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东南文化2010年第6期

发布时间:2011-03-28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
 
目录
 
●     清溪新语
 
博物馆:学校以外的教育机构——蔡元培的博物馆观    宋伯胤     (6)
 
●     东南论坛
 
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与社会教育    单霁翔(国家文物局   北京)   (9)
【内容摘要】教育是博物馆的重要职能。博物馆应发挥教育资源的独特优势,完善教育体制,深化教育职能,突出教育特色,改善教育方法,强化教育效果,并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从而履行社会教育,特别是青少年教育与公民素质教育的责任与使命。
【关键词】:博物馆;社会责任;社会教育
 
●     学人访谈
博物馆:城市的文化支点——陈燮君馆长专访    陈燮君(上海博物馆  上海) 、毛颖(南京博物院  江苏南京)    (17)
【内容摘要】:随着2010上海世博会与国际博协第22届代表大会的成功举办与召开,博物馆的职能与作用,特别是其与城市文化建设的关系再一次成为博物馆界思考和关注的问题。上海博物馆陈燮君馆长指出,上海博物馆和上海文化遗产工作的实践表明,文化遗产见证了城市文化发展的脉络,博物馆在珍藏、研究、保护、发展与利用文化遗产的同时,能通过拓展服务功能,与城市文化建设产生良性互动,从而成为城市的文化支点,推进城市文化发展。
【关键词】:博物馆 ;  文化遗产;   城市文化;   文化支点;   陈燮君
 
●     遗产保护理论
文化遗产诠释与发展的国际理念和规范——从“使用于考古发掘”到“遗产地诠释与展示”   孙 燕(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   福建厦门)     (23)
【内容摘要】:诠释与展示是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进对文化遗产的理解和欣赏,提高公众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手段。从《关于适用于考古发掘的国际原则的建议》到《文化遗产地诠释与展示宪章》等国际文件都传达了文化遗产诠释与展示的国际理念。引入这些国际理念,有选择地加以吸收并用于中国的实践将会对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产生积极影响。
【关键词】:遗产; 诠释; 展示; 理念
 
大遗址价值评价体系与保护利用模式初探——以昙石山遗址保护与利用规划为例      王银平(昙石山遗址博物馆   福建福州) (27)
【内容摘要】:我国的大遗址保护问题正日益受到重视,但目前还未有成熟经验。正确认识大遗址的整体价值才能对其实行有效的保护和合理的利用。在对昙石山遗址价值的定量评价中,将大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科学研究价值、艺术价值、社会文化价值和附加值5大类16项评价因子组合成大遗址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特尔菲法进行赋值,以此来判定大遗址的级别,为保护利用的整体模式选取提供参考。这是对我国大遗址保护模式的一次有益探索。
【关键词】:大遗址; 昙石山遗址;  评价指标体系;  保护
 
考古探索
跨越重点 引领未来——试论文明探源工程    孟宪民(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北京)    (33)
【内容摘要】:文明探源就是探索从没有文字到有文字的人类历史。城市、礼仪性建筑、水利建设活动等人类最初的大型公共工程,是文明起源的重要和关键因素,应成为文化探源的重点;早期文字的发现和解读对文明探源意义重大,这些使得文明探源研究具有田野考古性质,而这一性质及其发展前景决定了文明探源工程必须采取多学科、多层次的合作。
【关键词】:文明探源;  礼仪性建筑;  大型工程遗迹;  早期文字;  多学科合作
 
美国性别考古的研究及启示    陈 淳(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上海)    (39)
【内容摘要】:随着女权主义运动兴起及社会学科对性别问题兴趣日增,美国性别考古学开始兴起并发展,这是一门采用批判性视角,从民族志、物质文化、墓葬与骨骼、历史文献、艺术史及生理学角度,重新评估男女两性在特定历史背景中的作用,以深入探讨古代社会结构演变的研究领域。借鉴西方性别考古研究的成果,中国考古学界可重新审视旧石器、新石器和青铜器时代对男女地位和社会发展的传统看法,并提出一些有助于深入了解史前人类行为的可能性解释。
【关键词】:性别考古; 概念; 方法论; 案例启示
 
