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东南文化2009年第4期

发布时间:2009-12-07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
 
 
目录
 
●清溪新语
学习、遵循、实践《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    龚良   (6)
 
●东南论坛
江苏文化线路遗产及其保护   章剑华   (7)
(江苏省文化厅, 江苏 南京)
【内容提要】文化线路遗产集世界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之大成,不仅具有空间、时间、文化及功能等特征,而且体现出历史与现实相续、人文与自然合一、时间与空间的多维度、遗产价值的多元化等特性。江苏境内文化线路遗产丰富,主要有大运河遗产内容、佛教传播线路、郑和七下西洋线路、康乾下江南线路等,目前已形成了构建法律体系、实施宏观保护,以动态发展的眼光审视与发挥文化线路的价值,建立多学科、多国别、多地区、多部门的通力合作,以科学审慎的态度对待文化线路中的每一个个案处理等保护思路。
【关键词】文化线路;   遗产;   特征;   江苏;   保护思路
 
●遗产保护理论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在文物建筑保护工程中的应用   付清远   (12)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北京)
【内容提要】近些年来,随着国家相关文物保护政策的完善以及财政投入的不断增加,我国文物建筑的保护取得巨大成绩。但由于理念、管理、专业技术以及执法等方面的相对不适应,文物建筑保护工程在设计、施工和管理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结合《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及相关文物保护的法规政策,对这些问题加以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文物古迹保护准则;   文物建筑;   保护工程
 
“地域 – 文化”遗产调研的基本方向    王刃余   (20)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北京)
【内容提要】文化遗产调查的内容和应当追问的问题对于遗产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对于文化遗产本身的景观分布范围、社会原生背景、使用和改用状况以及对于反映人地关系和遗产压力等方面因素进行的分析,都是对遗产进行评估和处理的依据来源,这些调查内容都应被视为对遗址进行管理的基本参数来源,也是对遗址进行规划的基础。我国目前的遗产实践中尚存的方法论问题,特别是对于遗产范围的认定、遗产与现代社会的关系以及遗产本身的背景和现实处境都缺乏具有针对性的调查手段。这些问题成为遗产保护和利用的较大的障碍,而解决的途径应当是改进遗产调查模式。
【关键词】调查;   功能;   结构;   遗产本体;   遗产背景;   遗产生境
 
●考古探索
南京秦淮区宝塔顶10号院战国墓发掘简报    南京市博物馆   (27)
【内容提要】2007年,南京市博物馆在中华门外宝塔顶10号院发掘清理了一座战国末期的土坑墓,这是南京主城区战国墓葬的首次发现,为南京城市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较为重要的新资料。
【关键词】土坑墓;   战国;   发掘
 
南京市湖熟镇窑上村汉代墓葬发掘简报    南京市博物馆等   (30)
【内容提要】湖熟曾为两汉时期湖熟县治所在地,汉代墓葬较为集中。以往考古发掘的汉代墓葬多为西汉晚期以降,未见西汉早期墓。窑上村6、7号汉墓,时代属西汉早期,其清理规范、资料完整,在墓葬时代及分布区域上较以往有所突破,对于研究湖熟一带汉墓的分布规律乃至南京地区汉墓形制的演进及汉代丧葬礼俗等具有比较重要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江宁湖熟;  汉墓
 
安徽霍邱徐台汉墓发掘报告    周崇云   (37)
(安徽大学历史系, 安徽 合肥)
【内容提要】2005年霍邱发掘的三座汉墓,形制相同,均为平面呈刀形的土坑竖穴墓,时代为西汉晚期以后至新莽时期,为研究这一地区汉代文化增添了新的资料。
【关键词】霍邱;   汉代;   墓葬;   发掘
 
仪征新集螃蟹地七号汉墓发掘简报    仪征市博物馆   (44)
【内容提要】2002年仪征新集螃蟹地发现一座新莽时期墓葬,墓中出土了一批精美铜器、漆器等,由铜器铭文推知墓主为汉代广陵国贵族,此墓为研究西汉晚期广陵国文化、经济、丧葬习俗及铜器制造工艺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关键词】仪征;   汉墓;   广陵国;   发掘
 
