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华夏考古2010年第2期

发布时间:2010-09-04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
 
 
目录
 
●田野考古报告
内蒙古南宝力皋吐鲜卑墓地发掘简报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通辽民族博物馆(3)
【内容提要】:2006年,内蒙古通辽市在国道304线改扩建工程配套专线施工时,在南宝力皋吐村发现一处鲜卑墓地。2007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墓地进行了抢救发掘。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清理同时期鲜卑墓地34座。出土少量陶器。根据发掘情况分析,认为该墓地经过迁葬。
【关键词】:通辽市;国道304线改扩建;鲜卑墓地;迁葬
 
山西绛县柳庄夏商遗址发掘报告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国家博物馆考古部、运城市文物局    (12)
【内容提要】:2003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国家博物馆考古部等单位在运城盆地开展“晋西南聚落形态的变迁与中国文明起源”课题研究,重点对涑水河与青龙河流域进行拉网式调查,并对柳庄遗址进行试掘。柳庄遗址中的遗存属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相当于东下冯遗存的第IV期;柳庄遗址的商文化遗存可归入二里岗文化东下冯类型,属商早期遗存。该遗址的发掘为晋南地区尤其是运城盆地夏商文化遗存的研究提供了一批新材料,加深了对东下冯类型文化遗存的认识与研究。
【关键词】:绛县;柳庄;夏商遗址;东下冯
 
河南辉县市古共城南城墙发掘简报    新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辉县市文物局   (24)
【内容提要】:1994年,新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对辉县市古共城南城墙进行发掘,发现战国时期夯土城墙、坑道、宋金时期墓葬等,出土了筒瓦、板瓦、铜镞、铁■、陶罐、陶豆等战国时期遗物,解决了城墙的始筑年代、废弃年代、建筑方法等问题。
【关键词】:辉县市;古共城;南城墙;夯土;筑城
 
河南新郑市文化路汉墓发掘简报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30)
【内容提要】:2004年,为配合新郑市天然气管道施工工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抢救性发掘了位于市区文化路中段的2座汉墓。其中M2保存为完好,并出土了19件铜器和陶器,其年代应为东汉早期。这2座墓葬的发现,为我们研究新郑市的汉墓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关键词】:新郑市;文化路;汉墓;发掘简报
 
河南新乡市凤泉区王门唐墓发掘简报    新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35)
【内容提要】:2004年春,新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新乡市凤泉区王门发掘唐代土洞墓24座,墓葬形制不同,而且分双人葬和单人葬,同时还出土了陶器、瓷器、铜器以及铁器等随葬品。
【关键词】:新乡市;王门;唐墓;简报
 
河南新乡市仿木结构砖室墓发掘简报    新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44)
【内容提要】:2006——2007年,新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市区内5座砖室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这5座古代墓葬均为仿木结构墓,在墓室的四壁采用雕刻、拼砌等手法装饰出桌椅、箱柜、衣架、灯■、门窗等内容。5座墓葬中分别出土了石墓志、瓷碗、瓷罐、铜镯以及铜钱等遗物。根据墓志以及其他信息,发掘者将它们的年代定为晚唐,或至五代。
【关键词】:新乡;仿木结构砖室墓;晚唐;五代
 
●考古文物研究
江陵雨台山墓地埋葬规律探讨          余 静、滕铭予     (56)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 长春市;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市)
【内容提要】:本文利用计算机考古年代序列分析系统的结果和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墓葬的随葬器物、墓地分区、墓区分群和墓葬的排列规律,尝试考察楚中小型墓葬的埋葬规律,发现使用雨台山墓地的人在生前的关系可以相应的划分为几个层次,墓葬排列很可能是按亲属关系的不同分别进行埋葬。
【关键词】:墓地;墓区;墓群;空地
 
马王堆一号汉墓遣册“级绪巾”补说        范常喜       (69)
(中山大学国际汉语学院,广东 广州市)
【内容提要】:马王堆一号汉墓遣册中的“纹绪巾”,当释作“级(■)绪巾”,可能是一种用来覆盖在裾上用紵做成的蔽膝。
【关键词】:马王堆;遣册;“级绪巾
 
