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精神文化考古研究文献目录(1990-1999年)
发布时间:2013-11-29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罗明
中国古代精神文化考古研究文献目录(1990-1999年)
一、总论
202. 杨建华等:《认知考古学在欧洲的兴起》,《华夏考古》,1996年第2期,105~112页。
二、自然观
203. 冯时:《河南濮阳西水坡45号墓的天文学研究》,《文物》1990年3期。52~60页。
204. 冯时:《中国早期星象图研究》,《自然科学史研究》1990年9卷2期。108~118页。
205. 刘道广:《关于汉“四神星象图”的方位问题》,《文物》1990年3期70~71页。
206. 王胜利:《再谈楚国历法的建正问题》,《文物》1990年3期。66~69页。
207. Sarah Allan 1991(萨拉?艾兰), The Shape of the Turtle: Myth, Art, and Cosmos in Early China.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中译本汪涛译,书名为《龟之谜——商代神话、祭祀、艺术和宇宙观研究》(增订版),商务印书馆,2010年。
208. 张光直:《说殷代的“亞形”》,《考古与历史文化——庆祝高去寻先生八十寿论文集》下册,(台北)正中书局,1991年。
209. 周晓陆:《释东、南、西、北与中——兼说子、午》,《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年3期,70-76页。
210. 饶宗颐:《殷卜辞所见星象与参商、龙虎、二十八宿诸问题》《胡厚宣先生纪念文集》,科学出版社,1998年,32~44页。
三、宗教观
211. 王震中:《图腾与龙》,《民族与文化》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2月。
212. 丁清贤:《濮阳西水坡蚌图考略》,《美术史论》1990年3期。4~8页。
213. 江松:《大汶口陶文与扶桑神话》,《上海大学学报》1990年3期。109~111页。
214. 朱延平:《小山尊形器“鸟兽图”试析》,《考古》1990年4期,360~365页。
215. 刘云辉:《仰韶文化“鱼纹”“人面鱼纹”内含二十说述评——兼论“人面鱼纹”为巫师面具形象说》,《文博》1990年4期。64~75页
216. 宋兆麟:《生育巫术对艺术的点染》《文博》1990年4期。87~95页。
217. 陆思贤:《半坡“人面鱼纹”为月相说》,《文艺理论研究》1990年5期。75~81页。
218. 黄展岳:《中国古代的人牲人殉》,文物出版社,1990年。
219. 宋兆麟:《生育神与性巫术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
220. 袁德星:《上帝与上天:古代宗教信仰与古器物之关系》,《故宫文物月刊》(1990年)8卷7期,66~79页;8卷9期,108~125页。
221. 邓淑苹:《与袁德星先生的两点小商榷》,《故宫文物月刊》(1990年)8卷9期。126~127页。
222. 何驽:《关于瓮棺葬俗的原始逻辑思维发微》,《史前研究》1990-1991年合刊。66~81页
223. 马世之:《商族图腾崇拜及其名称的由来》,《甲骨文与殷商文化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页143~148。
224. 王永波:《成山玉器与日主祭——兼论太阳神崇拜的有关问题》,《文物》1993年1期,页62~68。
225. 杜金鹏:《论临朐朱封龙山文化玉冠饰及相关问题》,《考古》1994年1期,55~65页。
226. 江松:《良渚文化冠形饰》,《考古》1994年4期,343~345+354页。
227. 李零:《中国方术考》,东方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2000年修订版。
228. 张光直:《仰韶文化的巫觋资料》,《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94)64本。第三分册,611~625页。
229. 牟永抗:《东方史前时期太阳崇拜的考古学观察》,《故宫学术季刊》第十二卷,第四期,1~31页。
230. 李朝全:《口含物习俗研究》,《考古》1995年8期,724~730页。
231. 张永江:《试论红山文化所反映的原始宗教信仰》,《中国北方古代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1995年9月,55~67页。
232. 靳桂云:《红山文化原始宗教研究》,《中国北方古代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1995年9月,68~73页。
233. 董国尧:《古代北方民族原始宗教初探》,《中国北方古代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1995年9月,74~85页。
234. 陆思贤:《神话考古》,文物出版社,1995年。
235. 古方:《台湾史前时代人兽形玉器的用途和宗教意义》,《考古》1996年4期,77~81页。
236. 冯其庸:《一个持续五千年的文化现象——良渚玉器上神人兽面图形的内涵及其衍变》,《东方文明之光——良渚文化发现60周年纪念文集》,1996年9月,442~447页。
237. 王政:《艺术拆半与巫术象征》,《东方文明之光——良渚文化发现60周年纪念文集》,1996年9月,462~468页。
238. 董欣宾等:《赵陵山族徽在民族思维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东方文明之光——良渚文化发现60周年纪念文集》,1996年9月,469~476页。
239. 盖山林:《中国神格面具岩画的文化破译》,《考古与文物研究》,三秦出版社,1996年。88~95页。
240. 徐良高:《中国早期文字与原始宗教关系初探》,《一剑集: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八六届毕业十周年纪念文集》,1996年10月,41~49页。
