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彩陶的真相

发布时间:2008-12-30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王仁湘

说陶话彩(4)

    ——以三件考古标本为例

    要说彩陶的真相,看到这样一个题目,可能会让人误解,以为我是要在此解开某几件彩陶的谜底。谜底当然需要破解,其实我在这里要说道的是,我们看到的一些彩陶资料缺乏真实性和可靠性,它们的品貌值得怀疑。我们应当恢复这些彩陶的真相,做好了这一步,彩陶的研究才有可能具备科学性,这是彩陶研究中必须建构好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是破解谜底的重要前提。
    我们通常所能看到的彩陶资料,主要是一些墨线图,墨线图对于再现彩陶纹饰的结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表述方式。历来彩陶的绘图,也许不仅是彩陶的绘图,考古人是一概让绘图者承担。其实考古绘图者也分为几类,他们中有专业美工,有技工,也有学徒。可能大量考古绘图都是由训练有素的熟练技工完成,如今成批考古报告的出版,墨线图几乎全是出自他们的手笔,可以说他们是功不可没。也许在绘图者中,不少是处在技巧的提高阶段,他们的笔下会生成一些不那么完美的作品来。考古人自己呢,需要操持的事儿比较繁杂,他们往往无法亲自刺凤描鸾,或者更大的可能是,他们并不曾有着训练,根本做不成这事,照着葫芦也未必能画出一个象样的瓢来。
    虽然考古器物的绘图,我们并不能要求十分精准,但错绘却是不允许的。例如在器物的构形上,必须合乎尺寸,不得变形写意;在纹饰的结构上,必须与原器符合,不得任意增削,不能随意发挥,更不能仅凭想像。如对缺失部分有所想像,也只能单独成图,不能与原器等同看待。遗憾的是,我们的问题并不仅仅是出在想像的范围,有时是错在“视而不见”,错在“得意忘形”。有时是视而不见,没有全面的观察,会出现错绘。有时是得意忘形,得其意蕴而已,不是严格写实,忘却了纹饰本来的形状。
    在翻检彩陶资料的过程中,我们也确实发现了一些错绘的例证,有的甚至错得很是离奇。有时本来是并不复杂的图形,却绘成了另外的样子,没有比照葫芦,那瓢就画出来了,原物没有细审明白。有时可能觉得描绘的对象非常熟悉,不过是似曾相识,臆度而已,得其意之后便忘其形了。我这里选择了三个彩陶例证,有的构图比例简单,有的则较为复杂,但都出现了绘图错误。在试图纠错的这会儿,我当然暂时也不能全都去比对彩陶原器,不过好在掌握有它们的实拍图片,至少可以部分地还这些彩陶以真相。
    确定列举这三个例证,首先是觉得它们的纹饰比较重要,另外是感到绘图出现的错误各有特点,纠正这三个错误兴许可以让我们获得一些启示。这三件彩陶的绘图错误都是出现在纹饰的构图和构形上,有的是错在缺绘,有的错在变形绘,有的则是误绘。
    缺绘一例,是出自湖北枝江关庙山的一件彩陶豆(图4-1)。这件彩陶豆出自大溪文化地层,鼓圆的豆腹绘一周二方连续式花瓣纹。在发掘简报中,没有这件陶豆的墨线图,但附有一张黑白照片,报告说明环绕陶豆的是“五朵花”(《考古》1983年1期)。这是一种四瓣式的花瓣纹,它也许并不是写实的花朵,为着叙述的方便我们仍然还是称它为花瓣纹。

    后来我们在《中国彩陶图谱》中看到了陶豆的线图,虽然并没有将纹饰展开,但可以想像是按照连续的花瓣构图绘成。近来检索《中国美术全集》,见到了这件彩陶豆的彩色图片,显现的纹饰又有不同,在两朵斜开的四瓣花之间,出现了一片垂直的花瓣,而且这样的图形还重复了一次,这与黑白图片和线图有明显的区别。
    不过回头再细审一回关庙山彩陶豆的黑白图片,我们发现豆腹的两侧其实是露出了一点垂直花瓣的边儿,不难明白,陶豆另一面的花瓣纹之间,本来是有这垂直花瓣的,彩色图片恰好拍摄的是它的另一面。参照这两幅图片,我们可以绘出陶豆纹饰的展开图,它只是在一处两组花瓣的接合部没有绘出垂直的花瓣。不用说,早绘成的线图传递的是一个错误的信息,它会让我们觉得陶豆上的纹饰中一个垂直花瓣也没有。强调这一点并不是吹毛求疵,因为象这种带垂直花瓣的四瓣花纹饰,即使在花瓣纹盛行的庙底沟文化中也难觅一二,倒是东方的大汶口文化中更多一些。这样一个小小的线索,也许会为我们追索文化间的联系提供重要的证据。还有一点要质疑的是,彩陶豆纹饰展开后只能显示出四组花瓣来,不知报告怎么会说是有“五朵花”?
    变形绘一例,是出自陕西陇县原子头的一件彩陶罐(图4-2),属于庙底沟文化。这件彩陶罐满腹绘圆圈形、单旋纹与四瓣花瓣纹组合纹饰,报告中说这是一件“难得的艺术品”(《陇县原子头》,科学出版社2005年)。报告中附了一幅正视的纹饰线图,也有黑白与彩色图片。纹饰的结构,线图与照片并无明显不同,但给人的印象觉得线图还是有较大距离。

