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古代精神文化考古研究文献目录(1950-1990)

发布时间:2013-11-29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罗明
中国古代精神文化考古研究文献目录(1950-1990)

1950至1959年
 
一、自然观
 
1. 刘仙洲:《中国在计时器方面的发明》,《天文学报》(1956年)4卷2期。219~233页。
 
2. 席泽宗:《苏州石刻天文图》,《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7期。25~27页。
 
3. 张彬:《关于我国古代计时器的历史资料》,《史学战线》1959年2期。48~52页。

二、宗教观
 
4. 于省吾:《略论图腾与宗教起源和夏商图腾》,《历史研究》1959年11期。60~69页。
 
5. 胡厚宣:《甲骨文商族鸟图腾的遗迹》,《历史论丛》第一辑,131~159页。1965年。
 
6. 胡厚宣:《卜辞中的上帝和帝王》,《历史研究》1959年9期,2~50页。第10期89~110页。
 
三、符号与文字
 
7. 孙常叙:《从图画文字的性质和发展试论汉字体系的起源和建立——兼评唐兰、梁东汉、高本汉三位先生的图画文字》,《吉林师大学报》1959年4期。1~37页。
 
四、艺术
 
8. 老武:《关于西安半坡人面形彩陶花纹形象的商榷》,《考古通讯》1956年6期。81~83页。
 
9. 石兴邦:《“关于西安半坡人面形彩陶花纹形象的商榷”读后》,《考古通讯》1956年6期。83~84页。
 
10. 刘敦愿:《再论半坡人面形彩陶花纹》,《考古通讯》1957年5期。95~96页。
 
11. 惠元:《偶谈船形瓶和细颈瓶》,《考古》1959年6期,281页。
 
1960至1969年
 
一、自然观
 
12. 夏鼐:《洛阳西汉壁画墓中的星象图》,《考古》1965年2期。80~90页。
 
13. 孙常叙:《洛阳西汉壁画墓星象图考证》,《吉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1965年1期。51~61页。
 
14. 席泽宗:《敦煌星图》,《文物》1966年3期。27~38页。
 
15. 庄天山:《中国古代流星雨记录》,《天文学报》(1966年)14卷1期。37~58页。
 
二、 宗教观
 
16. 张光直:《中国远古时代仪式生活的若干资料》,《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1960年。253-268页。
 
17. 王珍:《略谈船形壶》,《考古》1961年1期,62页。
 
18. 刘敦愿:《祭灶(火)与藏种巫术——读〈西安半坡〉札记》,《山东大学学报》1963年4期。47~52页。
 
19. 张光直:《商周神话之分类》,《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1962)14,48~94页。
 
20. 张光直:《商周神话与美术中所见人与动物关系之演变》,《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1963)11,115~146页。
 
21. 张光直:《殷礼中的二分现象》,《慶祝李濟先生七十歲論文集》(上),(台北)清華學報社,1967年,353~370页。
 
三、符号与文字
 
22. 李孝定:《从几种史前及有史早期陶文的观察蠡测中国文字的起源》,《南洋大学学报》第三期,1969年。1~28页。
 
 
1970至1979年
 
一、自然观
 
23. 席泽宗:《我国古代的天文成就》,《科学实验》1974年10期。15页。
 
24. 刘云友:《中国天文史上的一个重要发现——马王堆汉墓帛书的〈五星占〉》,《文物》1974年11期。28~36页。
 
25. 王车等:《洛阳北魏元乂墓的星象图》,《文物》1974年12期。56~60页。
 
26. 周到:《南阳汉画像石中的几幅天象图》,《考古》1975年1期。58~61页。
 
27. 郑文光、席泽宗著《中国历史上的宇宙理论》,人民出版社,1975年。
 
28. 郑州市博物馆发掘组:《谈谈郑州大河村遗址出土彩陶上的天文图象》,《河南文博通讯》1978年1期。44~47+57页。
 
29. 陈美东:《我国古代天文学的优良传统和独到成就》,《文物》1978年1期。58~59页。
 
30. 夏鼐:《近年来有关中国天文学史的考古新发现》,《天文爱好者》1978年2期。8~9页
31. 席泽宗:《马王堆帛书中的彗星图》,《文物》1978年2期。5~9页。
 
32. 王健民等:《曾侯乙墓出土的二十八宿青龙白虎图像》,《文物》1979年7期。40~45页。
 
33. 徐锡台:《探讨周原甲骨文中有关周初的历法问题》,《古文字研究》第一辑(1979年)。203~207页。
 
二、宗教观
 
34. 黄展岳:《中国古代的人殉和人牲》,《考古》1974年3期。153~163页。
 
35. 胡厚宣:《甲骨文所见商族鸟图腾的新证据》,《文物》1977年2期,84~87页。
 
三、符号与文字
 
36. 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辨证的发展》,《考古》1972年3期。2~13页。
 
37. 于省吾:《关于古文字研究的若干问题》,《文物》1973年2期。32~35页。
 
38. 郑德坤:《中国上古数名的演变及其应用》,《香港中文大学学报》1973年第一卷,37~58页。
 
39. 李孝定:《中国文字的原始与演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45本2分册343~395页、3分册529~560页、1974年2月、5月。
 
40. 何秉棣:《The Cradle of the East》,香港中文大学出版,1975年。
 
41. 唐兰:《从大汶口文化的陶器文字看我国早期文化的年代》,《光明日报》1977年7月14日。
 
42. 唐兰:《再论大汶口文化的社会性质和大汶口陶器文字——兼答彭邦炯同志》,《光明日报》1978年2月23日。
 
43. 陈炜湛:《汉字起源试论》,《中山大学学报》1978年1期,69~76页。
 
44. 裘锡圭:《汉字形成问题的初步探索》,《中国语文》1978年3期。162~171页。
 
45. 邵望平:《远古文明的火花——陶尊上的文字》,《文物》1978年9期。74页;《大汶口文化讨论文集》1979年11月,237~244页。
 
46. 岛邦男:《禘祀》,《古文字研究》(1979年)第一辑,396~412页。
 
47. 李孝定:《再论史前陶文和汉字起源问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50本3分册1979年9月。431~483页。
 
 
1980至1989年
 
一、自然观
 
48. 崔振华:《中国天文考古新发现》,《科学实验》1980年2期。4~6+17页。
 
49. 孙机:《托克托日晷》,《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81年)3期。74~81页。
 
