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华夏考古2007年第2期

发布时间:2007-09-20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

●田野考古报告
山东诸城市六吉庄子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诸城市博物馆   (3)
【关键词】六吉庄子遗址; 考古调查; 后李文化
【摘要】2001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诸城市博物馆等单位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和勘探。发现房址和灰坑等遗迹,采集或征集到陶釜、盆、钵、石斧、磨盘、磨棒等遗物。陶器绝大部分为夹砂红褐陶,不见泥质陶。该遗址的发现,有助于鲁东南地区考古学文化谱系的完善和后李文化的深入研究。

陕西安塞县西坬渠村遗址试掘简报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10)
【关键词】安塞县; 西坬渠村; 殷墟; 朱开沟文化
【摘要】2002年9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安塞县西坬渠村遗址进行了试掘,发现遗迹有房基和窖穴,出土遗物以陶器为主,其年代不早于殷墟商文化第二期,不晚于殷墟商文化第四期。

河南温县陈家沟遗址发现的西周墓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8)
【关键词】温县; 陈家沟遗址; 西周墓; 发掘
【摘要】2005年4月至2006年9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河南温县陈家沟遗址进行了大规模抢救性发掘,清理了一批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这里介绍西周墓中的12座,出有完整的陶器(组合)、玉器等,年代大致在西周晚期,为该地区西周时期的墓葬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河南安阳县固岸墓地2号墓发掘简报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30)
【关键词】南水北调; 固岸; 北齐; 陶俑
【摘要】为配合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安阳固岸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出土了大批战国至隋代的墓葬,其中M2是一座保存较为完整的北齐时期的墓葬,出土器物60余件,尤其是出土的陶俑和镇墓兽十分精美,为研究北齐时期葬俗、葬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河北抚宁县潘庄古瓷窑遗址调查简报              
                                    秦皇岛市文物管理处     抚宁县文物保管所(39)
【关键词】抚宁县; 潘庄; 古瓷窑址; 调查; 元代青瓷和白瓷
【摘要】经初步调查,潘庄窑址产品以元代日用的瓷碗、盏、盘、碟为主;釉色以仿官窑的青瓷和白瓷占大宗。在装饰及装烧方法上也反映出南北方技术交融的时代性。

●考古文物研究
河北省中南部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与成因的探索                           胡金华(52)
【关键词】河北省中南部地区; 新石器时代遗址; 分布特点; 考古调查; 局限性
【摘要】河北省中南部地区现今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多分布太行山东麓的低山河谷地带及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区,东部平原发现的则很少,这一分布特点的形成极可能是平原地区深厚的黄土淤积及考古踏查的局限性造成的,广袤的河北平原也应是新石器时代人类的主要活动地区之一。

鲁北地区发现龙山文化古城与古史传说中的夷夏交争                       王树明(61)
【关键词】山东龙山文化; 鲁北龙山城址; 夷夏交争
【摘要】鲁北地区发现四座龙山文化城址,根据地层关系及出土遗物,推定这四座龙山城址是分属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堆积。根据陶鬲炊器最早出现在中原地区,之后曾沿黄河故道向东传播,故提出山东地区发现陶鬲,乃由河南豫西地区传播而来,论定鲁北西部三座龙山文化城址晚期,乃由豫西徙入鲁北地带的“鬲族”所占有。通过有关史料分析,肯定鲁北发现四座龙山文化城址中淄、瀰河以西三座城址晚期易主,与古史传说中的夷夏交争史实有关,或曾为随夏王室东渐鲁北一带斟姓诸部所占有。

登封王城岗遗址浮选结果及分析                                  赵志军、方燕明(78)
【关键词】王城岗遗址; 浮选结果; 古代农业;中华文明
【摘要】王城岗遗址包含有自龙山晚期至春秋时期基本连续的文化堆积,应用浮选法从中发现了丰富的古代植物遗存,包括有粟、稻谷、小麦和大豆五种农作物品种。本文通过对浮选结果的量化分析,认识和了解当地农业生产特点及其变化规律,为深入探讨古代农业发展与华夏文明起源之间的关系提供新的资料和启示。