江苏旧石器时代考古20年回顾     房迎三(南京博物院  江苏南京) 、沈冠军(南京师范大学海岸与第四纪研究所   江苏南京)   (48)
【内容摘要】:江苏旧石器时代考古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50至1980年代为创始阶段,期间发现了泗洪下草湾人、镇江莲花洞人、溧水神仙洞人等一批含零星人类化石的地点,以及在太湖三山岛和苏北沂沭河流找到的一批打制石器地点。1990年代以来的20年,是江苏旧石器时代考古的新阶段,期间有南京汤山直立人化石地点、苏南旧石器地点群和苏北旧石器地点等系列新发现,并在和尚墩、放牛山、将军崖等古人类和旧石器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迄今江苏已发现古人类和旧石器地点45处,基本建立了本地区古人类和旧石器文化的序列。现有工作表明,江苏南部地区的旧石器文化属于中国南方砾石石器——砍砸器工业,苏北地区旧石器文化面貌则更多地接近中国北方旧石器文化。
【关键词】:旧石器时代考古;   江苏;   20年;   回顾
 
江苏张家港东山村遗址M91发掘报告    南京博物院   张家港博物馆(56)
【内容摘要】:江苏张家港东山村遗址M91是崧泽文化时期一座高等级大墓,共出土有陶器、玉器、石器等共38件(套),超过了以往发现的单个崧泽文化墓葬出土随葬品的最高数量。根据随葬陶器进行断代,该墓属于崧泽文化中期。这类高等级大墓在长江下游地区属首次发现,填补了崧泽文化时期没有高等级大墓的空白,对重新认识环太湖流域崧泽文化整体面貌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提供了新资料。
【关键词】:崧泽文化;   东山村遗址;   高等级墓葬
 
试论跨湖桥文化的来源和对外影响——兼论新石器时代中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文化交流  
韩建业(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系   北京)     (62)
【内容摘要】:公元前7000年末期,长江下游在上山文化基础上接受长江中上游彭头山文化的影响发展成跨湖桥文化;公元前6000年初期,处于兴盛期的跨湖桥文化又反向影响长江中游,促成彭头山文化向皂市下层文化的转变。通过交流融合,此后长江中下游地区文化大同小异,总体构成一个新的以釜、圈足盘、豆为主要特征的文化体系,或可称之为“长江中下游文化体系”。
【关键词】:跨湖桥文化;   上山文化;   彭头山文化;   皂市下层文化;   长江中下游
 
略论环太湖西部马家浜文化的变迁——兼谈马家浜文化的分期、分区和类型    田名利(南京博物院   江苏南京)    (67)
【内容摘要】:2000以来,南京博物院提出了环太湖西部马家浜文化的课题,并先后主持发掘了一系列遗址。在相关遗址分期编年的基础上,将马家浜文化分为早晚两个发展阶段:早期阶段环太湖西部存在骆驼墩-吴家埠类型,环太湖东部存在罗家角早期类型——绝对年代在距今七千至六千四五百年;晚期阶段文化面貌复杂,环太湖西部存在西溪 -- 神墩晚期类型、庙前类型,环太湖东部有草鞋山 --圩墩类型、罗家角晚期类型,以及祁头山--彭祖墩文化遗存和三星村遗存——绝对年代在距今六千四五百年到五千九百年左右。
【关键词】:环太湖地区;   马家浜文化;   分期;   类型
 
两翼—中轴:岭南新石器时代文化空间格局的演变    何国俊(厦门大学历史系   福建厦门)  (75)
【内容摘要】:岭南是中国早期古文化区系类型中的重要地区,新石器时代是岭南史前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在不同时空内,岭南受到岭北外来文化因素的传入和影响,使得岭南古文化的空间格局随之发生不断的演变,但却始终没有改变土著文化传统的统治地位。
【关键词】:岭南;   新石器时代;   文化格局;   演变
 
●     地域文明
从东山村遗址看长江下游社会复杂化进程    林留根(南京师范大学   江苏南京  ; 南京博物院  江苏南京) (82)
【内容摘要】:张家港东山村遗址主要发现了马家浜文化时的墓葬、崧泽文化时期的房屋建筑和大型墓葬,其中9座崧泽时期高等级大墓的发现填补了崧泽文化时期没有高等级大墓的空白,为重新认识环太湖流域崧泽文化整体面貌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提供了新资料,特别是遗址中崧泽文化早中期大墓与小墓的分区埋葬以及大房址的出现,证明至少在距今5800年前后,社会已有明显的贫富分化,出现了明显的社会分层。这为研究长江下游社会文明化进程提供了新的考古资料,对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东山头遗址;   长江下游;   崧泽文化;   文明化进程
 