50. 陈邦怀:《卜辞日月有食解》,《天津社会科学》1981年总1号。45页。
 
51. 李学勤:《论殷墟卜辞的“星”》,《郑州大学学报》1981年4期。898~90页。
 
52. 长山等:《试论王寨汉墓中的彗星图》,《中原文物》1982年1期。26~27页。
 
53. 黄建中等:《擂鼓墩一号墓天文图象考论》,《华中师院学报》(自然版)1982年4期。29~39页。
 
54. 李学勤:《论楚帛书中的天象》,《湖南考古辑刊》1岳麓书社,1982年11月,68~72页。
 
55. 萧良琼:《 卜辞中的“立中”与商代的圭表测影》,《科学史文集》第10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 27—44页。
 
56. 盖山林:《从文物资料探索原始社会的天文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版)1983年2期。49~58页。
 
57. 陆思贤:《甘肃青海彩陶上的蛙纹图案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3期39~48页。
 
58. 丘光明:《古代的测影定时工具——量天尺》,《科学实验》1983年7期。32~35页。
 
59. 李昌韬:《大河村新石器时代彩陶上的天文图象》,《文物》1983年8期。52~54页。
 
60. 严敦杰:《式盘综述》,《考古学报》1985年4期。445~464页。
 
61. 张培瑜等:《我国最早系统的行星观测记录——马王堆汉墓帛书行星位置表的分析》,《南京大学学报》1985年增刊2。178~187页。
 
62. 全和均等:《关于西汉漏刻的特点和刻箭的划分》,《自然科学史研究》1985年4卷3期。212~217页。
 
63. 周晓陆:《盱眙汉墓木刻星象图考》,《南京大学学报》1985年增刊。141~147页。
 
64. 杜升云:《连云港岩画天文学意义的探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版)1986年1期。57~60页。
 
65. 彭曦:《大河村天文图象彩陶试析》,《中原文物》1984年4期。49~51页。
 
66. 杨升南:《武丁时行“年中置闰”的证据》,《殷都学刊》1986年4期。12~18页。
 
67. 孙中:《兴平汉墓所出铜漏壶纵横谈》,《考古与文物》1986年6期。88~91页。
 
68. 杜升云:《山东莒县史前天文遗址》,《科学通报》1986年9期。677~678页。
 
69. 钱志强:《半坡人面鱼纹新探》,《美术》1988年2期。50~53页。
 
70. 李学勤:《西水坡“龙虎墓”与四象的起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8年5期。75~78页。
 
71. 卢央等:《考古遗存中所反映的史前天文知识》,《中国古代天文文物论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1~6页。
 
72. 车一雄等:《仪征东汉墓出土铜圭表的初步研究》,《中国古代天文文物论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154~161页。
 
73. (美)班大维:《三代的天文观察和五行交替理论起源》,《殷墟博物院苑刊》(1989年创刊号)。183~188页。
 
74. (英)艾兰:《谈殷墟宇宙观和占卜》,《殷墟博物院苑刊》(1989年创刊号)。189~198页。
 
75. 呼贵林:《西安交大西汉墓二十八宿星图与〈史记?天官书〉》,《人文杂志》1989年2期。85~87页。
 
76. 张闻玉:《释曾侯乙墓天文图象之“斗”》,《中国文物报》1989年4月14日3版。
 
77. 陆思贤:《从唐单于都护府城垣看我国古代城建天道观》,《科技史文集?第16辑?天文史专辑》,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92年7月。65~70页。
 
78. 胡厚宣:《卜辞“日月又食”说》,《出土文物研究》,文物出版社,1985年6月。22~29页。
 
79. 宋镇豪:《甲骨文“出日”、“入日”考》,《出土文物研究》,文物出版社,1985年6月。33~40页。
 
80. 张培瑜:《出土汉简帛书上的历注》,《出土文物研究续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12月。135~147页。
 
81. 连劭名:《卜辞中的月与星》,《出土文物研究续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12月。122~134页。
 
二、宗教观
 
82. 肖兵:《示与“大石文化”》,《辽宁大学学报》1980年2期。63~66页。
 
83. 常玉芝:《说文武帝——兼略述商末祭祀制度的变化》,《古文字研究》(1980年)第四辑,205~233页。
 
84. 王仁湘:《新石器时代葬猪的宗教意义——原始宗教文化遗存探讨札记》,《文物》1981年2期,79~85页。
 
85. 王友三:《我国原始自发宗教与早期人为宗教浅议》,《南京大学学报》1981年1期。50~55页。
 
86. 张光直:《商周青铜器上的动物纹样》,《考古与文物》1981年2期。53~67页。
 
87. 李健民:《略论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人祭遗存》,《中原文物》1981年3期。27~29页。
 
88. 严文明:《〈鹳鱼石斧图〉跋》,《文物》1981年12期。79~82页。
 
89. 雷庆中:《史前葬俗的特征与灵魂信仰的演变》,《世界宗教研究》1982年3期,133~142页。
 
90. 王克林:《试论我国人祭和人殉的起源》,《文物》1982年2期,69~72页。
 
91. 夏渌:《中华民族的根——释“帝”字的形意来源》,《武汉大学学报》1982年2期。42~46页。
 
92. 刘敦愿:《〈吕氏春秋〉“周鼎著饕餮”说质疑》,《考古与文物》1982年3期。83~89页。
 
93. 成正建:《论原始宗教的进步作用》,《陕西省文博考古研究成果汇报会论文集》,1982年。88~97页。
 
94. 宋兆麟:《原始的生育信仰——兼论图腾和石祖崇拜》,《史前研究》1983年1期。131~139页。
 
95. 万九河:《中国原始社会的图腾》,《贵州民族研究》1983年1期。46~53页。
文章分析了原始社会图腾产生发展的过程,认为图腾起源于原始氏族社会万物有灵的观念,人们认为他们的始祖是由某种动植物、无生命物或其他自然现象转化而来,因而图腾崇拜是万灵论崇拜,其中当然也包含着祖先崇拜。世界各族图腾崇拜的一般规律皆是如此。在氏族社会里,图腾崇拜表现为氏族的族徽,它发挥着凝聚部落群体、团结氏族成员的作用,也起着辨别姓氏、同姓不婚避免血缘婚姻的积极作用。但到了阶级社会,很多图腾崇拜的生物被统治者利用成了巩固其阶级的御用工具。
 
96. 胡顺利:《齐家坪遗址出土双连杯上刻划图象的刍见》,《中原文物》1983年2期。29~30页。
 
97. 范毓周:《临汝阎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陶画〈鹳鱼石斧图〉试释》,《中原文物》1983年3期。10~12页。
 
98. 张光直:《中国古代艺术与政治——序论商周青铜器上的动物纹样》,《新亚学术季刊》第4期,1983年。29~35页。
 
99. K. C. Chang 1983, Art, Myth, and Ritual: The Path to Political Authority in Ancient Chin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00. 李锦山:《史前东夷人的图腾》,《历史知识》1983年5期。61~62页。
 
