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江汉考古2008年第2期

发布时间:2008-07-16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

忆江汉地区考古工作的开拓者张云鹏先生                                王劲   (3)

●大遗址保护
湖北京山屈家岭遗址群2007年调查报告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京山县博物馆   (10)
【摘要】本次调查在屈家岭遗址周边新发现8个新石器时代遗址和石器采集点,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大型遗址群,其分布范围远远超过以往的认识,其中屈家岭遗址是在遗址群中具有和心地位。调查还发现包括屈家岭遗址、钟家岭遗址、冢子坝遗址的大环壕系统,另外还可能存在仅限于屈家岭遗址南部的小环壕系统,这是继三次发掘后对屈家岭遗址群聚落结构与聚落形态演变的突破性认识。
【关键词】屈家岭遗址;  聚落群;  环壕;  调查

●考古发现
湖北荆门市后港城河城址调查报告                      荆门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27)
【摘要】荆门后港城河城址位于江汉平原西北部,地处平原向荆山余脉过渡的丘陵岗地地带,是长江中游地区发现的又一处新石器时代的古城址,也是汉水流域荆门境内继马家垸城址后发现的第二座新石器时代古城址。该城址的发现不仅丰富了长江中游早期古城址的内容,同时对研究长江中游地区这些早期城址之间的关系、探讨长江中游史前聚落考古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关键词】后港;  城河;  城址;  屈家岭文化;  石家河文化

湖北宜城市周代文化遗址调查简报(之二)  
武汉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宜城市博物馆   (35)
【摘要】2007年10月,武汉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与宜城市博物馆在宜城市境内进行第二次田野考古调查,重点踏勘了江汉与蛮河之间的周代文化遗址,探讨它们在楚文化发展、演变中的地位,考察楚文化中心区与其他地区的相互关系。本次调查进一步明确了有关遗址的文化内涵和大致年代,加深了我们对这一地区周代文化遗址群的总体认识。
【关键词】宜城市;  周代遗址;  文化内涵

湖南省汨罗市高泉山人民路东周墓发掘简报                 汨罗市文物管理所   (43)
【摘要】2007年2月上旬,湖南省汨罗市文物管理所在配合基建工程中,发掘了一座东周时期墓葬(M1)。从墓葬形制、随葬器物分析,该墓属楚墓。
【关键词】汨罗市;  东周墓;  楚墓

重庆巫山县神女路秦汉墓葬发掘简报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巫山县文物管理所   (46)
【摘要】神女路墓地位于重庆市巫山县巫峡镇高塘村,现为巫山县新城区,西北部为大巴山脉,东南面距长江1.5公里,是一处时代为秦、两汉时期的中小型墓地。为配合三峡工程和迁建的巫山新城区建设,2000年9月,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巫山县文物管理所,在此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清理发掘墓葬15座,主要为竖穴土坑墓,竖穴砖室墓和土洞砖室墓三种形制。根据墓葬形制及随葬器物组合,这批墓葬可分为三期六段,是研究峡江地区秦、两汉时期丧葬制度及习俗等重要的考古资料。
【关键词】巫山;  神女路墓地;  秦、两汉时期

湖北荆州熊家冢墓地考古发掘简讯                               荆州博物馆   (66)

●楚文化研究
论楚文化对巴文化的影响                                            黄尚明   (68)
(湖北 武汉)
【摘要】楚、巴两国相邻,文化交流频繁,楚国逐渐占领了巴国今忠县以东的长江沿岸地盘,曾经设立巫郡和黔中郡,这些地区楚文化占绝对优势。由于楚人和巴人交错杂居,因此楚文化吸收了巴文化的釜、鼎及花边口沿装饰等因素,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楚文化峡区类型”。楚文化的辐射范围很广,渝东地区和嘉陵江流域巴人遗存中普遍存在着楚文化因素,包括楚式青铜器、铁器和陶器等器物,从楚文化因素的分布范围、各种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看,到战国中期,楚文化对巴文化的影响处于鼎盛时期,到战国晚期,秦灭巴、蜀,楚人逐渐推出峡江地区,楚文化的影响日趋减弱。楚文化的西渐,客观上促进了巴人的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加快了中华文明的一体化进程。
【关键词】楚文化;  巴文化;  楚文化峡区类型

