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玉器微痕分析

发布时间:2013-03-25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邓 聪 刘国祥 叶晓红

 

    对玉器的制作和使用功能分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第一,按玉器形态来推测;第二,从民族学的类似器物例子来类推;第三,按遗址中玉器出土状况分析;第四,从玉器表面所遗留制作或使用用痕迹来判断。其中第三、四点两者更是古代玉制作和使用认识的关键所在。特别是第四点是按玉器自身上的痕迹来判断,判断原则有必要从痕迹的形态分析和实验复制痕迹来类推。这里先从玉器上痕迹观察技术的分析入手。玉器上细微痕迹可以用10X倍手持放大镜以肉眼作初步观察,但各种痕迹的细部特征和构造,就有必要以显微镜观察和拍摄纪录,一般较常使用偏光显征镜及扫描电镜(SEM)。偏光显微镜倍数中,尤以50-400倍的观察最为便利。通常来说,平滑抛光玉器的表面,可以用300-400倍数过镜检出玉器表面抛光线状的痕迹。然而,玉器上的闪石玉粗糙破裂痕呈现粒状凹凸的表面,而偏光显微镜焦点的景深较浅,在这种场合下一般只能以50倍左右倍数来观察。另一方面,扫描电镜焦点景深的较大,由数十倍以至数千倍的放大拍摄,对玉器表面形态细微特征可以更准确的掌握。然而扫描电镜机械一般价钱昂贵,往往以数百万元价值,且摄影箱内又只能容纳长度仅数厘米体积大小的物体,更且观察和拍摄前,先要在玉器表面溅薄金或银作导体。这样拍摄后玉器表面上这层金属导体,一般难以完全清除。

1.

2.

3.


    玉器是古代珍贵的文物,在观察和拍摄过程中一般只采用无损分析法。目前,国际考古学界在显微镜观察方面,较常使用硅胶(Silicone Resin)复制玉器上微痕作研究之用。我们较常用一种硅胶是德国生产专供牙科用3MESPE制模材,其中有流质较强的轻型(Light Body)和常用型(Regular Body)两种。这硅胶结合特制注射器和微尖喷咀,配套使用。据我们的经验使用,这种硅胶所复制玉器表面上微痕,在显微镜下放大数百倍的观察。玉器表面微痕以硅胶制模方法,一般经过以下几项的手段:


第一、玉器上微痕复制部位的确认。这阶段可以手持10倍放大镜作肉眼观察,选择玉器上适合的范围准备复制微痕。如果玉器该部份的风化情度较严重,或者是附着有其它物质如墓葬中器物表面沾附有的朱砂等,都不适宜以硅胶复制印模,否则可能会损坏玉器本身,或玉器表面上沾附物会被硅胶剥离。选择玉器上既遗留有可分析的观察痕迹,而玉器本身具有良好保存状况,是决定硅胶微痕制模重要的第一步。


第二、玉器表面必要的清理。玉器表面上的一些泥渍,甚或是玉器表面常见由于拓片留下宣纸纤维痕等,都必须用毛笔醮清水洗净。


第三、硅胶混和和充填。硅胶是由两种流质品剂混合使用,两者混合后通常在数分钟内就硬化成形,在复制微痕过程中,既要均匀搅拌,减少其中出现的气泡,成为日后观察的障碍。


第四、硅胶模型提取。硅胶的硬化后,就可从玉器上抽离。从玉器上一些孔洞抽离硬化后的硅胶,要小心处理,不要损坏玉器。或者可以分段复制玉器上较大的痕迹,务求确保玉器不受任何的损坏。


最后,制作完成硅胶的模型,也要小心保管收藏。通常硅胶模型容易沾惹尘埃,有碍进行精细的观察。最好是把各个硅胶模型独立以硬盒固定保存。当然每个模型都要详细标记玉器文物编号及部位。硅胶如受尘埃污染,可用毛笔以清水洗净风干处理。


    偏光显镜和扫描电镜都可以用作对硅胶模型上的印痕观察。我们既可将模型切割分断观察,一般玉器上的窄沟或较深洞的制作痕迹,都可以用硅胶制复制抽出观察。对这些玉器上痕迹,还可以进行剖面纵、横的切割分析,提供了判断玉器上表面痕迹特征和结构崭新的认识。英国大英博物馆研究人员Margaret Sax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经常以硅胶制模研究近东柱状印章制作痕迹,取得很丰硕成果注。最近M. Sax同硅胶制模方法,从大英博物馆内所藏九件中国玉器的标本,年代上横跨新石器时代、两周以至明清时代,进行微痕观察研究。这次研究确认了中国古玉中的几种制作技术的痕迹。其中一件据谓是相当于红山文化时期玉鸮,腹面颈部一对斜穿圆孔交汇边上,就是用硅胶复制出制作的痕迹,被判断是曾以线切割技术加工。