101. 高强:《姜寨史前居民图腾初探》,《史前研究》1984年1期。63~67页。
 
102. 汪遵国:《良渚文化“玉敛葬”述略》,《文物》1984年2期,23~36+100~101页。
 
103. 许良国:《从纹身看原始宗教和艺术》,《学术月刊》1984年2期。66~70+30页。
 
104. 肖红:《龙与远古图腾》,《河南大学学报》1984年5期。56~58页。
 
105. 冉光瑜:《原始氏族的“图腾”》,《历史知识》1984年6期。16页。
  
106. 孙守道,郭大顺:《论辽河流域的原始文明与龙的起源》,《文物》1984年6期,11~17+20+99页。
 
107. 孙守道:《三星他拉红山文化玉龙考》,《文物》1984年6期,7~10页。
 
108. 马世之:《河南临汝仰韶陶缸彩绘图像考略》,《中州学刊》1984年6期。128~131页。
 
109. 俞伟超等:《座谈东山嘴遗址》,《文物》1984年11期,12~21页。
 
110. 陈江:《图腾制度反映的古代部落与古文化的关系》,《南京博物院集刊》7期,1984年。1~18页。
 
111. 牛普济:《鹭鱼石斧图考》,《中原文物》1985年1期。46~53页。
 
112. 李健民:《大汶口文化时期原始居民随葬獐牙和獐牙钩形器习俗》,《文物资料丛刊》(1985年)9期。77~80页。
 
113. 王子今:《文明初期的部族融合与龙凤崇拜的形成》,《文博》1986年1期。18~23页。
 
114. 陆思贤:《新石器时代的鸟形装饰与太阳神崇拜》,《史前研究》1986年1-2期合刊,55~62页。
 
115. 肖明华:《云南沧源丁来新石器及其岩画初探》,《史前研究》1986年1-2期合刊。83~87页。
 
116. 殷志强:《也谈东山嘴红山文化神祀遗址》,《北方文物》1986年3期。16~18页。
 
117. 刘夫德:《仰韶文化“鱼纹”和“人面鱼纹”含义的再探讨》,《青海社会科学》1986年5期。27~77页。
 
118. 杨堃:《女娲考——论中国古代的母性崇拜图腾》,《民间文学论坛》,1986年6期4~14页。
 
119. 孙守道等:《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头像的发现与研究》,《文物》1986年8期。18~24页。
 
120. 李仰松:《秦安大地湾遗址仰韶晚期地画研究》,《考古》1986年11期,1000~1004页。
 
121. 王巍:《良渚文化玉琮刍议》,《考古》1986年11期,1009~1016页。
 
122. 张光直:《谈“琮”及其在中国古史上的意义》,《文物与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成立三十周年纪念》,文物出版社,1986年。252~260页。
 
123. 胡顺利:《大溪文化图腾说》,《江汉考古》1987年1期。37~40页。
 
124. 黄展岳:《中国古代的人牲人祭问题》,《考古》1987年2期,159~168页。
 
125. 李锦山:《史前猎头习俗中的宗教色彩》,《文史杂志》1987年2期。31~33页。
 
126. 周庆基:《柳湾出土陶壶上“双性象”的宗教意义》,《史学月刊》1987年2期。99~100页。
 
127. 卜工:《牛河梁祭祀遗址及相关问题》,《辽海文物学刊》1987年2期。103~110页。
 
128. 刘溥:《涡纹、蛙纹浅说》,《考古与文物》1987年6期。91~93+104页。
 
129. 张光直:《从商周青铜器谈文明与国家的起源》,厦门大学人类学系编《人类学论丛》第1辑,1987年。10~24页。
 
130. 张光直:《商代的巫与巫术》,“中国殷商文化讨论会”(1987年)提交论文,刊发于《中国青铜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252~280页。
 
131. 辛夷:《说半坡“人面网纹”彩陶盆》,《史学月刊》1987年4期。101~102页。
 
132. 孙其刚:《河姆渡文化鸟形象探讨》,《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87年)10期。10~17页。
 
133. 卜工:《磁山祭祀遗址及相关问题》,《文物》1987年11期。43~47页。
 
134. 赵国华:《生殖崇拜略论》,《中国社会科学》1988年1期。131~156页。
 
135. 孙广清:《从出土文物看古代的龙》,《中原文物》1988年1期。74~80页。
 
136. 吴汝祚:《大汶口文化獐牙勾形器和象牙雕筒文化含义考释》,《东南文化》1988年1期。7~10页。
 
137. 王家祐:《从考古发现看龙种族系的形成》,《四川文物》1988年2期。13~16页。
 
138. 马世之:《龙与黄帝部族的图腾崇拜——兼析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中华第一龙’》,《中州学刊》1988年2期。113~116页。
 
139. 丁义等:《江苏沿海原始墓地红陶钵盖头葬俗初探——兼谈头向朝东的仰身直肢葬的含义》,《东南文化》1988年2期。74页。
 
140. 葛治功:《从上海福泉山遗址的考古发现谈我国古代有关祀天活动的几个问题》,《东南文化》1988年2期、72~73页。
 
141. 巴家云等:《仰韶文化的鱼纹和鸟纹不是图腾崇拜》,《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4期。79~83页。
 
142. 王震中:《东山嘴原始祭坛与中国古代的社崇拜》,《世界宗教研究》1988年4期。82~91页。
 
143. 王永波:《獐牙器——原始自然崇拜的产物》,《北方文物》1988年4期。22~29页。
 
144. 孙伯海:《木垒石祖》,《中国文物报》1988年4月22日3版。
 
145. 胡昌健:《论中国龙神虎神的起源——兼论濮阳龙虎和墓主人》,《中国文物报》1988年6月24日3版。
 
146. 张光直:《濮阳三蹻与中国古代美术上的人兽母题》,《文物》1988年11期。36~39页。
 
147. 蒋书庆:《半坡类型彩陶上的人面纹及其不同解释》,《美术》1988年12期。59~64页。
 
148. 王今栋:《南阳汉画象与古代神话》,《美术史话》1988年4期。27~41页。
 
149. 张广立:《黄河中上游地区出土史前人形彩绘与陶塑初释》,《考古与文物》1983年3期48~57。《中国史前考古论集》,科学出版社,2003年3月,402~416页。
 
