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东南文化2009年第6期

发布时间:2010-02-20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
 
 
目录
清溪新语
后博物馆时代——在传承与蜕变中构建多元的泛博物馆     陈同乐   (6)
(南京博物院, 南京)
【内容摘要】自世界上第一家现代公共博物馆诞生至今,博物馆经过不断的传承与蜕变,已经发展到相当完善的高度,特别是当今新时代下其性能、功能、职能、效能等特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此可提出“后博物馆时代”和“泛博物馆”的概念,并藉此推动中国博物馆体系建设和博物馆学理论的发展。
【关键词】后博物馆时代;   性能;   功能;   效能;   泛博物馆
 
东南论坛
国际博物馆理论研究的分化与整合——博物馆研究的两条思想路线札记    苏东海   (9)
(中国国家博物馆, 北京)
【内容摘要】博物馆发展中的分化与整合不是孤立的,它是博物馆在适应社会发展大环境中产生的分歧,并且形成了两条各有侧重的思想路线:一条是以博物馆功能为基础的专业化路线,另一条是以博物馆职能为基础的社会化路线。当前,这两条思想路线正在新整合理论的整合下进行新的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博物馆;   分化;   整合;   专业化路线;   社会化路线
 
遗产保护理论
世界遗产保护的地方视角——以武夷山的城村为例     龚坚   (15)
(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 福建 厦门)
【内容摘要】从现实来看,遗产与旅游关系密切。其一,遗产的潜在价值将是最直接的旅游资源,这可从蜂拥而至的大众旅游看出;其二,遗产旅游的独特性可能会使规划者依据需要选择遗产地的一些文化特质,一方面适应于全球化的模式需要,另一方面则凸显其地方文化特色。这一观点呈现出遗产地村落面临遗产旅游而可能发生的两种现象:“去地方化”与“再地方化”。本文将以武夷山城村古村落为个案,在重新审视世界遗产保护模式的基础上,考察村落共同体在遗产保护中的文化变迁与调适,以期说明“去地方化”和“再地方化”现象是地方(村落、民众等)应对当下遗产运动所做出的“表述”,由此强调遗产的地方性主体的“文化自觉”对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遗产保护;   去地方化;   再地方化
 
中国书画鉴定学学科思考     倪进   (20)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江苏 南京)
【内容摘要】中国书画鉴定自魏晋至当代,已走过1000多年历程。古代书画鉴定家的鉴定思想与今天中国书画鉴定家的鉴定思想之间,是一种互为衔接、承上启下的关系。但对中国书画鉴定方法论的研究,不是今天中国书画鉴定学的本体确定。作为一门学科,在理论形态上应该有自己的规范性,它所涉及到的基本要领、范畴应有明确的界定,它的基本原理应当有深入系统的阐述。作为一门应用理论性学科,书画鉴定的理论与方法,要具体地应用于书画鉴定实践。它的理论,应该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切实管用是衡量其理论价值的主要标尺。
【关键词】中国书画;   鉴定学;   学科;   艺术
 
●考古探索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谷物加工技术初探     陈崇斌   (26)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安徽 合肥)
【内容摘要】本文从考古发现的石磨盘、石磨棒中的石磨棒的形制入手,讨论了石磨棒的使用方式,指出滚压是史前粟脱壳加工的有效方式,揭示了中国先民7000年前就已经熟练运用滚压技术的事实。
【关键词】滚压技术;   新石器时代;   粟作农业;   石磨盘;   石磨棒
 
从龙虬庄遗址个案看史前家猪饲养与农业发展的相关性    罗运兵   (33)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湖北 武汉)
【内容摘要】一般而言,农业的发展会促进家猪饲养业的相应发展,但龙虬庄遗址个案研究则展示了另一种相关性。该遗址周围相对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在弱化人们对家猪饲养的依赖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从更深的层次上印证了家畜饲养的被动发展的本质。龙虬庄遗址个案还显示了较强的区域代表意义。
【关键词】家猪饲养;   农业发展
 
