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东南文化2010年第5期

发布时间:2011-01-12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
 
目录
 
●     清溪新语
 
当前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急需的人才      晋宏逵(故宫博物院,北京)     (6)
 
●     东南论坛
 
文化遗产保护学刍议       郑子良(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刘禄山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成都) (7)
【内容摘要】:文化遗产保护学是针对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利用、宣传等方面专业知识的学科,其核心内容包括文化遗产保护技术研究与实践、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与法律研究及与文化遗产本体直接相关的基础性研究等三方面。“文化遗产保护学”完全具备一个独立学科所需的各种要素,它既符合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际,也有利于明确其学科地位与归属,并能适应方兴未艾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文化遗产保护学科的建设应以文史为基底,以理工为支撑,以管理为延伸。
【关键词】:文化遗产保护;学科;核心;建设
 
●     学人访谈
 
文博事业发展要契合社会与民生要求——龚良院长专访        龚良、毛颖 (南京博物院,江苏南京)    (12)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文博事业发展进入新的时期,文化遗产保护、博物馆建设成为新的工作重心和研究重点。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认为,近年在南京博物院、江苏省文物局的探索实践充分表明,保护文化遗产能产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也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内容;博物馆要强化公众服务,做和谐社会的促进者;考古发掘要与探索地域文明相结合,并以保护遗产为最高目标;大遗产保护要尊重和惠及民生要求。
【关键词】:文化遗产保护;民生;博物馆;公众服务;考古发掘;大遗产保护;龚良
 
●     遗产保护理论
 
当前人类学视野中遗产研究的三种范式      龚坚(肇庆学院历史系,广东肇庆)      (19)
【内容摘要】: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对遗产的研究已经成为人类学、历史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学术热点,其研究成果日趋丰硕。而人类学取向的遗产研究仍呈现出模糊与散乱的状态。纵观当前的研究成果,文本解读、谱系梳理和经验研究是三种主要的研究路径,不过它们对文化主体的整体保护关注不够。鉴于此,遗产研究亟需重视遗产运动下的地方主体的“文化自觉”,进而为地方社会与遗产保护的和谐发展探寻一种新的思路。
【关键词】:遗产研究;人类学;地方社会
 
工业遗产的核心价值及其保护思路研究     寇怀云(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章思初(上海城市管理学院,上海)       (24)
【内容摘要】:工业遗产是近代工业文化的遗存。工业遗产的价值构成包括使用价值和见证价值(艺术、历史、技术),其核心价值在于它所承载的技术的价值,因此保护工业遗产的核心就是保护工业技术的价值。而工业遗产的保护程序,包括价值评价、保护模式和方法,只有都围绕“工业技术价值”这个核心而展开,才能由内涵到外延真正完成对工业遗产的保护。
【关键词】:工业遗产;技术价值;保护思路
 
●     考古探索
 
江苏丹阳葛城遗址考古勘探与发掘简报     南京博物院、镇江博物馆、丹阳市文化局     (30)
【内容摘要】:葛城遗址位于江苏省丹阳市南部,是一座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吴国大型城址。遗址延续时间较长,保存较好,其使用时代贯穿吴国历史的整个过程,因此内涵较丰富。发掘过程中,揭露出葛城的三期城墙墙址、城门以及相应的壕沟。综合考虑葛城遗址的地理位置、所发现的遗迹,以及邻近地区出土的青铜器窖藏和墓葬,推测此城址可能是吴国政治中心从镇江丹徒迁往太湖平原地区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地点,甚至可能为吴国早中期都城之一。
【关键词】:吴文化;吴国;葛城城址
 
江苏丹阳神河头遗址发掘简报     南京博物馆、丹阳市文化局     (36)
【内容摘要】:神河头遗址位于江苏省丹阳市南部,是一座西周至战国时期的大型高台祭坛。结合以往的发现和研究资料分析,神河头遗址应是与吴国葛城城址在长时间内有关联的祭祀遗址,对研究吴国礼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吴国;吴文化;高台祭坛;神河头
 
