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07年2期目录及内容提要

发布时间:2007-07-30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

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分期分区及相关问题讨论……………………………………杜水生(127)
渭水流域老官台文化分期与类型研究 ……………………………………………………… 张 宏 彦(153)
商代岁祭考…………………………………………………………………………………………连劭名(179)                                                                 
再论万家坝型铜鼓  ……………………………………………………………………李昆声  黄德荣(207)                                                  
河南南阳陈棚彩绘画像石墓 ……………………………………………蒋宏杰 赫玉建 刘小兵 鞠辉(233)                     

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分期
分区及相关问题讨论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北京,100875)
杜水生

    在总结各相关遗址的地质地貌、动物群、绝对年代测定方面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可以将目前公认的分布在中国北方地区旧石器晚期文化划分为三个阶段:即萨拉乌苏文化期、峙峪文化期和虎头梁文化期。
    萨拉乌苏文化期相当于深海氧同位素阶段3早期,绝对年代为距今5-3.5万年,在这一阶段整个北方地区仍流行石片石器工业。
    峙峪文化期相当于深海氧同位素阶段3晚期,绝对年代为距今3.5-2.3万年,这是北方旧石器工业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在西北和东北地区,石叶工业开始出现,山西南部地区也有一些细石器文化发现,其它地区虽仍然以石片工业为主,但艺术品、骨角器和墓葬的发现,表明人类文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虎头梁文化期相当于深海氧同位素阶段2,绝对年代为距今2.3-1.0万年。在这一阶段细石器工业成为北方地区的主工业,根据细石器的生产工艺可以划分为虎头梁型和下川型两个类型。
    中国北方旧石器晚期文化发展的环境变化主要特征表现在深海氧同位素阶段2 早期。由于沙漠扩张和海平面下降而导致人类活动舞台的东移,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北方地区和西伯利亚地区的文化交流。而在深海氧同位素阶段2晚期沙漠退缩、海平面上升又导致人类活动舞台的西迁。
    中国北方旧石器中晚期文化的分界线应划分在萨拉乌苏文化和峙峪文化之间。下川型细石器文化应起源于末次冰期极盛期的渤

渭水流域老官台文化分期与类型研究
张 宏 彦
(西北大学 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 西安,710069)

    老官台文化是距今约8000-7000年,主要分布于渭水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经过多年来的考古调查与发掘,目前已发现40多处遗址。本文以渭水流域的考古发掘资料为基础,对老官台文化的分期和地域类型问题再做探讨,并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首先,根据天水西山坪遗址的地层关系和典型遗址的陶器的演变规律,老官台文化的发展过程至少可分为早晚两期。即早期以大地湾遗址一期、北刘遗址下层、白家村遗址、西山坪遗址一期遗存为代表;晚期以北首岭遗址下层、西山坪遗址二期、师赵村遗址一期为代表。每期又可细分为前后两个发展阶段。
    其次,由于渭水流域各地的自然环境不尽相同,故分布于各地的老官台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地域性的特点。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和文化的地域性特点,老官台文化区还可细分为渭水上游(大地湾一期类型、西山坪二期类型)、渭水中游(旭光类型、北首岭早期类型)和渭水下游(白家村类型、老官台类型)等几个文化亚区和相应的早、晚地域类型。

商代岁祭考
连劭名
(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北京 100000)
    岁祭是商代最重要的祀典之一。《仪礼•少劳馈食礼》云:“用荐岁事。”郑玄注云:“荐,进也。进岁时之祭事也。”在古代典籍中,岁祭又称为岁事、常事,或者常祀、时祀,一年四季,顺序进行。据殷墟出土的甲骨刻辞记载,商代的岁祭可与周祭重叠进行,其主要区别是,岁祭用牲,周祭不用牲。岁祭日期的天干多与受祭者的日名相同。岁祭前要进行大量的占卜,选择祭祀的日期,确定理想的天象,牺牲的种类、数量、性别、颜色等等。商王常常亲自主持祭祀,卜辞中称为“王宾”或“王祝”,有时在商王外出途中,岁祭仍然照常进行。岁祭的祭祀对象主要是商代的先祖与先妣,以及在商代历史上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自然深夜由岁祭。