试析北辛文化与马家浜文化的关系     卢建英   (39)
(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安徽 芜湖)
【内容摘要】北辛文化和马家浜文化是两个分布地域接近并且大致同时的考古学文化。本文根据现有发掘资料,通过比较二者在陶器石器等遗物、墓葬等遗迹以及主要经济产业等文化内涵方面的异同点,证明南北这两种考古学文化间可能存在着比较密切的关系。二者之间在发展中曾经发生过一定的交流活动,对彼此文化因素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相比较而言,位于南方地区的马家浜文化对北方北辛文化的影响更为明显。
【关键词】北辛文化;   马家浜文化;   文化交流
 
良渚文化玉璧制作工艺初探    刘卫东;陆文宝、戚水根   (47)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上海;  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 浙江 杭州)
【内容摘要】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馆藏有16件出土良渚文化玉璧,通过其制作工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良渚文化玉璧的制作需要经过开料、成形、钻孔、打磨和抛光等各道工序。开料采用线切割的方式;外缘的成形是先将片状玉料切割成方形,然后逐渐倒角、磨圆;中孔由管钻借助解玉砂对钻而成;打磨有粗磨、细磨之分,打磨工具本身含有固定的砂粒;抛光用的是细小的散砂。
【关键词】良渚文化;   玉璧;   制作工艺
 
湖北清江流域夏商时期考古学文化研究     于孟洲   (54)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四川 成都)
【内容摘要】一些学者认为清江流域夏商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属于早期巴文化。通过分析,我们认为清江流域夏商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可分为两两间存在时间缺环的三类遗存;从目前的考古资料看,还无法支持将清江流域夏商时期的考古学文化推定为早期巴文化这一说法。本文同时还探讨了一些与早期巴文化研究相关的问题。
【关键词】清江流域;  三峡地区;  夏商时期;  文化交流;  早期巴文化
 
山东地区周代考古的新进展    刘延常、兰玉富   (61)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山东 济南;  山东省文物局文物保护处, 山东 济南)
【内容摘要】近十年来,山东地区周代考古的重要发现和取得的学术研究成果,涉及夷人文化、周文化以及二者融合形成的地方文化面貌,齐文化、莒文化、楚文化遗存为代表的区域文化,邿国、小邾国国君及贵族墓葬为代表的古国史研究,盐业考古的新领域,陶文化和兵器的专题研究等,揭示了山东地区周代考古学文化的时空框架,有利于从总体上把握以“齐鲁文化”为代表的山东地区文化的形成过程。
【关键词】山东地区;   周代;   考古;  重要新发现;  研究新成果
 
铜陵谢垅出土青铜器的年代及其相关问题    张爱冰   (68)
(安徽大学历史系, 安徽 合肥)
【内容摘要】安徽铜陵谢垅窖藏出土青铜器因其出土单元明确、器物组合完整、器形风格新颖,是皖南青铜器研究的重要资料。根据器物组合、形制和纹饰的比较分析,可拟定其年代为春秋早期,其形制特征则可说明江淮群舒族群和文化的向南迁播。
【关键词】铜陵谢垅;   青铜器;   春秋早期;   群舒
 
地域文明:天台山文化
仙居岩画述论    张峋    (75)
(浙江省仙居县文物管理办公室, 浙江 台州)
【内容摘要】本文详细介绍了仙居岩画的分布及画面内容,并主要从岩画的刻凿工具、图像特征、民俗学色彩等方面对岩画的制作时代作初步探讨,并从古越先民的农事意识、生活形态、宗教意识等方面对岩画的文化内涵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仙居岩画;   时代;   文化内涵
 
东瓯王子晋神仙信仰初探——兼谈白鹤大帝信仰    徐尚枢   (81)
(天台县社会科学联合会, 浙江 天台)
【内容摘要】王乔传说最早出现在南方,在被河洛王子晋传说取代多年以后,复归于越地,天台山遂为王子晋信仰的发祥地,并与台州白鹤大帝信仰融合为“鹤仙信仰”,广泛流传于东瓯地区,衍化为多种信仰民俗,远及日本。
【关键词】东瓯;   王子晋;   白鹤;   民俗信仰;   融合
 