南方地区吴晋墓葬出土木方研究       白 彬       (72)
(四川大学考古学系,四川 成都市)
【内容提要】:本文从共存关系、疏文内容以及与道书文献进行比对三个方面,推定南方地区吴晋墓葬出土部分木方(衣物疏)仍道教性质的遗存,有的疏主本身就是道教信众。道教埋葬使用器物清单源于汉代民间葬俗,吴晋时期道教葬仪和世俗丧仪都在使用这一特殊明器,流行地域仅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东晋中叶前后衣物疏从南方地区传入新疆,后被佛教徒所借用,出现佛、道杂糅的现象。
【关键词】:南方地区;吴晋;墓葬;木方;道教
 
栖霞山石窟南朝佛衣类型         陈悦新        (82)
(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北京市)
【内容提要】:栖霞山石窟南朝洞窟约始凿于5世纪末期。南齐时期流行露胸通肩式佛衣,出现上衣搭肘式佛衣;齐梁之际延续露胸通肩式佛衣,出现通肩式和中衣搭肘式佛衣;萧梁时期以中衣搭肘式佛衣为主。栖霞山露胸通肩式和通肩式佛衣可能与东吴至西晋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随葬品上贴饰的佛像服饰有关,上衣搭肘式佛衣的源头可寻向前后秦时期的长安地区。大约自北魏迁都洛阳至北朝灭亡这段较长时期中,栖霞山南朝佛衣类型流行于北朝域内,其中,露胸通肩式佛衣主要流行于青徐地区,中衣搭肘式、上衣搭肘式、通肩式佛衣主要流行于晋冀地区,露胸通肩式和通肩式佛衣主要流行于甘宁地区。
【关键词】:栖霞山石窟;南朝;佛衣类型
 
四川成都出土南朝石刻造像存疑——兼谈平杨府君阙龛像        王 玉     (92)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重庆市)
【内容提要】: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 万佛寺、商业街、西安路三个地点先后出土数十件有年代题记的南朝石刻造像,这些出土材料立即成为佛教造像研究的标尺。可是,经过笔者追根溯源的分析,成都出土的所谓南朝石刻造像实际上是宋代仿家的作品,从地层关系、造像组合、造像服饰、造像执物、佛座装饰、博山炉、幢、背景的芭焦树形、题记用语等方方面面都可以发现它们的晚期特征。
【关键词】:成都;南朝造像;晚期特征;宋代
 
墓志所见唐代比丘尼与家人关系         刘琴丽       (108)
(湘潭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湖南  湘潭市)
【内容提要】:唐代部分比丘尼并非像佛教教义宣传的那样真正出家,而是与其家人保持密切的联系,表现在:积极参与家庭事务,参加家庭成员的丧葬事宜,为家庭成员的亡灵造像祈福,死后回归本家坟茔等;家庭成员也同样参加比丘尼的丧事、为其修建灰身塔并撰写从儒家伦理,是唐代佛教在中国本土化的表现之一。
【关键词】:唐代;比丘尼;家人;墓志;关系
 
唐宋墓葬中的观风鸟研究          耿 超        (112)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天津市)
【内容提要】:唐宋时期随着佛教思想对丧葬习俗的影响,风水堪舆术流行,墓葬中随葬神熬类明器也成为当时的特色。观风鸟是众多神熬明器中的一种。本文搜集了隋唐到两宋墓葬中出土的观风鸟,并采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对观风鸟进行了型式的划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其流行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并分析了出土观风鸟墓的墓主身份,再现了唐宋时期的丧葬制度和明器制度。
【关键词】:观风鸟;墓葬;明器、俑
 
长沙窑与磁州窑釉下彩绘装饰的异同         刘 伟       (120)
(故宫博物院  北京市)
【内容提要】:在中国陶瓷史上,唐代长沙窑与宋代磁州窑的釉下彩绘,均为其发展开创过新纪元时代。但是由于处在不同历史时期,这两座著名瓷窑,在装饰题材及装饰技法上,也表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本文试图通过这种不同特征的对比研究,揭示出社会风尚对陶瓷装饰的影响所在。
【关键词】:长沙窑;磁州窑;釉下彩绘;褐绿彩;白底黑花
 