150. 吴绵吉:《百越的宗教信仰》,《百越民族文化》第九章,学林出版社,1988年。
 
151. 李荆林:《半坡姜寨遗址“人面鱼纹”新考》,《江汉考古》1989年3期。59~63+77页。
 
152. 倪志云:《半山—马厂文化彩陶艺术的观念主题》,《美术研究》1989年4期。4~9 +43页。
 
153. 杨静荣:《陶器与原始宗教中的生殖崇拜》,《考古与文物》1989年4期。70~74页。
 
154. 宋兆麟:《后洼遗址雕塑品中的巫术寓意》,《文物》1989年12 期,23~28页。
 
155. 徐建融:《彩陶纹饰与生殖崇拜》,《美术史论》1989年4期。71~79页。
 
156. 王家祐:《先秦龙虎图案溯源》,《四川文物》1989年4月。11~15页
   
157. 石兴邦:《我国东南沿海和东南地区古文化中鸟类图像与鸟祖崇拜的有关问题》,《中国原始文化论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234~266页。
 
158. 张明华:《良渚玉戚研究》《考古》1989年7期,624~635页。
 
159. 牟永抗:《良渚玉器上神崇拜的探索》,《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1989年。184~197页。
 
160. 俞伟超:《含山凌家滩玉器和考古学中研究精神领域的问题》,《文物研究》第5期,黄山书社,1989年。页57~63.
 
161. 赵国华:《八卦符号与半坡鱼纹——从印度的六字真言说起》,《考古学文化论集》(二),1989年。274~339页。
 
162. 丁乙:《良渚文化璧琮意义研究》,《中国文物报》1989年11月24日3版。
 
163. 刘夫德:《从我国古代的日月崇拜看华夏》,《半坡博物馆三十年学会论文集选编》,1989年。270~286页。
 
164. 何驽:《略谈原始宗教中的转生媒介》,《中国文物报》1989年12月17日,第三版。
 
165. 胡昌健:《论中国龙神虎神的起源——兼论濮阳龙虎和墓主人》,《巴渝文化》,重庆出版社,1989年9月,33~54页。
 
166. 邹后曦:《夏族“交龙”图腾说》,《巴渝文化》,重庆出版社,1989年9月,33~54页。
 
三、符号与文字
 
167. 夏渌:《卜辞中的天、神、命》,《武汉大学学报》1980年2期。81~86页。
 
168. 孟维智:《汉字起源问题浅议》,《语文研究》1980年1辑。94~109页
 
169. 王志俊:《关中地区仰韶文化刻划符号综述》,《考古与文物》,1980年3期,14页;《半坡博物馆三十年学术论文选编》1989年,27~45页。
 
170. 张正烺:《试释周初青铜器铭文中的易卦》,《考古学报》1980年4期。403~415页。
 
171. 叶保民:《略说汉字的起源》,《语文论丛》第一辑,1981年。70~74页。
 
172. 杨建芳:《汉字起源二元说》,《中国语文研究》第三期,1981年。55~66页。
 
173. 张光裕:《从新出土材料重新探索中国文字的起源及其相关问题》,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第12卷,1981年。91~150页。
 
174. 汪宁生:《从原始记事到文字发明》,《考古学报》,1981年1期,1~44+147~148页;《民族考古学论集》1989年1月,9页。
 
175. 于省吾:《释中国》,《中华学术论文集》(1981年)。1~10页。
 
176. 陈汉平:《汉字是独立起源的文字》,《人文杂志》1983年2期,110~113页。
 
177. 严汝娴:《普米族的刻划符号——兼谈仰韶文化刻划符号的看法》,《考古》1982年3期,页312~315。
178. 海萌辉:《从新石器时代的刻划符号谈“指事”在“六书”中的次第》,《郑州大学学报》1983年2期,80~83页
 
179. 姚孝遂:《古文字的符号化问题》,《古文字学论集初编》,香港中文大学出版,1983年。
 
180. 李孝定:《汉字起源一元说和二元说》,《古文字学论集初编》,香港中文大学出版,1983年。
 
181. 高明:《论陶符兼谈汉字的起源》,《北京大学学报》1984年6期。49~62页。
 
182. 杨升南:《考古中发现过原始社会文字吗?》,《文物天地》1984年6期。34页。
 
183. 傅同钦:《古代刻文记事》,《天津社会科学》1984年6期。73~75页。
 
184. 李家和:《南方古代刻划文字和符号浅谈》,《江西历史文物》1985年1期64~69页。
 
185. 李先登:《试论中国文字之起源》,《天津师大学报》1985年4期。75~79页。
 
186. 宜昌地区博物馆:《宜昌杨家湾遗址的彩陶和陶文介绍》《史前研究》1986年3,4期合刊。74~76+142页。
 
187. 陈昭容:《从陶文探索文字起源问题的总检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57本4分册,1986年12月.669~762页。
 
188. 张在明等:《仰韶文化中的几个字》,《文博》1987年6期,41~48页;《半坡博物馆三十年学术论文选编》1989年,355页。
 
189. 王树明:《谈陵阳河与大朱村出土的陶尊“文字”》,《山东史前文化论文集》1986年9月,249~283页。
 
190. 杨亚长:《关于汉字起源的几个问题》,《社会科学评论》1987年8期。105~109页。
   
191. 余秀翠:《宜昌杨家湾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发现刻划符号》,《考古》1987年8期。763~764+733页
 
192. 李学勤:《论新出土大汶口文化陶器符号》,《文物》1987年12期,75~80+85页。
 
193. 尚民杰:《柳湾彩陶符号试析》,《文博》1988年3期。31~37页。
 
194. 陆思贤:《我国最早的文字——山东大汶口及内蒙古翁牛特旗石棚山原始文字例释》,《书法》1988年6期,9~11页。
 
195. 倪志云:《大汶口文化陶尊“文字”的观念内涵与〈周易〉阴阳哲学的思想渊源》,《周易研究》,1988年2期。49~53页。
 
196. 吴绵吉:《百越民族的语言、文字与艺术》,《百越民族文化》第八章,学林出版社1988年。《中国东南民族考古文选》,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2007年。62~90页。
 
四、艺术
 
197. 张绍文:《原始艺术的瑰宝——记仰韶文化彩陶上的〈鹳鱼石斧图〉》,《中原文物》1981年1期。21~26页。
 
198. 吴玉贤:《河姆渡的原始艺术》,《文物》1982年7期,61~69页。
 
199. 苏立文(Michael Sullivan)著,曾堉、王宝连编译:《中国艺术史》,台北南天书局有限公司,1985年。
  
200. 竞放等:《试析大汶口文化的艺术成就》,《中原文物》1988年4期。42~47页。
 
201. 王仁湘:《论我国新石器时代彩绘花瓣纹图案》,《考古与文物》1989年1期。49~56页《中国史前考古论集》,科学出版社,2003年3月,451~462页。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文献检索