徐一夔名号与被斩偏解辨正    胡正武   (86)
(台州学院中文系, 浙江 临海)
【内容摘要】天台徐一夔是元末明初的知名学者,一生以教书育人为业,是杭州府学声望卓著的“教授”。徐一夔传世的名字,是其“官名”,非其“谱名”,谱名已经佚失;近年研究徐一夔者或以“始丰”为其号,其实只是表示其乡里籍贯。稗史载徐一夔上表触怒朱元璋被斩,实系未成事实被偏解作事实所致,系文人猎奇与发泄心理使然。
【关键词】徐一夔;   名号;   被斩;   偏解;   辨正
 
博物馆新论
关于我国博物馆学研究及其学科建设的思考    陆建松   (90)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上海)
【内容摘要】博物馆学是一门研究和指导博物馆事业发展与博物馆实践的学科。博物馆学学科的进步有赖于博物馆实践的发展和博物馆学研究的进步。为了提高我国博物馆学研究的水平和促进我国博物馆学科的进步,我国博物馆学研究必须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对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与博物馆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的研究。这不仅是我国博物馆学研究的使命和任务,也是我国博物馆学得以保持生命力以及促进我国博物馆学学科进步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博物馆学研究;   学科建设
 
博物馆观众研究是博物馆教育研究的基本点——对博物馆观众定义的新探讨   史吉祥   (95)
(吉林大学, 吉林 长春)
【内容摘要】博物馆观众是博物馆教育研究的核心问题。研究的进步依托于理论的成熟,但是目前学界有关“博物馆观众”这个定义的理论研究还处于一个发展阶段。本文作者对以往有关博物馆观众的若干流行定义进行了质疑和辨析,同时对博物馆观众的定义进行了新的探讨,提出了对于博物馆观众的理解,即博物馆观众是博物馆环境的直接体验行为人的集合体。文章结束部分进一步对“博物馆环境”、“博物馆体验”以及“人的集合体”等信息点进行了必要的深化补充。
【关键词】博物馆观众;   博物馆环境;   博物馆体验
 
论博物馆的传播与学习    严建强   (100)
(浙江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浙江 杭州)
【内容摘要】博物馆属于非正式教育机构,以具有空间形态的视觉形象为传播载体,其传播和学习的目的主要通过观众对展品的观察来实现。实物展品的解读,主要通过“语境化”和“组合化”等方式进行,前者指将展品放置在传播目的一致的框架位置中,从而使展品自叙与故事线相关的文化内涵;后者则采用组合的方式,通过概念性还原,使展品内涵得以彰显;非实物展品的传播方式主要包括:1、借助于“情景再现”进行“现象还原”;2、借助于“教具化模型”进行分析与阐释;3、借助于视频影像进行连续和深度的叙述;4、借助于互动装置进行操作与体验,等等。多渠道的传播使博物馆学习具有空间性、视觉化、体验感及多种媒体综合作用的特点。
【关键词】非正式教育;   博物馆;   传播;   学习
 
略论我国博物馆的传播过程    高晓芳   (106)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 吉林大学文学院, 吉林 长春)
【内容摘要】进入21世纪,博物馆的发展面临着更大的机遇与挑战。多种传播手段的介入与更新变化,成为当今博物馆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问题。然而博物馆传播又有着自身的传播特点,从我国博物馆的传播过程及模式的研究可以看出,当代博物馆传播职能的重要性及紧迫性。运用好传播这一有力手段,增强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才能使其更好的服务大众。
【关键词】博物馆;   传播过程
 
●专题研究:古文字研究
释西周金文赏赐物“甲”     吴红松   (110)
(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安徽合肥)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西周金文赐物“甲”进行全面的分析,同时根据铭辞文意和诸赏赐物排列规律,推测传统释为“盾”的一些形体应为“甲”;并对“甲”、“盾”二字在西周金文中的演变做了较为详细地阐述。
【关键词】西周金文;   赏赐物;   甲;   盾
 
西周金文中的“异人同名”现象及其对断代研究的影响    韩巍   (113)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北京)
【内容摘要】由新出金文资料及相关事例可知西周金文中普遍存在“异人同名”现象。而望簋与师望诸器,师汤父鼎与仲(木冉)父诸器这两个典型例证则显示了以往西周铜器断代研究中忽视“异人同名”现象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因此,在铜器断代研究中运用“人名系联法”时,应该充分重视“异人同名”的可能性,尽可能综合考虑其他因素。
【关键词】西周;   铜器铭文;   同名现象;   断代研究
 