江苏丹徒薛家村大墩、边墩土墩墓发掘简报      镇江博物馆     (42)
【内容摘要】:为配合京沪高速铁路建设,镇江博物馆于2008年对位于镇江市丹徒区辛丰镇薛家村的大墩和边墩两座大型土墩墓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在大墩中发现了两座有叠压关系的墓葬M1和M2,形制均为带墓道的土坑竖穴墓,墓坑系在人工平整后的台子上借助竹木等堆土而成。M1木棺内出土了包括原始瓷器、印纹硬陶器、水晶珠、绿松石挂件、骨制品和海贝在内的大量随葬品。根据墓葬形制,结合出土遗物,推测土墩及墓葬形制年代为西周晚期。
【关键词】:丹徒薛家村;大墩;边墩;西周晚期
 
山东地区吴文化遗存分析      刘延常(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济南)、曲传刚、穆红梅(山东省新泰市博物馆,山东新泰)     (51)
【内容摘要】:在山东东南部和鲁中山区南部,发现了以剑、矛、戟、戈等兵器为主的春秋晚期吴文化遗存。对照文献记载,可以证明当时吴国与山东地区许多古国有较多的交流与联系,吴文化与齐鲁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共同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
【关键词】:山东地区;吴国兵器;文化交流与影响
 
春秋晚期楚墓出土铜剑探源      高至喜(湖南省博物馆,湖南长沙)     (57)
【内容摘要】:春秋晚期楚墓出土铜剑数量不多,主要见于河南淅川、湖北江陵、当阳及湖南桃江等地,可分为扁茎剑、空茎剑、柱茎双箍剑三型。经分析研究这三型铜剑有三个来源:双孔扁茎剑源于周人之剑;单孔扁茎剑源于越人之剑;空茎剑和柱茎双箍剑源于江浙地区的吴越之剑。
【关键词】:春秋晚期楚剑;来源;周剑;吴越铜剑
 
句鑃浅谈     刘宝山(无锡市文化遗产保护和考古研究所,江苏无锡)      (61)
【内容摘要】:句鑃是吴越地区考古发现和传世较多的乐器。从发展和分布来看,早期应该主要属于吴国的乐器,是吴国音乐文化的代表。
【关键词】:鸿山贵族墓地;吴国音乐;句鑃
 
●     地域文明
 
从绍兴博物馆新征集青铜镇看陶瓷半球形器的用途     刘侃(绍兴博物馆,浙江绍兴)、陈元甫(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杭州)     (66)
【内容摘要】:越墓中常见的陶瓷半球形器,用途一直很不明确,因此,以往有权、权形器、铃、悬铃、铃形器、镇、半球形器等多种不同称呼。最近绍兴博物馆征集到的青铜半球形器,为解决陶瓷半球形器的真正用途,提供了比较有说服力的实物证据。实际上它与青铜半球形器一样,都应该是古代的压席之镇。
【关键词】:陶瓷半球形器;用途;青铜镇
 
桐柏月河一号墓玉器与东周文化交流     石荣传(厦门大学历史系,福建厦门)      (71)
【内容摘要】:春秋时期,地处河南桐柏的养国,处于南北文化交会的要冲,成为各种强势文化的寄生体,形成多元文化共生或变异的现象。桐柏月河一号墓玉器风格多样,明显受到多种文化因素的影响,如楚、吴、越、东夷等。
【关键词】:月河一号墓;玉器;东周文化交流
 
东周时期“被发”的考古学解读    王方(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78)
【内容摘要】:“被发”最早出现于先秦文献,是吴越、戎狄地区的主要发型。考古学发现与研究表明,东周时期的“被发”并非单一的一种发型,而是包括剪发、发辫、垂髻在内的发式系统,相对于以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游为中心的中原发髻,不仅具有形态上的差别,还间接反映了中原与边远地区在文化传统、社会发展进程等方面的差异。
【关键词】:东周;被发;发式系统;考古学
 