崧泽文化玉器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    方向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浙江杭州)      (87)
【内容摘要】:崧泽文化出土玉器的形制和种类具有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普遍特征;宁镇和古芜湖地区玉器的地位与意义,值得研究者关注;苏南–沿江地区“崧泽晚期–良渚早期”的玉器是传播还是传承,也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崧泽文化晚期的玉器可能还有我们未认知的一面,深入研究瑶山、反山早期玉器可以获得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崧泽文化;  玉器
 
江苏新石器时代彩陶与彩陶系研究    费玲伢 (南京博物院   江苏南京)     (98)
【内容摘要】:江苏新石器时代可划分为黄淮、江淮和江南三个地区,而彩陶主要分布于黄淮和江淮时期。黄淮地区彩陶属外彩系,江淮地区彩陶属内彩系。黄淮地区彩陶与海岱地区彩陶一致,两者应同属大汶口文化区。江淮地区彩陶可能来自仰韶文化或受到它的强烈影响,两者间具有跨地域的文化迁徒或文化传播的特殊文化现象。
【关键词】:江苏;   新石器时代;   彩陶;   彩陶系
 
博物馆新论
上海世博会的后续效应——以博物馆事业为视角    吕建昌 、 张 宇(上海大学历史系  上海)   (104)
【内容摘要】:在世博会落幕之后,上海世博所建博物馆将为推动城市文化产生显著效应,上海的博物馆事业将吸收与借鉴世博会的先进理念、技术与志愿者成功经验,提升陈列展览水平与社会服务质量,并通过整合长三角地区的博物馆资源,引领和推进长三角城市群博物馆之间的合作与对外交流。
【关键词】:世博会;   后续效应;   博物馆
 
博物馆与城市文化的空间生产    周根红(南京财经大学新闻学院   江苏南京)   (108)
【内容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博物馆成为城市文化空间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和再造着新型的城市文化。博物馆通过空间的设计成为一种视觉凝视的文化场所,成为市民对话和交流的公共空间,强化了市民的文化认同。博物馆也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建构了一个颇富象征性的城市符号空间。此外,博物馆的空间生产表现出一种鲜明的消费文化色彩,这种消费特征主要体现在博物馆形态的大量商业性的文化复制与消费主义式的改造。
【关键词】:博物馆;   城市文化;   空间生产
 
从上海世博会看城市文化建设与博物馆的关系    吴美华(上海鲁迅纪念馆   上海)   (112)
【内容摘要】: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拉近了博物馆与民众的距离,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的内在力量,博物馆则是城市文化的集中体现,在城市文化建设中要努力彰显和发展博物馆的地位与作用,实现博物馆与城市文化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城市文化;   博物馆;   相互关系
 
●     十竹斋艺谭
 
利玛窦与西洋画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李建民(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江苏南京)   (115)
【内容摘要】:利玛窦是较早把西洋画介绍到中国来的传教士,他开创了“西学东渐”在美术领域的开端,对中国早期油画和中国本土绘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利玛窦;   西洋画;传播
 
天赋其形紫砂壶——裴石民紫砂艺术研究    任衣伟(常州大学  江苏常州)、 杨京玲(南京艺术学院   江苏南京)  (118)
【内容摘要】:裴石民是中国近现代紫砂艺术史上的大师,以其不断创新、极具品味,深受名家好评。他文化素养深厚、技艺高超而全面。其作品题材广泛、风格高雅,所作像真果品自然逼真、壶具古朴淡雅。裴石民还精心扶持后学,培养了大批紫砂艺术人才,其品德与才艺皆令人景仰。
【关键词】:裴石民;   紫砂;   艺术成就;   品德
 
●     学术动态
首届“女性考古与女性遗产”学术研讨会纪要    彭友琴(南京大学历史学系  江苏南京)(121)
 
《东南文化》2010年第1~6期总目录(123)
日文提要       (127)
韩文摘要        (128)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东南文化》