先秦时期珠江三角洲环境变迁与文化演进                                 赵善德(90)
【关键词】先秦; 珠江三角洲; 环境变迁; 文化演进; 生态环境
【摘要】本文利用考古材料和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先秦时期珠江三角洲的环境变迁与文化演进的关系。文章指出,如果自然资源丰富、种类多样互补和易于攫取,也能发育丰富多彩的、甚至是分层化的攫取经济文化,珠三角网河平原南部的渔猎采集和北部的渔捞采集经济文化,就是两个典型的实例。东周时期冲积平原火耕水耨经济文化的发展繁荣,促成珠江三角洲这个自然地理单元,有说明合理的区域文化也不可长久背离人类文化的发展方向。

从彭伯壶看古代彭国                                                     王伟(98)
【关键词】古代彭国; 彭国地望; 彭楚关系
【摘要】本文在对古代彭国的有关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文物考古资料,对古代彭人的迁徙路线、春秋彭国的地望、彭国与楚国和古代申国的关系、彭国的灭亡等做了深入探讨,认为彭人最早居住于山东西部和江苏北部,后来逐渐迁至湖北省境内,并在春秋早期为楚所灭。

商代史族研究                                                        何景成(102)
【关键词】商代; 史族; 薛国;族徽
【摘要】本文根据甲骨文、青铜器铭文中有关商代史族的记载,结合文献中薛国的记载,认为“史”应该商代薛国的族氏铭文,山东前掌大墓地应该是薛国的贵族墓地。

青海地区青铜器的成份研究分析及来源                                  高志伟(107)
【关键词】青海地区; 青铜器; 成份; 来源
【摘要】本文通过对青海地区青铜器的成份分析及其铸造方法的分析,对该地区发现的青铜器来源问题进行了探讨。

里耶秦简“金布”与《周礼》中的相关制度                              朱红林(112)
【关键词】里耶秦简; 金布; 《周礼》; 社会制度
【摘要】本文把里耶秦简中有关“金布”的史料与《周礼》中的相关记载作了比较研究,发现里耶秦简的记载与《周礼》之间在史料上存在着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里耶秦简的记载更加制度化,更加细致,而《周礼》的记载则显得比较简略、分散,比较原始。这一研究,不但有利于对《周礼》史料的理解,而且对战国到秦汉社会制度的发展的探讨有重要意义。

北朝袒右肩陶俑初探                                                 宋丙玲(118)
【关键词】北朝; 袒右肩陶俑; 出现原因
【摘要】北朝时期,战事频繁,社会动荡不安,民族关系复杂,不同文化不断碰撞、交流和融合。在这种大环境下,北朝时期的文化艺术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面貌。袒右肩陶俑是北朝墓葬中使用的一类特殊陶俑,数量不多,但非常富有特色。本文试图在详细统计资料的基础上,初步探讨袒右肩陶俑的主要特征及其出现原因。

●古文字研究
西周金文形声字的形成及构形特点考察                                 师玉梅(128)
【关键词】西周金文; 形声字; 形成; 构形
【摘要】本文通过对西周金文形声字的全面考察,得出了西周金文形声字的主要形成方式有增加义符、增加声符、形声相益、变形声化四种;构形上具有声符、义符位置不定、形体不固定、数量不固定等特点,这些为认识早期形声字的面貌及理解后世形声字声符兼义现象提供了帮助。

●考古学理论与方法
中国文明起源的理论分析                                              尹红兵(135)
【关键词】中国文明起源; 理论分析; 文明的起源与文明的形成
【摘要】探讨中国文明起源应从中国历史出发,提出自己的理论模式。不能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历史。必须区分文明的起源与文明的正式形成,并从中国历史中提炼出中国起源的诸因素。

●译文园地
非损伤分析法测试黄冶唐三彩之特性     (日)降幡顺子  ■淳一郎  著  陈枫  译(142)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华夏考古》