●     博物馆新论
 
中国博物馆学会区域博物馆专业委员会2010年会暨“区域博物馆与和谐社会”学术讨论会综述      本刊编辑部      (84)
【内容摘要】:2010年5月13~15日,“中国博物馆学会区域博物馆专业委员会2010年会暨‘区域博物馆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博物院举行,来自全国文博界的近百名专家围绕三个主题进行了发言和讨论;一,博物馆如何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二,关于区域文化与区域博物馆的相互促进问题;三,区域博物馆对当地文化资源及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作用。专家们为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创新、为博物馆更好地提供文化服务出谋画策,促进了博物馆在创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全面、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关键词】:区域博物馆;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综述
 
博物馆免费开放的贡献与可持续发展      孔正一(西安博物馆,陕西西安)      (88)
【内容摘要】:博物馆免费开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全民素质,传承历史文化。但免费开放也会带来观众素质良莠不齐、员工缺乏积极性等问题,博物馆应采取适当措施应对此类问题。此外国内博物馆需借鉴国外博物馆成功的教育经验,改革教育模式和运作模式,从而获取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免费开放;贡献;教育
 
建设品牌项目  服务和谐社会——以青岛市博物馆为例      刘元鸣 (青岛市博物馆,山东青岛)    (91)
【内容摘要】:在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博物馆可打造自身品牌项目,凝聚人气,积极融入社会发展。博物馆树立品牌项目需准确定位、完善策划、重视宣传,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博物馆职能,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关键词】:品牌项目;和谐社会、青岛市博物馆
 
●     专题研究
两周铜器铭文“倗友”考     寇占民(齐齐哈尔大学人文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      (95)
【内容摘要】:“倗友”一词最早见于两周铜器铭文中,它与现代汉语中“朋友”的理性义相差较远,对其古义所进行的考释仍不够全面、深入。在铜器铭文中,这个词写作“倗友”,其构型真实地反映了它的原始内涵。对该铭文的研究,有助于探索上古社会的组织形式,进而揭示出商周社会形态下“倗友”的真实身份。
【关键词】:铜器铭文;倗友;考释
 
上博藏楚竹书《用日》篇试读一则     程少轩、蒋文(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上海)      (99)
【内容摘要】:《用曰》第4简和第19简应当能够联读,其中的关键文句可校读为:“□之无综,而亦不可□;□法有纪,而亦不可阻;民道烦多,而亦不可罟。有昧昧其不见,而昭其甚明;有泯泯之不达,而散(灿?)其甚彰。《用曰》”篇应有道家的思想来源。
【关键词】:竹书;《用曰》;道家思想
 
上博藏楚竹书《凡物流形》篇补释二则     邬可晶(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上海)      (103)
【内容摘要】:《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七)》所收《凡物流形》是一篇题材独特、富有道法家思想的重要佚籍。其中“阴阳之尻”的“凥”当读为“处”,指所居处的方位;原整理者释为“此”之字当改释为“肘”,读为“守”,“守一”与马王堆帛书《十大经·成法》和传世古书的有关说法可对照。
【关键词】:《凡物流形》;阴阳之凥;守一;补释
 
句践《维甲令》的校读——越国史料的校勘与发微     王艳平 (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江苏南京)    (106)
【内容摘要】:《越绝书》中的《维甲令》是句践的讨吴檄文,是一篇用汉字记录的珍贵古越语文献。历代学者对之有过标点和考证,但至今仍未能使其完善。在分析前人对它释读、校注的基础上,可以看出在《维甲令》的正文流传的过程中产生了衍文。通过比较各种版本,将《维甲令》中的衍文去除,并加以标点,这篇珍贵的文献方得完善。
【关键词】:《维甲令》;衍文;校读
 
●     域外广角
 
吴越土墩墓与马韩坟丘墓的构造比较      [韩]林永珍、[中]孙璐 (韩国国立全南大学,韩国)     (110)
【内容摘要】:坟丘墓是马韩文化曾经流行的一种墓葬形式,其特点为埋藏主体位于堆土而成的坟丘中而非地面以下,在韩国首尔、京畿地区,忠清地区,全罗地区等地都有所发现。而在中国的吴越地区,从商代后期开始出现的土墩墓,与坟丘墓有很多相似的特点。虽然二者之间存在较大的年代差距,但一些新发现可以证明,马韩与吴越地区有着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不能排除土墩墓与坟丘墓之间存在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所以,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深入挖掘二者的具体关联。
【关键词】:马韩;吴越;坟丘墓
 