    这距离首先表现在纹饰的规格尺度上。由照片看,垂直方向只能看到三组半图案,而线图上出现的是五组纹饰,这样一来,即使纹饰的细部绘得比较准确,那也避免不了整体纹饰产生严重的形变。结果是单元纹饰明显缩小了,其中的扁圆形变成了正圆形,而四瓣式的花瓣纹缩小到只有原形的一半,这也就减缓了原图的气势。此外,这幅线图选择的绘图角度也有改进之处,过去选的角度没能将一种重要的图案元素展示出来。这图案本来是一种单旋纹,旋心的圆点带有分叉,这种纹饰迄今没有发现第二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线图不仅没有充分展示这种纹饰,而且因为是将它绘在了器物的一侧,还极易让人误看作是圆形图案。这件彩陶罐的变形绘图当然也算不上是严重的错误,但却也算不上是成功的绘图作品,传导出来的是改变了的信息。
    还要多说一句的是,原子头的这件彩陶罐所绘的并不是严格的二方(四方)连续纹饰,不论纵的或横的元素都有明显改变之处,如果报告能附一张纹饰展开图,或者多刊发一张不同角度的照片,那就更完美了。我尝试着比对照片绘出了一张纹饰展开图,并不觉得它很准确,不过应当是更接近真相了。
    误绘一例,是出自湖北枣阳雕龙碑的一件彩陶罐残片(图4-3),时代相当于庙底沟文化。这件彩陶罐满腹绘旋纹组合,原报告定义它的纹饰为“垂弧”、“勾叶”(《枣阳雕龙碑》,科学出版社,2006年)。后来我有机会去雕龙碑,看到了这块彩陶片,它的细腻与精美让我惊讶,很难相信这是出土自长江流域的彩陶。不过我很快发现,这上面的纹饰既没有垂弧,也没有勾叶,而是两种旋纹的巧妙组合。纹饰的主体是一种规整的双旋纹,两条旋臂向着逆时针方向旋转,表现出很强的律动感。双旋纹在庙底沟、大河村和大汶口文化中并不希见,但象雕龙碑这样两臂对称旋而不散的双旋纹,却是从来没有见到过。

    但就是这样一件称得上史前最精美彩陶之一的标本,却被错绘得面目全非了。报告所附的墨线图,将那美妙的双旋纹绘成了单旋纹,上面的一条旋臂不见了!其实发掘者对这件标本还是非常重视的,同时刊发了它的黑白照片与彩色照片,所幸两张照片上双旋纹的双臂都非常清晰。遗憾的是,墨线图上出了疪漏,出现这样的错绘实在是有些意外。根据实物和照片,我也为这件彩陶绘出了纹饰展开图,我相信看到这件彩陶的人都不会否认这是精品中的精品。
    三件彩陶标本,虽不是同等重要,却也都小觑不得,它们的真相应当恢复。由于我仅仅只是观摹过雕龙碑的那一件,所以对于其他两件仍然是没有把握,不知我绘出的图是不是比较接近于真相,还有待亲历者的指正。
    彩陶的绘图,本来是“眼见为实”,但必须做到“眼见”,而且是仔细一点地见,不然即使是“眼见”,却未必为“实”。本来眼睛可以看得很明白,为何会画错呢?也许有许多的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是绘图者并不懂得他所描绘的对象。在这个时候,考古人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指导者和操作者都要认真行事。
    本来要研究彩陶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现在我们还要面对许多自己布下的新迷阵,让人有了难上加难的感觉。如果我们面对的并不是彩陶真实的原形,我们那些破解的努力也就完全没有了意义。希望我们考古人能再仔细一点,以后发表报告前,将那些重要彩陶的清绘图再反复比对原器,不要因我们的失误而曲解了史前的匠心。

