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东南文化2007年第6期

发布时间:2008-01-24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

●考古学
远古时期三峡地区长江洪、枯水位的考古研究(距今约15万年~1万年)     杨华     (6)
【内容摘要】通过对三峡地区长江沿岸的考古发掘,发现了远古时期人类居住遗址的所处位置、海拔高度,尤其是遗址地层堆积中往往还层叠有洪水过后的淤泥,根据这些淤泥层的位置及其上、下堆积层包含物的年代,我们可推测出远古时期三峡地区长江发生洪水的大致年代,洪水水位的海拔高度,看看那时的河床究竟是比现在高、还是低,从而为当今人们治理长江、开发长江提供科学的证据。
【关键词】远古时期;  三峡;  长江洪;  枯水位;  淤沙层;  海拔高度

吴地东周贵族墓地探析                                            陈瑞近     (14)
【内容摘要】吴、越、楚贵族墓地在吴地相继发现,引起了学界极大的关注,关于发掘简报中墓葬时代及其国属问题仍值得商榷。经实物论证剂对照文献资料分析,结论为:有争议的真山大墓国属应是吴国贵族墓;鸿山贵族墓地应是战国中期,而不是战国早期。
【关键词】吴地;  吴真山大墓;  越鸿山墓地;  楚小真山墓地

江苏仪征刘集联营西汉墓出土占卜漆盘                          仪征博物馆     (19)
【内容摘要】仪征刘集联营是扬州地区一处重要的西汉早期墓葬群,从已发掘的9座墓葬规格和出土器物来看,这里应是西汉江都国至广陵国高中级官吏的墓地,本次抢救清理的10号墓,最重要发现是出土了1件占卜漆盘,该漆盘对研究古代星相、阴阳、堪舆学等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关键词】仪征联营;  西汉墓;  占卜漆盘

安徽萧县西虎山汉墓清理简报             安徽省萧县博物馆、萧县文物管理所     (23)
【内容摘要】本次在西虎山窑场共清理3座西汉石棺墓,出土各类器物61件,以陶器为主,部分有彩绘,在M43中还发现了西画像石,这在皖北地区属首次发现。这次发掘揭示了淮北地区汉代石棺墓的面貌,对研究该地区的文化、经济及丧葬习俗提供了实物资料。
【关键词】萧县;  西虎山;  汉墓;  石棺墓;  画像石
 
安徽省马鞍山市朱然家族墓发掘简报                   马鞍山市文物管理所     (34)
【内容摘要】朱然家族墓是马鞍山地区发现的又一座东吴时期重要墓葬,也是该地区迄今发现唯一一座封门墙内侧置石门的墓葬。墓中出土一批珍贵的青瓷模型明器和实用器,特别是一件青瓷羊,造型优美,体态丰腴,工艺精湛,被著名陶瓷专家耿宝昌先生称为“羊王”。通过对马鞍山地区已经发掘的几座东吴时期墓葬分析,并结合《三国志•吴书》等史料推断,此墓的墓主可能是朱然之子朱绩。它的发现和发掘,对研究朱然家世和该地区东吴时期墓葬形制、丧葬习俗等方面提供了珍贵资料。
【关键词】马鞍山;  朱然墓;  东吴;   朱绩

免疫学方法在科技考古学中的应用                            葛威、金正耀     (41)
【内容摘要】通过免疫学的分析可以鉴定不同来源血液的种属。对古代器物表面的血液残留物进行种属鉴定,在石器用途研究,动物区系重建以及古代人类食物来源分析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介绍了免疫学在考古学中应用的基本理论及方法,对国外学者运用免疫学方法进行考古研究的概况做了综述,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免疫学;  血液残留物;  生物考古

●历史学
魏晋南北朝的待诏制度及对学术文化的影响                          王相飞     (45)
【内容摘要】与秦汉时期的待诏制度相比,魏晋南北朝待诏制度有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是待诏人士均属“在职待诏”的正官,待诏在仕途上的中专意义突出;二是待诏人员集中于文士,待诏期间的活动趋向于学术性。此期间的待诏制度具有学术文化意义,对推动社会学术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  待诏;  选任制度

唐代后期市民阶层的形成                                         肖建乐     (49)
【内容摘要】唐代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封闭结构的城市向开放化转化,城市中工商业人口比例逐渐增加,城市居民的生活也逐渐俗化,并最终导致市民阶层的形成。
【关键词】世俗化;  市民阶层;  唐代后期