新见楚器铭文中的“竞之定”及相关问题                              黄凤春   (74)
(湖北  武汉)
【摘要】2006年底,在澳门惊现了一批由中国内地盗出的楚式青铜器,《文物》2008年第1期、《江汉考古》2008年第1期均发表了有关这批青铜器及铭文的考证、考释文章。本文认为这批铜器极为重要,其上铭文和过去已见的“救秦戎”钟上铭文可互为印证,并通过对读认为铭文中的“竞之定”为人名,器物的年代应为战国早期晚段,所见楚王酓(熊)恘可能为战国早期的楚悼王酓(熊)疑。墓葬并非楚王墓,墓主所使用的应是上卿之葬制。
【关键词】竞(景)之定;  人名;  战国早期晚段;  楚悼王熊疑;  上卿葬制

孙叔敖故里封地考述——兼论《楚相孙叔敖碑》的真伪与文本时代       徐少华   (80)
(湖北  武汉)
【摘要】孙叔敖作为楚庄王时期的令尹,王室世族显贵,不可能是期思县内的平民百姓,《荀子》等称其为期思之人,当与其先辈的封地食邑在期思一带有关。孙叔敖后人受封之寝丘,在淮河以北的今安徽省临泉县一带,早期文献有明确的记载。唐宋以来,许多文献不辨南北朝时期固始县的沿革变化和治所迁移,将古寝丘定于后来的固始县(即今河南固始县)境内,不足为信。传世《楚相孙叔敖碑》,内容存在明显d饿矛盾和混淆,并非东汉时期的原作,应是南北朝后期至隋唐期间的续刻或拟托,不能作为古寝丘在
【关键词】

从新出文字材料论楚沈尹氏之族属源流                               田成方   (87)
(湖北  武汉)
【摘要】本文认为沈尹氏可能出自楚穆王,是楚王族析出的一支小宗室族;沈尹为楚官职,主管宗庙祭祀和贞卜;沈尹氏因其祖沈尹子桱官沈尹一职而得氏,始封时间约在前六世纪上半叶。
【关键词】沈尹氏;  沈尹;  族属;  源流

楚秦洞庭苍梧及源流演变                                     钟炜、晏昌贵   (92)
(广东  茂名; 湖北  武汉)
【摘要】从里耶简文出发,结合相关材料分析秦简牍所见洞庭、苍梧两郡,将创世文献所见楚洞庭、苍梧,汉苍梧郡与两秦郡相比较,另将楚秦黔中郡、秦汉长沙郡、汉武陵郡等一并考虑,以考察楚秦洞庭、苍梧之源流演变。认为最早楚洞庭应指山名或一较小水泽名,后泛指沅湘下游洞庭湖平原,亦指楚邑名,战国晚期因楚秦战争,楚国才在此设郡,其范围当与“洞庭五渚江南”(楚邑)及包山楚简所见楚县邑有关,含湘资沅澧下游通道:而秦洞庭郡含沅澧中下游(包括酉水流域),郡治应在临沅或索。楚苍梧腹地在九疑山区,而秦苍梧郡更重视五岭关口,二者范围、南界应有不同;汉苍梧郡仅设于五岭以南,与秦越(西瓯骆越)战争、秦朝平定南越后分设桂林等郡、楚秦移民及其后裔对岭南“封中”等地的开发、秦苍梧郡分划以及汉初南越国设苍梧王属地(或以桂林监守之)等过程、因素有关。
【关键词】里耶简牍;  洞庭;  苍梧;  秦郡;  源流;  演变;  战国秦汉

●科技考古
商前期青铜斝的制模工艺初步研究             何薇、董亚魏、万全文、王昌燧   (101)
(北京;  湖北鄂州; 湖北武汉)
【摘要】制模是青铜铸造工艺的第一道工序,也是关键工艺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文献记载的缺乏,考古实物资料的限制,严重影响了学界对陶模制作工艺的认识。近年来,我们通过对大量青铜实物的细致考察,发现大多青铜器上都有明确、整齐的范缝。为研究夏商之际的范铸技术,我们对商前期青铜斝进行了模拟制备,发现分型制模才是其制模工艺的主流,用此种工艺制模更加符合器物上的范铸特征。
【关键词】商代;  青铜斝;  制模技术;  分型制模