江苏邘江甘泉顺利东汉墓清理简报    李健广   (51)
(扬州市邗江区文物管理委员会, 江苏 扬州)
【内容提要】邗江甘泉顺利发现的一座东汉砖室墓,采用前室横列单接棺室的“T”字形结构,前无甬道,沿袭了当地西汉木椁墓中一类外藏椁横列的平面布局,为东汉早中期之交一位有身份地位者的墓葬。墓中孑遗的鱼纹铜卡尺是一件精密的游标量具,极为珍贵。
【关键词】邗江甘泉;   广陵国;   汉墓;   东汉中期
 
江苏淮安韩信城遗址调查试掘与文化性质再认识     淮安市博物馆   (59)
【内容提要】韩信城遗址的平面布局及出土文物的研究表明:韩信城不是汉代建筑,城之所在应该是韩信出生的地方;韩信城在北宋时期为淮东转运枢纽,金元时期为军事重镇。
【关键词】韩信城遗址;   调查试掘;   文化性质
 
略论岭南地区西汉早期青铜器的特征及成因    曲用心   (64)
(广西民族大学, 广西 西宁)
【内容提要】对岭南地区出土的西汉早期青铜器统计显示,青铜器出土地域集中、数量多、种类齐全,但功能发生变化,同时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器物来自中原地区,究其原因,可能与交通的改善、南越国的建立、郡县设置和铁器进程加快有关。
【关键词】西汉早期;   岭南地区;   青铜器;   出土特征;   社会背景
 
钫、锺及魂瓶的文化象征     林小娟、李红   (68)
(江宁区博物馆, 江苏 南京)
【内容提要】汉魏墓葬中出土的壶形器包括钫和锺均象征着汉代的方仙世界,即所谓的东海三山;魏晋时期出现的魂瓶乃是归墟五山的象征。壶作为一种有形的物质象征,仅仅是用以表述汉代庞大的方仙思想体系的代表器物之一。汉魏时期的方仙世界是继承先前萨满教宇宙观而形成的,而壶所具有的方仙象征的形成,则标志着古代中国具有自身特征墓葬文化的形成。
【关键词】钫;   锺;   魂瓶;   方仙世界;   文化象征
 
●地域文明
论儒释道对徽商的影响    李珍   (72)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北京)
【内容提要】古徽州自南宋以来素有“程朱阙里”、“东南邹鲁”之称,是中华文化正宗传承的典型地域。徽商自小受传统文化的耳濡目染,在其思想深处形成了共同的观念、信仰、伦理道德、礼仪习俗等“文化特质”,建立了一种以同行公认、自愿遵守并以商业行为制度为特征的“文化模式”。徽商不仅经济基础雄厚,而且造就了独特的徽州文化,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充分体现中国正统儒家思想的同时,也映射出释家和道家思想的光茫。本文拟就儒释道在徽州的发展状况及其对徽商的影响作详细分析,以便全面、准确地把握和理解徽商的文化理念。
【关键词】儒释道;   徽商;   影响
 
南通民居装饰的文化意涵    徐永战   (79)
(南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江苏 南通)
【内容提要】南通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形成了以吴文化为主,以淮文化和海洋文化为辅的复合社会意识形态。南部受吴文化影响较大,装饰风格以疏朗通透为主,造型以古朴见长;北部受淮文化影响大,装饰风格以拘谨端庄为主,造型局部夸张;东部沿海地区除受吴文化影响外,又同时受到海洋文化的影响,装饰风格以热烈为主,造型以繁复见长。
【关键词】南通民居装饰;   吴文化;   淮文化;   海洋文化
 
定海古城民居屋脊地域特征及文化刍谈    翁源昌   (85)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舟山)
【内容提要】定海由于其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以及文化背景,古民居建筑有较明显的地域特征,反映在屋脊上主要有坚实厚重的屋脊、装饰卷草纹的脊翼以及佛教文化思想等。
【关键词】定海;   民居;   屋脊;   特征
 