●文化史论
先秦时期生态观述论                                       袁红军、高宏     (56)
【内容摘要】先秦时期产生了较为丰富的生态意识,对《周易》、老庄、孔孟、管子、荀子等的生态观进行初步的提炼、分析,寻求古人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原则、立场与观点,正确认识和评价先秦时期的生态观将对现代社会的生态实践活动起到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先秦;  生态观;  生态意识

荀子的社会道德教育思想及现代启示                                  冯兵     (61)
【内容摘要】荀子的性恶论是其社会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依据,“礼”、“法”、“乐”是进行社会道德教育的主要手段,而义利统一、礼乐一体、明刑弼教则是基本的实施途径。荀子的社会道德教育思想对于我国当前社会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在观念及方法论原则上均有着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荀子;  人性恶;  社会道德教育;  原则;  启示

●民俗研究
巴人军舞遗风与“泥神道”传承——鄂西土家族民间传统舞蹈肉连响发展探源    
左尚鸿     (67)
【内容摘要】鄂西土家族民间舞蹈肉连响与佛教关系密切。它延续了古代巴人军乐舞遗风,融会打莲湘的动律节奏,秉承“泥神道”的舞姿形态并吸纳莲花落的曲调唱腔,体现了民族间舞蹈的多源性和承继性特征,具有很高的文化研究价值,理所当然成为我国南方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项目。
【关键词】肉连响;  巴人军舞;  打莲湘;  泥神道;  莲花落;  拍胸舞;  佛教;  传承

中国庙会与国外狂欢节的对比研究                                  卜建东     (73)
【内容摘要】中国汉族传统庙会是由古代的宗庙社交制度演化而来的。曾活跃于中国的广大地区,是真正活着的民俗,很多学者称其为“中国人自己的狂欢节”。但它在当今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却陷入困境。通过对汉族传统庙会与欧美民族的狂欢节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比较,为未来传统庙会在现代背景下的生存条件和转型方向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庙会;  狂欢节;  民俗文化

●文物研究
蚌埠双墩遗址“□”形刻划符号释义                                  徐大立     (77)
【内容摘要】主要介绍蚌埠双墩遗址出土的“□”形刻划符号,并通过对含有“□”形组合符号的分析,认为“□”形符号除了具有网具功能外,还与远古时期的天文立法有关。
【关键词】蚌埠双墩遗址;  “□”形刻划符号

关于淮北新出土石祠画像石的认识                                  杨建华     (80)
【内容摘要】通过对新出土的4块画像石形状、内容及雕刻技法的分析,认为它们应是东汉石祠画像石。并根据其形状、尺寸将它复原成单开间平方顶房屋式建筑,填补了淮北市汉画像石祠的空白,并为认识同类画像石找到了实物依据。
【关键词】淮北;  画像石;  石祠

●石竹斋艺谭
西安理工大学汉墓壁画人物服饰辨析                               张翔宇     (84)
【内容摘要】通过对西安理工大学西汉壁画墓人物服饰、服色及人物发式进行探讨,认为西汉晚期长安内的中下级官吏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总是戴着标志身份地位的冠,仅裹帻巾甚至只盘发髻,所穿上衣主要为袍、襦,颜色以青、红和浅灰为主,下裳多穿大裤,颜色多为白色,男女服色差别不大,均以青、红和浅灰为主,男性多主鲜艳的红色,其次为青色,女性以青色为多,红色则相对较少。男子发式相对较为简单,在头顶梳一圆髻或扁平髻,女性流行高髻,有的在高大髻上插笄,笄之一端饰以垂梢。
【关键词】西汉;  服饰;  服色;  发式

《唐初诗卷》与祝氏楷书                                            褚馨     (88)
【内容摘要】以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所藏祝允明《唐初诗卷》行楷作品为对象,考证其书学渊源,分析其书法特点、艺术特质;并通过同类比较,对祝氏楷书的价值、艺术影响做进一步论证。
【关键词】祝允明;  楷书;  《唐初诗卷》;  《唐宋四文家》

●文物保护
我国世界遗产保护和利用决策机制建设初探                           郑奕     (93)
【内容摘要】近十年来,我国遗产事业取得较大发展。与此同时,矛盾和问题也愈加凸显,原因之一是决策失误。为避免我国的世界遗产因决策失误而造成破坏,应尽快建立起规范、科学、完备的遗产决策机制,从决策主体、组成、决策程序、依据等方面确保其正确性和有效性,真正的实现遗产的“保护为主,永续利用”。
【关键词】世界遗产保护;  决策失误;  决策机制建设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东南文化》