考古出土丝织品加固方法之探讨                                严静、王丽琴   (109)
(陕西 西安)
【摘要】由于本身的“弱质”及埋葬环境的影响,使得考古发掘的丝织品出土时强度很低、甚至腐烂糟朽。为了满足收藏、研究和陈列的需要,需要对丝织品进行必要的加固以增加其强度。目前常用的加固方法主要有三类: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本文通过对比分析、结合具体加固实例的介绍,阐述了几种加固方法的特点,揭示了国内丝织品加固的基本现状,该研究对延长考古出土丝织品的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丝织品;  加固;  出土

●简牍研究
读《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零札                                   田炜   (115)
(山东 济南)
【摘要】《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至五册出版以来,已经有大量相关的研究成果发表或出版,但在字词考释方面仍有不少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本文利用其他古文字材料与楚竹书进行对比,并通过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的对照,对《容成氏》中的“其德酋清”、《内豊》中的“奂”字以及《弟子问》中的“登年”等字词进行重新考释。
【关键词】《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  《容成氏》;  德猷;  《内豊》;  奂;  《弟子问》;  登年

读上博简(三)《中弓》札记四则                                    杨怀源   (118)
(四川  成都)
【摘要】文章利用语言学知识对上博简《中弓》的考释部分提出了三条商榷意见,并考释了一未释之处。
【关键词】简;  《中弓》;  考释

上博馆藏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陈斯鹏   (122)
(广州  广东)
【摘要】上博简《周易》30号对应今本“说”之字由“又”、“兑”二部件构成,因二者发生合笔而难识,字实为“敚”之异体。《曹沫之阵》16号简原释“繲”之字应分析为从“纟”到“角牛”,读“属”,训为“连属”,与“纪”为近义连文。《君子为礼》6号简原释“正”之字应释作“孑免”,读“俛”。《弟子问》简5原释“□”之字应释“□”,读为“略”,义为要约;“□”由“□”之省体“□”变形声化而成。
【关键词】上博楚简;  古文字;  合笔;  省体;  变形声化

●书评
秦、楚历史文化比较研究的杰作——拜读张正明先生遗著《秦与楚》     蔡靖泉   (129)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江汉考古》

江汉考古2008年第2期

发布时间:2008-07-16

忆江汉地区考古工作的开拓者张云鹏先生                                王劲   (3)

●大遗址保护
湖北京山屈家岭遗址群2007年调查报告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京山县博物馆   (10)
【摘要】本次调查在屈家岭遗址周边新发现8个新石器时代遗址和石器采集点,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大型遗址群,其分布范围远远超过以往的认识,其中屈家岭遗址是在遗址群中具有和心地位。调查还发现包括屈家岭遗址、钟家岭遗址、冢子坝遗址的大环壕系统,另外还可能存在仅限于屈家岭遗址南部的小环壕系统,这是继三次发掘后对屈家岭遗址群聚落结构与聚落形态演变的突破性认识。
【关键词】屈家岭遗址;  聚落群;  环壕;  调查

●考古发现
湖北荆门市后港城河城址调查报告                      荆门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27)
【摘要】荆门后港城河城址位于江汉平原西北部,地处平原向荆山余脉过渡的丘陵岗地地带,是长江中游地区发现的又一处新石器时代的古城址,也是汉水流域荆门境内继马家垸城址后发现的第二座新石器时代古城址。该城址的发现不仅丰富了长江中游早期古城址的内容,同时对研究长江中游地区这些早期城址之间的关系、探讨长江中游史前聚落考古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关键词】后港;  城河;  城址;  屈家岭文化;  石家河文化

湖北宜城市周代文化遗址调查简报(之二)  
武汉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宜城市博物馆   (35)
【摘要】2007年10月,武汉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与宜城市博物馆在宜城市境内进行第二次田野考古调查,重点踏勘了江汉与蛮河之间的周代文化遗址,探讨它们在楚文化发展、演变中的地位,考察楚文化中心区与其他地区的相互关系。本次调查进一步明确了有关遗址的文化内涵和大致年代,加深了我们对这一地区周代文化遗址群的总体认识。
【关键词】宜城市;  周代遗址;  文化内涵