试析楚系文字中的“别”字    魏宜辉   (117)
(南京大学文学院, 江苏 南京)
【内容摘要】在战国楚系文字中,计量数据用“□”或“□”字来表示“半”。本文认为“□”、“□”当为“别”字异体。“别”与“半”音近,故可读作“半”。以“别”用作“半”,应是楚系文字的一种用字习惯。
【关键词】古文字;   战国文字;   楚系;   别
 
●十竹斋艺谭
“元王诗”考索     马荣江   (119)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安徽 芜湖)
【内容摘要】自宋代以来,《汉书》所载“元王诗”多被人目为《鲁诗》,但其证据存在诸多疑点。因此,考察《元王诗》的归属是进一步地弄清汉代《诗经》传承版图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从《元王诗》被看作《鲁诗》的过程出发,具体分析了《元王诗》非《鲁诗》的原因,并比对了刘向《诗》学观点与楚元王封地附近的汉代《诗》简,从而最终判定《元王诗》是汉代《诗经》传授中的独立一支,刘向所习主要是《元王诗》而非《鲁诗》。所以从刘向《诗》学中辑考的“鲁诗”也非《鲁诗》。
【关键词】鲁诗;   元王诗;   刘向;   阜阳《诗》简
 
瓷釉色彩语词的跨文化语义焦点——以青釉为例    马新   (123)
(北京语言大学图书馆, 北京)
【内容摘要】在跨文化语境下,色彩词是怎样命名的?相近意义的色彩词有没有语义流变或焦点?同音异字的汉语色彩词组与色彩词的语义比较是怎样的?本文将探讨色彩词的建构与文化影响,使人们在不同文化语境下了解和探讨瓷釉色彩的深层含义,以便合理应用。
【关键词】青釉;   色彩词;   语义焦点
 
日文提要   (127)
 
韩文提要   (128)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东南文化》

东南文化2009年第6期

发布时间:2010-02-20

 
 
目录
清溪新语
后博物馆时代——在传承与蜕变中构建多元的泛博物馆     陈同乐   (6)
(南京博物院, 南京)
【内容摘要】自世界上第一家现代公共博物馆诞生至今,博物馆经过不断的传承与蜕变,已经发展到相当完善的高度,特别是当今新时代下其性能、功能、职能、效能等特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此可提出“后博物馆时代”和“泛博物馆”的概念,并藉此推动中国博物馆体系建设和博物馆学理论的发展。
【关键词】后博物馆时代;   性能;   功能;   效能;   泛博物馆
 
东南论坛
国际博物馆理论研究的分化与整合——博物馆研究的两条思想路线札记    苏东海   (9)
(中国国家博物馆, 北京)
【内容摘要】博物馆发展中的分化与整合不是孤立的,它是博物馆在适应社会发展大环境中产生的分歧,并且形成了两条各有侧重的思想路线:一条是以博物馆功能为基础的专业化路线,另一条是以博物馆职能为基础的社会化路线。当前,这两条思想路线正在新整合理论的整合下进行新的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博物馆;   分化;   整合;   专业化路线;   社会化路线
 
遗产保护理论
世界遗产保护的地方视角——以武夷山的城村为例     龚坚   (15)
(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 福建 厦门)
【内容摘要】从现实来看,遗产与旅游关系密切。其一,遗产的潜在价值将是最直接的旅游资源,这可从蜂拥而至的大众旅游看出;其二,遗产旅游的独特性可能会使规划者依据需要选择遗产地的一些文化特质,一方面适应于全球化的模式需要,另一方面则凸显其地方文化特色。这一观点呈现出遗产地村落面临遗产旅游而可能发生的两种现象:“去地方化”与“再地方化”。本文将以武夷山城村古村落为个案,在重新审视世界遗产保护模式的基础上,考察村落共同体在遗产保护中的文化变迁与调适,以期说明“去地方化”和“再地方化”现象是地方(村落、民众等)应对当下遗产运动所做出的“表述”,由此强调遗产的地方性主体的“文化自觉”对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遗产保护;   去地方化;   再地方化
 