东南文化2007年第6期

发布时间:2008-01-24

●考古学
远古时期三峡地区长江洪、枯水位的考古研究(距今约15万年~1万年)     杨华     (6)
【内容摘要】通过对三峡地区长江沿岸的考古发掘,发现了远古时期人类居住遗址的所处位置、海拔高度,尤其是遗址地层堆积中往往还层叠有洪水过后的淤泥,根据这些淤泥层的位置及其上、下堆积层包含物的年代,我们可推测出远古时期三峡地区长江发生洪水的大致年代,洪水水位的海拔高度,看看那时的河床究竟是比现在高、还是低,从而为当今人们治理长江、开发长江提供科学的证据。
【关键词】远古时期;  三峡;  长江洪;  枯水位;  淤沙层;  海拔高度

吴地东周贵族墓地探析                                            陈瑞近     (14)
【内容摘要】吴、越、楚贵族墓地在吴地相继发现,引起了学界极大的关注,关于发掘简报中墓葬时代及其国属问题仍值得商榷。经实物论证剂对照文献资料分析,结论为:有争议的真山大墓国属应是吴国贵族墓;鸿山贵族墓地应是战国中期,而不是战国早期。
【关键词】吴地;  吴真山大墓;  越鸿山墓地;  楚小真山墓地

江苏仪征刘集联营西汉墓出土占卜漆盘                          仪征博物馆     (19)
【内容摘要】仪征刘集联营是扬州地区一处重要的西汉早期墓葬群,从已发掘的9座墓葬规格和出土器物来看,这里应是西汉江都国至广陵国高中级官吏的墓地,本次抢救清理的10号墓,最重要发现是出土了1件占卜漆盘,该漆盘对研究古代星相、阴阳、堪舆学等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关键词】仪征联营;  西汉墓;  占卜漆盘

安徽萧县西虎山汉墓清理简报             安徽省萧县博物馆、萧县文物管理所     (23)
【内容摘要】本次在西虎山窑场共清理3座西汉石棺墓,出土各类器物61件,以陶器为主,部分有彩绘,在M43中还发现了西画像石,这在皖北地区属首次发现。这次发掘揭示了淮北地区汉代石棺墓的面貌,对研究该地区的文化、经济及丧葬习俗提供了实物资料。
【关键词】萧县;  西虎山;  汉墓;  石棺墓;  画像石
 
安徽省马鞍山市朱然家族墓发掘简报                   马鞍山市文物管理所     (34)
【内容摘要】朱然家族墓是马鞍山地区发现的又一座东吴时期重要墓葬,也是该地区迄今发现唯一一座封门墙内侧置石门的墓葬。墓中出土一批珍贵的青瓷模型明器和实用器,特别是一件青瓷羊,造型优美,体态丰腴,工艺精湛,被著名陶瓷专家耿宝昌先生称为“羊王”。通过对马鞍山地区已经发掘的几座东吴时期墓葬分析,并结合《三国志•吴书》等史料推断,此墓的墓主可能是朱然之子朱绩。它的发现和发掘,对研究朱然家世和该地区东吴时期墓葬形制、丧葬习俗等方面提供了珍贵资料。
【关键词】马鞍山;  朱然墓;  东吴;   朱绩

免疫学方法在科技考古学中的应用                            葛威、金正耀     (41)
【内容摘要】通过免疫学的分析可以鉴定不同来源血液的种属。对古代器物表面的血液残留物进行种属鉴定,在石器用途研究,动物区系重建以及古代人类食物来源分析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介绍了免疫学在考古学中应用的基本理论及方法,对国外学者运用免疫学方法进行考古研究的概况做了综述,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免疫学;  血液残留物;  生物考古

●历史学
魏晋南北朝的待诏制度及对学术文化的影响                          王相飞     (45)
【内容摘要】与秦汉时期的待诏制度相比,魏晋南北朝待诏制度有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是待诏人士均属“在职待诏”的正官,待诏在仕途上的中专意义突出;二是待诏人员集中于文士,待诏期间的活动趋向于学术性。此期间的待诏制度具有学术文化意义,对推动社会学术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  待诏;  选任制度

唐代后期市民阶层的形成                                         肖建乐     (49)
【内容摘要】唐代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封闭结构的城市向开放化转化,城市中工商业人口比例逐渐增加,城市居民的生活也逐渐俗化,并最终导致市民阶层的形成。
【关键词】世俗化;  市民阶层;  唐代后期