●     十竹斋艺谭
 
商代艺术风格中有关东夷文化因素的分析       楚小庆 (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江苏南京)    (116)
【内容摘要】:东夷族曾广泛活动于我国东部地区。商与东夷族有过相当多的交流。商代璀璨的艺术成就渊源于史前时期就业已形成的艺术文化传统,商代艺术风格中属于东夷族艺术传统的占有相当的比重。这种艺术传统的继承当与商的族属有关。
【关键词】:商代艺术;东夷因素;兽面纹;鸟纹;陶器;玉器
 
指画《梅鹰图》与《松涛鹿鸣图》辨疑      周永良(浙江省文物鉴定审核办公室,浙江杭州)     (120)
【内容摘要】:中国指画墨迹迄今发现存世最早为清康熙二年(1663)吴韦所作花卉卷。《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四册与《中国名画家全集·高其佩》二书将所著录的刘期侃《梅鹰图》与马负图《松涛鹿鸣图》两件指画作品推定为作于清顺治年间,颇多疑问讹误,需作辨疑。
【关键词】:指画;刘期侃;马负图;梅鹰图;松涛鹿鸣图
 
●     新书架
 
《中国帝王图志》——打造品读帝王文化的视觉盛宴       王健(徐州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苏徐州)      (125)
(徐州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江苏徐州)
【内容摘要】:《中国帝王图志》以图说史、图文并茂,收录了中国历代帝王谱系和图片,内容全面。该书不仅为读者打造了帝王文化的视觉盛宴,而且还蕴含了一种图像学阐释和个人生活史解读的全新史学理念,也为“读图时代”的古史编纂和帝王文化出版的策划创意,开辟了值得重视的新径。
【关键词】:帝王文化;个人生活史;图像学阐释
 
日文提要       (127)
 
韩文摘要        (128)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东南文化》

东南文化2010年第5期

发布时间:2011-01-12

 
目录
 
●     清溪新语
 
当前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急需的人才      晋宏逵(故宫博物院,北京)     (6)
 
●     东南论坛
 
文化遗产保护学刍议       郑子良(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刘禄山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成都) (7)
【内容摘要】:文化遗产保护学是针对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利用、宣传等方面专业知识的学科,其核心内容包括文化遗产保护技术研究与实践、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与法律研究及与文化遗产本体直接相关的基础性研究等三方面。“文化遗产保护学”完全具备一个独立学科所需的各种要素,它既符合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际,也有利于明确其学科地位与归属,并能适应方兴未艾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文化遗产保护学科的建设应以文史为基底,以理工为支撑,以管理为延伸。
【关键词】:文化遗产保护;学科;核心;建设
 
●     学人访谈
 
文博事业发展要契合社会与民生要求——龚良院长专访        龚良、毛颖 (南京博物院,江苏南京)    (12)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文博事业发展进入新的时期,文化遗产保护、博物馆建设成为新的工作重心和研究重点。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认为,近年在南京博物院、江苏省文物局的探索实践充分表明,保护文化遗产能产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也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内容;博物馆要强化公众服务,做和谐社会的促进者;考古发掘要与探索地域文明相结合,并以保护遗产为最高目标;大遗产保护要尊重和惠及民生要求。
【关键词】:文化遗产保护;民生;博物馆;公众服务;考古发掘;大遗产保护;龚良
 
●     遗产保护理论
 
当前人类学视野中遗产研究的三种范式      龚坚(肇庆学院历史系,广东肇庆)      (19)
【内容摘要】: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对遗产的研究已经成为人类学、历史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学术热点,其研究成果日趋丰硕。而人类学取向的遗产研究仍呈现出模糊与散乱的状态。纵观当前的研究成果,文本解读、谱系梳理和经验研究是三种主要的研究路径,不过它们对文化主体的整体保护关注不够。鉴于此,遗产研究亟需重视遗产运动下的地方主体的“文化自觉”,进而为地方社会与遗产保护的和谐发展探寻一种新的思路。
【关键词】:遗产研究;人类学;地方社会
 