华夏考古2007年第2期

发布时间:2007-09-20

●田野考古报告
山东诸城市六吉庄子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诸城市博物馆   (3)
【关键词】六吉庄子遗址; 考古调查; 后李文化
【摘要】2001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诸城市博物馆等单位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和勘探。发现房址和灰坑等遗迹,采集或征集到陶釜、盆、钵、石斧、磨盘、磨棒等遗物。陶器绝大部分为夹砂红褐陶,不见泥质陶。该遗址的发现,有助于鲁东南地区考古学文化谱系的完善和后李文化的深入研究。

陕西安塞县西坬渠村遗址试掘简报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10)
【关键词】安塞县; 西坬渠村; 殷墟; 朱开沟文化
【摘要】2002年9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安塞县西坬渠村遗址进行了试掘,发现遗迹有房基和窖穴,出土遗物以陶器为主,其年代不早于殷墟商文化第二期,不晚于殷墟商文化第四期。

河南温县陈家沟遗址发现的西周墓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8)
【关键词】温县; 陈家沟遗址; 西周墓; 发掘
【摘要】2005年4月至2006年9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河南温县陈家沟遗址进行了大规模抢救性发掘,清理了一批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这里介绍西周墓中的12座,出有完整的陶器(组合)、玉器等,年代大致在西周晚期,为该地区西周时期的墓葬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河南安阳县固岸墓地2号墓发掘简报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30)
【关键词】南水北调; 固岸; 北齐; 陶俑
【摘要】为配合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安阳固岸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出土了大批战国至隋代的墓葬,其中M2是一座保存较为完整的北齐时期的墓葬,出土器物60余件,尤其是出土的陶俑和镇墓兽十分精美,为研究北齐时期葬俗、葬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河北抚宁县潘庄古瓷窑遗址调查简报              
                                    秦皇岛市文物管理处     抚宁县文物保管所(39)
【关键词】抚宁县; 潘庄; 古瓷窑址; 调查; 元代青瓷和白瓷
【摘要】经初步调查,潘庄窑址产品以元代日用的瓷碗、盏、盘、碟为主;釉色以仿官窑的青瓷和白瓷占大宗。在装饰及装烧方法上也反映出南北方技术交融的时代性。

●考古文物研究
河北省中南部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与成因的探索                           胡金华(52)
【关键词】河北省中南部地区; 新石器时代遗址; 分布特点; 考古调查; 局限性
【摘要】河北省中南部地区现今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多分布太行山东麓的低山河谷地带及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区,东部平原发现的则很少,这一分布特点的形成极可能是平原地区深厚的黄土淤积及考古踏查的局限性造成的,广袤的河北平原也应是新石器时代人类的主要活动地区之一。

鲁北地区发现龙山文化古城与古史传说中的夷夏交争                       王树明(61)
【关键词】山东龙山文化; 鲁北龙山城址; 夷夏交争
【摘要】鲁北地区发现四座龙山文化城址,根据地层关系及出土遗物,推定这四座龙山城址是分属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堆积。根据陶鬲炊器最早出现在中原地区,之后曾沿黄河故道向东传播,故提出山东地区发现陶鬲,乃由河南豫西地区传播而来,论定鲁北西部三座龙山文化城址晚期,乃由豫西徙入鲁北地带的“鬲族”所占有。通过有关史料分析,肯定鲁北发现四座龙山文化城址中淄、瀰河以西三座城址晚期易主,与古史传说中的夷夏交争史实有关,或曾为随夏王室东渐鲁北一带斟姓诸部所占有。

登封王城岗遗址浮选结果及分析                                  赵志军、方燕明(78)
【关键词】王城岗遗址; 浮选结果; 古代农业;中华文明
【摘要】王城岗遗址包含有自龙山晚期至春秋时期基本连续的文化堆积,应用浮选法从中发现了丰富的古代植物遗存,包括有粟、稻谷、小麦和大豆五种农作物品种。本文通过对浮选结果的量化分析,认识和了解当地农业生产特点及其变化规律,为深入探讨古代农业发展与华夏文明起源之间的关系提供新的资料和启示。