●古文字研究
五年师■簋蠡测        李 凯       (127)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北京市)
【内容提要】:陕西长安县张家坡出土的五年师 簋所记载的战争,应与《竹书纪年》的“烹齐哀公于鼎”一事无关,从西周晚期局势看很可能是周和淮夷在齐国的战争。
【关键词】:五年师■簋;周夷王;齐国
 
西周金文中与俘获相关的几个问题         商艳涛      (130)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北京市;华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  广东  广州市)
【内容提要】:西周金文中的俘获物分为人员和物资两大类,其分布存在一定的地域性;金文中的俘获物在排列上一般按先人后物的顺序;器主在作战中职位的高低与俘获物的种类、数量的多少有一定关系,器主职位越高,俘获物也就相应越多;没有俘获记载的铭文与器主身份、金文记述重点所在、记功方式等有关;俘获的人员多转化为奴隶,金、贝等多用于赏赐臣下。从俘获物来看,当时战争目的主要就是为了争夺人口和资源。
【关键词】:西周;金文;战争;俘获
 
●     考古学理论与方法
关于中国骨器研究的几个问题        马萧林       (138)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河南  郑州市)
【内容提要】:骨器是人类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在金属技术出现之后的相当长时间里,骨制装饰品、工具和器具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仍扮演重要角色。本文对中国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骨器研究概况、骨骼特征、骨器生产特征,以及制骨作坊的概念和分类、分析方法和存疑问题等进行了扼要讨论。
【关键词】:骨器研究;制骨作坊;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
 
“限制理论”与中国古代文明诞生       吴文祥       (143)
(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北京市)
【内容提要】:古代文明或国家的诞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一个转折点。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利用人类学家R.L.Carmeiro提出的文明产生“限制理论”来探讨以夏朝建立为标志的中国古代文明产生的过程和原因,以及中国文明形成个案对丰富这一重要理论的可能贡献。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明;夏朝;限制理论;形成动因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华夏考古》

华夏考古2010年第2期

发布时间:2010-09-04

 
 
目录
 
●田野考古报告
内蒙古南宝力皋吐鲜卑墓地发掘简报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通辽民族博物馆(3)
【内容提要】:2006年,内蒙古通辽市在国道304线改扩建工程配套专线施工时,在南宝力皋吐村发现一处鲜卑墓地。2007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墓地进行了抢救发掘。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清理同时期鲜卑墓地34座。出土少量陶器。根据发掘情况分析,认为该墓地经过迁葬。
【关键词】:通辽市;国道304线改扩建;鲜卑墓地;迁葬
 
山西绛县柳庄夏商遗址发掘报告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国家博物馆考古部、运城市文物局    (12)
【内容提要】:2003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国家博物馆考古部等单位在运城盆地开展“晋西南聚落形态的变迁与中国文明起源”课题研究,重点对涑水河与青龙河流域进行拉网式调查,并对柳庄遗址进行试掘。柳庄遗址中的遗存属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相当于东下冯遗存的第IV期;柳庄遗址的商文化遗存可归入二里岗文化东下冯类型,属商早期遗存。该遗址的发掘为晋南地区尤其是运城盆地夏商文化遗存的研究提供了一批新材料,加深了对东下冯类型文化遗存的认识与研究。
【关键词】:绛县;柳庄;夏商遗址;东下冯
 
河南辉县市古共城南城墙发掘简报    新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辉县市文物局   (24)
【内容提要】:1994年,新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对辉县市古共城南城墙进行发掘,发现战国时期夯土城墙、坑道、宋金时期墓葬等,出土了筒瓦、板瓦、铜镞、铁■、陶罐、陶豆等战国时期遗物,解决了城墙的始筑年代、废弃年代、建筑方法等问题。
【关键词】:辉县市;古共城;南城墙;夯土;筑城
 