241. 黄展岳:《中国古代人牲人祭新资料概述》,《考古》1996年12期,53~61页。
242. 俞伟超:《三星堆文化在我国文化总谱系中的位置、地望及其土地崇拜》,《四川考古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6年12月,59~63页。
243. 赵殿增:《人神交往的途径——三星堆文物研究》,《四川考古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6年12月,91~103页。
244. 杜金鹏:《良渚神祇与祭坛》,《考古》1997年2期,52~62页。
245. 张明华:《良渚与玉掩面试探》,《考古》1997年3期,68~69页。
246. 何驽:《鸟衔鱼图案的转生巫术含义探讨》,《江汉考古》1997年3期,页75-82。
247. 牟永抗等:《试论玉器时代——中国文明时代产生的一个重要标志》,《考古学文化论集》(四),文物出版社,1997年4月,164~187页。
248. 何驽:《江陵拍马山红土地台基的时代与功能》,《考古与文物》1997年6期,页38-47。
249. 蒋乐平:《浙江史前鸟像图符的寓义及流变》,《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长征出版社,1997年12月,219~226页。
250. 蒋卫东:《试论良渚文化玉璧》,《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长征出版社,1997年12月,227~237页。
251. 王宁远:《试论良渚神徽的起源及意义》,《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长征出版社,1997年12月,238~245页。
252. 杜金鹏:《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探讨》,《考古》1998年5期,50~64+81页。
253. 刘国祥:《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研究》,《考古》1998年5期,65~79页。
254. 岳洪彬,苗霞:《良渚文化“玉琮王”雕纹新考》,《考古》1998年8期,71~80页。
255. 邓淑苹:《再论神祖面纹玉器》,《东亚玉器》,香港中文大学出版,1998年。45~60页。
256. 郭大顺:《红山文化玉器特征及其社会文化意义再认识》,《东亚玉器》,香港中文大学出版,1998年。140~147页。
257. 黄建秋:《太湖地区良渚文化玉器纹样初论》,《东亚玉器》,香港中文大学出版,1998年。271~286页。
258. 张增祺:《关于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文物的定名、用途及时代问题》,《考古》1999年4期,88~91页。
259. 方向明:《良渚文化玉器纹饰研究》,《良渚文化研究——纪念良渚文化发展六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6月,187~201页。
260. 邓淑苹:《由良渚刻符玉璧论璧之原始意义》,《良渚文化研究——纪念良渚文化发展六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6月, 202~213页。
261. 黄翠梅:《传承与变异——论新石器时代玉琮形制与角色之发展》,《良渚文化研究——纪念良渚文化发展六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6月, 215~226页。
262. 郭伟民:《史前祭坛概论》,《考古耕耘录——湖南省中青年考古学者论文选集》,岳麓出版社,1999年10月,82~100页。
四、符号与文字
263. 张明华,王惠菊:《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的陶文》,《考古》1990年10期,903~907页。
264. 徐冬昌:《青墩出土麋鹿角上刻划纹之文化涵义探析》,《东南文化》1990年5期。299~301页。
265. 吴绵吉:《越人文字探索略述》,《百越民族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
266. 邓淑苹:《中国新石器时代玉器上的神秘符号》,《故宫学术季刊》1993年,第十卷 第三期,1~50页。
267. 王恩田等:《专家笔谈丁公遗址出土陶文》,《考古》1993年4期,页344~354+375。
268. 刘斌:《大汶口文化陶尊上的符号及其与良渚文化的关系》,《青果集——吉林大学考古专业成立二十周年考古学论文集》,知识出版社,1993年12月,114~123页。
269. 冯时:《山东丁公龙山时代文字解读》,《考古》1994年1期,页37~54。
270. 王震中:《从符号到文字——关于中国文字起源的探讨》,《考古与文物研究》,三秦出版社,1996年。160~181页。
271. 钱玉趾:《良渚文化的刻画符号及文字初论》,《东方文明之光——良渚文化发现60周年纪念文集》,1996年9月,454~461页。
272. 王震中:《试论陶文“”、“ ”与“大火”星及火正》,《考古与文物研究》,三秦出版社,1997年。
五、艺术
273. 刘观民:《中国青铜时代早期彩绘纹饰试析》,《考古》1996年8期,61~70页。
274. 郑旗:《从良渚文化玉器看中国美学精神之形成》,《东方文明之光——良渚文化发现60周年纪念文集》,1996年9月,448~453页。
275. 谢崇安:《商周艺术》,巴蜀书社,1997年。
276. 孙新周:《中国原始艺术符号的文化破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
277. 刘锡诚:《中国原始艺术》,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278. 朱狄:《艺术的起源》,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4月。
279. 王仁湘:《关于中国史前一个认知体系的猜想——彩陶解读之一》,《华夏考古》,1999年4期。32~57页。《中国史前考古论集》,科学出版社,2003年3月,463~490页。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