(责任编辑:高丹)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说陶话彩

彩陶的真相

发布时间:2008-12-30

说陶话彩(4)

    ——以三件考古标本为例

    要说彩陶的真相,看到这样一个题目,可能会让人误解,以为我是要在此解开某几件彩陶的谜底。谜底当然需要破解,其实我在这里要说道的是,我们看到的一些彩陶资料缺乏真实性和可靠性,它们的品貌值得怀疑。我们应当恢复这些彩陶的真相,做好了这一步,彩陶的研究才有可能具备科学性,这是彩陶研究中必须建构好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是破解谜底的重要前提。
    我们通常所能看到的彩陶资料,主要是一些墨线图,墨线图对于再现彩陶纹饰的结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表述方式。历来彩陶的绘图,也许不仅是彩陶的绘图,考古人是一概让绘图者承担。其实考古绘图者也分为几类,他们中有专业美工,有技工,也有学徒。可能大量考古绘图都是由训练有素的熟练技工完成,如今成批考古报告的出版,墨线图几乎全是出自他们的手笔,可以说他们是功不可没。也许在绘图者中,不少是处在技巧的提高阶段,他们的笔下会生成一些不那么完美的作品来。考古人自己呢,需要操持的事儿比较繁杂,他们往往无法亲自刺凤描鸾,或者更大的可能是,他们并不曾有着训练,根本做不成这事,照着葫芦也未必能画出一个象样的瓢来。
    虽然考古器物的绘图,我们并不能要求十分精准,但错绘却是不允许的。例如在器物的构形上,必须合乎尺寸,不得变形写意;在纹饰的结构上,必须与原器符合,不得任意增削,不能随意发挥,更不能仅凭想像。如对缺失部分有所想像,也只能单独成图,不能与原器等同看待。遗憾的是,我们的问题并不仅仅是出在想像的范围,有时是错在“视而不见”,错在“得意忘形”。有时是视而不见,没有全面的观察,会出现错绘。有时是得意忘形,得其意蕴而已,不是严格写实,忘却了纹饰本来的形状。
    在翻检彩陶资料的过程中,我们也确实发现了一些错绘的例证,有的甚至错得很是离奇。有时本来是并不复杂的图形,却绘成了另外的样子,没有比照葫芦,那瓢就画出来了,原物没有细审明白。有时可能觉得描绘的对象非常熟悉,不过是似曾相识,臆度而已,得其意之后便忘其形了。我这里选择了三个彩陶例证,有的构图比例简单,有的则较为复杂,但都出现了绘图错误。在试图纠错的这会儿,我当然暂时也不能全都去比对彩陶原器,不过好在掌握有它们的实拍图片,至少可以部分地还这些彩陶以真相。
    确定列举这三个例证,首先是觉得它们的纹饰比较重要,另外是感到绘图出现的错误各有特点,纠正这三个错误兴许可以让我们获得一些启示。这三件彩陶的绘图错误都是出现在纹饰的构图和构形上,有的是错在缺绘,有的错在变形绘,有的则是误绘。
    缺绘一例,是出自湖北枝江关庙山的一件彩陶豆(图4-1)。这件彩陶豆出自大溪文化地层,鼓圆的豆腹绘一周二方连续式花瓣纹。在发掘简报中,没有这件陶豆的墨线图,但附有一张黑白照片,报告说明环绕陶豆的是“五朵花”(《考古》1983年1期)。这是一种四瓣式的花瓣纹,它也许并不是写实的花朵,为着叙述的方便我们仍然还是称它为花瓣纹。

    后来我们在《中国彩陶图谱》中看到了陶豆的线图,虽然并没有将纹饰展开,但可以想像是按照连续的花瓣构图绘成。近来检索《中国美术全集》,见到了这件彩陶豆的彩色图片,显现的纹饰又有不同,在两朵斜开的四瓣花之间,出现了一片垂直的花瓣,而且这样的图形还重复了一次,这与黑白图片和线图有明显的区别。
    不过回头再细审一回关庙山彩陶豆的黑白图片,我们发现豆腹的两侧其实是露出了一点垂直花瓣的边儿,不难明白,陶豆另一面的花瓣纹之间,本来是有这垂直花瓣的,彩色图片恰好拍摄的是它的另一面。参照这两幅图片,我们可以绘出陶豆纹饰的展开图,它只是在一处两组花瓣的接合部没有绘出垂直的花瓣。不用说,早绘成的线图传递的是一个错误的信息,它会让我们觉得陶豆上的纹饰中一个垂直花瓣也没有。强调这一点并不是吹毛求疵,因为象这种带垂直花瓣的四瓣花纹饰,即使在花瓣纹盛行的庙底沟文化中也难觅一二,倒是东方的大汶口文化中更多一些。这样一个小小的线索,也许会为我们追索文化间的联系提供重要的证据。还有一点要质疑的是,彩陶豆纹饰展开后只能显示出四组花瓣来,不知报告怎么会说是有“五朵花”?
    变形绘一例,是出自陕西陇县原子头的一件彩陶罐(图4-2),属于庙底沟文化。这件彩陶罐满腹绘圆圈形、单旋纹与四瓣花瓣纹组合纹饰,报告中说这是一件“难得的艺术品”(《陇县原子头》,科学出版社2005年)。报告中附了一幅正视的纹饰线图,也有黑白与彩色图片。纹饰的结构,线图与照片并无明显不同,但给人的印象觉得线图还是有较大距离。