再论万家坝型铜鼓
李昆声  黄德荣
(云南大学民族考古研究中心 昆明,650091)
    万家坝型铜鼓是铜鼓分类学中最原始的类型,由于它牵涉到铜鼓起源于何地、何物、何时以及演变等诸多问题,因而长期以来倍受学术界重视和关注。这类铜鼓主要分布在云南,共计出土47件,其次是广西(3件)、四川(1件),国外目前只有越南发现8件、泰国发现3件。1990年我们曾经在《考古》第5期做过初步研究,当时仅发现29件。迄今为止,又新发现33件,这些新材料不仅增加了万家坝型铜鼓的数量,扩大了它的分布范围,更重要的是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宝贵信息。在此基础上,本文拟对万家坝型铜鼓再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首先围绕着新发现铜鼓的情况、分布、分式和年代等问题用传统考古学方法进行研究。其次对过去未涉及的领域,比如万家坝型铜鼓内壁独有的“菱形网状纹”、“四足爬虫纹”、鼓面上的箭头纹分别做了考证;利用现代科技检测手段对它的矿料产源、金属成分进行分析和探讨;对欧美、日本学者研究万家坝型铜鼓的学术观点,特别是越南学者与我国学者的观点分歧甚大,本文也做了专门论述。

河南南阳陈棚彩绘画像石墓
蒋宏杰 赫玉建 刘小兵 鞠辉
(河南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437000)
    河南南阳陈棚彩绘画像石墓位于南阳市宛城区环城乡陈棚村村东。为砖石混合结构。该墓总长1215厘米,由墓道和三个并列墓室构成,每个墓室均由墓门、前室、后室门、后室组成。三墓室以石柱间隔,为互通。墓室长480、宽495厘米。方向280度。墓室主体为砖结构,石料主要用于门楣、门柱、门扉、门槛、过梁、梁柱、垫石等部位,共用石料51块,画像石39块,画像83幅,其中彩绘画像36幅。该墓随葬有鼎、盒、壶、仓、灶、井、磨、鸡、鸭、狗等器物。从墓葬形制、出土器物、画像内容等看,此墓年代为王莽时期或已晚到东汉初年。
   画像石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品,在南阳区域内最早出现于西汉中晚期,表面施彩的现象大约同时发生。从已发表的资料看,初期作品仅见朱红与黑色两种,而此墓的画像设色颜料达七种之多,有朱红、粉红、土黄、黑色、白色和粉绿等。这种直接在雕刻的石灰岩的壁面上运用多种矿物质颜料的作法,在河南画像石中实属罕见。该墓也是南阳地区迄今科学发掘的、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的一座彩绘画像石墓,更重要的是新发现了一批画像题材及内容,它以其鲜见的内容为绘画史,古代杂技史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考古学报》

2007年2期目录及内容提要

发布时间:2007-07-30

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分期分区及相关问题讨论……………………………………杜水生(127)
渭水流域老官台文化分期与类型研究 ……………………………………………………… 张 宏 彦(153)
商代岁祭考…………………………………………………………………………………………连劭名(179)                                                                 
再论万家坝型铜鼓  ……………………………………………………………………李昆声  黄德荣(207)                                                  
河南南阳陈棚彩绘画像石墓 ……………………………………………蒋宏杰 赫玉建 刘小兵 鞠辉(233)                     

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分期
分区及相关问题讨论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北京,100875)
杜水生

    在总结各相关遗址的地质地貌、动物群、绝对年代测定方面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可以将目前公认的分布在中国北方地区旧石器晚期文化划分为三个阶段:即萨拉乌苏文化期、峙峪文化期和虎头梁文化期。
    萨拉乌苏文化期相当于深海氧同位素阶段3早期,绝对年代为距今5-3.5万年,在这一阶段整个北方地区仍流行石片石器工业。
    峙峪文化期相当于深海氧同位素阶段3晚期,绝对年代为距今3.5-2.3万年,这是北方旧石器工业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在西北和东北地区,石叶工业开始出现,山西南部地区也有一些细石器文化发现,其它地区虽仍然以石片工业为主,但艺术品、骨角器和墓葬的发现,表明人类文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虎头梁文化期相当于深海氧同位素阶段2,绝对年代为距今2.3-1.0万年。在这一阶段细石器工业成为北方地区的主工业,根据细石器的生产工艺可以划分为虎头梁型和下川型两个类型。
    中国北方旧石器晚期文化发展的环境变化主要特征表现在深海氧同位素阶段2 早期。由于沙漠扩张和海平面下降而导致人类活动舞台的东移,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北方地区和西伯利亚地区的文化交流。而在深海氧同位素阶段2晚期沙漠退缩、海平面上升又导致人类活动舞台的西迁。
    中国北方旧石器中晚期文化的分界线应划分在萨拉乌苏文化和峙峪文化之间。下川型细石器文化应起源于末次冰期极盛期的渤

渭水流域老官台文化分期与类型研究
张 宏 彦
(西北大学 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 西安,710069)