工业遗产的核心价值及其保护思路研究     寇怀云(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章思初(上海城市管理学院,上海)       (24)
【内容摘要】:工业遗产是近代工业文化的遗存。工业遗产的价值构成包括使用价值和见证价值(艺术、历史、技术),其核心价值在于它所承载的技术的价值,因此保护工业遗产的核心就是保护工业技术的价值。而工业遗产的保护程序,包括价值评价、保护模式和方法,只有都围绕“工业技术价值”这个核心而展开,才能由内涵到外延真正完成对工业遗产的保护。
【关键词】:工业遗产;技术价值;保护思路
 
●     考古探索
 
江苏丹阳葛城遗址考古勘探与发掘简报     南京博物院、镇江博物馆、丹阳市文化局     (30)
【内容摘要】:葛城遗址位于江苏省丹阳市南部,是一座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吴国大型城址。遗址延续时间较长,保存较好,其使用时代贯穿吴国历史的整个过程,因此内涵较丰富。发掘过程中,揭露出葛城的三期城墙墙址、城门以及相应的壕沟。综合考虑葛城遗址的地理位置、所发现的遗迹,以及邻近地区出土的青铜器窖藏和墓葬,推测此城址可能是吴国政治中心从镇江丹徒迁往太湖平原地区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地点,甚至可能为吴国早中期都城之一。
【关键词】:吴文化;吴国;葛城城址
 
江苏丹阳神河头遗址发掘简报     南京博物馆、丹阳市文化局     (36)
【内容摘要】:神河头遗址位于江苏省丹阳市南部,是一座西周至战国时期的大型高台祭坛。结合以往的发现和研究资料分析,神河头遗址应是与吴国葛城城址在长时间内有关联的祭祀遗址,对研究吴国礼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吴国;吴文化;高台祭坛;神河头
 
江苏丹徒薛家村大墩、边墩土墩墓发掘简报      镇江博物馆     (42)
【内容摘要】:为配合京沪高速铁路建设,镇江博物馆于2008年对位于镇江市丹徒区辛丰镇薛家村的大墩和边墩两座大型土墩墓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在大墩中发现了两座有叠压关系的墓葬M1和M2,形制均为带墓道的土坑竖穴墓,墓坑系在人工平整后的台子上借助竹木等堆土而成。M1木棺内出土了包括原始瓷器、印纹硬陶器、水晶珠、绿松石挂件、骨制品和海贝在内的大量随葬品。根据墓葬形制,结合出土遗物,推测土墩及墓葬形制年代为西周晚期。
【关键词】:丹徒薛家村;大墩;边墩;西周晚期
 
山东地区吴文化遗存分析      刘延常(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济南)、曲传刚、穆红梅(山东省新泰市博物馆,山东新泰)     (51)
【内容摘要】:在山东东南部和鲁中山区南部,发现了以剑、矛、戟、戈等兵器为主的春秋晚期吴文化遗存。对照文献记载,可以证明当时吴国与山东地区许多古国有较多的交流与联系,吴文化与齐鲁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共同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
【关键词】:山东地区;吴国兵器;文化交流与影响
 
春秋晚期楚墓出土铜剑探源      高至喜(湖南省博物馆,湖南长沙)     (57)
【内容摘要】:春秋晚期楚墓出土铜剑数量不多,主要见于河南淅川、湖北江陵、当阳及湖南桃江等地,可分为扁茎剑、空茎剑、柱茎双箍剑三型。经分析研究这三型铜剑有三个来源:双孔扁茎剑源于周人之剑;单孔扁茎剑源于越人之剑;空茎剑和柱茎双箍剑源于江浙地区的吴越之剑。
【关键词】:春秋晚期楚剑;来源;周剑;吴越铜剑
 