《神乌傅(赋)》用经、子文谫论    王思豪   (88)
(南京大学文学院, 江苏 南京)
【内容提要】《神乌傅(赋)》或引用、或化用《诗经》、《论语》、《周易》、《孝经》、《老子》、《庄子》、《荀子》等典籍,文字与今传本多有差异。以《神乌傅(赋)》考论典籍,可补通行典籍之缺,增《诗三家义集疏》中《齐诗》说内容;以典籍释读《神乌傅(赋)》可明作者习《齐诗》、谙《论语》,初步释读“止于樊”、“幾自”、“去色就安”、“不意不信”等词,裨益文本解读,以更好地理解《神乌傅(赋)》文意。据此,结合西汉官学教育体制,我们对赋作者习学和受教的情况有了个大致臆测。
【关键词】神乌傅(赋);   齐诗;   论语;   官学
 
●博物馆新论
现代博物馆管理模式探析     周静   (94)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四川 成都)
【内容提要】公益性文化事业管理模式的创新是当前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博物馆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缺乏有效的管理模式,造成社会文化资源、经济资源巨大的浪费。本文以国外非营利组织和博物馆管理模式为借鉴,结合我国现状,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现代博物馆管理模式的构想。
【关键词】博物馆;   管理模式
 
虚拟现实——秦兵马俑遗址与文物的数字化保护与展示      霍笑游,孟中元、杨琦   (98)
(德国巴伐利亚州文物保护局;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研究室, 陕西 临潼)
【内容提要】虚拟化技术试用于秦始皇兵马俑坑和兵马俑文物的展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方法是利用全景摄影,设计和实施“虚拟之环游”。通过对一件跪射俑三维扫描进行虚拟三维场景处理的实践操作,可看出这一技术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兵马俑坑;   全景摄影;   虚拟现实
 
●专题研究
徐州新征集的汉画像石研究    杨孝军   (103)
(徐州汉画像石馆, 江苏 徐州)
【内容提要】徐州汉画像石馆新征集到一批画像石,包括扳手腕、出行、舂米、宴饮杂技等图像,有的图像在本地区是首次发现。这批画像石的发现,为我们研究汉代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与汉代文化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关键词】徐州地区;   汉画像石;   东汉
 
汉代画像石刻钟的拜谒礼俗探析    仁义玲   (108)
(河南省南阳市博物馆, 河南 南阳)
【内容提要】汉代的拜谒礼仪大量出现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并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风俗习尚。汉代画像石刻以特有的图像形式生动地再现了一些拜谒活动场面。文中对各类拜谒活动的渊源以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等作了进一步的探析。
【关键词】汉画像石;   拜谒;   礼仪
 
汉画像石文字考释     欧阳摩一   (115)
(南京博物馆, 江苏 南京)
【内容提要】本文对汉代画像石文字中的通借字、异体字作了介绍和探讨,对某些疑难字作了具体辨识,为了解、研究汉代文字面貌及增补《碑别字新编》等工具书提供了新的资料。
【关键词】汉画像石;   文字;   考释
 
●十竹斋艺谭
关于《“扬州八怪”批判》的思考     周欣   (119)
(扬州职业大学, 江苏 扬州)
【内容提要】由徐建融《“扬州八怪”批判》引发的争论,是近20年扬州八怪研究中最值得引起重视的争论。归纳起来,这些争论和分歧主要集中在扬州八怪成员的人品、画品、绘画商品化、师承、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几方面。
【关键词】扬州八怪;   人品;   画品;   历史地位
 
从昆曲《藏·奔》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与保护     俞骁窈   (123)
(江苏省文化厅, 江苏 南京)
【内容提要】昆曲具有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性,它的传承与保护,应该适应时代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藏·奔》是柯军先生主创的一部新概念昆曲,不仅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昆曲之美,在戏曲内容、表现手法和戏剧空间等方面更是大胆突破,为昆曲艺术的继承与发扬开辟了一条新路。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概念;   昆曲
 
●新书架
钟山盛世垂青史——读《钟山志》有感    朱明   (125)
(明城垣史博物馆, 江苏 南京)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东南文化》