    老官台文化是距今约8000-7000年,主要分布于渭水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经过多年来的考古调查与发掘,目前已发现40多处遗址。本文以渭水流域的考古发掘资料为基础,对老官台文化的分期和地域类型问题再做探讨,并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首先,根据天水西山坪遗址的地层关系和典型遗址的陶器的演变规律,老官台文化的发展过程至少可分为早晚两期。即早期以大地湾遗址一期、北刘遗址下层、白家村遗址、西山坪遗址一期遗存为代表;晚期以北首岭遗址下层、西山坪遗址二期、师赵村遗址一期为代表。每期又可细分为前后两个发展阶段。
    其次,由于渭水流域各地的自然环境不尽相同,故分布于各地的老官台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地域性的特点。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和文化的地域性特点,老官台文化区还可细分为渭水上游(大地湾一期类型、西山坪二期类型)、渭水中游(旭光类型、北首岭早期类型)和渭水下游(白家村类型、老官台类型)等几个文化亚区和相应的早、晚地域类型。

商代岁祭考
连劭名
(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北京 100000)
    岁祭是商代最重要的祀典之一。《仪礼•少劳馈食礼》云:“用荐岁事。”郑玄注云:“荐,进也。进岁时之祭事也。”在古代典籍中,岁祭又称为岁事、常事,或者常祀、时祀,一年四季,顺序进行。据殷墟出土的甲骨刻辞记载,商代的岁祭可与周祭重叠进行,其主要区别是,岁祭用牲,周祭不用牲。岁祭日期的天干多与受祭者的日名相同。岁祭前要进行大量的占卜,选择祭祀的日期,确定理想的天象,牺牲的种类、数量、性别、颜色等等。商王常常亲自主持祭祀,卜辞中称为“王宾”或“王祝”,有时在商王外出途中,岁祭仍然照常进行。岁祭的祭祀对象主要是商代的先祖与先妣,以及在商代历史上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自然深夜由岁祭。

再论万家坝型铜鼓
李昆声  黄德荣
(云南大学民族考古研究中心 昆明,650091)
    万家坝型铜鼓是铜鼓分类学中最原始的类型,由于它牵涉到铜鼓起源于何地、何物、何时以及演变等诸多问题,因而长期以来倍受学术界重视和关注。这类铜鼓主要分布在云南,共计出土47件,其次是广西(3件)、四川(1件),国外目前只有越南发现8件、泰国发现3件。1990年我们曾经在《考古》第5期做过初步研究,当时仅发现29件。迄今为止,又新发现33件,这些新材料不仅增加了万家坝型铜鼓的数量,扩大了它的分布范围,更重要的是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宝贵信息。在此基础上,本文拟对万家坝型铜鼓再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首先围绕着新发现铜鼓的情况、分布、分式和年代等问题用传统考古学方法进行研究。其次对过去未涉及的领域,比如万家坝型铜鼓内壁独有的“菱形网状纹”、“四足爬虫纹”、鼓面上的箭头纹分别做了考证;利用现代科技检测手段对它的矿料产源、金属成分进行分析和探讨;对欧美、日本学者研究万家坝型铜鼓的学术观点,特别是越南学者与我国学者的观点分歧甚大,本文也做了专门论述。

河南南阳陈棚彩绘画像石墓
蒋宏杰 赫玉建 刘小兵 鞠辉
(河南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437000)
    河南南阳陈棚彩绘画像石墓位于南阳市宛城区环城乡陈棚村村东。为砖石混合结构。该墓总长1215厘米,由墓道和三个并列墓室构成,每个墓室均由墓门、前室、后室门、后室组成。三墓室以石柱间隔,为互通。墓室长480、宽495厘米。方向280度。墓室主体为砖结构,石料主要用于门楣、门柱、门扉、门槛、过梁、梁柱、垫石等部位,共用石料51块,画像石39块,画像83幅,其中彩绘画像36幅。该墓随葬有鼎、盒、壶、仓、灶、井、磨、鸡、鸭、狗等器物。从墓葬形制、出土器物、画像内容等看,此墓年代为王莽时期或已晚到东汉初年。
   画像石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品,在南阳区域内最早出现于西汉中晚期,表面施彩的现象大约同时发生。从已发表的资料看,初期作品仅见朱红与黑色两种,而此墓的画像设色颜料达七种之多,有朱红、粉红、土黄、黑色、白色和粉绿等。这种直接在雕刻的石灰岩的壁面上运用多种矿物质颜料的作法,在河南画像石中实属罕见。该墓也是南阳地区迄今科学发掘的、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的一座彩绘画像石墓,更重要的是新发现了一批画像题材及内容,它以其鲜见的内容为绘画史,古代杂技史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