东南文化2010年第6期

发布时间:2011-03-28

 
目录
 
●     清溪新语
 
博物馆:学校以外的教育机构——蔡元培的博物馆观    宋伯胤     (6)
 
●     东南论坛
 
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与社会教育    单霁翔(国家文物局   北京)   (9)
【内容摘要】教育是博物馆的重要职能。博物馆应发挥教育资源的独特优势,完善教育体制,深化教育职能,突出教育特色,改善教育方法,强化教育效果,并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从而履行社会教育,特别是青少年教育与公民素质教育的责任与使命。
【关键词】:博物馆;社会责任;社会教育
 
●     学人访谈
博物馆:城市的文化支点——陈燮君馆长专访    陈燮君(上海博物馆  上海) 、毛颖(南京博物院  江苏南京)    (17)
【内容摘要】:随着2010上海世博会与国际博协第22届代表大会的成功举办与召开,博物馆的职能与作用,特别是其与城市文化建设的关系再一次成为博物馆界思考和关注的问题。上海博物馆陈燮君馆长指出,上海博物馆和上海文化遗产工作的实践表明,文化遗产见证了城市文化发展的脉络,博物馆在珍藏、研究、保护、发展与利用文化遗产的同时,能通过拓展服务功能,与城市文化建设产生良性互动,从而成为城市的文化支点,推进城市文化发展。
【关键词】:博物馆 ;  文化遗产;   城市文化;   文化支点;   陈燮君
 
●     遗产保护理论
文化遗产诠释与发展的国际理念和规范——从“使用于考古发掘”到“遗产地诠释与展示”   孙 燕(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   福建厦门)     (23)
【内容摘要】:诠释与展示是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进对文化遗产的理解和欣赏,提高公众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手段。从《关于适用于考古发掘的国际原则的建议》到《文化遗产地诠释与展示宪章》等国际文件都传达了文化遗产诠释与展示的国际理念。引入这些国际理念,有选择地加以吸收并用于中国的实践将会对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产生积极影响。
【关键词】:遗产; 诠释; 展示; 理念
 
大遗址价值评价体系与保护利用模式初探——以昙石山遗址保护与利用规划为例      王银平(昙石山遗址博物馆   福建福州) (27)
【内容摘要】:我国的大遗址保护问题正日益受到重视,但目前还未有成熟经验。正确认识大遗址的整体价值才能对其实行有效的保护和合理的利用。在对昙石山遗址价值的定量评价中,将大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科学研究价值、艺术价值、社会文化价值和附加值5大类16项评价因子组合成大遗址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特尔菲法进行赋值,以此来判定大遗址的级别,为保护利用的整体模式选取提供参考。这是对我国大遗址保护模式的一次有益探索。
【关键词】:大遗址; 昙石山遗址;  评价指标体系;  保护
 
考古探索
跨越重点 引领未来——试论文明探源工程    孟宪民(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北京)    (33)
【内容摘要】:文明探源就是探索从没有文字到有文字的人类历史。城市、礼仪性建筑、水利建设活动等人类最初的大型公共工程,是文明起源的重要和关键因素,应成为文化探源的重点;早期文字的发现和解读对文明探源意义重大,这些使得文明探源研究具有田野考古性质,而这一性质及其发展前景决定了文明探源工程必须采取多学科、多层次的合作。
【关键词】:文明探源;  礼仪性建筑;  大型工程遗迹;  早期文字;  多学科合作
 
美国性别考古的研究及启示    陈 淳(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上海)    (39)
【内容摘要】:随着女权主义运动兴起及社会学科对性别问题兴趣日增,美国性别考古学开始兴起并发展,这是一门采用批判性视角,从民族志、物质文化、墓葬与骨骼、历史文献、艺术史及生理学角度,重新评估男女两性在特定历史背景中的作用,以深入探讨古代社会结构演变的研究领域。借鉴西方性别考古研究的成果,中国考古学界可重新审视旧石器、新石器和青铜器时代对男女地位和社会发展的传统看法,并提出一些有助于深入了解史前人类行为的可能性解释。
【关键词】:性别考古; 概念; 方法论; 案例启示
 
