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华夏考古2009年第2期

发布时间:2009-08-04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
 
 
目录
田野考古报告
河南新密市黄帝宫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密市黄帝文化历史研究会、新密市文物保护管理所   (3)
【摘要】黄帝宫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新密市东刘寨乡武定湖及其黄帝宫附近,仰韶晚期和龙山早期是该遗址的鼎盛时期。黄帝宫是传说中黄帝练兵讲武的地方。这里的仰韶文化遗址,或许就是黄帝氏族活动的重要聚落之一。
【关键词】黄帝宫;   新石器时代;   遗址;   调查
 
河南汝州市东沟瓷窑址发掘简报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12)
【摘要】2005年夏,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地方建设,对汝州市东沟窑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获得了重要的地层关系和精美青瓷、钧瓷器以及各类窑具等,对进一步研究东沟窑址的相关问题以及青瓷与钧瓷、钧瓷与汝瓷的关系等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汝州;   东沟;   窑址;   发掘
 
安徽濉溪县董楼宋墓发掘简报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濉溪县文物保护管理所   (34)
【摘要】为配合修建合徐高速公路,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1年对濉溪县马桥乡董楼行政村蒋店的古代墓葬进行了发掘,共清理宋代墓葬51座,多为单室墓,双室和多室墓仅占少数。墓葬平面形制可分为腰鼓形、船形、蝉形、圆形及“中”字形,出土器物较少,仅见铜镜、瓷碗、铜饰品等。这批墓的大致年代当在北宋晚期。
【关键词】濉溪县;   董楼村;   宋墓群;   2001年
 
●考古文物研究
贾湖遗址墓葬初步研究——试析贾湖的社会分工与分化     张震   (42)
【摘要】本文主要运用统计学的方法,从墓地布局、墓葬的形制、葬式、器类、葬品的数量等方面,比较、阐述贾湖遗址各期不同性别和年龄群体、各个团体之间以及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提出了对贾湖社会分工与分化的初步认识。
【关键词】贾湖遗址;   墓葬;   分工;   分化
 
试论中国史前方形城址的出现     何军锋   (63)
【摘要】中国史前方形城址的出现,最早发生在龙山时代的中原地区。优越的地理环境,版筑技术的成熟,审美观、世界观中独特的价值取向以及聚落发展中重视事先规划与总体布局的文化传统,为方形城址的产生准备了必要的先决条件。龙山时代中原地区社会发展中礼制建设的需要,是方形城址出现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中国;   方形城址;   出现
 
略论二里头文化的聚落特征     袁广阔   (71)
【摘要】本文将二里头文化的资料进行了梳理,总结出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分布规律,然后归纳二里头文化聚落分布的特征,即小聚落环绕大聚落分布。
【关键词】二里头文化;   聚落;   特征;   类型
 
豫南地区二里头时期遗存的相关问题试析      徐燕   (80)
【摘要】相对于河南西北部,豫南地区的二里头时期遗存发现较少,研究相对薄弱。本文以豫南地区已发掘的八处二里头时期遗存为研究对象,在与周邻地区同时期遗存作对比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豫南地区二里头时期遗存的分期、分区以及传播路线等问题。
【关键词】豫南;   二里头时期遗存;   分区;   传播路线
 
鹤壁刘庄遗址下七垣文化墓地出土人骨标本鉴定报告     魏东、张林虎、赵新平   (89)
【摘要】本文是刘庄遗址下七垣文化墓地出土人骨和鉴定报告。共对202例个体进行了鉴定。对死亡年龄的分析结果表明,该批古代居民的死亡高峰集中25 – 35岁和40 – 50岁两个年龄段。该墓地古代居民齿科疾病患病率低。
【关键词】刘庄遗址;   下七垣文化;   人骨;   病理
 
郑州小双桥遗址出土长方形穿孔石器的岩相特征    刘效彬、李素婷、杨忆、宋国定、王昌燧   (93)
【摘要】天然材料中,岩石以其独特的、相对优异的物理性质而成为早期人类生存繁衍的必然选择。岩石制成的石器不仅在“三代”及史前人类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在史前人类政治、军事和宗教活动中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作为考古学重要研究领域的石器研究却未能受到科技考古学家足够的重视。本文采用岩相技术,对郑州小双桥遗址出土的长方形穿孔石器和石镰等农具作了比较分析,其结果指出,两者的岩相基本相同,暗示其石料可能源自同一区域。
【关键词】长方形穿孔石器;   石质农具;   岩相分析
 
