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06年3期内容提要

发布时间:2006-11-17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

 

中国古代都城遗址布局形制的考古发现所反映的社会形态变化研究

刘庆柱

(中国社会科学院 考古研究所,北京 100710)

考古工作者经过近70年来不懈努力,通过中国古代都城遗址考古勘探、发掘,取得了丰硕学术成果,对不少古代都城遗址的布局形制有了较多、较深认识。考古发掘、研究说明,古代都城出现是与王国形成相一致的。王国时代的都城,是从“邦国”时代的“城”发展而来的,而“邦国”时代的“城”又是从史前时代的聚落发展而来的。“邦国”时代的“城”一般为“单城制”的“城”,这种“城”的实质上是具有后代“宫城”的性质;王国时代的都城一般为“双城制”,它们包括郭城(即“大城”)与宫城(即“小城”),宫城是王室的政治活动平台,郭城是安排服务于王室的各种相关设施与人员的空间;帝国时代的都城一般为“三城制”,它们包括外郭城、内城(或称“皇城”)与宫城,这时的宫城是皇室的政治活动平台,内城(或称皇城)主要是中央集权国家政府机构以及宗庙、社稷、皇家寺院所在地。从“单城制”到“双城制”,再到“三城制”,它们一般反映了社会形态的历史发展变化,但是由于社会形态的政治发展变化与物质文化(或考古学文化)发展变化二者不是同步的,一般来说后者相对前者而言存在着明显的“滞后性”。

        古代都城的宫殿与宗庙建筑,是分别代表“地缘政治”集团与“血缘政治”集团,二者不同时期的布局形制、分布位置等变化,一般反映了“地缘政治”与“血缘政治”力量的消长,凸现出不同社会形态的各自特色。

 

两周铜钲研究

高至喜

(湖南省博物馆,长沙 410005

铜钲是西周晚期至东周时期一种较为常见的乐器,分布较广,黄河、长江、淮河、珠江等流域均有发现。包括各地文博单位征集的铜钲,总数已达90件。这些铜钲可以分为三型1337亚式。目前所见最早的铜钲出土于河南陕县上村岭虢国墓地和山西天马曲村晋侯墓地的西周晚期墓中。

本文较全面论述了各地所出土铜钲的年代,特别是对于那些原定年代过于笼统或有分歧的部分铜钲作了分析论证。如将山东海阳市所出铜钲的年代,从战国提早至春秋晚期;对分歧意见较大的湖北武穴市鸭儿洲所出铜钲年代,定在春秋早中期之际,或春秋中期前段;湖南溆浦县大江口所出之钲,原笼统定为“战国”,现定为战国中期;指出了长沙子弹库M37所出铜钲,有的误定为“春秋战国之际”,实为战国中晚期之际。

本文论述了铜钲的发展演变顺序,如认为铜钲的钲部是从短阔的合瓦形,向瘦长的圆筒形演变。

关于铜钲的族属,认为有中原式钲、吴式钲、越式钲、楚式钲和巴式钲等。还重点论述了“冉钲”(即南疆钲)并非吴器,而是春秋晚期的楚器;湖南平江县瓮江所出之钲也不是“越族乐器”,而是楚器。

 

平谷兴隆寺元圣旨碑译释

蔡美彪

(中国社会科学院 近代史研究所,北京 100006

北京市平谷区兴隆寺遗址存有元代圣旨碑一通。碑阳八思巴蒙古字书写蒙古字圣旨,碑阴译自蒙文的汉字圣旨及官员题名。此碑近年受到各方注意但多有误解。本文依据作者的实地勘查,对八思巴字蒙古文以拉丁字母转写,逐字旁译为汉字,对汉字碑文校录订补。考订兴隆寺为辽金古寺,元世祖末年由中书平章政事铁哥家族捐资重修。元成宗继位,命平章军国重事、宣政院使答失蛮颁降此旨,公告禁约骚扰。大德三年立石。本文“笺释”章对兴隆寺等寺院的修建原委、公告圣旨与护持圣旨之关系以及若干蒙汉文对译的专名,分别作了考释,订正了某些误译和误解。