句鑃浅谈     刘宝山(无锡市文化遗产保护和考古研究所,江苏无锡)      (61)
【内容摘要】:句鑃是吴越地区考古发现和传世较多的乐器。从发展和分布来看,早期应该主要属于吴国的乐器,是吴国音乐文化的代表。
【关键词】:鸿山贵族墓地;吴国音乐;句鑃
 
●     地域文明
 
从绍兴博物馆新征集青铜镇看陶瓷半球形器的用途     刘侃(绍兴博物馆,浙江绍兴)、陈元甫(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杭州)     (66)
【内容摘要】:越墓中常见的陶瓷半球形器,用途一直很不明确,因此,以往有权、权形器、铃、悬铃、铃形器、镇、半球形器等多种不同称呼。最近绍兴博物馆征集到的青铜半球形器,为解决陶瓷半球形器的真正用途,提供了比较有说服力的实物证据。实际上它与青铜半球形器一样,都应该是古代的压席之镇。
【关键词】:陶瓷半球形器;用途;青铜镇
 
桐柏月河一号墓玉器与东周文化交流     石荣传(厦门大学历史系,福建厦门)      (71)
【内容摘要】:春秋时期,地处河南桐柏的养国,处于南北文化交会的要冲,成为各种强势文化的寄生体,形成多元文化共生或变异的现象。桐柏月河一号墓玉器风格多样,明显受到多种文化因素的影响,如楚、吴、越、东夷等。
【关键词】:月河一号墓;玉器;东周文化交流
 
东周时期“被发”的考古学解读    王方(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78)
【内容摘要】:“被发”最早出现于先秦文献,是吴越、戎狄地区的主要发型。考古学发现与研究表明,东周时期的“被发”并非单一的一种发型,而是包括剪发、发辫、垂髻在内的发式系统,相对于以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游为中心的中原发髻,不仅具有形态上的差别,还间接反映了中原与边远地区在文化传统、社会发展进程等方面的差异。
【关键词】:东周;被发;发式系统;考古学
 
●     博物馆新论
 
中国博物馆学会区域博物馆专业委员会2010年会暨“区域博物馆与和谐社会”学术讨论会综述      本刊编辑部      (84)
【内容摘要】:2010年5月13~15日,“中国博物馆学会区域博物馆专业委员会2010年会暨‘区域博物馆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博物院举行,来自全国文博界的近百名专家围绕三个主题进行了发言和讨论;一,博物馆如何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二,关于区域文化与区域博物馆的相互促进问题;三,区域博物馆对当地文化资源及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作用。专家们为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创新、为博物馆更好地提供文化服务出谋画策,促进了博物馆在创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全面、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关键词】:区域博物馆;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综述
 
博物馆免费开放的贡献与可持续发展      孔正一(西安博物馆,陕西西安)      (88)
【内容摘要】:博物馆免费开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全民素质,传承历史文化。但免费开放也会带来观众素质良莠不齐、员工缺乏积极性等问题,博物馆应采取适当措施应对此类问题。此外国内博物馆需借鉴国外博物馆成功的教育经验,改革教育模式和运作模式,从而获取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免费开放;贡献;教育
 
建设品牌项目  服务和谐社会——以青岛市博物馆为例      刘元鸣 (青岛市博物馆,山东青岛)    (91)
【内容摘要】:在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博物馆可打造自身品牌项目,凝聚人气,积极融入社会发展。博物馆树立品牌项目需准确定位、完善策划、重视宣传,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博物馆职能,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关键词】:品牌项目;和谐社会、青岛市博物馆
 
●     专题研究
两周铜器铭文“倗友”考     寇占民(齐齐哈尔大学人文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      (95)
【内容摘要】:“倗友”一词最早见于两周铜器铭文中,它与现代汉语中“朋友”的理性义相差较远,对其古义所进行的考释仍不够全面、深入。在铜器铭文中,这个词写作“倗友”,其构型真实地反映了它的原始内涵。对该铭文的研究,有助于探索上古社会的组织形式,进而揭示出商周社会形态下“倗友”的真实身份。
【关键词】:铜器铭文;倗友;考释
 