江苏旧石器时代考古20年回顾     房迎三(南京博物院  江苏南京) 、沈冠军(南京师范大学海岸与第四纪研究所   江苏南京)   (48)
【内容摘要】:江苏旧石器时代考古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50至1980年代为创始阶段,期间发现了泗洪下草湾人、镇江莲花洞人、溧水神仙洞人等一批含零星人类化石的地点,以及在太湖三山岛和苏北沂沭河流找到的一批打制石器地点。1990年代以来的20年,是江苏旧石器时代考古的新阶段,期间有南京汤山直立人化石地点、苏南旧石器地点群和苏北旧石器地点等系列新发现,并在和尚墩、放牛山、将军崖等古人类和旧石器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迄今江苏已发现古人类和旧石器地点45处,基本建立了本地区古人类和旧石器文化的序列。现有工作表明,江苏南部地区的旧石器文化属于中国南方砾石石器——砍砸器工业,苏北地区旧石器文化面貌则更多地接近中国北方旧石器文化。
【关键词】:旧石器时代考古;   江苏;   20年;   回顾
 
江苏张家港东山村遗址M91发掘报告    南京博物院   张家港博物馆(56)
【内容摘要】:江苏张家港东山村遗址M91是崧泽文化时期一座高等级大墓,共出土有陶器、玉器、石器等共38件(套),超过了以往发现的单个崧泽文化墓葬出土随葬品的最高数量。根据随葬陶器进行断代,该墓属于崧泽文化中期。这类高等级大墓在长江下游地区属首次发现,填补了崧泽文化时期没有高等级大墓的空白,对重新认识环太湖流域崧泽文化整体面貌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提供了新资料。
【关键词】:崧泽文化;   东山村遗址;   高等级墓葬
 
试论跨湖桥文化的来源和对外影响——兼论新石器时代中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文化交流  
韩建业(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系   北京)     (62)
【内容摘要】:公元前7000年末期,长江下游在上山文化基础上接受长江中上游彭头山文化的影响发展成跨湖桥文化;公元前6000年初期,处于兴盛期的跨湖桥文化又反向影响长江中游,促成彭头山文化向皂市下层文化的转变。通过交流融合,此后长江中下游地区文化大同小异,总体构成一个新的以釜、圈足盘、豆为主要特征的文化体系,或可称之为“长江中下游文化体系”。
【关键词】:跨湖桥文化;   上山文化;   彭头山文化;   皂市下层文化;   长江中下游
 
略论环太湖西部马家浜文化的变迁——兼谈马家浜文化的分期、分区和类型    田名利(南京博物院   江苏南京)    (67)
【内容摘要】:2000以来,南京博物院提出了环太湖西部马家浜文化的课题,并先后主持发掘了一系列遗址。在相关遗址分期编年的基础上,将马家浜文化分为早晚两个发展阶段:早期阶段环太湖西部存在骆驼墩-吴家埠类型,环太湖东部存在罗家角早期类型——绝对年代在距今七千至六千四五百年;晚期阶段文化面貌复杂,环太湖西部存在西溪 -- 神墩晚期类型、庙前类型,环太湖东部有草鞋山 --圩墩类型、罗家角晚期类型,以及祁头山--彭祖墩文化遗存和三星村遗存——绝对年代在距今六千四五百年到五千九百年左右。
【关键词】:环太湖地区;   马家浜文化;   分期;   类型
 
两翼—中轴:岭南新石器时代文化空间格局的演变    何国俊(厦门大学历史系   福建厦门)  (75)
【内容摘要】:岭南是中国早期古文化区系类型中的重要地区,新石器时代是岭南史前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在不同时空内,岭南受到岭北外来文化因素的传入和影响,使得岭南古文化的空间格局随之发生不断的演变,但却始终没有改变土著文化传统的统治地位。
【关键词】:岭南;   新石器时代;   文化格局;   演变
 
●     地域文明
从东山村遗址看长江下游社会复杂化进程    林留根(南京师范大学   江苏南京  ; 南京博物院  江苏南京) (82)
【内容摘要】:张家港东山村遗址主要发现了马家浜文化时的墓葬、崧泽文化时期的房屋建筑和大型墓葬,其中9座崧泽时期高等级大墓的发现填补了崧泽文化时期没有高等级大墓的空白,为重新认识环太湖流域崧泽文化整体面貌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提供了新资料,特别是遗址中崧泽文化早中期大墓与小墓的分区埋葬以及大房址的出现,证明至少在距今5800年前后,社会已有明显的贫富分化,出现了明显的社会分层。这为研究长江下游社会文明化进程提供了新的考古资料,对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东山头遗址;   长江下游;   崧泽文化;   文明化进程
 