 

20002001年安阳孝民屯东南地殷代铸铜遗址发掘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2000年春和2001春,我队为配合安阳钢铁公司的基本建设,在孝民屯村东南地进行了两次发掘,发现了大面积的殷代铸铜作坊遗存。清理的铸铜遗迹有灰坑(窖穴)、房址和绿锈土面等。遗址内出土的铸铜遗物,数量之多,种类之全,是以前其它铸铜遗址所不及的。可分为熔铜器具、铸铜器具、修饰器具及其他等四大类。熔铜器具只有熔炉一种,可分为草泥炉和夹砂炉两类,均属内燃式炉。铸铜器具有陶模、范和芯三种。修饰器具有打磨修整铜器的磨石和修整陶模、范、芯所用的各种陶拍、铜削、铜刻针、骨锥等。其他还有陶管、陶“盔”形器、烧土块、木炭和炭粒等也是该铸铜遗址内常见遗物。该铸铜遗址的主体年代为殷墟文化第四期。它是一处规模大,规格高,以生产礼器为主的殷代铸铜作坊遗址。遗址面积达1万平方米以上,是继安阳铁路苗圃北地铸铜遗址后,发现的又一处殷代大型铸铜作坊遗址。

 

郑州西山遗址出土的动物遗存研究

陈全家

(吉林大学 边疆考古研究中心,长春 130012

郑州西山遗址经过国家文物局考古领队培训班(1993~1996)连续四年的大规模发掘,揭露面积约7000平方米。新石器遗存分为三期,亦有极少西周遗存。本文对692个遗迹单位内出土的大量动物骨骼遗存进行了研究。通过动物种属、埋藏学和动物骨骼表面的痕迹等分析,探讨了不同时期遗址周围的生态环境,渔猎经济和蓄养经济在整个生活中所占的比重.家畜饲养业的发展情况,人们在祭祀殉牲上所反映的生活习俗,骨、角、蚌器的加工制作工艺以及人类行为方面的更多信息,为西山遗址的全面深入研究提供了难得的信息资料。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考古学报》

2006年3期内容提要

发布时间:2006-11-17

 

中国古代都城遗址布局形制的考古发现所反映的社会形态变化研究

刘庆柱

(中国社会科学院 考古研究所,北京 100710)

考古工作者经过近70年来不懈努力,通过中国古代都城遗址考古勘探、发掘,取得了丰硕学术成果,对不少古代都城遗址的布局形制有了较多、较深认识。考古发掘、研究说明,古代都城出现是与王国形成相一致的。王国时代的都城,是从“邦国”时代的“城”发展而来的,而“邦国”时代的“城”又是从史前时代的聚落发展而来的。“邦国”时代的“城”一般为“单城制”的“城”,这种“城”的实质上是具有后代“宫城”的性质;王国时代的都城一般为“双城制”,它们包括郭城(即“大城”)与宫城(即“小城”),宫城是王室的政治活动平台,郭城是安排服务于王室的各种相关设施与人员的空间;帝国时代的都城一般为“三城制”,它们包括外郭城、内城(或称“皇城”)与宫城,这时的宫城是皇室的政治活动平台,内城(或称皇城)主要是中央集权国家政府机构以及宗庙、社稷、皇家寺院所在地。从“单城制”到“双城制”,再到“三城制”,它们一般反映了社会形态的历史发展变化,但是由于社会形态的政治发展变化与物质文化(或考古学文化)发展变化二者不是同步的,一般来说后者相对前者而言存在着明显的“滞后性”。

        古代都城的宫殿与宗庙建筑,是分别代表“地缘政治”集团与“血缘政治”集团,二者不同时期的布局形制、分布位置等变化,一般反映了“地缘政治”与“血缘政治”力量的消长,凸现出不同社会形态的各自特色。

 

两周铜钲研究

高至喜

(湖南省博物馆,长沙 410005

铜钲是西周晚期至东周时期一种较为常见的乐器,分布较广,黄河、长江、淮河、珠江等流域均有发现。包括各地文博单位征集的铜钲,总数已达90件。这些铜钲可以分为三型1337亚式。目前所见最早的铜钲出土于河南陕县上村岭虢国墓地和山西天马曲村晋侯墓地的西周晚期墓中。