上博藏楚竹书《用日》篇试读一则     程少轩、蒋文(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上海)      (99)
【内容摘要】:《用曰》第4简和第19简应当能够联读,其中的关键文句可校读为:“□之无综,而亦不可□;□法有纪,而亦不可阻;民道烦多,而亦不可罟。有昧昧其不见,而昭其甚明;有泯泯之不达,而散(灿?)其甚彰。《用曰》”篇应有道家的思想来源。
【关键词】:竹书;《用曰》;道家思想
 
上博藏楚竹书《凡物流形》篇补释二则     邬可晶(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上海)      (103)
【内容摘要】:《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七)》所收《凡物流形》是一篇题材独特、富有道法家思想的重要佚籍。其中“阴阳之尻”的“凥”当读为“处”,指所居处的方位;原整理者释为“此”之字当改释为“肘”,读为“守”,“守一”与马王堆帛书《十大经·成法》和传世古书的有关说法可对照。
【关键词】:《凡物流形》;阴阳之凥;守一;补释
 
句践《维甲令》的校读——越国史料的校勘与发微     王艳平 (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江苏南京)    (106)
【内容摘要】:《越绝书》中的《维甲令》是句践的讨吴檄文,是一篇用汉字记录的珍贵古越语文献。历代学者对之有过标点和考证,但至今仍未能使其完善。在分析前人对它释读、校注的基础上,可以看出在《维甲令》的正文流传的过程中产生了衍文。通过比较各种版本,将《维甲令》中的衍文去除,并加以标点,这篇珍贵的文献方得完善。
【关键词】:《维甲令》;衍文;校读
 
●     域外广角
 
吴越土墩墓与马韩坟丘墓的构造比较      [韩]林永珍、[中]孙璐 (韩国国立全南大学,韩国)     (110)
【内容摘要】:坟丘墓是马韩文化曾经流行的一种墓葬形式,其特点为埋藏主体位于堆土而成的坟丘中而非地面以下,在韩国首尔、京畿地区,忠清地区,全罗地区等地都有所发现。而在中国的吴越地区,从商代后期开始出现的土墩墓,与坟丘墓有很多相似的特点。虽然二者之间存在较大的年代差距,但一些新发现可以证明,马韩与吴越地区有着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不能排除土墩墓与坟丘墓之间存在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所以,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深入挖掘二者的具体关联。
【关键词】:马韩;吴越;坟丘墓
 
●     十竹斋艺谭
 
商代艺术风格中有关东夷文化因素的分析       楚小庆 (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江苏南京)    (116)
【内容摘要】:东夷族曾广泛活动于我国东部地区。商与东夷族有过相当多的交流。商代璀璨的艺术成就渊源于史前时期就业已形成的艺术文化传统,商代艺术风格中属于东夷族艺术传统的占有相当的比重。这种艺术传统的继承当与商的族属有关。
【关键词】:商代艺术;东夷因素;兽面纹;鸟纹;陶器;玉器
 
指画《梅鹰图》与《松涛鹿鸣图》辨疑      周永良(浙江省文物鉴定审核办公室,浙江杭州)     (120)
【内容摘要】:中国指画墨迹迄今发现存世最早为清康熙二年(1663)吴韦所作花卉卷。《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四册与《中国名画家全集·高其佩》二书将所著录的刘期侃《梅鹰图》与马负图《松涛鹿鸣图》两件指画作品推定为作于清顺治年间,颇多疑问讹误,需作辨疑。
【关键词】:指画;刘期侃;马负图;梅鹰图;松涛鹿鸣图
 
●     新书架
 
《中国帝王图志》——打造品读帝王文化的视觉盛宴       王健(徐州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苏徐州)      (125)
(徐州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江苏徐州)
【内容摘要】:《中国帝王图志》以图说史、图文并茂,收录了中国历代帝王谱系和图片,内容全面。该书不仅为读者打造了帝王文化的视觉盛宴,而且还蕴含了一种图像学阐释和个人生活史解读的全新史学理念,也为“读图时代”的古史编纂和帝王文化出版的策划创意,开辟了值得重视的新径。
【关键词】:帝王文化;个人生活史;图像学阐释
 
日文提要       (127)
 
韩文摘要        (128)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