东南文化2009年第4期

发布时间:2009-12-07

 
 
目录
 
●清溪新语
学习、遵循、实践《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    龚良   (6)
 
●东南论坛
江苏文化线路遗产及其保护   章剑华   (7)
(江苏省文化厅, 江苏 南京)
【内容提要】文化线路遗产集世界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之大成,不仅具有空间、时间、文化及功能等特征,而且体现出历史与现实相续、人文与自然合一、时间与空间的多维度、遗产价值的多元化等特性。江苏境内文化线路遗产丰富,主要有大运河遗产内容、佛教传播线路、郑和七下西洋线路、康乾下江南线路等,目前已形成了构建法律体系、实施宏观保护,以动态发展的眼光审视与发挥文化线路的价值,建立多学科、多国别、多地区、多部门的通力合作,以科学审慎的态度对待文化线路中的每一个个案处理等保护思路。
【关键词】文化线路;   遗产;   特征;   江苏;   保护思路
 
●遗产保护理论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在文物建筑保护工程中的应用   付清远   (12)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北京)
【内容提要】近些年来,随着国家相关文物保护政策的完善以及财政投入的不断增加,我国文物建筑的保护取得巨大成绩。但由于理念、管理、专业技术以及执法等方面的相对不适应,文物建筑保护工程在设计、施工和管理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结合《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及相关文物保护的法规政策,对这些问题加以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文物古迹保护准则;   文物建筑;   保护工程
 
“地域 – 文化”遗产调研的基本方向    王刃余   (20)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北京)
【内容提要】文化遗产调查的内容和应当追问的问题对于遗产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对于文化遗产本身的景观分布范围、社会原生背景、使用和改用状况以及对于反映人地关系和遗产压力等方面因素进行的分析,都是对遗产进行评估和处理的依据来源,这些调查内容都应被视为对遗址进行管理的基本参数来源,也是对遗址进行规划的基础。我国目前的遗产实践中尚存的方法论问题,特别是对于遗产范围的认定、遗产与现代社会的关系以及遗产本身的背景和现实处境都缺乏具有针对性的调查手段。这些问题成为遗产保护和利用的较大的障碍,而解决的途径应当是改进遗产调查模式。
【关键词】调查;   功能;   结构;   遗产本体;   遗产背景;   遗产生境
 
●考古探索
南京秦淮区宝塔顶10号院战国墓发掘简报    南京市博物馆   (27)
【内容提要】2007年,南京市博物馆在中华门外宝塔顶10号院发掘清理了一座战国末期的土坑墓,这是南京主城区战国墓葬的首次发现,为南京城市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较为重要的新资料。
【关键词】土坑墓;   战国;   发掘
 
南京市湖熟镇窑上村汉代墓葬发掘简报    南京市博物馆等   (30)
【内容提要】湖熟曾为两汉时期湖熟县治所在地,汉代墓葬较为集中。以往考古发掘的汉代墓葬多为西汉晚期以降,未见西汉早期墓。窑上村6、7号汉墓,时代属西汉早期,其清理规范、资料完整,在墓葬时代及分布区域上较以往有所突破,对于研究湖熟一带汉墓的分布规律乃至南京地区汉墓形制的演进及汉代丧葬礼俗等具有比较重要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江宁湖熟;  汉墓
 
安徽霍邱徐台汉墓发掘报告    周崇云   (37)
(安徽大学历史系, 安徽 合肥)
【内容提要】2005年霍邱发掘的三座汉墓,形制相同,均为平面呈刀形的土坑竖穴墓,时代为西汉晚期以后至新莽时期,为研究这一地区汉代文化增添了新的资料。
【关键词】霍邱;   汉代;   墓葬;   发掘
 
仪征新集螃蟹地七号汉墓发掘简报    仪征市博物馆   (44)
【内容提要】2002年仪征新集螃蟹地发现一座新莽时期墓葬,墓中出土了一批精美铜器、漆器等,由铜器铭文推知墓主为汉代广陵国贵族,此墓为研究西汉晚期广陵国文化、经济、丧葬习俗及铜器制造工艺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关键词】仪征;   汉墓;   广陵国;   发掘
 