河南新郑市文化路汉墓发掘简报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30)
【内容提要】:2004年,为配合新郑市天然气管道施工工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抢救性发掘了位于市区文化路中段的2座汉墓。其中M2保存为完好,并出土了19件铜器和陶器,其年代应为东汉早期。这2座墓葬的发现,为我们研究新郑市的汉墓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关键词】:新郑市;文化路;汉墓;发掘简报
 
河南新乡市凤泉区王门唐墓发掘简报    新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35)
【内容提要】:2004年春,新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新乡市凤泉区王门发掘唐代土洞墓24座,墓葬形制不同,而且分双人葬和单人葬,同时还出土了陶器、瓷器、铜器以及铁器等随葬品。
【关键词】:新乡市;王门;唐墓;简报
 
河南新乡市仿木结构砖室墓发掘简报    新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44)
【内容提要】:2006——2007年,新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市区内5座砖室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这5座古代墓葬均为仿木结构墓,在墓室的四壁采用雕刻、拼砌等手法装饰出桌椅、箱柜、衣架、灯■、门窗等内容。5座墓葬中分别出土了石墓志、瓷碗、瓷罐、铜镯以及铜钱等遗物。根据墓志以及其他信息,发掘者将它们的年代定为晚唐,或至五代。
【关键词】:新乡;仿木结构砖室墓;晚唐;五代
 
●考古文物研究
江陵雨台山墓地埋葬规律探讨          余 静、滕铭予     (56)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 长春市;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市)
【内容提要】:本文利用计算机考古年代序列分析系统的结果和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墓葬的随葬器物、墓地分区、墓区分群和墓葬的排列规律,尝试考察楚中小型墓葬的埋葬规律,发现使用雨台山墓地的人在生前的关系可以相应的划分为几个层次,墓葬排列很可能是按亲属关系的不同分别进行埋葬。
【关键词】:墓地;墓区;墓群;空地
 
马王堆一号汉墓遣册“级绪巾”补说        范常喜       (69)
(中山大学国际汉语学院,广东 广州市)
【内容提要】:马王堆一号汉墓遣册中的“纹绪巾”,当释作“级(■)绪巾”,可能是一种用来覆盖在裾上用紵做成的蔽膝。
【关键词】:马王堆;遣册;“级绪巾
 
南方地区吴晋墓葬出土木方研究       白 彬       (72)
(四川大学考古学系,四川 成都市)
【内容提要】:本文从共存关系、疏文内容以及与道书文献进行比对三个方面,推定南方地区吴晋墓葬出土部分木方(衣物疏)仍道教性质的遗存,有的疏主本身就是道教信众。道教埋葬使用器物清单源于汉代民间葬俗,吴晋时期道教葬仪和世俗丧仪都在使用这一特殊明器,流行地域仅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东晋中叶前后衣物疏从南方地区传入新疆,后被佛教徒所借用,出现佛、道杂糅的现象。
【关键词】:南方地区;吴晋;墓葬;木方;道教
 
栖霞山石窟南朝佛衣类型         陈悦新        (82)
(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北京市)
【内容提要】:栖霞山石窟南朝洞窟约始凿于5世纪末期。南齐时期流行露胸通肩式佛衣,出现上衣搭肘式佛衣;齐梁之际延续露胸通肩式佛衣,出现通肩式和中衣搭肘式佛衣;萧梁时期以中衣搭肘式佛衣为主。栖霞山露胸通肩式和通肩式佛衣可能与东吴至西晋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随葬品上贴饰的佛像服饰有关,上衣搭肘式佛衣的源头可寻向前后秦时期的长安地区。大约自北魏迁都洛阳至北朝灭亡这段较长时期中,栖霞山南朝佛衣类型流行于北朝域内,其中,露胸通肩式佛衣主要流行于青徐地区,中衣搭肘式、上衣搭肘式、通肩式佛衣主要流行于晋冀地区,露胸通肩式和通肩式佛衣主要流行于甘宁地区。
【关键词】:栖霞山石窟;南朝;佛衣类型
 