中国古代精神文化考古研究文献目录(1950-1990)

发布时间:2013-11-29

中国古代精神文化考古研究文献目录(1950-1990)

1950至1959年
 
一、自然观
 
1. 刘仙洲:《中国在计时器方面的发明》,《天文学报》(1956年)4卷2期。219~233页。
 
2. 席泽宗:《苏州石刻天文图》,《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7期。25~27页。
 
3. 张彬:《关于我国古代计时器的历史资料》,《史学战线》1959年2期。48~52页。

二、宗教观
 
4. 于省吾:《略论图腾与宗教起源和夏商图腾》,《历史研究》1959年11期。60~69页。
 
5. 胡厚宣:《甲骨文商族鸟图腾的遗迹》,《历史论丛》第一辑,131~159页。1965年。
 
6. 胡厚宣:《卜辞中的上帝和帝王》,《历史研究》1959年9期,2~50页。第10期89~110页。
 
三、符号与文字
 
7. 孙常叙:《从图画文字的性质和发展试论汉字体系的起源和建立——兼评唐兰、梁东汉、高本汉三位先生的图画文字》,《吉林师大学报》1959年4期。1~37页。
 
四、艺术
 
8. 老武:《关于西安半坡人面形彩陶花纹形象的商榷》,《考古通讯》1956年6期。81~83页。
 
9. 石兴邦:《“关于西安半坡人面形彩陶花纹形象的商榷”读后》,《考古通讯》1956年6期。83~84页。
 
10. 刘敦愿:《再论半坡人面形彩陶花纹》,《考古通讯》1957年5期。95~96页。
 
11. 惠元:《偶谈船形瓶和细颈瓶》,《考古》1959年6期,281页。
 
1960至1969年
 
一、自然观
 
12. 夏鼐:《洛阳西汉壁画墓中的星象图》,《考古》1965年2期。80~90页。
 
13. 孙常叙:《洛阳西汉壁画墓星象图考证》,《吉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1965年1期。51~61页。
 
14. 席泽宗:《敦煌星图》,《文物》1966年3期。27~38页。
 
15. 庄天山:《中国古代流星雨记录》,《天文学报》(1966年)14卷1期。37~58页。
 
二、 宗教观
 
16. 张光直:《中国远古时代仪式生活的若干资料》,《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1960年。253-268页。
 
17. 王珍:《略谈船形壶》,《考古》1961年1期,62页。
 
18. 刘敦愿:《祭灶(火)与藏种巫术——读〈西安半坡〉札记》,《山东大学学报》1963年4期。47~52页。
 
19. 张光直:《商周神话之分类》,《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1962)14,48~94页。
 
20. 张光直:《商周神话与美术中所见人与动物关系之演变》,《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1963)11,115~146页。
 
21. 张光直:《殷礼中的二分现象》,《慶祝李濟先生七十歲論文集》(上),(台北)清華學報社,1967年,353~370页。
 
三、符号与文字
 
22. 李孝定:《从几种史前及有史早期陶文的观察蠡测中国文字的起源》,《南洋大学学报》第三期,1969年。1~28页。
 
 
1970至1979年
 
一、自然观
 
23. 席泽宗:《我国古代的天文成就》,《科学实验》1974年10期。15页。
 
24. 刘云友:《中国天文史上的一个重要发现——马王堆汉墓帛书的〈五星占〉》,《文物》1974年11期。28~36页。
 
25. 王车等:《洛阳北魏元乂墓的星象图》,《文物》1974年12期。56~60页。
 
26. 周到:《南阳汉画像石中的几幅天象图》,《考古》1975年1期。58~61页。
 
27. 郑文光、席泽宗著《中国历史上的宇宙理论》,人民出版社,1975年。
 
28. 郑州市博物馆发掘组:《谈谈郑州大河村遗址出土彩陶上的天文图象》,《河南文博通讯》1978年1期。44~47+57页。
 
29. 陈美东:《我国古代天文学的优良传统和独到成就》,《文物》1978年1期。58~59页。
 
30. 夏鼐:《近年来有关中国天文学史的考古新发现》,《天文爱好者》1978年2期。8~9页
31. 席泽宗:《马王堆帛书中的彗星图》,《文物》1978年2期。5~9页。
 
32. 王健民等:《曾侯乙墓出土的二十八宿青龙白虎图像》,《文物》1979年7期。40~45页。
 
33. 徐锡台:《探讨周原甲骨文中有关周初的历法问题》,《古文字研究》第一辑(1979年)。203~207页。
 
二、宗教观
 
34. 黄展岳:《中国古代的人殉和人牲》,《考古》1974年3期。153~163页。
 
35. 胡厚宣:《甲骨文所见商族鸟图腾的新证据》,《文物》1977年2期,84~87页。
 
三、符号与文字
 
36. 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辨证的发展》,《考古》1972年3期。2~13页。
 
37. 于省吾:《关于古文字研究的若干问题》,《文物》1973年2期。32~35页。
 
38. 郑德坤:《中国上古数名的演变及其应用》,《香港中文大学学报》1973年第一卷,37~58页。
 
39. 李孝定:《中国文字的原始与演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45本2分册343~395页、3分册529~560页、1974年2月、5月。
 
40. 何秉棣:《The Cradle of the East》,香港中文大学出版,1975年。
 
41. 唐兰:《从大汶口文化的陶器文字看我国早期文化的年代》,《光明日报》1977年7月14日。
 
42. 唐兰:《再论大汶口文化的社会性质和大汶口陶器文字——兼答彭邦炯同志》,《光明日报》1978年2月23日。
 
43. 陈炜湛:《汉字起源试论》,《中山大学学报》1978年1期,69~76页。
 
44. 裘锡圭:《汉字形成问题的初步探索》,《中国语文》1978年3期。162~171页。
 
45. 邵望平:《远古文明的火花——陶尊上的文字》,《文物》1978年9期。74页;《大汶口文化讨论文集》1979年11月,237~244页。
 
46. 岛邦男:《禘祀》,《古文字研究》(1979年)第一辑,396~412页。
 
47. 李孝定:《再论史前陶文和汉字起源问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50本3分册1979年9月。431~483页。
 
 
1980至1989年
 
一、自然观
 
48. 崔振华:《中国天文考古新发现》,《科学实验》1980年2期。4~6+17页。
 
49. 孙机:《托克托日晷》,《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81年)3期。74~81页。
 
