    朱书文字 扁壶为残器,存留口沿及部分腹片。朱书“文”字偏于扁壶鼓凸面一侧,另在扁平的一面尚有一组朱书文字符号,又沿扁壶残器断茬边缘涂朱一周,当为扁壶残破后所描绘。朱书文字有笔锋,似为毛笔类工具所书。
    陶寺遗址出土扁壶上的朱书文字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已有学者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并取得显著成果。
    罗琨先生《陶寺陶文考》(见《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第二期),对“文”字做详备考述,认为殷墟卜辞中,“文”主要用为先王的尊号,周代金文中,“文”表示有文德之人,用其引申义。

    何驽先生于2003年11月28日《中国文物报》撰文《陶寺遗址扁壶“文字”新探》,将扁壶背面原来被看作两个符号的朱书视为一个字,认为其字符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部是有转角的“◇”即土字,中部为一横画,下部为“卩”字,合起来就是古“尧”字,即古史传说中五帝之一的帝尧名号。
    葛英会先生《破译帝尧名号,推进文明探源》(见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研究通讯》第三十二期)认为,何驽先生的见解符合该字构形的分析和判断,并引用先秦文字的相关资料,对古“尧“字的构字方式、形体演变提出申论,指出该字确是一个人字与土字相加的复合字,乃目前已知尧字最古老的一种写法,进一步阐明,尧字的本意当如《诗•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所咏,言尧是高德明行,为人仰慕的圣王。
    陶寺遗址的时间,经碳十四年代测定,距今约为4600年至4000年左右,大体相当于我国古史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史载,帝尧所都之平阳应在今临汾一带,陶寺村位于临汾西南22公里。陶寺遗址已揭露出大面积的墓地和居住址,大型墓出土随葬的彩绘蟠龙陶盘、鼍鼓、土鼓、特磬等礼乐器物,并出土铜铃,进而发现古城。凡此,陶寺遗址的地望、年代以及文化内涵,为正当其时的尧都平阳说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学佐证。由此亦可知陶寺遗址出土朱书“文”、“尧”字扁壶绝非偶然。
    世人一般以为殷墟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实际上,殷墟甲骨文具较为成熟的文字系统,已非文字的初始阶段。殷墟文字刻于甲骨之上,得以传世,而年代更早的书写于织物、竹、木类载体上的古代文字则极易朽没。陶寺文字书写于陶器之上,方得以幸存。诸多考古发掘的资料表明,文字是新石器时代社会晚期阶段的产物,具有一定社会经济生产力和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陶寺遗址发现朱书文字并成功破译,将汉字的成熟期至少推进至距今4000年前,是探索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重大突破。
    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亘古至今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持续发展从未间断,并为后世传留下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存。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探索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不仅是史学界的神圣使命,也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关注。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有关中国古代历史的重大考古发现和具突破性的学术研究成果,也应尽快公之于广大人民群众。故谨以本文奉献给广大读者。

作者: 李健民

文章出处: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