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喇家遗址新发现的白陶和初步研究
发布时间:2014-09-01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作者:
2010至2013年期间,喇家遗址考古队在资料整理过程中,对多年考古发掘出土的大量陶片逐片经手过目,从中发现和分拣了一些史前时期的白陶残片。这些白陶残片是以前若干年发掘工作中没有能够及时发现的喇家遗址一个新的文化现象。
这些白陶片约20片左右,皆为残片不能复原,且一般都较小,也略薄。从陶系上看,都是夹砂陶,陶色基本上呈灰白色或黄白色,颜色的白度并不是特别突出,但也明显不同于其他陶系的陶片。2012年,考古队挑选了部分标本,交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中心王增林做科技检测鉴定。2013年准备送交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进行中子活化分析测试,但这些白陶标本皆为夹砂陶,不太适合做中子活化分析。随后,王增林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Quanta 650)上所配的能谱仪(oxford X-Max)对样品进行了半定量分析(使用能谱仪所带的标准样品参数),也获得了比较好的测试结果。
测试的重要成分的数据如下:
氧化铝:34.03%、 二氧化硅:58.826%、氧化钾:2.0685%、氧化钙:0.82%、氧化钛:1.464%、三氧化二铁:2.795%。
应该说这无疑是属于高铝质的硅酸盐材料。标本的分析测试结果显示其陶土原料的氧化铝含量相当高,已超过了三分之一,这个数值比其他已经得以确认为白陶的某些相关史前文化的白陶标本的铝含量数据都还要略高一些。这个检测结果终于让我们更加确信了在整理中认为可能是白陶的初步判断。
我们查阅了有关白陶的资料和其他已有的考古发现,并继续对喇家遗址这些白陶片进行了更多的研究。经过整理后发现,这些白陶片基本上都散见于与马家窑文化相关的彩陶片较集中的地方,并有与彩陶片一起出土自马家窑文化灰坑的情况,虽然有一些出土于齐家文化的单位或地层,但考古发掘表明,喇家遗址上齐家文化的堆积曾经破坏了马家窑文化的地层和堆积,估计这些白陶片可能与彩陶片一样,是马家窑文化的遗物,而白陶片本身带有的一些器形和纹饰等特征,也更接近于马家窑文化,如附加堆纹及口沿特征等。这些现象表明,喇家遗址白陶片明显不同于齐家文化,而更应归属于马家窑文化。
据此,我们或许可以认定,喇家遗址新发现的这批白陶片,可能是以高岭土为原料,这些陶片现已判定为马家窑文化白陶。据报道,在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中,黄土高原区域曾有过白陶的零星发现。但是至今在甘青地区尚未见诸报道,目前这还是甘青地区首次发现的史前白陶,使白陶的分布范围再向西扩大,达到了黄河上游和青藏高原的前缘,这个新发现,为史前白陶提供了最新资料,也提示我们今后应引起注意,在相关马家窑文化遗存中有继续发现白陶的可能性。
中国南方地区史前白陶出现较早,发现很普遍,具有广泛的传播性;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也流行白陶;中原和华北区的仰韶文化也有白陶发现。喇家遗址白陶还有待更进一步研究,并且需要解决诸多问题。这些属于马家窑文化的白陶,显然已大为开阔了我们对于史前白陶发现和分布的认识,期待能够引起研究者的重视和深入的研究。
(《中国文物报》2014年8月29日6版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叶茂林 王增林
李晓东 蔡林海 喇子英 )
李晓东 蔡林海 喇子英 )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