50. 陈邦怀:《卜辞日月有食解》,《天津社会科学》1981年总1号。45页。
 
51. 李学勤:《论殷墟卜辞的“星”》,《郑州大学学报》1981年4期。898~90页。
 
52. 长山等:《试论王寨汉墓中的彗星图》,《中原文物》1982年1期。26~27页。
 
53. 黄建中等:《擂鼓墩一号墓天文图象考论》,《华中师院学报》(自然版)1982年4期。29~39页。
 
54. 李学勤:《论楚帛书中的天象》,《湖南考古辑刊》1岳麓书社,1982年11月,68~72页。
 
55. 萧良琼:《 卜辞中的“立中”与商代的圭表测影》,《科学史文集》第10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 27—44页。
 
56. 盖山林:《从文物资料探索原始社会的天文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版)1983年2期。49~58页。
 
57. 陆思贤:《甘肃青海彩陶上的蛙纹图案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3期39~48页。
 
58. 丘光明:《古代的测影定时工具——量天尺》,《科学实验》1983年7期。32~35页。
 
59. 李昌韬:《大河村新石器时代彩陶上的天文图象》,《文物》1983年8期。52~54页。
 
60. 严敦杰:《式盘综述》,《考古学报》1985年4期。445~464页。
 
61. 张培瑜等:《我国最早系统的行星观测记录——马王堆汉墓帛书行星位置表的分析》,《南京大学学报》1985年增刊2。178~187页。
 
62. 全和均等:《关于西汉漏刻的特点和刻箭的划分》,《自然科学史研究》1985年4卷3期。212~217页。
 
63. 周晓陆:《盱眙汉墓木刻星象图考》,《南京大学学报》1985年增刊。141~147页。
 
64. 杜升云:《连云港岩画天文学意义的探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版)1986年1期。57~60页。
 
65. 彭曦:《大河村天文图象彩陶试析》,《中原文物》1984年4期。49~51页。
 
66. 杨升南:《武丁时行“年中置闰”的证据》,《殷都学刊》1986年4期。12~18页。
 
67. 孙中:《兴平汉墓所出铜漏壶纵横谈》,《考古与文物》1986年6期。88~91页。
 
68. 杜升云:《山东莒县史前天文遗址》,《科学通报》1986年9期。677~678页。
 
69. 钱志强:《半坡人面鱼纹新探》,《美术》1988年2期。50~53页。
 
70. 李学勤:《西水坡“龙虎墓”与四象的起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8年5期。75~78页。
 
71. 卢央等:《考古遗存中所反映的史前天文知识》,《中国古代天文文物论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1~6页。
 
72. 车一雄等:《仪征东汉墓出土铜圭表的初步研究》,《中国古代天文文物论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154~161页。
 
73. (美)班大维:《三代的天文观察和五行交替理论起源》,《殷墟博物院苑刊》(1989年创刊号)。183~188页。
 
74. (英)艾兰:《谈殷墟宇宙观和占卜》,《殷墟博物院苑刊》(1989年创刊号)。189~198页。
 
75. 呼贵林:《西安交大西汉墓二十八宿星图与〈史记?天官书〉》,《人文杂志》1989年2期。85~87页。
 
76. 张闻玉:《释曾侯乙墓天文图象之“斗”》,《中国文物报》1989年4月14日3版。
 
77. 陆思贤:《从唐单于都护府城垣看我国古代城建天道观》,《科技史文集?第16辑?天文史专辑》,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92年7月。65~70页。
 
78. 胡厚宣:《卜辞“日月又食”说》,《出土文物研究》,文物出版社,1985年6月。22~29页。
 
79. 宋镇豪:《甲骨文“出日”、“入日”考》,《出土文物研究》,文物出版社,1985年6月。33~40页。
 
80. 张培瑜:《出土汉简帛书上的历注》,《出土文物研究续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12月。135~147页。
 
81. 连劭名:《卜辞中的月与星》,《出土文物研究续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12月。122~134页。
 
二、宗教观
 
82. 肖兵:《示与“大石文化”》,《辽宁大学学报》1980年2期。63~66页。
 
83. 常玉芝:《说文武帝——兼略述商末祭祀制度的变化》,《古文字研究》(1980年)第四辑,205~233页。
 
84. 王仁湘:《新石器时代葬猪的宗教意义——原始宗教文化遗存探讨札记》,《文物》1981年2期,79~85页。
 
85. 王友三:《我国原始自发宗教与早期人为宗教浅议》,《南京大学学报》1981年1期。50~55页。
 
86. 张光直:《商周青铜器上的动物纹样》,《考古与文物》1981年2期。53~67页。
 
87. 李健民:《略论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人祭遗存》,《中原文物》1981年3期。27~29页。
 
88. 严文明:《〈鹳鱼石斧图〉跋》,《文物》1981年12期。79~82页。
 
89. 雷庆中:《史前葬俗的特征与灵魂信仰的演变》,《世界宗教研究》1982年3期,133~142页。
 
90. 王克林:《试论我国人祭和人殉的起源》,《文物》1982年2期,69~72页。
 
91. 夏渌:《中华民族的根——释“帝”字的形意来源》,《武汉大学学报》1982年2期。42~46页。
 
92. 刘敦愿:《〈吕氏春秋〉“周鼎著饕餮”说质疑》,《考古与文物》1982年3期。83~89页。
 
93. 成正建:《论原始宗教的进步作用》,《陕西省文博考古研究成果汇报会论文集》,1982年。88~97页。
 
94. 宋兆麟:《原始的生育信仰——兼论图腾和石祖崇拜》,《史前研究》1983年1期。131~139页。
 
95. 万九河:《中国原始社会的图腾》,《贵州民族研究》1983年1期。46~53页。
文章分析了原始社会图腾产生发展的过程,认为图腾起源于原始氏族社会万物有灵的观念,人们认为他们的始祖是由某种动植物、无生命物或其他自然现象转化而来,因而图腾崇拜是万灵论崇拜,其中当然也包含着祖先崇拜。世界各族图腾崇拜的一般规律皆是如此。在氏族社会里,图腾崇拜表现为氏族的族徽,它发挥着凝聚部落群体、团结氏族成员的作用,也起着辨别姓氏、同姓不婚避免血缘婚姻的积极作用。但到了阶级社会,很多图腾崇拜的生物被统治者利用成了巩固其阶级的御用工具。
 
96. 胡顺利:《齐家坪遗址出土双连杯上刻划图象的刍见》,《中原文物》1983年2期。29~30页。
 
97. 范毓周:《临汝阎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陶画〈鹳鱼石斧图〉试释》,《中原文物》1983年3期。10~12页。
 
98. 张光直:《中国古代艺术与政治——序论商周青铜器上的动物纹样》,《新亚学术季刊》第4期,1983年。29~35页。
 
99. K. C. Chang 1983, Art, Myth, and Ritual: The Path to Political Authority in Ancient Chin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00. 李锦山:《史前东夷人的图腾》,《历史知识》1983年5期。61~62页。
 