中国书画鉴定学学科思考     倪进   (20)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江苏 南京)
【内容摘要】中国书画鉴定自魏晋至当代,已走过1000多年历程。古代书画鉴定家的鉴定思想与今天中国书画鉴定家的鉴定思想之间,是一种互为衔接、承上启下的关系。但对中国书画鉴定方法论的研究,不是今天中国书画鉴定学的本体确定。作为一门学科,在理论形态上应该有自己的规范性,它所涉及到的基本要领、范畴应有明确的界定,它的基本原理应当有深入系统的阐述。作为一门应用理论性学科,书画鉴定的理论与方法,要具体地应用于书画鉴定实践。它的理论,应该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切实管用是衡量其理论价值的主要标尺。
【关键词】中国书画;   鉴定学;   学科;   艺术
 
●考古探索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谷物加工技术初探     陈崇斌   (26)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安徽 合肥)
【内容摘要】本文从考古发现的石磨盘、石磨棒中的石磨棒的形制入手,讨论了石磨棒的使用方式,指出滚压是史前粟脱壳加工的有效方式,揭示了中国先民7000年前就已经熟练运用滚压技术的事实。
【关键词】滚压技术;   新石器时代;   粟作农业;   石磨盘;   石磨棒
 
从龙虬庄遗址个案看史前家猪饲养与农业发展的相关性    罗运兵   (33)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湖北 武汉)
【内容摘要】一般而言,农业的发展会促进家猪饲养业的相应发展,但龙虬庄遗址个案研究则展示了另一种相关性。该遗址周围相对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在弱化人们对家猪饲养的依赖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从更深的层次上印证了家畜饲养的被动发展的本质。龙虬庄遗址个案还显示了较强的区域代表意义。
【关键词】家猪饲养;   农业发展
 
试析北辛文化与马家浜文化的关系     卢建英   (39)
(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安徽 芜湖)
【内容摘要】北辛文化和马家浜文化是两个分布地域接近并且大致同时的考古学文化。本文根据现有发掘资料,通过比较二者在陶器石器等遗物、墓葬等遗迹以及主要经济产业等文化内涵方面的异同点,证明南北这两种考古学文化间可能存在着比较密切的关系。二者之间在发展中曾经发生过一定的交流活动,对彼此文化因素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相比较而言,位于南方地区的马家浜文化对北方北辛文化的影响更为明显。
【关键词】北辛文化;   马家浜文化;   文化交流
 
良渚文化玉璧制作工艺初探    刘卫东;陆文宝、戚水根   (47)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上海;  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 浙江 杭州)
【内容摘要】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馆藏有16件出土良渚文化玉璧,通过其制作工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良渚文化玉璧的制作需要经过开料、成形、钻孔、打磨和抛光等各道工序。开料采用线切割的方式;外缘的成形是先将片状玉料切割成方形,然后逐渐倒角、磨圆;中孔由管钻借助解玉砂对钻而成;打磨有粗磨、细磨之分,打磨工具本身含有固定的砂粒;抛光用的是细小的散砂。
【关键词】良渚文化;   玉璧;   制作工艺
 
湖北清江流域夏商时期考古学文化研究     于孟洲   (54)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四川 成都)
【内容摘要】一些学者认为清江流域夏商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属于早期巴文化。通过分析,我们认为清江流域夏商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可分为两两间存在时间缺环的三类遗存;从目前的考古资料看,还无法支持将清江流域夏商时期的考古学文化推定为早期巴文化这一说法。本文同时还探讨了一些与早期巴文化研究相关的问题。
【关键词】清江流域;  三峡地区;  夏商时期;  文化交流;  早期巴文化
 
山东地区周代考古的新进展    刘延常、兰玉富   (61)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山东 济南;  山东省文物局文物保护处, 山东 济南)
【内容摘要】近十年来,山东地区周代考古的重要发现和取得的学术研究成果,涉及夷人文化、周文化以及二者融合形成的地方文化面貌,齐文化、莒文化、楚文化遗存为代表的区域文化,邿国、小邾国国君及贵族墓葬为代表的古国史研究,盐业考古的新领域,陶文化和兵器的专题研究等,揭示了山东地区周代考古学文化的时空框架,有利于从总体上把握以“齐鲁文化”为代表的山东地区文化的形成过程。
【关键词】山东地区;   周代;   考古;  重要新发现;  研究新成果
 