试论安阳殷墟孝民屯遗址半地穴式建筑群的性质及相关问题     何毓灵   (98)
【摘要】本文通过对安阳殷墟孝民屯遗址半地穴式建筑群整体特征的分析,对比殷墟遗址的房基建筑,指出,这种房屋建筑形式在殷墟已不是当时的主要建筑形式。半地穴式房基生活遗迹与遗物表现出与殷墟文化的不同,说明其房屋的主人与殷人有所不同。虽然这种建筑方式可能是殷商自身的传统,但在殷墟遗址内,大量聚集出现这种形式建筑群,结合分析出土陶器特征,认为其主人最大可能是来自于西北或西方的不同族群。
【关键词】殷墟;   半地穴式建筑;   族群交流
 
商文化墓葬二层台上放置动物腿骨现象与“奠竁”礼比较研究    谢肃   (109)
【摘要】商文化墓葬的二层台上有放置动物腿骨的现象。本文结合晚商墓葬制度的研究成果对其进行了考察。发现同一墓组或分族的墓葬二层台放置的动物腿骨的种类具有一致性,这或是血缘关系或族在商代社会生活中发挥较大作用的体现;二层台有动物腿骨的墓葬在其所在墓组的同时期墓葬中规模较大,二层台所置动物腿骨种类多少和墓葬的等级没有必然的关系。二层台放置动物腿骨的现象与文献记载的周代“奠竁”礼有相似的地方,但也有较大的差异。
【关键词】商文化墓葬;   二层台;   动物腿骨;   奠竁
 
从峡江地区楚文化遗存看东周时期巴楚关系的变化     赵炳清   (118)
【摘要】过去学术界认为楚文化西界止于巴东,巴楚交界于巫山。然近年来峡江地区所发掘出的楚文化遗存却显示楚人在战国中期已到达云阳、忠县等地,生动地再现了东周时期巴楚关系的变化。二者之间关系的变化,是由政治目的和经济利益决定的。
【关键词】峡江地区;   楚文化遗存;   东周时期;   巴;   楚
 
汉画像石《孔子见老子图》考述     李强   (125)
【摘要】汉画像石《孔子见老子图》屡屡发现于包括山东、江苏、河南、陕西和四川在内的黄河中下游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其为证实发生于春秋末期的“孔子问礼于老子”这一中国文化史上重要事件的确实存在,从历史文物方面提供了有力地证据。同时,《孔子见老子图》亦为研究儒道思想之关系的发展脉络,提供了相当丰富的历史信息。
【关键词】汉画像石;   孔子;   老子;   儒家思想;   道家思想
 
说河西的墼——以敦煌吐鲁番出土材料为中心     刘再聪   (130)
【摘要】本文以敦煌吐鲁番出土文献为中心,通过考察认为:墼不仅在西汉时期的河西地区被广泛使用,东汉时期墼仍有土坯之意,墼并不完全为砖的同义语。“墼”概念在魏晋以后并未消失。河西一带的墼也并非专门用来烧制成砖,其本身就是非常实用的建筑材料。
【关键词】墼;   汉简;   河西;   建筑
 
北宋金元墓葬壁饰所见“二十四孝”故事与高丽《孝行录》     董新林   (141)
【摘要】北宋金元时期,“二十四孝”故事是北方地区墓葬壁饰中重要题材之一。并且在题材方面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与后世流行的郭居敬《全相二十四孝诗选》内容有较大差异,但却与高丽《孝行录》记载完全吻合。这表明在中国南北地区,民间曾存在两套不尽相同的“二十四孝”故事系统。北宋金元时期,《孝行录》记载的“二十四孝”故事,应是中国北方地区最为流行的孝行故事版本。这为确认这一时期的墓葬壁饰题材等提供了重要依据。
【关键词】北宋金元时期;   墓葬壁饰;   “二十四孝”故事;   高丽《孝行录》
 
 
 
 
 
