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07年第4期内容提要

发布时间:2007-07-02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

篇名:山西襄汾县陶寺中期城址大型建筑IIFJT1基址2004~2005年发掘简报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临汾市文物局
字数:
提要:夯土基址IIFJT1呈半圆形,朝向东南。整个建筑由环道和台基组成,环道面积1740平方米,台基面积约1000平方米。建筑年代为公元前2100~前2000年。台基大约有三层,第三层台基由生土台基芯和夯土挡土墙构成。在生土台基芯与夯土挡土墙之间,有一道弧形夯土柱缝系统朝向东北、东、东南。在弧形基础墙和第二层台基上共有12道槽缝,朝向塔儿山上的某个点。观测点遗迹在一个圆浅坑内,为三周夯土同心圆构成。IIFJT1基址的发掘,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以前从未见过的史前特殊建筑。
关键词:山西襄汾县    IIFJT1基址  陶寺文化中期

篇名:四川彭州市龙泉村战国遗址
作者: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彭州市博物馆
字数:
提要:2003年10~11月,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对彭州市太清乡龙泉村战国遗址进行发掘。龙泉村遗址是一处较为典型的战国遗址,出土遗物有陶平底罐、大口瓮、绳纹圜底釜、盆、三足釜形鼎、尖底盏、圈足豆、釜甑等,还有柳叶形铜剑。出土器物具有浓厚的巴蜀文化特征,与成都地区其他战国晚期墓葬出土遗物非常接近。通过发掘,我们更为清楚地了解和认识了成都战国时期的考古学文化面貌和性质,也为成都地区先秦考古学文化序列的建立提供了新的资料。
关键词:四川省  龙泉村遗址  战国晚期遗存  巴蜀文化


篇名:江苏徐州市凤凰山西汉墓的发掘
作者:徐州博物馆
字数:
内容提要:1998年12月至1999年12月,徐州博物馆对位于徐州市南郊凤凰山西北麓的5座汉墓进行发掘。M1为石坑竖穴洞室墓, M2~M4均为石坑竖穴墓。墓葬出土遗物有陶器、铜器、铁器、泥器、骨器和滑石器等。5座墓葬相距不远,下葬时代接近,应为同一家族墓地,其中M1墓主的地位最尊,可能为高级贵族或官吏。从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看,5座墓葬的时代均为西汉早期。徐州凤凰山5座西汉墓的发掘,为研究西汉早期徐州地区的葬制、葬俗及物质文化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关键词:徐州  凤凰山  西汉墓  家族墓地

篇名:河南孟津县大杨树村唐墓
作者:洛阳市文物工作队
字数:
提要:1960年夏,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第二队为配合洛阳中州大渠水利工程,在中州大渠中段孟津县大杨树村发掘一座唐墓。该墓为单室土洞墓,出土遗物有陶俑、动物模型、生活用具及瓷器等。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遗物特征,这座墓葬应为盛唐时期墓葬。该墓葬的发掘,为研究洛阳地区唐代习俗及雕塑艺术等提供了新的资料。
关键词: 河南孟津县  大杨树村遗址  陶俑  唐代

篇名:三谈民族考古学
作者:汪宁生
字数:
提要:继《谈民族考古学》和《再谈民族考古学》之后,进一步阐述了民族考古学的价值和意义,反驳了认为民族考古学“缺乏自身研究对象”而无存在必要的说法。民族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应分“类比-假设-验证”等三个步骤,验证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对中国民族考古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民族考古学  类比  假设  验证 


篇名:黄河中下游地区史前人口年龄构成研究
作者:王建华
字数:
内容摘要:年龄是人口的一个基本的自然属性。人口的年龄构成不仅反映人口的再生产状况,而且也反映社会的发展、变动情况,这一点在史前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在系统梳理黄河中下游地区史前人骨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全面细致的统计,对这一地区史前人口年龄构成的基本情况以及人口年龄构成与社会复杂化进程的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黄河中下游地区   史前   人口年龄构成   社会复杂化进程


篇名:南匈奴墓葬初步研究
作者:杜林渊
字数:
提要:目前发现于中国境内的东汉中、晚期南匈奴墓葬主要分布在汉代北部和西北部边疆地区。由于南匈奴汉化程度较高,故在墓葬形制和随葬品上与同时期“汉式墓葬”相似,但也保留了部分本民族如殉牲习俗,随葬波浪纹陶器、动物纹带饰、铜铁武器、各种质料的装饰品、玉石器和骨器等丧葬习俗。分布于各地的南匈奴墓葬在随葬习俗、随葬品种类和形制上出现细微差别的原因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既有匈奴族本身民族成分构成上的差异性因素,也有如各地南匈奴人所处的地域环境不同、汉化程度高低以及墓葬时代早晚等因素。
关键词:东汉  南匈奴  墓葬


篇名:殷墟卜辞 “    ”为“武”考――兼论商汤名“   ”及其相关问题
作者:曹定云
字数:
提要:殷墟卜辞中的    字,从字形分析,当隶定为“  ”,为“ 武”字的初形。“   ”为古代“武舞”之“武”,甲骨文中的“   ”字恰是人持倒戈之状,与“武舞”之义相合。古代“武”、“舞”、“  ”三字意义相类,发音相同,互可通假。周代“许国”在今河南省许昌、南阳一带,许昌之南有“舞阳”,因位于“舞水”而得名,不远处又有“武功”。许国、舞阳、舞水、武功等集中于此,证明舞水一带应是殷代的“   方”。
关键词:殷墟卜辞  武舞之“武”  武汤  舞水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考古》