湖南省汨罗市高泉山人民路东周墓发掘简报                 汨罗市文物管理所   (43)
【摘要】2007年2月上旬,湖南省汨罗市文物管理所在配合基建工程中,发掘了一座东周时期墓葬(M1)。从墓葬形制、随葬器物分析,该墓属楚墓。
【关键词】汨罗市;  东周墓;  楚墓

重庆巫山县神女路秦汉墓葬发掘简报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巫山县文物管理所   (46)
【摘要】神女路墓地位于重庆市巫山县巫峡镇高塘村,现为巫山县新城区,西北部为大巴山脉,东南面距长江1.5公里,是一处时代为秦、两汉时期的中小型墓地。为配合三峡工程和迁建的巫山新城区建设,2000年9月,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巫山县文物管理所,在此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清理发掘墓葬15座,主要为竖穴土坑墓,竖穴砖室墓和土洞砖室墓三种形制。根据墓葬形制及随葬器物组合,这批墓葬可分为三期六段,是研究峡江地区秦、两汉时期丧葬制度及习俗等重要的考古资料。
【关键词】巫山;  神女路墓地;  秦、两汉时期

湖北荆州熊家冢墓地考古发掘简讯                               荆州博物馆   (66)

●楚文化研究
论楚文化对巴文化的影响                                            黄尚明   (68)
(湖北 武汉)
【摘要】楚、巴两国相邻,文化交流频繁,楚国逐渐占领了巴国今忠县以东的长江沿岸地盘,曾经设立巫郡和黔中郡,这些地区楚文化占绝对优势。由于楚人和巴人交错杂居,因此楚文化吸收了巴文化的釜、鼎及花边口沿装饰等因素,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楚文化峡区类型”。楚文化的辐射范围很广,渝东地区和嘉陵江流域巴人遗存中普遍存在着楚文化因素,包括楚式青铜器、铁器和陶器等器物,从楚文化因素的分布范围、各种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看,到战国中期,楚文化对巴文化的影响处于鼎盛时期,到战国晚期,秦灭巴、蜀,楚人逐渐推出峡江地区,楚文化的影响日趋减弱。楚文化的西渐,客观上促进了巴人的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加快了中华文明的一体化进程。
【关键词】楚文化;  巴文化;  楚文化峡区类型

新见楚器铭文中的“竞之定”及相关问题                              黄凤春   (74)
(湖北  武汉)
【摘要】2006年底,在澳门惊现了一批由中国内地盗出的楚式青铜器,《文物》2008年第1期、《江汉考古》2008年第1期均发表了有关这批青铜器及铭文的考证、考释文章。本文认为这批铜器极为重要,其上铭文和过去已见的“救秦戎”钟上铭文可互为印证,并通过对读认为铭文中的“竞之定”为人名,器物的年代应为战国早期晚段,所见楚王酓(熊)恘可能为战国早期的楚悼王酓(熊)疑。墓葬并非楚王墓,墓主所使用的应是上卿之葬制。
【关键词】竞(景)之定;  人名;  战国早期晚段;  楚悼王熊疑;  上卿葬制

孙叔敖故里封地考述——兼论《楚相孙叔敖碑》的真伪与文本时代       徐少华   (80)
(湖北  武汉)
【摘要】孙叔敖作为楚庄王时期的令尹,王室世族显贵,不可能是期思县内的平民百姓,《荀子》等称其为期思之人,当与其先辈的封地食邑在期思一带有关。孙叔敖后人受封之寝丘,在淮河以北的今安徽省临泉县一带,早期文献有明确的记载。唐宋以来,许多文献不辨南北朝时期固始县的沿革变化和治所迁移,将古寝丘定于后来的固始县(即今河南固始县)境内,不足为信。传世《楚相孙叔敖碑》,内容存在明显d饿矛盾和混淆,并非东汉时期的原作,应是南北朝后期至隋唐期间的续刻或拟托,不能作为古寝丘在
【关键词】

从新出文字材料论楚沈尹氏之族属源流                               田成方   (87)
(湖北  武汉)
【摘要】本文认为沈尹氏可能出自楚穆王,是楚王族析出的一支小宗室族;沈尹为楚官职,主管宗庙祭祀和贞卜;沈尹氏因其祖沈尹子桱官沈尹一职而得氏,始封时间约在前六世纪上半叶。
【关键词】沈尹氏;  沈尹;  族属;  源流