江苏邘江甘泉顺利东汉墓清理简报    李健广   (51)
(扬州市邗江区文物管理委员会, 江苏 扬州)
【内容提要】邗江甘泉顺利发现的一座东汉砖室墓,采用前室横列单接棺室的“T”字形结构,前无甬道,沿袭了当地西汉木椁墓中一类外藏椁横列的平面布局,为东汉早中期之交一位有身份地位者的墓葬。墓中孑遗的鱼纹铜卡尺是一件精密的游标量具,极为珍贵。
【关键词】邗江甘泉;   广陵国;   汉墓;   东汉中期
 
江苏淮安韩信城遗址调查试掘与文化性质再认识     淮安市博物馆   (59)
【内容提要】韩信城遗址的平面布局及出土文物的研究表明:韩信城不是汉代建筑,城之所在应该是韩信出生的地方;韩信城在北宋时期为淮东转运枢纽,金元时期为军事重镇。
【关键词】韩信城遗址;   调查试掘;   文化性质
 
略论岭南地区西汉早期青铜器的特征及成因    曲用心   (64)
(广西民族大学, 广西 西宁)
【内容提要】对岭南地区出土的西汉早期青铜器统计显示,青铜器出土地域集中、数量多、种类齐全,但功能发生变化,同时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器物来自中原地区,究其原因,可能与交通的改善、南越国的建立、郡县设置和铁器进程加快有关。
【关键词】西汉早期;   岭南地区;   青铜器;   出土特征;   社会背景
 
钫、锺及魂瓶的文化象征     林小娟、李红   (68)
(江宁区博物馆, 江苏 南京)
【内容提要】汉魏墓葬中出土的壶形器包括钫和锺均象征着汉代的方仙世界,即所谓的东海三山;魏晋时期出现的魂瓶乃是归墟五山的象征。壶作为一种有形的物质象征,仅仅是用以表述汉代庞大的方仙思想体系的代表器物之一。汉魏时期的方仙世界是继承先前萨满教宇宙观而形成的,而壶所具有的方仙象征的形成,则标志着古代中国具有自身特征墓葬文化的形成。
【关键词】钫;   锺;   魂瓶;   方仙世界;   文化象征
 
●地域文明
论儒释道对徽商的影响    李珍   (72)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北京)
【内容提要】古徽州自南宋以来素有“程朱阙里”、“东南邹鲁”之称,是中华文化正宗传承的典型地域。徽商自小受传统文化的耳濡目染,在其思想深处形成了共同的观念、信仰、伦理道德、礼仪习俗等“文化特质”,建立了一种以同行公认、自愿遵守并以商业行为制度为特征的“文化模式”。徽商不仅经济基础雄厚,而且造就了独特的徽州文化,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充分体现中国正统儒家思想的同时,也映射出释家和道家思想的光茫。本文拟就儒释道在徽州的发展状况及其对徽商的影响作详细分析,以便全面、准确地把握和理解徽商的文化理念。
【关键词】儒释道;   徽商;   影响
 
南通民居装饰的文化意涵    徐永战   (79)
(南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江苏 南通)
【内容提要】南通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形成了以吴文化为主,以淮文化和海洋文化为辅的复合社会意识形态。南部受吴文化影响较大,装饰风格以疏朗通透为主,造型以古朴见长;北部受淮文化影响大,装饰风格以拘谨端庄为主,造型局部夸张;东部沿海地区除受吴文化影响外,又同时受到海洋文化的影响,装饰风格以热烈为主,造型以繁复见长。
【关键词】南通民居装饰;   吴文化;   淮文化;   海洋文化
 
定海古城民居屋脊地域特征及文化刍谈    翁源昌   (85)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舟山)
【内容提要】定海由于其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以及文化背景,古民居建筑有较明显的地域特征,反映在屋脊上主要有坚实厚重的屋脊、装饰卷草纹的脊翼以及佛教文化思想等。
【关键词】定海;   民居;   屋脊;   特征
 