    这距离首先表现在纹饰的规格尺度上。由照片看,垂直方向只能看到三组半图案,而线图上出现的是五组纹饰,这样一来,即使纹饰的细部绘得比较准确,那也避免不了整体纹饰产生严重的形变。结果是单元纹饰明显缩小了,其中的扁圆形变成了正圆形,而四瓣式的花瓣纹缩小到只有原形的一半,这也就减缓了原图的气势。此外,这幅线图选择的绘图角度也有改进之处,过去选的角度没能将一种重要的图案元素展示出来。这图案本来是一种单旋纹,旋心的圆点带有分叉,这种纹饰迄今没有发现第二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线图不仅没有充分展示这种纹饰,而且因为是将它绘在了器物的一侧,还极易让人误看作是圆形图案。这件彩陶罐的变形绘图当然也算不上是严重的错误,但却也算不上是成功的绘图作品,传导出来的是改变了的信息。
    还要多说一句的是,原子头的这件彩陶罐所绘的并不是严格的二方(四方)连续纹饰,不论纵的或横的元素都有明显改变之处,如果报告能附一张纹饰展开图,或者多刊发一张不同角度的照片,那就更完美了。我尝试着比对照片绘出了一张纹饰展开图,并不觉得它很准确,不过应当是更接近真相了。
    误绘一例,是出自湖北枣阳雕龙碑的一件彩陶罐残片(图4-3),时代相当于庙底沟文化。这件彩陶罐满腹绘旋纹组合,原报告定义它的纹饰为“垂弧”、“勾叶”(《枣阳雕龙碑》,科学出版社,2006年)。后来我有机会去雕龙碑,看到了这块彩陶片,它的细腻与精美让我惊讶,很难相信这是出土自长江流域的彩陶。不过我很快发现,这上面的纹饰既没有垂弧,也没有勾叶,而是两种旋纹的巧妙组合。纹饰的主体是一种规整的双旋纹,两条旋臂向着逆时针方向旋转,表现出很强的律动感。双旋纹在庙底沟、大河村和大汶口文化中并不希见,但象雕龙碑这样两臂对称旋而不散的双旋纹,却是从来没有见到过。

    但就是这样一件称得上史前最精美彩陶之一的标本,却被错绘得面目全非了。报告所附的墨线图,将那美妙的双旋纹绘成了单旋纹,上面的一条旋臂不见了!其实发掘者对这件标本还是非常重视的,同时刊发了它的黑白照片与彩色照片,所幸两张照片上双旋纹的双臂都非常清晰。遗憾的是,墨线图上出了疪漏,出现这样的错绘实在是有些意外。根据实物和照片,我也为这件彩陶绘出了纹饰展开图,我相信看到这件彩陶的人都不会否认这是精品中的精品。
    三件彩陶标本,虽不是同等重要,却也都小觑不得,它们的真相应当恢复。由于我仅仅只是观摹过雕龙碑的那一件,所以对于其他两件仍然是没有把握,不知我绘出的图是不是比较接近于真相,还有待亲历者的指正。
    彩陶的绘图,本来是“眼见为实”,但必须做到“眼见”,而且是仔细一点地见,不然即使是“眼见”,却未必为“实”。本来眼睛可以看得很明白,为何会画错呢?也许有许多的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是绘图者并不懂得他所描绘的对象。在这个时候,考古人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指导者和操作者都要认真行事。
    本来要研究彩陶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现在我们还要面对许多自己布下的新迷阵,让人有了难上加难的感觉。如果我们面对的并不是彩陶真实的原形,我们那些破解的努力也就完全没有了意义。希望我们考古人能再仔细一点,以后发表报告前,将那些重要彩陶的清绘图再反复比对原器,不要因我们的失误而曲解了史前的匠心。

(责任编辑:高丹)


作者:王仁湘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