楚秦洞庭苍梧及源流演变                                     钟炜、晏昌贵   (92)
(广东  茂名; 湖北  武汉)
【摘要】从里耶简文出发,结合相关材料分析秦简牍所见洞庭、苍梧两郡,将创世文献所见楚洞庭、苍梧,汉苍梧郡与两秦郡相比较,另将楚秦黔中郡、秦汉长沙郡、汉武陵郡等一并考虑,以考察楚秦洞庭、苍梧之源流演变。认为最早楚洞庭应指山名或一较小水泽名,后泛指沅湘下游洞庭湖平原,亦指楚邑名,战国晚期因楚秦战争,楚国才在此设郡,其范围当与“洞庭五渚江南”(楚邑)及包山楚简所见楚县邑有关,含湘资沅澧下游通道:而秦洞庭郡含沅澧中下游(包括酉水流域),郡治应在临沅或索。楚苍梧腹地在九疑山区,而秦苍梧郡更重视五岭关口,二者范围、南界应有不同;汉苍梧郡仅设于五岭以南,与秦越(西瓯骆越)战争、秦朝平定南越后分设桂林等郡、楚秦移民及其后裔对岭南“封中”等地的开发、秦苍梧郡分划以及汉初南越国设苍梧王属地(或以桂林监守之)等过程、因素有关。
【关键词】里耶简牍;  洞庭;  苍梧;  秦郡;  源流;  演变;  战国秦汉

●科技考古
商前期青铜斝的制模工艺初步研究             何薇、董亚魏、万全文、王昌燧   (101)
(北京;  湖北鄂州; 湖北武汉)
【摘要】制模是青铜铸造工艺的第一道工序,也是关键工艺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文献记载的缺乏,考古实物资料的限制,严重影响了学界对陶模制作工艺的认识。近年来,我们通过对大量青铜实物的细致考察,发现大多青铜器上都有明确、整齐的范缝。为研究夏商之际的范铸技术,我们对商前期青铜斝进行了模拟制备,发现分型制模才是其制模工艺的主流,用此种工艺制模更加符合器物上的范铸特征。
【关键词】商代;  青铜斝;  制模技术;  分型制模

考古出土丝织品加固方法之探讨                                严静、王丽琴   (109)
(陕西 西安)
【摘要】由于本身的“弱质”及埋葬环境的影响,使得考古发掘的丝织品出土时强度很低、甚至腐烂糟朽。为了满足收藏、研究和陈列的需要,需要对丝织品进行必要的加固以增加其强度。目前常用的加固方法主要有三类: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本文通过对比分析、结合具体加固实例的介绍,阐述了几种加固方法的特点,揭示了国内丝织品加固的基本现状,该研究对延长考古出土丝织品的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丝织品;  加固;  出土

●简牍研究
读《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零札                                   田炜   (115)
(山东 济南)
【摘要】《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至五册出版以来,已经有大量相关的研究成果发表或出版,但在字词考释方面仍有不少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本文利用其他古文字材料与楚竹书进行对比,并通过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的对照,对《容成氏》中的“其德酋清”、《内豊》中的“奂”字以及《弟子问》中的“登年”等字词进行重新考释。
【关键词】《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  《容成氏》;  德猷;  《内豊》;  奂;  《弟子问》;  登年

读上博简(三)《中弓》札记四则                                    杨怀源   (118)
(四川  成都)
【摘要】文章利用语言学知识对上博简《中弓》的考释部分提出了三条商榷意见,并考释了一未释之处。
【关键词】简;  《中弓》;  考释

上博馆藏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陈斯鹏   (122)
(广州  广东)
【摘要】上博简《周易》30号对应今本“说”之字由“又”、“兑”二部件构成,因二者发生合笔而难识,字实为“敚”之异体。《曹沫之阵》16号简原释“繲”之字应分析为从“纟”到“角牛”,读“属”,训为“连属”,与“纪”为近义连文。《君子为礼》6号简原释“正”之字应释作“孑免”,读“俛”。《弟子问》简5原释“□”之字应释“□”,读为“略”,义为要约;“□”由“□”之省体“□”变形声化而成。
【关键词】上博楚简;  古文字;  合笔;  省体;  变形声化

●书评
秦、楚历史文化比较研究的杰作——拜读张正明先生遗著《秦与楚》     蔡靖泉   (129)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