铜陵谢垅出土青铜器的年代及其相关问题    张爱冰   (68)
(安徽大学历史系, 安徽 合肥)
【内容摘要】安徽铜陵谢垅窖藏出土青铜器因其出土单元明确、器物组合完整、器形风格新颖,是皖南青铜器研究的重要资料。根据器物组合、形制和纹饰的比较分析,可拟定其年代为春秋早期,其形制特征则可说明江淮群舒族群和文化的向南迁播。
【关键词】铜陵谢垅;   青铜器;   春秋早期;   群舒
 
地域文明:天台山文化
仙居岩画述论    张峋    (75)
(浙江省仙居县文物管理办公室, 浙江 台州)
【内容摘要】本文详细介绍了仙居岩画的分布及画面内容,并主要从岩画的刻凿工具、图像特征、民俗学色彩等方面对岩画的制作时代作初步探讨,并从古越先民的农事意识、生活形态、宗教意识等方面对岩画的文化内涵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仙居岩画;   时代;   文化内涵
 
东瓯王子晋神仙信仰初探——兼谈白鹤大帝信仰    徐尚枢   (81)
(天台县社会科学联合会, 浙江 天台)
【内容摘要】王乔传说最早出现在南方,在被河洛王子晋传说取代多年以后,复归于越地,天台山遂为王子晋信仰的发祥地,并与台州白鹤大帝信仰融合为“鹤仙信仰”,广泛流传于东瓯地区,衍化为多种信仰民俗,远及日本。
【关键词】东瓯;   王子晋;   白鹤;   民俗信仰;   融合
 
徐一夔名号与被斩偏解辨正    胡正武   (86)
(台州学院中文系, 浙江 临海)
【内容摘要】天台徐一夔是元末明初的知名学者,一生以教书育人为业,是杭州府学声望卓著的“教授”。徐一夔传世的名字,是其“官名”,非其“谱名”,谱名已经佚失;近年研究徐一夔者或以“始丰”为其号,其实只是表示其乡里籍贯。稗史载徐一夔上表触怒朱元璋被斩,实系未成事实被偏解作事实所致,系文人猎奇与发泄心理使然。
【关键词】徐一夔;   名号;   被斩;   偏解;   辨正
 
博物馆新论
关于我国博物馆学研究及其学科建设的思考    陆建松   (90)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上海)
【内容摘要】博物馆学是一门研究和指导博物馆事业发展与博物馆实践的学科。博物馆学学科的进步有赖于博物馆实践的发展和博物馆学研究的进步。为了提高我国博物馆学研究的水平和促进我国博物馆学科的进步,我国博物馆学研究必须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对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与博物馆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的研究。这不仅是我国博物馆学研究的使命和任务,也是我国博物馆学得以保持生命力以及促进我国博物馆学学科进步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博物馆学研究;   学科建设
 
博物馆观众研究是博物馆教育研究的基本点——对博物馆观众定义的新探讨   史吉祥   (95)
(吉林大学, 吉林 长春)
【内容摘要】博物馆观众是博物馆教育研究的核心问题。研究的进步依托于理论的成熟,但是目前学界有关“博物馆观众”这个定义的理论研究还处于一个发展阶段。本文作者对以往有关博物馆观众的若干流行定义进行了质疑和辨析,同时对博物馆观众的定义进行了新的探讨,提出了对于博物馆观众的理解,即博物馆观众是博物馆环境的直接体验行为人的集合体。文章结束部分进一步对“博物馆环境”、“博物馆体验”以及“人的集合体”等信息点进行了必要的深化补充。
【关键词】博物馆观众;   博物馆环境;   博物馆体验
 