(责任编辑:孙丹)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华夏考古》

华夏考古2009年第2期

发布时间:2009-08-04

 
 
目录
田野考古报告
河南新密市黄帝宫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密市黄帝文化历史研究会、新密市文物保护管理所   (3)
【摘要】黄帝宫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新密市东刘寨乡武定湖及其黄帝宫附近,仰韶晚期和龙山早期是该遗址的鼎盛时期。黄帝宫是传说中黄帝练兵讲武的地方。这里的仰韶文化遗址,或许就是黄帝氏族活动的重要聚落之一。
【关键词】黄帝宫;   新石器时代;   遗址;   调查
 
河南汝州市东沟瓷窑址发掘简报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12)
【摘要】2005年夏,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地方建设,对汝州市东沟窑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获得了重要的地层关系和精美青瓷、钧瓷器以及各类窑具等,对进一步研究东沟窑址的相关问题以及青瓷与钧瓷、钧瓷与汝瓷的关系等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汝州;   东沟;   窑址;   发掘
 
安徽濉溪县董楼宋墓发掘简报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濉溪县文物保护管理所   (34)
【摘要】为配合修建合徐高速公路,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1年对濉溪县马桥乡董楼行政村蒋店的古代墓葬进行了发掘,共清理宋代墓葬51座,多为单室墓,双室和多室墓仅占少数。墓葬平面形制可分为腰鼓形、船形、蝉形、圆形及“中”字形,出土器物较少,仅见铜镜、瓷碗、铜饰品等。这批墓的大致年代当在北宋晚期。
【关键词】濉溪县;   董楼村;   宋墓群;   2001年
 
●考古文物研究
贾湖遗址墓葬初步研究——试析贾湖的社会分工与分化     张震   (42)
【摘要】本文主要运用统计学的方法,从墓地布局、墓葬的形制、葬式、器类、葬品的数量等方面,比较、阐述贾湖遗址各期不同性别和年龄群体、各个团体之间以及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提出了对贾湖社会分工与分化的初步认识。
【关键词】贾湖遗址;   墓葬;   分工;   分化
 
试论中国史前方形城址的出现     何军锋   (63)
【摘要】中国史前方形城址的出现,最早发生在龙山时代的中原地区。优越的地理环境,版筑技术的成熟,审美观、世界观中独特的价值取向以及聚落发展中重视事先规划与总体布局的文化传统,为方形城址的产生准备了必要的先决条件。龙山时代中原地区社会发展中礼制建设的需要,是方形城址出现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中国;   方形城址;   出现
 
略论二里头文化的聚落特征     袁广阔   (71)
【摘要】本文将二里头文化的资料进行了梳理,总结出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分布规律,然后归纳二里头文化聚落分布的特征,即小聚落环绕大聚落分布。
【关键词】二里头文化;   聚落;   特征;   类型
 
豫南地区二里头时期遗存的相关问题试析      徐燕   (80)
【摘要】相对于河南西北部,豫南地区的二里头时期遗存发现较少,研究相对薄弱。本文以豫南地区已发掘的八处二里头时期遗存为研究对象,在与周邻地区同时期遗存作对比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豫南地区二里头时期遗存的分期、分区以及传播路线等问题。
【关键词】豫南;   二里头时期遗存;   分区;   传播路线
 
鹤壁刘庄遗址下七垣文化墓地出土人骨标本鉴定报告     魏东、张林虎、赵新平   (89)
【摘要】本文是刘庄遗址下七垣文化墓地出土人骨和鉴定报告。共对202例个体进行了鉴定。对死亡年龄的分析结果表明,该批古代居民的死亡高峰集中25 – 35岁和40 – 50岁两个年龄段。该墓地古代居民齿科疾病患病率低。
【关键词】刘庄遗址;   下七垣文化;   人骨;   病理
 
郑州小双桥遗址出土长方形穿孔石器的岩相特征    刘效彬、李素婷、杨忆、宋国定、王昌燧   (93)
【摘要】天然材料中,岩石以其独特的、相对优异的物理性质而成为早期人类生存繁衍的必然选择。岩石制成的石器不仅在“三代”及史前人类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在史前人类政治、军事和宗教活动中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作为考古学重要研究领域的石器研究却未能受到科技考古学家足够的重视。本文采用岩相技术,对郑州小双桥遗址出土的长方形穿孔石器和石镰等农具作了比较分析,其结果指出,两者的岩相基本相同,暗示其石料可能源自同一区域。
【关键词】长方形穿孔石器;   石质农具;   岩相分析
 