    近年来我们开展了以硅胶复制玉器上微痕的研究。其中尤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对兴隆潌文化出土玉器微痕研究方面,取了良好的成绩。兴隆潌文化玉器,是迄今所知东亚地最早的典型真玉文化的组合。有关兴隆潌文化玉器的研究中,我们一直重视从玉器上表面微痕的分析,以判断玉器的加工技术。如众所周知,中国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中都采用了一种别具特色的线切割玉器技术。据近年我们的研究,兴隆潌及兴隆沟遗址出土玉器中,在玦口的切割断口上,遗留波浪起伏线切割痕迹。然而,兴隆潌文化玉玦玦口裂缝就只几毫米的宽度。虽然我从采用背光拍摄方法将玦口部份切割形态,第一次从照片中显示出来。然而,玦口窄缝中切割痕迹的全貌,仍是难以测量和观察,这次我们以硅胶从兴隆沟遗址M130一件玦口两面切割痕迹完整无缺成功复制,再以复制模进行偏光显微镜拍摄,抽出线切割细砂切割线状痕迹(图版一),又从M130玦口的复制模纵切剖面形状,呈现出线切割前进阶段中波浪起伏游动的特征,科学确凿无误证实兴隆潌文化玉器加工技术中,已采用了成熟的线切割工艺,也是现所知世界最早的同类加工技术。


    我国古代玉器年代久远,十分丰富,然而玉器工艺技术研究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我们可以断言地说,硅胶制模复制玉器上微痕分析方法,对我们研究古玉技术将会很重要的一种研究方向。

 

    注释:

[1] M. Sax, N.D. Meeks, The introduction of wheel cutting as a technique for engraving cylinder seals: its distinction from filing, IRAQ56 (1994) 153-166.
M. Sax. N.D. Meeks, Methods of engraving Mesopotamian quartz cylinder seals, Archaeometry 37 (1995) 25-36.
M. Sax, J. Mcnabb, N.D. Meeks, Methods of engraving Mesopotamian cylinder seals: experimental confirmation, Archaeometry 40 (1998) 1-21.
M. Sax, N.D. Meeks, D. Collon,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lapidary wheel in Mesopotamia, Antiquity 284 (2000) 380-387.
M. Sax, N.D. Meeks, D. Collon,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the lapidary engraving wheel in Mesopotamia, IRAQ 62 (2000) 157-176.
[2] M.Sax, N.D.Meeks, C.Michaeolson, A.P.Middlet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carving techniques on Chinese jade,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31 (2004) 1413-1428.
 

(原文载于《玉器考古学研究方法和举例》,《名家论玉(一)》(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考古学玉器研究方法

玉器微痕分析

发布时间:2013-03-25

 

    对玉器的制作和使用功能分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第一,按玉器形态来推测;第二,从民族学的类似器物例子来类推;第三,按遗址中玉器出土状况分析;第四,从玉器表面所遗留制作或使用用痕迹来判断。其中第三、四点两者更是古代玉制作和使用认识的关键所在。特别是第四点是按玉器自身上的痕迹来判断,判断原则有必要从痕迹的形态分析和实验复制痕迹来类推。这里先从玉器上痕迹观察技术的分析入手。玉器上细微痕迹可以用10X倍手持放大镜以肉眼作初步观察,但各种痕迹的细部特征和构造,就有必要以显微镜观察和拍摄纪录,一般较常使用偏光显征镜及扫描电镜(SEM)。偏光显微镜倍数中,尤以50-400倍的观察最为便利。通常来说,平滑抛光玉器的表面,可以用300-400倍数过镜检出玉器表面抛光线状的痕迹。然而,玉器上的闪石玉粗糙破裂痕呈现粒状凹凸的表面,而偏光显微镜焦点的景深较浅,在这种场合下一般只能以50倍左右倍数来观察。另一方面,扫描电镜焦点景深的较大,由数十倍以至数千倍的放大拍摄,对玉器表面形态细微特征可以更准确的掌握。然而扫描电镜机械一般价钱昂贵,往往以数百万元价值,且摄影箱内又只能容纳长度仅数厘米体积大小的物体,更且观察和拍摄前,先要在玉器表面溅薄金或银作导体。这样拍摄后玉器表面上这层金属导体,一般难以完全清除。

1.

2.

3.


    玉器是古代珍贵的文物,在观察和拍摄过程中一般只采用无损分析法。目前,国际考古学界在显微镜观察方面,较常使用硅胶(Silicone Resin)复制玉器上微痕作研究之用。我们较常用一种硅胶是德国生产专供牙科用3MESPE制模材,其中有流质较强的轻型(Light Body)和常用型(Regular Body)两种。这硅胶结合特制注射器和微尖喷咀,配套使用。据我们的经验使用,这种硅胶所复制玉器表面上微痕,在显微镜下放大数百倍的观察。玉器表面微痕以硅胶制模方法,一般经过以下几项的手段:


第一、玉器上微痕复制部位的确认。这阶段可以手持10倍放大镜作肉眼观察,选择玉器上适合的范围准备复制微痕。如果玉器该部份的风化情度较严重,或者是附着有其它物质如墓葬中器物表面沾附有的朱砂等,都不适宜以硅胶复制印模,否则可能会损坏玉器本身,或玉器表面上沾附物会被硅胶剥离。选择玉器上既遗留有可分析的观察痕迹,而玉器本身具有良好保存状况,是决定硅胶微痕制模重要的第一步。


第二、玉器表面必要的清理。玉器表面上的一些泥渍,甚或是玉器表面常见由于拓片留下宣纸纤维痕等,都必须用毛笔醮清水洗净。


第三、硅胶混和和充填。硅胶是由两种流质品剂混合使用,两者混合后通常在数分钟内就硬化成形,在复制微痕过程中,既要均匀搅拌,减少其中出现的气泡,成为日后观察的障碍。


第四、硅胶模型提取。硅胶的硬化后,就可从玉器上抽离。从玉器上一些孔洞抽离硬化后的硅胶,要小心处理,不要损坏玉器。或者可以分段复制玉器上较大的痕迹,务求确保玉器不受任何的损坏。


最后,制作完成硅胶的模型,也要小心保管收藏。通常硅胶模型容易沾惹尘埃,有碍进行精细的观察。最好是把各个硅胶模型独立以硬盒固定保存。当然每个模型都要详细标记玉器文物编号及部位。硅胶如受尘埃污染,可用毛笔以清水洗净风干处理。


    偏光显镜和扫描电镜都可以用作对硅胶模型上的印痕观察。我们既可将模型切割分断观察,一般玉器上的窄沟或较深洞的制作痕迹,都可以用硅胶制复制抽出观察。对这些玉器上痕迹,还可以进行剖面纵、横的切割分析,提供了判断玉器上表面痕迹特征和结构崭新的认识。英国大英博物馆研究人员Margaret Sax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经常以硅胶制模研究近东柱状印章制作痕迹,取得很丰硕成果注。最近M. Sax同硅胶制模方法,从大英博物馆内所藏九件中国玉器的标本,年代上横跨新石器时代、两周以至明清时代,进行微痕观察研究。这次研究确认了中国古玉中的几种制作技术的痕迹。其中一件据谓是相当于红山文化时期玉鸮,腹面颈部一对斜穿圆孔交汇边上,就是用硅胶复制出制作的痕迹,被判断是曾以线切割技术加工。


    近年来我们开展了以硅胶复制玉器上微痕的研究。其中尤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对兴隆潌文化出土玉器微痕研究方面,取了良好的成绩。兴隆潌文化玉器,是迄今所知东亚地最早的典型真玉文化的组合。有关兴隆潌文化玉器的研究中,我们一直重视从玉器上表面微痕的分析,以判断玉器的加工技术。如众所周知,中国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中都采用了一种别具特色的线切割玉器技术。据近年我们的研究,兴隆潌及兴隆沟遗址出土玉器中,在玦口的切割断口上,遗留波浪起伏线切割痕迹。然而,兴隆潌文化玉玦玦口裂缝就只几毫米的宽度。虽然我从采用背光拍摄方法将玦口部份切割形态,第一次从照片中显示出来。然而,玦口窄缝中切割痕迹的全貌,仍是难以测量和观察,这次我们以硅胶从兴隆沟遗址M130一件玦口两面切割痕迹完整无缺成功复制,再以复制模进行偏光显微镜拍摄,抽出线切割细砂切割线状痕迹(图版一),又从M130玦口的复制模纵切剖面形状,呈现出线切割前进阶段中波浪起伏游动的特征,科学确凿无误证实兴隆潌文化玉器加工技术中,已采用了成熟的线切割工艺,也是现所知世界最早的同类加工技术。


    我国古代玉器年代久远,十分丰富,然而玉器工艺技术研究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我们可以断言地说,硅胶制模复制玉器上微痕分析方法,对我们研究古玉技术将会很重要的一种研究方向。

 

    注释:

[1] M. Sax, N.D. Meeks, The introduction of wheel cutting as a technique for engraving cylinder seals: its distinction from filing, IRAQ56 (1994) 153-166.
M. Sax. N.D. Meeks, Methods of engraving Mesopotamian quartz cylinder seals, Archaeometry 37 (1995) 25-36.
M. Sax, J. Mcnabb, N.D. Meeks, Methods of engraving Mesopotamian cylinder seals: experimental confirmation, Archaeometry 40 (1998) 1-21.
M. Sax, N.D. Meeks, D. Collon,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lapidary wheel in Mesopotamia, Antiquity 284 (2000) 380-387.
M. Sax, N.D. Meeks, D. Collon,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the lapidary engraving wheel in Mesopotamia, IRAQ 62 (2000) 157-176.
[2] M.Sax, N.D.Meeks, C.Michaeolson, A.P.Middlet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carving techniques on Chinese jade,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31 (2004) 1413-1428.
 

(原文载于《玉器考古学研究方法和举例》,《名家论玉(一)》(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

 



 

作者:邓 聪 刘国祥 叶晓红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