101. 高强:《姜寨史前居民图腾初探》,《史前研究》1984年1期。63~67页。
 
102. 汪遵国:《良渚文化“玉敛葬”述略》,《文物》1984年2期,23~36+100~101页。
 
103. 许良国:《从纹身看原始宗教和艺术》,《学术月刊》1984年2期。66~70+30页。
 
104. 肖红:《龙与远古图腾》,《河南大学学报》1984年5期。56~58页。
 
105. 冉光瑜:《原始氏族的“图腾”》,《历史知识》1984年6期。16页。
  
106. 孙守道,郭大顺:《论辽河流域的原始文明与龙的起源》,《文物》1984年6期,11~17+20+99页。
 
107. 孙守道:《三星他拉红山文化玉龙考》,《文物》1984年6期,7~10页。
 
108. 马世之:《河南临汝仰韶陶缸彩绘图像考略》,《中州学刊》1984年6期。128~131页。
 
109. 俞伟超等:《座谈东山嘴遗址》,《文物》1984年11期,12~21页。
 
110. 陈江:《图腾制度反映的古代部落与古文化的关系》,《南京博物院集刊》7期,1984年。1~18页。
 
111. 牛普济:《鹭鱼石斧图考》,《中原文物》1985年1期。46~53页。
 
112. 李健民:《大汶口文化时期原始居民随葬獐牙和獐牙钩形器习俗》,《文物资料丛刊》(1985年)9期。77~80页。
 
113. 王子今:《文明初期的部族融合与龙凤崇拜的形成》,《文博》1986年1期。18~23页。
 
114. 陆思贤:《新石器时代的鸟形装饰与太阳神崇拜》,《史前研究》1986年1-2期合刊,55~62页。
 
115. 肖明华:《云南沧源丁来新石器及其岩画初探》,《史前研究》1986年1-2期合刊。83~87页。
 
116. 殷志强:《也谈东山嘴红山文化神祀遗址》,《北方文物》1986年3期。16~18页。
 
117. 刘夫德:《仰韶文化“鱼纹”和“人面鱼纹”含义的再探讨》,《青海社会科学》1986年5期。27~77页。
 
118. 杨堃:《女娲考——论中国古代的母性崇拜图腾》,《民间文学论坛》,1986年6期4~14页。
 
119. 孙守道等:《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头像的发现与研究》,《文物》1986年8期。18~24页。
 
120. 李仰松:《秦安大地湾遗址仰韶晚期地画研究》,《考古》1986年11期,1000~1004页。
 
121. 王巍:《良渚文化玉琮刍议》,《考古》1986年11期,1009~1016页。
 
122. 张光直:《谈“琮”及其在中国古史上的意义》,《文物与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成立三十周年纪念》,文物出版社,1986年。252~260页。
 
123. 胡顺利:《大溪文化图腾说》,《江汉考古》1987年1期。37~40页。
 
124. 黄展岳:《中国古代的人牲人祭问题》,《考古》1987年2期,159~168页。
 
125. 李锦山:《史前猎头习俗中的宗教色彩》,《文史杂志》1987年2期。31~33页。
 
126. 周庆基:《柳湾出土陶壶上“双性象”的宗教意义》,《史学月刊》1987年2期。99~100页。
 
127. 卜工:《牛河梁祭祀遗址及相关问题》,《辽海文物学刊》1987年2期。103~110页。
 
128. 刘溥:《涡纹、蛙纹浅说》,《考古与文物》1987年6期。91~93+104页。
 
129. 张光直:《从商周青铜器谈文明与国家的起源》,厦门大学人类学系编《人类学论丛》第1辑,1987年。10~24页。
 
130. 张光直:《商代的巫与巫术》,“中国殷商文化讨论会”(1987年)提交论文,刊发于《中国青铜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252~280页。
 
131. 辛夷:《说半坡“人面网纹”彩陶盆》,《史学月刊》1987年4期。101~102页。
 
132. 孙其刚:《河姆渡文化鸟形象探讨》,《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87年)10期。10~17页。
 
133. 卜工:《磁山祭祀遗址及相关问题》,《文物》1987年11期。43~47页。
 
134. 赵国华:《生殖崇拜略论》,《中国社会科学》1988年1期。131~156页。
 
135. 孙广清:《从出土文物看古代的龙》,《中原文物》1988年1期。74~80页。
 
136. 吴汝祚:《大汶口文化獐牙勾形器和象牙雕筒文化含义考释》,《东南文化》1988年1期。7~10页。
 
137. 王家祐:《从考古发现看龙种族系的形成》,《四川文物》1988年2期。13~16页。
 
138. 马世之:《龙与黄帝部族的图腾崇拜——兼析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中华第一龙’》,《中州学刊》1988年2期。113~116页。
 
139. 丁义等:《江苏沿海原始墓地红陶钵盖头葬俗初探——兼谈头向朝东的仰身直肢葬的含义》,《东南文化》1988年2期。74页。
 
140. 葛治功:《从上海福泉山遗址的考古发现谈我国古代有关祀天活动的几个问题》,《东南文化》1988年2期、72~73页。
 
141. 巴家云等:《仰韶文化的鱼纹和鸟纹不是图腾崇拜》,《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4期。79~83页。
 
142. 王震中:《东山嘴原始祭坛与中国古代的社崇拜》,《世界宗教研究》1988年4期。82~91页。
 
143. 王永波:《獐牙器——原始自然崇拜的产物》,《北方文物》1988年4期。22~29页。
 
144. 孙伯海:《木垒石祖》,《中国文物报》1988年4月22日3版。
 
145. 胡昌健:《论中国龙神虎神的起源——兼论濮阳龙虎和墓主人》,《中国文物报》1988年6月24日3版。
 
146. 张光直:《濮阳三蹻与中国古代美术上的人兽母题》,《文物》1988年11期。36~39页。
 
147. 蒋书庆:《半坡类型彩陶上的人面纹及其不同解释》,《美术》1988年12期。59~64页。
 
148. 王今栋:《南阳汉画象与古代神话》,《美术史话》1988年4期。27~41页。
 
149. 张广立:《黄河中上游地区出土史前人形彩绘与陶塑初释》,《考古与文物》1983年3期48~57。《中国史前考古论集》,科学出版社,2003年3月,402~416页。
 