试论安阳殷墟孝民屯遗址半地穴式建筑群的性质及相关问题     何毓灵   (98)
【摘要】本文通过对安阳殷墟孝民屯遗址半地穴式建筑群整体特征的分析,对比殷墟遗址的房基建筑,指出,这种房屋建筑形式在殷墟已不是当时的主要建筑形式。半地穴式房基生活遗迹与遗物表现出与殷墟文化的不同,说明其房屋的主人与殷人有所不同。虽然这种建筑方式可能是殷商自身的传统,但在殷墟遗址内,大量聚集出现这种形式建筑群,结合分析出土陶器特征,认为其主人最大可能是来自于西北或西方的不同族群。
【关键词】殷墟;   半地穴式建筑;   族群交流
 
商文化墓葬二层台上放置动物腿骨现象与“奠竁”礼比较研究    谢肃   (109)
【摘要】商文化墓葬的二层台上有放置动物腿骨的现象。本文结合晚商墓葬制度的研究成果对其进行了考察。发现同一墓组或分族的墓葬二层台放置的动物腿骨的种类具有一致性,这或是血缘关系或族在商代社会生活中发挥较大作用的体现;二层台有动物腿骨的墓葬在其所在墓组的同时期墓葬中规模较大,二层台所置动物腿骨种类多少和墓葬的等级没有必然的关系。二层台放置动物腿骨的现象与文献记载的周代“奠竁”礼有相似的地方,但也有较大的差异。
【关键词】商文化墓葬;   二层台;   动物腿骨;   奠竁
 
从峡江地区楚文化遗存看东周时期巴楚关系的变化     赵炳清   (118)
【摘要】过去学术界认为楚文化西界止于巴东,巴楚交界于巫山。然近年来峡江地区所发掘出的楚文化遗存却显示楚人在战国中期已到达云阳、忠县等地,生动地再现了东周时期巴楚关系的变化。二者之间关系的变化,是由政治目的和经济利益决定的。
【关键词】峡江地区;   楚文化遗存;   东周时期;   巴;   楚
 
汉画像石《孔子见老子图》考述     李强   (125)
【摘要】汉画像石《孔子见老子图》屡屡发现于包括山东、江苏、河南、陕西和四川在内的黄河中下游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其为证实发生于春秋末期的“孔子问礼于老子”这一中国文化史上重要事件的确实存在,从历史文物方面提供了有力地证据。同时,《孔子见老子图》亦为研究儒道思想之关系的发展脉络,提供了相当丰富的历史信息。
【关键词】汉画像石;   孔子;   老子;   儒家思想;   道家思想
 
说河西的墼——以敦煌吐鲁番出土材料为中心     刘再聪   (130)
【摘要】本文以敦煌吐鲁番出土文献为中心,通过考察认为:墼不仅在西汉时期的河西地区被广泛使用,东汉时期墼仍有土坯之意,墼并不完全为砖的同义语。“墼”概念在魏晋以后并未消失。河西一带的墼也并非专门用来烧制成砖,其本身就是非常实用的建筑材料。
【关键词】墼;   汉简;   河西;   建筑
 
北宋金元墓葬壁饰所见“二十四孝”故事与高丽《孝行录》     董新林   (141)
【摘要】北宋金元时期,“二十四孝”故事是北方地区墓葬壁饰中重要题材之一。并且在题材方面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与后世流行的郭居敬《全相二十四孝诗选》内容有较大差异,但却与高丽《孝行录》记载完全吻合。这表明在中国南北地区,民间曾存在两套不尽相同的“二十四孝”故事系统。北宋金元时期,《孝行录》记载的“二十四孝”故事,应是中国北方地区最为流行的孝行故事版本。这为确认这一时期的墓葬壁饰题材等提供了重要依据。
【关键词】北宋金元时期;   墓葬壁饰;   “二十四孝”故事;   高丽《孝行录》
 
 
 
 
 
(责任编辑:孙丹)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