先秦时期珠江三角洲环境变迁与文化演进                                 赵善德(90)
【关键词】先秦; 珠江三角洲; 环境变迁; 文化演进; 生态环境
【摘要】本文利用考古材料和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先秦时期珠江三角洲的环境变迁与文化演进的关系。文章指出,如果自然资源丰富、种类多样互补和易于攫取,也能发育丰富多彩的、甚至是分层化的攫取经济文化,珠三角网河平原南部的渔猎采集和北部的渔捞采集经济文化,就是两个典型的实例。东周时期冲积平原火耕水耨经济文化的发展繁荣,促成珠江三角洲这个自然地理单元,有说明合理的区域文化也不可长久背离人类文化的发展方向。

从彭伯壶看古代彭国                                                     王伟(98)
【关键词】古代彭国; 彭国地望; 彭楚关系
【摘要】本文在对古代彭国的有关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文物考古资料,对古代彭人的迁徙路线、春秋彭国的地望、彭国与楚国和古代申国的关系、彭国的灭亡等做了深入探讨,认为彭人最早居住于山东西部和江苏北部,后来逐渐迁至湖北省境内,并在春秋早期为楚所灭。

商代史族研究                                                        何景成(102)
【关键词】商代; 史族; 薛国;族徽
【摘要】本文根据甲骨文、青铜器铭文中有关商代史族的记载,结合文献中薛国的记载,认为“史”应该商代薛国的族氏铭文,山东前掌大墓地应该是薛国的贵族墓地。

青海地区青铜器的成份研究分析及来源                                  高志伟(107)
【关键词】青海地区; 青铜器; 成份; 来源
【摘要】本文通过对青海地区青铜器的成份分析及其铸造方法的分析,对该地区发现的青铜器来源问题进行了探讨。

里耶秦简“金布”与《周礼》中的相关制度                              朱红林(112)
【关键词】里耶秦简; 金布; 《周礼》; 社会制度
【摘要】本文把里耶秦简中有关“金布”的史料与《周礼》中的相关记载作了比较研究,发现里耶秦简的记载与《周礼》之间在史料上存在着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里耶秦简的记载更加制度化,更加细致,而《周礼》的记载则显得比较简略、分散,比较原始。这一研究,不但有利于对《周礼》史料的理解,而且对战国到秦汉社会制度的发展的探讨有重要意义。

北朝袒右肩陶俑初探                                                 宋丙玲(118)
【关键词】北朝; 袒右肩陶俑; 出现原因
【摘要】北朝时期,战事频繁,社会动荡不安,民族关系复杂,不同文化不断碰撞、交流和融合。在这种大环境下,北朝时期的文化艺术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面貌。袒右肩陶俑是北朝墓葬中使用的一类特殊陶俑,数量不多,但非常富有特色。本文试图在详细统计资料的基础上,初步探讨袒右肩陶俑的主要特征及其出现原因。

●古文字研究
西周金文形声字的形成及构形特点考察                                 师玉梅(128)
【关键词】西周金文; 形声字; 形成; 构形
【摘要】本文通过对西周金文形声字的全面考察,得出了西周金文形声字的主要形成方式有增加义符、增加声符、形声相益、变形声化四种;构形上具有声符、义符位置不定、形体不固定、数量不固定等特点,这些为认识早期形声字的面貌及理解后世形声字声符兼义现象提供了帮助。

●考古学理论与方法
中国文明起源的理论分析                                              尹红兵(135)
【关键词】中国文明起源; 理论分析; 文明的起源与文明的形成
【摘要】探讨中国文明起源应从中国历史出发,提出自己的理论模式。不能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历史。必须区分文明的起源与文明的正式形成,并从中国历史中提炼出中国起源的诸因素。

●译文园地
非损伤分析法测试黄冶唐三彩之特性     (日)降幡顺子  ■淳一郎  著  陈枫  译(142)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