2007年第4期内容提要

发布时间:2007-07-02

篇名:山西襄汾县陶寺中期城址大型建筑IIFJT1基址2004~2005年发掘简报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临汾市文物局
字数:
提要:夯土基址IIFJT1呈半圆形,朝向东南。整个建筑由环道和台基组成,环道面积1740平方米,台基面积约1000平方米。建筑年代为公元前2100~前2000年。台基大约有三层,第三层台基由生土台基芯和夯土挡土墙构成。在生土台基芯与夯土挡土墙之间,有一道弧形夯土柱缝系统朝向东北、东、东南。在弧形基础墙和第二层台基上共有12道槽缝,朝向塔儿山上的某个点。观测点遗迹在一个圆浅坑内,为三周夯土同心圆构成。IIFJT1基址的发掘,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以前从未见过的史前特殊建筑。
关键词:山西襄汾县    IIFJT1基址  陶寺文化中期

篇名:四川彭州市龙泉村战国遗址
作者: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彭州市博物馆
字数:
提要:2003年10~11月,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对彭州市太清乡龙泉村战国遗址进行发掘。龙泉村遗址是一处较为典型的战国遗址,出土遗物有陶平底罐、大口瓮、绳纹圜底釜、盆、三足釜形鼎、尖底盏、圈足豆、釜甑等,还有柳叶形铜剑。出土器物具有浓厚的巴蜀文化特征,与成都地区其他战国晚期墓葬出土遗物非常接近。通过发掘,我们更为清楚地了解和认识了成都战国时期的考古学文化面貌和性质,也为成都地区先秦考古学文化序列的建立提供了新的资料。
关键词:四川省  龙泉村遗址  战国晚期遗存  巴蜀文化


篇名:江苏徐州市凤凰山西汉墓的发掘
作者:徐州博物馆
字数:
内容提要:1998年12月至1999年12月,徐州博物馆对位于徐州市南郊凤凰山西北麓的5座汉墓进行发掘。M1为石坑竖穴洞室墓, M2~M4均为石坑竖穴墓。墓葬出土遗物有陶器、铜器、铁器、泥器、骨器和滑石器等。5座墓葬相距不远,下葬时代接近,应为同一家族墓地,其中M1墓主的地位最尊,可能为高级贵族或官吏。从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看,5座墓葬的时代均为西汉早期。徐州凤凰山5座西汉墓的发掘,为研究西汉早期徐州地区的葬制、葬俗及物质文化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关键词:徐州  凤凰山  西汉墓  家族墓地

篇名:河南孟津县大杨树村唐墓
作者:洛阳市文物工作队
字数:
提要:1960年夏,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第二队为配合洛阳中州大渠水利工程,在中州大渠中段孟津县大杨树村发掘一座唐墓。该墓为单室土洞墓,出土遗物有陶俑、动物模型、生活用具及瓷器等。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遗物特征,这座墓葬应为盛唐时期墓葬。该墓葬的发掘,为研究洛阳地区唐代习俗及雕塑艺术等提供了新的资料。
关键词: 河南孟津县  大杨树村遗址  陶俑  唐代

篇名:三谈民族考古学
作者:汪宁生
字数:
提要:继《谈民族考古学》和《再谈民族考古学》之后,进一步阐述了民族考古学的价值和意义,反驳了认为民族考古学“缺乏自身研究对象”而无存在必要的说法。民族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应分“类比-假设-验证”等三个步骤,验证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对中国民族考古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民族考古学  类比  假设  验证 


篇名:黄河中下游地区史前人口年龄构成研究
作者:王建华
字数:
内容摘要:年龄是人口的一个基本的自然属性。人口的年龄构成不仅反映人口的再生产状况,而且也反映社会的发展、变动情况,这一点在史前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在系统梳理黄河中下游地区史前人骨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全面细致的统计,对这一地区史前人口年龄构成的基本情况以及人口年龄构成与社会复杂化进程的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黄河中下游地区   史前   人口年龄构成   社会复杂化进程


篇名:南匈奴墓葬初步研究
作者:杜林渊
字数:
提要:目前发现于中国境内的东汉中、晚期南匈奴墓葬主要分布在汉代北部和西北部边疆地区。由于南匈奴汉化程度较高,故在墓葬形制和随葬品上与同时期“汉式墓葬”相似,但也保留了部分本民族如殉牲习俗,随葬波浪纹陶器、动物纹带饰、铜铁武器、各种质料的装饰品、玉石器和骨器等丧葬习俗。分布于各地的南匈奴墓葬在随葬习俗、随葬品种类和形制上出现细微差别的原因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既有匈奴族本身民族成分构成上的差异性因素,也有如各地南匈奴人所处的地域环境不同、汉化程度高低以及墓葬时代早晚等因素。
关键词:东汉  南匈奴  墓葬


篇名:殷墟卜辞 “    ”为“武”考――兼论商汤名“   ”及其相关问题
作者:曹定云
字数:
提要:殷墟卜辞中的    字,从字形分析,当隶定为“  ”,为“ 武”字的初形。“   ”为古代“武舞”之“武”,甲骨文中的“   ”字恰是人持倒戈之状,与“武舞”之义相合。古代“武”、“舞”、“  ”三字意义相类,发音相同,互可通假。周代“许国”在今河南省许昌、南阳一带,许昌之南有“舞阳”,因位于“舞水”而得名,不远处又有“武功”。许国、舞阳、舞水、武功等集中于此,证明舞水一带应是殷代的“   方”。
关键词:殷墟卜辞  武舞之“武”  武汤  舞水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