《神乌傅(赋)》用经、子文谫论    王思豪   (88)
(南京大学文学院, 江苏 南京)
【内容提要】《神乌傅(赋)》或引用、或化用《诗经》、《论语》、《周易》、《孝经》、《老子》、《庄子》、《荀子》等典籍,文字与今传本多有差异。以《神乌傅(赋)》考论典籍,可补通行典籍之缺,增《诗三家义集疏》中《齐诗》说内容;以典籍释读《神乌傅(赋)》可明作者习《齐诗》、谙《论语》,初步释读“止于樊”、“幾自”、“去色就安”、“不意不信”等词,裨益文本解读,以更好地理解《神乌傅(赋)》文意。据此,结合西汉官学教育体制,我们对赋作者习学和受教的情况有了个大致臆测。
【关键词】神乌傅(赋);   齐诗;   论语;   官学
 
●博物馆新论
现代博物馆管理模式探析     周静   (94)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四川 成都)
【内容提要】公益性文化事业管理模式的创新是当前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博物馆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缺乏有效的管理模式,造成社会文化资源、经济资源巨大的浪费。本文以国外非营利组织和博物馆管理模式为借鉴,结合我国现状,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现代博物馆管理模式的构想。
【关键词】博物馆;   管理模式
 
虚拟现实——秦兵马俑遗址与文物的数字化保护与展示      霍笑游,孟中元、杨琦   (98)
(德国巴伐利亚州文物保护局;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研究室, 陕西 临潼)
【内容提要】虚拟化技术试用于秦始皇兵马俑坑和兵马俑文物的展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方法是利用全景摄影,设计和实施“虚拟之环游”。通过对一件跪射俑三维扫描进行虚拟三维场景处理的实践操作,可看出这一技术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兵马俑坑;   全景摄影;   虚拟现实
 
●专题研究
徐州新征集的汉画像石研究    杨孝军   (103)
(徐州汉画像石馆, 江苏 徐州)
【内容提要】徐州汉画像石馆新征集到一批画像石,包括扳手腕、出行、舂米、宴饮杂技等图像,有的图像在本地区是首次发现。这批画像石的发现,为我们研究汉代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与汉代文化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关键词】徐州地区;   汉画像石;   东汉
 
汉代画像石刻钟的拜谒礼俗探析    仁义玲   (108)
(河南省南阳市博物馆, 河南 南阳)
【内容提要】汉代的拜谒礼仪大量出现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并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风俗习尚。汉代画像石刻以特有的图像形式生动地再现了一些拜谒活动场面。文中对各类拜谒活动的渊源以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等作了进一步的探析。
【关键词】汉画像石;   拜谒;   礼仪
 
汉画像石文字考释     欧阳摩一   (115)
(南京博物馆, 江苏 南京)
【内容提要】本文对汉代画像石文字中的通借字、异体字作了介绍和探讨,对某些疑难字作了具体辨识,为了解、研究汉代文字面貌及增补《碑别字新编》等工具书提供了新的资料。
【关键词】汉画像石;   文字;   考释
 
●十竹斋艺谭
关于《“扬州八怪”批判》的思考     周欣   (119)
(扬州职业大学, 江苏 扬州)
【内容提要】由徐建融《“扬州八怪”批判》引发的争论,是近20年扬州八怪研究中最值得引起重视的争论。归纳起来,这些争论和分歧主要集中在扬州八怪成员的人品、画品、绘画商品化、师承、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几方面。
【关键词】扬州八怪;   人品;   画品;   历史地位
 
从昆曲《藏·奔》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与保护     俞骁窈   (123)
(江苏省文化厅, 江苏 南京)
【内容提要】昆曲具有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性,它的传承与保护,应该适应时代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藏·奔》是柯军先生主创的一部新概念昆曲,不仅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昆曲之美,在戏曲内容、表现手法和戏剧空间等方面更是大胆突破,为昆曲艺术的继承与发扬开辟了一条新路。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概念;   昆曲
 
●新书架
钟山盛世垂青史——读《钟山志》有感    朱明   (125)
(明城垣史博物馆, 江苏 南京)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