论博物馆的传播与学习    严建强   (100)
(浙江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浙江 杭州)
【内容摘要】博物馆属于非正式教育机构,以具有空间形态的视觉形象为传播载体,其传播和学习的目的主要通过观众对展品的观察来实现。实物展品的解读,主要通过“语境化”和“组合化”等方式进行,前者指将展品放置在传播目的一致的框架位置中,从而使展品自叙与故事线相关的文化内涵;后者则采用组合的方式,通过概念性还原,使展品内涵得以彰显;非实物展品的传播方式主要包括:1、借助于“情景再现”进行“现象还原”;2、借助于“教具化模型”进行分析与阐释;3、借助于视频影像进行连续和深度的叙述;4、借助于互动装置进行操作与体验,等等。多渠道的传播使博物馆学习具有空间性、视觉化、体验感及多种媒体综合作用的特点。
【关键词】非正式教育;   博物馆;   传播;   学习
 
略论我国博物馆的传播过程    高晓芳   (106)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 吉林大学文学院, 吉林 长春)
【内容摘要】进入21世纪,博物馆的发展面临着更大的机遇与挑战。多种传播手段的介入与更新变化,成为当今博物馆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问题。然而博物馆传播又有着自身的传播特点,从我国博物馆的传播过程及模式的研究可以看出,当代博物馆传播职能的重要性及紧迫性。运用好传播这一有力手段,增强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才能使其更好的服务大众。
【关键词】博物馆;   传播过程
 
●专题研究:古文字研究
释西周金文赏赐物“甲”     吴红松   (110)
(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安徽合肥)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西周金文赐物“甲”进行全面的分析,同时根据铭辞文意和诸赏赐物排列规律,推测传统释为“盾”的一些形体应为“甲”;并对“甲”、“盾”二字在西周金文中的演变做了较为详细地阐述。
【关键词】西周金文;   赏赐物;   甲;   盾
 
西周金文中的“异人同名”现象及其对断代研究的影响    韩巍   (113)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北京)
【内容摘要】由新出金文资料及相关事例可知西周金文中普遍存在“异人同名”现象。而望簋与师望诸器,师汤父鼎与仲(木冉)父诸器这两个典型例证则显示了以往西周铜器断代研究中忽视“异人同名”现象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因此,在铜器断代研究中运用“人名系联法”时,应该充分重视“异人同名”的可能性,尽可能综合考虑其他因素。
【关键词】西周;   铜器铭文;   同名现象;   断代研究
 
试析楚系文字中的“别”字    魏宜辉   (117)
(南京大学文学院, 江苏 南京)
【内容摘要】在战国楚系文字中,计量数据用“□”或“□”字来表示“半”。本文认为“□”、“□”当为“别”字异体。“别”与“半”音近,故可读作“半”。以“别”用作“半”,应是楚系文字的一种用字习惯。
【关键词】古文字;   战国文字;   楚系;   别
 
●十竹斋艺谭
“元王诗”考索     马荣江   (119)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安徽 芜湖)
【内容摘要】自宋代以来,《汉书》所载“元王诗”多被人目为《鲁诗》,但其证据存在诸多疑点。因此,考察《元王诗》的归属是进一步地弄清汉代《诗经》传承版图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从《元王诗》被看作《鲁诗》的过程出发,具体分析了《元王诗》非《鲁诗》的原因,并比对了刘向《诗》学观点与楚元王封地附近的汉代《诗》简,从而最终判定《元王诗》是汉代《诗经》传授中的独立一支,刘向所习主要是《元王诗》而非《鲁诗》。所以从刘向《诗》学中辑考的“鲁诗”也非《鲁诗》。
【关键词】鲁诗;   元王诗;   刘向;   阜阳《诗》简
 
瓷釉色彩语词的跨文化语义焦点——以青釉为例    马新   (123)
(北京语言大学图书馆, 北京)
【内容摘要】在跨文化语境下,色彩词是怎样命名的?相近意义的色彩词有没有语义流变或焦点?同音异字的汉语色彩词组与色彩词的语义比较是怎样的?本文将探讨色彩词的建构与文化影响,使人们在不同文化语境下了解和探讨瓷釉色彩的深层含义,以便合理应用。
【关键词】青釉;   色彩词;   语义焦点
 
日文提要   (127)
 
韩文提要   (128)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