●文化史论
先秦时期生态观述论                                       袁红军、高宏     (56)
【内容摘要】先秦时期产生了较为丰富的生态意识,对《周易》、老庄、孔孟、管子、荀子等的生态观进行初步的提炼、分析,寻求古人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原则、立场与观点,正确认识和评价先秦时期的生态观将对现代社会的生态实践活动起到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先秦;  生态观;  生态意识

荀子的社会道德教育思想及现代启示                                  冯兵     (61)
【内容摘要】荀子的性恶论是其社会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依据,“礼”、“法”、“乐”是进行社会道德教育的主要手段,而义利统一、礼乐一体、明刑弼教则是基本的实施途径。荀子的社会道德教育思想对于我国当前社会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在观念及方法论原则上均有着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荀子;  人性恶;  社会道德教育;  原则;  启示

●民俗研究
巴人军舞遗风与“泥神道”传承——鄂西土家族民间传统舞蹈肉连响发展探源    
左尚鸿     (67)
【内容摘要】鄂西土家族民间舞蹈肉连响与佛教关系密切。它延续了古代巴人军乐舞遗风,融会打莲湘的动律节奏,秉承“泥神道”的舞姿形态并吸纳莲花落的曲调唱腔,体现了民族间舞蹈的多源性和承继性特征,具有很高的文化研究价值,理所当然成为我国南方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项目。
【关键词】肉连响;  巴人军舞;  打莲湘;  泥神道;  莲花落;  拍胸舞;  佛教;  传承

中国庙会与国外狂欢节的对比研究                                  卜建东     (73)
【内容摘要】中国汉族传统庙会是由古代的宗庙社交制度演化而来的。曾活跃于中国的广大地区,是真正活着的民俗,很多学者称其为“中国人自己的狂欢节”。但它在当今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却陷入困境。通过对汉族传统庙会与欧美民族的狂欢节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比较,为未来传统庙会在现代背景下的生存条件和转型方向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庙会;  狂欢节;  民俗文化

●文物研究
蚌埠双墩遗址“□”形刻划符号释义                                  徐大立     (77)
【内容摘要】主要介绍蚌埠双墩遗址出土的“□”形刻划符号,并通过对含有“□”形组合符号的分析,认为“□”形符号除了具有网具功能外,还与远古时期的天文立法有关。
【关键词】蚌埠双墩遗址;  “□”形刻划符号

关于淮北新出土石祠画像石的认识                                  杨建华     (80)
【内容摘要】通过对新出土的4块画像石形状、内容及雕刻技法的分析,认为它们应是东汉石祠画像石。并根据其形状、尺寸将它复原成单开间平方顶房屋式建筑,填补了淮北市汉画像石祠的空白,并为认识同类画像石找到了实物依据。
【关键词】淮北;  画像石;  石祠

●石竹斋艺谭
西安理工大学汉墓壁画人物服饰辨析                               张翔宇     (84)
【内容摘要】通过对西安理工大学西汉壁画墓人物服饰、服色及人物发式进行探讨,认为西汉晚期长安内的中下级官吏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总是戴着标志身份地位的冠,仅裹帻巾甚至只盘发髻,所穿上衣主要为袍、襦,颜色以青、红和浅灰为主,下裳多穿大裤,颜色多为白色,男女服色差别不大,均以青、红和浅灰为主,男性多主鲜艳的红色,其次为青色,女性以青色为多,红色则相对较少。男子发式相对较为简单,在头顶梳一圆髻或扁平髻,女性流行高髻,有的在高大髻上插笄,笄之一端饰以垂梢。
【关键词】西汉;  服饰;  服色;  发式

《唐初诗卷》与祝氏楷书                                            褚馨     (88)
【内容摘要】以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所藏祝允明《唐初诗卷》行楷作品为对象,考证其书学渊源,分析其书法特点、艺术特质;并通过同类比较,对祝氏楷书的价值、艺术影响做进一步论证。
【关键词】祝允明;  楷书;  《唐初诗卷》;  《唐宋四文家》

●文物保护
我国世界遗产保护和利用决策机制建设初探                           郑奕     (93)
【内容摘要】近十年来,我国遗产事业取得较大发展。与此同时,矛盾和问题也愈加凸显,原因之一是决策失误。为避免我国的世界遗产因决策失误而造成破坏,应尽快建立起规范、科学、完备的遗产决策机制,从决策主体、组成、决策程序、依据等方面确保其正确性和有效性,真正的实现遗产的“保护为主,永续利用”。
【关键词】世界遗产保护;  决策失误;  决策机制建设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