本文较全面论述了各地所出土铜钲的年代,特别是对于那些原定年代过于笼统或有分歧的部分铜钲作了分析论证。如将山东海阳市所出铜钲的年代,从战国提早至春秋晚期;对分歧意见较大的湖北武穴市鸭儿洲所出铜钲年代,定在春秋早中期之际,或春秋中期前段;湖南溆浦县大江口所出之钲,原笼统定为“战国”,现定为战国中期;指出了长沙子弹库M37所出铜钲,有的误定为“春秋战国之际”,实为战国中晚期之际。

本文论述了铜钲的发展演变顺序,如认为铜钲的钲部是从短阔的合瓦形,向瘦长的圆筒形演变。

关于铜钲的族属,认为有中原式钲、吴式钲、越式钲、楚式钲和巴式钲等。还重点论述了“冉钲”(即南疆钲)并非吴器,而是春秋晚期的楚器;湖南平江县瓮江所出之钲也不是“越族乐器”,而是楚器。

 

平谷兴隆寺元圣旨碑译释

蔡美彪

(中国社会科学院 近代史研究所,北京 100006

北京市平谷区兴隆寺遗址存有元代圣旨碑一通。碑阳八思巴蒙古字书写蒙古字圣旨,碑阴译自蒙文的汉字圣旨及官员题名。此碑近年受到各方注意但多有误解。本文依据作者的实地勘查,对八思巴字蒙古文以拉丁字母转写,逐字旁译为汉字,对汉字碑文校录订补。考订兴隆寺为辽金古寺,元世祖末年由中书平章政事铁哥家族捐资重修。元成宗继位,命平章军国重事、宣政院使答失蛮颁降此旨,公告禁约骚扰。大德三年立石。本文“笺释”章对兴隆寺等寺院的修建原委、公告圣旨与护持圣旨之关系以及若干蒙汉文对译的专名,分别作了考释,订正了某些误译和误解。

 

20002001年安阳孝民屯东南地殷代铸铜遗址发掘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2000年春和2001春,我队为配合安阳钢铁公司的基本建设,在孝民屯村东南地进行了两次发掘,发现了大面积的殷代铸铜作坊遗存。清理的铸铜遗迹有灰坑(窖穴)、房址和绿锈土面等。遗址内出土的铸铜遗物,数量之多,种类之全,是以前其它铸铜遗址所不及的。可分为熔铜器具、铸铜器具、修饰器具及其他等四大类。熔铜器具只有熔炉一种,可分为草泥炉和夹砂炉两类,均属内燃式炉。铸铜器具有陶模、范和芯三种。修饰器具有打磨修整铜器的磨石和修整陶模、范、芯所用的各种陶拍、铜削、铜刻针、骨锥等。其他还有陶管、陶“盔”形器、烧土块、木炭和炭粒等也是该铸铜遗址内常见遗物。该铸铜遗址的主体年代为殷墟文化第四期。它是一处规模大,规格高,以生产礼器为主的殷代铸铜作坊遗址。遗址面积达1万平方米以上,是继安阳铁路苗圃北地铸铜遗址后,发现的又一处殷代大型铸铜作坊遗址。

 

郑州西山遗址出土的动物遗存研究

陈全家

(吉林大学 边疆考古研究中心,长春 130012

郑州西山遗址经过国家文物局考古领队培训班(1993~1996)连续四年的大规模发掘,揭露面积约7000平方米。新石器遗存分为三期,亦有极少西周遗存。本文对692个遗迹单位内出土的大量动物骨骼遗存进行了研究。通过动物种属、埋藏学和动物骨骼表面的痕迹等分析,探讨了不同时期遗址周围的生态环境,渔猎经济和蓄养经济在整个生活中所占的比重.家畜饲养业的发展情况,人们在祭祀殉牲上所反映的生活习俗,骨、角、蚌器的加工制作工艺以及人类行为方面的更多信息,为西山遗址的全面深入研究提供了难得的信息资料。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