四川成都出土南朝石刻造像存疑——兼谈平杨府君阙龛像        王 玉     (92)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重庆市)
【内容提要】: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 万佛寺、商业街、西安路三个地点先后出土数十件有年代题记的南朝石刻造像,这些出土材料立即成为佛教造像研究的标尺。可是,经过笔者追根溯源的分析,成都出土的所谓南朝石刻造像实际上是宋代仿家的作品,从地层关系、造像组合、造像服饰、造像执物、佛座装饰、博山炉、幢、背景的芭焦树形、题记用语等方方面面都可以发现它们的晚期特征。
【关键词】:成都;南朝造像;晚期特征;宋代
 
墓志所见唐代比丘尼与家人关系         刘琴丽       (108)
(湘潭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湖南  湘潭市)
【内容提要】:唐代部分比丘尼并非像佛教教义宣传的那样真正出家,而是与其家人保持密切的联系,表现在:积极参与家庭事务,参加家庭成员的丧葬事宜,为家庭成员的亡灵造像祈福,死后回归本家坟茔等;家庭成员也同样参加比丘尼的丧事、为其修建灰身塔并撰写从儒家伦理,是唐代佛教在中国本土化的表现之一。
【关键词】:唐代;比丘尼;家人;墓志;关系
 
唐宋墓葬中的观风鸟研究          耿 超        (112)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天津市)
【内容提要】:唐宋时期随着佛教思想对丧葬习俗的影响,风水堪舆术流行,墓葬中随葬神熬类明器也成为当时的特色。观风鸟是众多神熬明器中的一种。本文搜集了隋唐到两宋墓葬中出土的观风鸟,并采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对观风鸟进行了型式的划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其流行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并分析了出土观风鸟墓的墓主身份,再现了唐宋时期的丧葬制度和明器制度。
【关键词】:观风鸟;墓葬;明器、俑
 
长沙窑与磁州窑釉下彩绘装饰的异同         刘 伟       (120)
(故宫博物院  北京市)
【内容提要】:在中国陶瓷史上,唐代长沙窑与宋代磁州窑的釉下彩绘,均为其发展开创过新纪元时代。但是由于处在不同历史时期,这两座著名瓷窑,在装饰题材及装饰技法上,也表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本文试图通过这种不同特征的对比研究,揭示出社会风尚对陶瓷装饰的影响所在。
【关键词】:长沙窑;磁州窑;釉下彩绘;褐绿彩;白底黑花
 
●古文字研究
五年师■簋蠡测        李 凯       (127)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北京市)
【内容提要】:陕西长安县张家坡出土的五年师 簋所记载的战争,应与《竹书纪年》的“烹齐哀公于鼎”一事无关,从西周晚期局势看很可能是周和淮夷在齐国的战争。
【关键词】:五年师■簋;周夷王;齐国
 
西周金文中与俘获相关的几个问题         商艳涛      (130)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北京市;华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  广东  广州市)
【内容提要】:西周金文中的俘获物分为人员和物资两大类,其分布存在一定的地域性;金文中的俘获物在排列上一般按先人后物的顺序;器主在作战中职位的高低与俘获物的种类、数量的多少有一定关系,器主职位越高,俘获物也就相应越多;没有俘获记载的铭文与器主身份、金文记述重点所在、记功方式等有关;俘获的人员多转化为奴隶,金、贝等多用于赏赐臣下。从俘获物来看,当时战争目的主要就是为了争夺人口和资源。
【关键词】:西周;金文;战争;俘获
 
●     考古学理论与方法
关于中国骨器研究的几个问题        马萧林       (138)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河南  郑州市)
【内容提要】:骨器是人类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在金属技术出现之后的相当长时间里,骨制装饰品、工具和器具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仍扮演重要角色。本文对中国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骨器研究概况、骨骼特征、骨器生产特征,以及制骨作坊的概念和分类、分析方法和存疑问题等进行了扼要讨论。
【关键词】:骨器研究;制骨作坊;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
 
“限制理论”与中国古代文明诞生       吴文祥       (143)
(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北京市)
【内容提要】:古代文明或国家的诞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一个转折点。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利用人类学家R.L.Carmeiro提出的文明产生“限制理论”来探讨以夏朝建立为标志的中国古代文明产生的过程和原因,以及中国文明形成个案对丰富这一重要理论的可能贡献。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明;夏朝;限制理论;形成动因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