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谈黄河流域首次发现的干阑遗迹与土台陵墓

发布时间:2011-03-11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

    一、干阑

    “干阑”被认为是西南少数民族语言的汉语音译,见于早期文献使用的词汇有“葛栏”、“高栏”等。它是用桩、柱支起的架空房屋的称谓,现在建筑史学常用“干阑”、“干栏”等术语,为了不引起误解,以不具备汉语含义的“干阑”较为合适。
    喇家遗址所发现的F21,从遗迹现象判断可以认定是干阑遗迹。这是北方新石器时代田野考古的首次发现。F21是纵横都有三条轴线垂直交叉组成的柱网,共有九个柱洞,与日本群马县前桥市鸟羽的弥生时代干阑——“社”遗迹完全一样,只是目前尚未发现外围小柱洞以及圜水和围墙遗迹。F21的柱间距均为1.50米左右,即每面宽度都是3米许。它位于聚落小广场的东南部,附近有另一特殊地面建筑F20,两者相距仅2-3米。总体关系已表明这一干阑建筑的特殊重要性质。
    这一遗迹所反映的干阑,与《史记》所载古史传说的当时人呼做“昆仑”(应读“干阑”;现代汉语普通话“昆仑”,是中古颚变音;“京”的象形文字正是它的注音符号)的“黄帝时明堂”的主体基本相符。它是用于原始农业祭祀的高架茅草亭,即“社”的祖型;日本的神社正是它的后裔。已有科学论证,大约距今四千年前,“社”随着中国的稻作技术传到日本。这个发现是黄河流域新石器考古的重大突破。

    二、陵墓

    约当四千年前的喇家聚落遗址、墓葬以及伴生器物,反映了当时已进入初级酋邦社会。则位居小广场北部的扁覆斗形“土台祭坛”——顶上有随葬多种玉器等的特殊墓葬——M17,应该就是面临广场的土台式特殊墓葬,可以认为是与牛河梁红山文化积石冢类似的酋长陵墓。在这个方形土台之上所发现的长方形墓圹的上部开有方形套口,两者填土不同,说明套口乃是下葬后,在其上另行换土填筑墓上建筑台基的地基槽。在土台东南角,发现包砌土台的宽达50厘米的大砾石挡土矮墙残段,这个石墙的东南转角恰与土台顶部东南角和墓圹上部套口的东南角共成一条直线,可以推知土台周边原来都砌有这样的挡土墙,也就是说,石墙就是与土台墓葬的一体工程。略早于此的牛河梁积石冢上有建筑遗迹,再结合民族学提供的处于氏族阶段的墓上建造祭享建筑的习俗,可以推知这个墓上建筑正是古象形文字中所谓的“宗”。如果此认识不错,那么这也是黄河流域的首次发现。

(原载《中国文物报》2005年1月7日第7版《喇家遗址保护与研究专题》作者:杨鸿勋,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喇家遗址考古研究

谈黄河流域首次发现的干阑遗迹与土台陵墓

发布时间:2011-03-11

    一、干阑

    “干阑”被认为是西南少数民族语言的汉语音译,见于早期文献使用的词汇有“葛栏”、“高栏”等。它是用桩、柱支起的架空房屋的称谓,现在建筑史学常用“干阑”、“干栏”等术语,为了不引起误解,以不具备汉语含义的“干阑”较为合适。
    喇家遗址所发现的F21,从遗迹现象判断可以认定是干阑遗迹。这是北方新石器时代田野考古的首次发现。F21是纵横都有三条轴线垂直交叉组成的柱网,共有九个柱洞,与日本群马县前桥市鸟羽的弥生时代干阑——“社”遗迹完全一样,只是目前尚未发现外围小柱洞以及圜水和围墙遗迹。F21的柱间距均为1.50米左右,即每面宽度都是3米许。它位于聚落小广场的东南部,附近有另一特殊地面建筑F20,两者相距仅2-3米。总体关系已表明这一干阑建筑的特殊重要性质。
    这一遗迹所反映的干阑,与《史记》所载古史传说的当时人呼做“昆仑”(应读“干阑”;现代汉语普通话“昆仑”,是中古颚变音;“京”的象形文字正是它的注音符号)的“黄帝时明堂”的主体基本相符。它是用于原始农业祭祀的高架茅草亭,即“社”的祖型;日本的神社正是它的后裔。已有科学论证,大约距今四千年前,“社”随着中国的稻作技术传到日本。这个发现是黄河流域新石器考古的重大突破。

    二、陵墓

    约当四千年前的喇家聚落遗址、墓葬以及伴生器物,反映了当时已进入初级酋邦社会。则位居小广场北部的扁覆斗形“土台祭坛”——顶上有随葬多种玉器等的特殊墓葬——M17,应该就是面临广场的土台式特殊墓葬,可以认为是与牛河梁红山文化积石冢类似的酋长陵墓。在这个方形土台之上所发现的长方形墓圹的上部开有方形套口,两者填土不同,说明套口乃是下葬后,在其上另行换土填筑墓上建筑台基的地基槽。在土台东南角,发现包砌土台的宽达50厘米的大砾石挡土矮墙残段,这个石墙的东南转角恰与土台顶部东南角和墓圹上部套口的东南角共成一条直线,可以推知土台周边原来都砌有这样的挡土墙,也就是说,石墙就是与土台墓葬的一体工程。略早于此的牛河梁积石冢上有建筑遗迹,再结合民族学提供的处于氏族阶段的墓上建造祭享建筑的习俗,可以推知这个墓上建筑正是古象形文字中所谓的“宗”。如果此认识不错,那么这也是黄河流域的首次发现。

(原载《中国文物报》2005年1月7日第7版《喇家遗址保护与研究专题》作者:杨鸿勋,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