崧泽文化玉器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    方向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浙江杭州)      (87)
【内容摘要】:崧泽文化出土玉器的形制和种类具有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普遍特征;宁镇和古芜湖地区玉器的地位与意义,值得研究者关注;苏南–沿江地区“崧泽晚期–良渚早期”的玉器是传播还是传承,也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崧泽文化晚期的玉器可能还有我们未认知的一面,深入研究瑶山、反山早期玉器可以获得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崧泽文化;  玉器
 
江苏新石器时代彩陶与彩陶系研究    费玲伢 (南京博物院   江苏南京)     (98)
【内容摘要】:江苏新石器时代可划分为黄淮、江淮和江南三个地区,而彩陶主要分布于黄淮和江淮时期。黄淮地区彩陶属外彩系,江淮地区彩陶属内彩系。黄淮地区彩陶与海岱地区彩陶一致,两者应同属大汶口文化区。江淮地区彩陶可能来自仰韶文化或受到它的强烈影响,两者间具有跨地域的文化迁徒或文化传播的特殊文化现象。
【关键词】:江苏;   新石器时代;   彩陶;   彩陶系
 
博物馆新论
上海世博会的后续效应——以博物馆事业为视角    吕建昌 、 张 宇(上海大学历史系  上海)   (104)
【内容摘要】:在世博会落幕之后,上海世博所建博物馆将为推动城市文化产生显著效应,上海的博物馆事业将吸收与借鉴世博会的先进理念、技术与志愿者成功经验,提升陈列展览水平与社会服务质量,并通过整合长三角地区的博物馆资源,引领和推进长三角城市群博物馆之间的合作与对外交流。
【关键词】:世博会;   后续效应;   博物馆
 
博物馆与城市文化的空间生产    周根红(南京财经大学新闻学院   江苏南京)   (108)
【内容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博物馆成为城市文化空间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和再造着新型的城市文化。博物馆通过空间的设计成为一种视觉凝视的文化场所,成为市民对话和交流的公共空间,强化了市民的文化认同。博物馆也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建构了一个颇富象征性的城市符号空间。此外,博物馆的空间生产表现出一种鲜明的消费文化色彩,这种消费特征主要体现在博物馆形态的大量商业性的文化复制与消费主义式的改造。
【关键词】:博物馆;   城市文化;   空间生产
 
从上海世博会看城市文化建设与博物馆的关系    吴美华(上海鲁迅纪念馆   上海)   (112)
【内容摘要】: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拉近了博物馆与民众的距离,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的内在力量,博物馆则是城市文化的集中体现,在城市文化建设中要努力彰显和发展博物馆的地位与作用,实现博物馆与城市文化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城市文化;   博物馆;   相互关系
 
●     十竹斋艺谭
 
利玛窦与西洋画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李建民(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江苏南京)   (115)
【内容摘要】:利玛窦是较早把西洋画介绍到中国来的传教士,他开创了“西学东渐”在美术领域的开端,对中国早期油画和中国本土绘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利玛窦;   西洋画;传播
 
天赋其形紫砂壶——裴石民紫砂艺术研究    任衣伟(常州大学  江苏常州)、 杨京玲(南京艺术学院   江苏南京)  (118)
【内容摘要】:裴石民是中国近现代紫砂艺术史上的大师,以其不断创新、极具品味,深受名家好评。他文化素养深厚、技艺高超而全面。其作品题材广泛、风格高雅,所作像真果品自然逼真、壶具古朴淡雅。裴石民还精心扶持后学,培养了大批紫砂艺术人才,其品德与才艺皆令人景仰。
【关键词】:裴石民;   紫砂;   艺术成就;   品德
 
●     学术动态
首届“女性考古与女性遗产”学术研讨会纪要    彭友琴(南京大学历史学系  江苏南京)(121)
 
《东南文化》2010年第1~6期总目录(123)
日文提要       (127)
韩文摘要        (128)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