150. 吴绵吉:《百越的宗教信仰》,《百越民族文化》第九章,学林出版社,1988年。
 
151. 李荆林:《半坡姜寨遗址“人面鱼纹”新考》,《江汉考古》1989年3期。59~63+77页。
 
152. 倪志云:《半山—马厂文化彩陶艺术的观念主题》,《美术研究》1989年4期。4~9 +43页。
 
153. 杨静荣:《陶器与原始宗教中的生殖崇拜》,《考古与文物》1989年4期。70~74页。
 
154. 宋兆麟:《后洼遗址雕塑品中的巫术寓意》,《文物》1989年12 期,23~28页。
 
155. 徐建融:《彩陶纹饰与生殖崇拜》,《美术史论》1989年4期。71~79页。
 
156. 王家祐:《先秦龙虎图案溯源》,《四川文物》1989年4月。11~15页
   
157. 石兴邦:《我国东南沿海和东南地区古文化中鸟类图像与鸟祖崇拜的有关问题》,《中国原始文化论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234~266页。
 
158. 张明华:《良渚玉戚研究》《考古》1989年7期,624~635页。
 
159. 牟永抗:《良渚玉器上神崇拜的探索》,《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1989年。184~197页。
 
160. 俞伟超:《含山凌家滩玉器和考古学中研究精神领域的问题》,《文物研究》第5期,黄山书社,1989年。页57~63.
 
161. 赵国华:《八卦符号与半坡鱼纹——从印度的六字真言说起》,《考古学文化论集》(二),1989年。274~339页。
 
162. 丁乙:《良渚文化璧琮意义研究》,《中国文物报》1989年11月24日3版。
 
163. 刘夫德:《从我国古代的日月崇拜看华夏》,《半坡博物馆三十年学会论文集选编》,1989年。270~286页。
 
164. 何驽:《略谈原始宗教中的转生媒介》,《中国文物报》1989年12月17日,第三版。
 
165. 胡昌健:《论中国龙神虎神的起源——兼论濮阳龙虎和墓主人》,《巴渝文化》,重庆出版社,1989年9月,33~54页。
 
166. 邹后曦:《夏族“交龙”图腾说》,《巴渝文化》,重庆出版社,1989年9月,33~54页。
 
三、符号与文字
 
167. 夏渌:《卜辞中的天、神、命》,《武汉大学学报》1980年2期。81~86页。
 
168. 孟维智:《汉字起源问题浅议》,《语文研究》1980年1辑。94~109页
 
169. 王志俊:《关中地区仰韶文化刻划符号综述》,《考古与文物》,1980年3期,14页;《半坡博物馆三十年学术论文选编》1989年,27~45页。
 
170. 张正烺:《试释周初青铜器铭文中的易卦》,《考古学报》1980年4期。403~415页。
 
171. 叶保民:《略说汉字的起源》,《语文论丛》第一辑,1981年。70~74页。
 
172. 杨建芳:《汉字起源二元说》,《中国语文研究》第三期,1981年。55~66页。
 
173. 张光裕:《从新出土材料重新探索中国文字的起源及其相关问题》,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第12卷,1981年。91~150页。
 
174. 汪宁生:《从原始记事到文字发明》,《考古学报》,1981年1期,1~44+147~148页;《民族考古学论集》1989年1月,9页。
 
175. 于省吾:《释中国》,《中华学术论文集》(1981年)。1~10页。
 
176. 陈汉平:《汉字是独立起源的文字》,《人文杂志》1983年2期,110~113页。
 
177. 严汝娴:《普米族的刻划符号——兼谈仰韶文化刻划符号的看法》,《考古》1982年3期,页312~315。
178. 海萌辉:《从新石器时代的刻划符号谈“指事”在“六书”中的次第》,《郑州大学学报》1983年2期,80~83页
 
179. 姚孝遂:《古文字的符号化问题》,《古文字学论集初编》,香港中文大学出版,1983年。
 
180. 李孝定:《汉字起源一元说和二元说》,《古文字学论集初编》,香港中文大学出版,1983年。
 
181. 高明:《论陶符兼谈汉字的起源》,《北京大学学报》1984年6期。49~62页。
 
182. 杨升南:《考古中发现过原始社会文字吗?》,《文物天地》1984年6期。34页。
 
183. 傅同钦:《古代刻文记事》,《天津社会科学》1984年6期。73~75页。
 
184. 李家和:《南方古代刻划文字和符号浅谈》,《江西历史文物》1985年1期64~69页。
 
185. 李先登:《试论中国文字之起源》,《天津师大学报》1985年4期。75~79页。
 
186. 宜昌地区博物馆:《宜昌杨家湾遗址的彩陶和陶文介绍》《史前研究》1986年3,4期合刊。74~76+142页。
 
187. 陈昭容:《从陶文探索文字起源问题的总检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57本4分册,1986年12月.669~762页。
 
188. 张在明等:《仰韶文化中的几个字》,《文博》1987年6期,41~48页;《半坡博物馆三十年学术论文选编》1989年,355页。
 
189. 王树明:《谈陵阳河与大朱村出土的陶尊“文字”》,《山东史前文化论文集》1986年9月,249~283页。
 
190. 杨亚长:《关于汉字起源的几个问题》,《社会科学评论》1987年8期。105~109页。
   
191. 余秀翠:《宜昌杨家湾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发现刻划符号》,《考古》1987年8期。763~764+733页
 
192. 李学勤:《论新出土大汶口文化陶器符号》,《文物》1987年12期,75~80+85页。
 
193. 尚民杰:《柳湾彩陶符号试析》,《文博》1988年3期。31~37页。
 
194. 陆思贤:《我国最早的文字——山东大汶口及内蒙古翁牛特旗石棚山原始文字例释》,《书法》1988年6期,9~11页。
 
195. 倪志云:《大汶口文化陶尊“文字”的观念内涵与〈周易〉阴阳哲学的思想渊源》,《周易研究》,1988年2期。49~53页。
 
196. 吴绵吉:《百越民族的语言、文字与艺术》,《百越民族文化》第八章,学林出版社1988年。《中国东南民族考古文选》,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2007年。62~90页。
 
四、艺术
 
197. 张绍文:《原始艺术的瑰宝——记仰韶文化彩陶上的〈鹳鱼石斧图〉》,《中原文物》1981年1期。21~26页。
 
198. 吴玉贤:《河姆渡的原始艺术》,《文物》1982年7期,61~69页。
 
199. 苏立文(Michael Sullivan)著,曾堉、王宝连编译:《中国艺术史》,台北南天书局有限公司,1985年。
  
200. 竞放等:《试析大汶口文化的艺术成就》,《中原文物》1988年4期。42~47页。
 
201. 王仁湘:《论我国新石器时代彩绘花瓣纹图案》,《考古与文物》1989年1期。49~56页《中国史前考古论集》,科学出版社,2003年3月,451~462页。
 

作者:罗明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