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08年第2期目录及内容提要

发布时间:2008-04-15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
 
 
目录
 
试论赵宝沟文化…………………………………………………………………陈国庆(121)
三代时期出土柄形玉器研究……………………………………………………曹  楠(141)
东周盆、盏、敦研究……………………………………………………………彭裕商(175)
三峡地区秦汉墓的分期……………………………………………………………蒋晓春(195)
邢台南宫普彤塔出土明代铜造像…………邢台市文物管理处  南邢宫市文物保管所(253)
 
内容提要
陈国庆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长春  130012)
自20世纪80年代初赵宝沟文化被确立以来,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其分布范围、文化属性、文化分期、类型划分和文化渊源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但对于有些问题的认识则分歧较大,特别是对赵宝沟文化的分期,尽管有的文章分期做得较细,但囿于当时的考古资料,目前已不能涵盖现今赵宝沟文化的分期。有的文章对赵宝沟文化的分期或是粗线条的,或是结论性的,或是仅局限于燕山以南地区。
随着一些新的考古资料的陆续发表,有必要对以往的观点进行重新审视和再认识,以推动赵宝沟文化的研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本文通过对一些重要遗存的分析,将赵宝沟文化分为五期。前两期主要分布于燕山以南地区,后三期则主要分布于燕山以北地区。燕山以南地区应是赵宝沟文化的主要发源地。赵宝沟文化的五期是同一个考古学文化不可分割的整体,各遗存间的差异是由于同一考古学文化的不同发展阶段所形成的,将赵宝沟文化划分成几个考古学文化或几个文化类型都是不合适的。
 
三代时期出土柄形玉器研究
曹  楠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 100710)
柄形玉器是三代玉石装饰品中出土数量最多的器形之一,呈扁平长条形,下端多有短而薄的榫,有的榫上有孔,由于用途不清楚,以其形似器柄而得名,实际上有的柄形玉器并不像器柄,但因为它们的形制相同,所以也归入柄形玉器。近年来,考古出土的柄形玉器很多,本文旨在梳理已经发表的考古材料,对出土的柄形玉器的类型及其特征进行整理,并对其形式之间的发展关系、分布范围、命名、功能、使用方法、制作、源流进行探讨。
柄形玉器,从夏代开始出现,商代数量增多,西周时期形式多样化。三代时期出土的柄形玉器根据器形的不同并结合装饰纹样的变化,可以分为六型。其中,A、B、C三型贯穿始终,从夏到西周只是数量不断增多、纹饰多样化,D、E、F型柄形玉器到西周时才出现。出土地点都集中在王畿的中心地带,如夏代的二里头遗址,商代的二里冈遗址、殷墟遗址,西周时期的丰镐遗址、洛阳地区。用途为玉质礼仪用器,可以用于多种礼仪活动,可以捧在手中、佩带在胸前、悬挂于腰间。从材质上看,柄形玉器只有玉质,不见陶、铜、铁质的柄形器。至于制作方法,夏、商时期的柄形玉器制作规范,西周时期的柄形玉器趋于繁缛,礼制性增强。从源流来看,柄形玉器应源于新石器时代的玉质权杖,春秋时期出土数量突然减少,几乎不见。
 
东周盆、盏、敦研究
彭裕商
(四川大学“985”文化遗产与文化互动创新基地,成都  610064)
东周时期的盆、盏、敦是东周时期最为常见的青铜容器,长期以来,学者从各个方面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绩。但迄今为止,意见仍未趋一致,尚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这些器物作了较为全面深入的考察。文中首先探讨了这几类器物的相互关系,详细考察了其具体的发展演变脉络,指出东周时期的盆、盏、敦是有先后承袭关系的器物。然后以此为基础,对这几类器物作了较为详细的形式划分,并指出了个形式大致的流行年代。最后,本文还对这几类器物在各地的不同称呼和流行地域进行了考察和探研。
 
三峡地区秦汉墓的分期
蒋晓春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南充  637002)
秦汉墓的编年研究在中原、广州、两湖等地区已经取得较大成果,但其它多数地区还比较薄弱。近年来,三峡地区秦汉墓的考古发现层出不穷,但考古学分期编年工作还没有很好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研究的深入。
截止到2004年12月,已经发表的三峡地区秦汉墓材料大约有400余座,出土文物约5000件(组)。这批墓葬的墓葬形制丰富,随葬品种类繁多,为分期编年研究提供了必须的材料基础。
通过对墓葬形制、随葬品的类型学分析,三峡地区秦汉墓可分为四期,其中第三、四期又各分三段。根据纪年材料,结合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的分析,推断各期段的时代如下:第一期:秦代前后;第二期:西汉早期,大致相当于文、景及武帝前期;第三期一段:西汉中期,大致相当于武帝后期及昭、宣时期;第三期二段:西汉晚期,大致相当于元、成、哀、平时期;第三期三段:新莽至东汉初年;第四期一段:东汉早期,大致相当于光武帝后期和明帝在位时期;第四期二段:东汉中期,大致相当于章帝至顺帝时期;第四期三段:东汉晚期,大致相当于桓、灵、献帝时期。
 
邢台南宫普彤塔出土明嘉靖十五年铜造像
邢台市文物管理处  南宫市文物保管所
 
邢台南宫普彤塔位于河北邢台南宫市西北1.5公里的旧城东北200米处,原普彤寺内。普彤塔为九级八角形楼阁式实心砖塔,建于一口井之上。建筑艺术风格独特,塔基较高较粗,第一、二层东西两面设置盲窗,第一至四层南北两面设有佛龛,五层以上四面均设有佛龛。始建于汉明帝永平十年,唐文宗太和四年海公和尚重修,明嘉靖维修时增置了“仰莲钻首”式铁质塔刹。1966年邢台地震时,从塔顶震落观音铜造像三尊,1990年对普彤塔四层以上进行落架重修时,在塔身佛龛内又发现铜造像39尊。此42尊铜造像的造型、风格、铸造工艺及錾刻铭文技法大同小异,大部分颜面端正,比例匀称,衣纹流畅,技法纯熟,个别造像头部比例略大,身体肥胖,菩萨一改前朝蜂腰长身、高乳丰臀的风格,比例适当,姿态妩媚而不失庄严。造像最高者58厘米,最小的高15厘米。有铭文的14尊,其中有确切纪年的6尊,分别为嘉靖15年7月15日、嘉靖15年8月15日、嘉靖15年9月15日、嘉靖15年10月15日。铜像铭文除详细记叙了献佛人村庄隶属府、州、县及师承关系外,个别铜像还铭刻了铜佛产地为冀州,匠人为刘淮、刘荣,编号为6号的观音造像铭文还铭记普彤塔始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十五年正月十五日,唐文宗太和四年海公和尚重修。这批铜造像向世人透露了非常重要的地域性文化信息,不但为研究南宫一带村庄历史沿革、佛教发展提供了详实资料,也为研究明代冀州铸铜业及造像工艺提供了依据,同时有确切纪年铜造像的发现,为铜佛造像断代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物资料。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考古学报》

2008年第2期目录及内容提要

发布时间:2008-04-15

 
 
目录
 
试论赵宝沟文化…………………………………………………………………陈国庆(121)
三代时期出土柄形玉器研究……………………………………………………曹  楠(141)
东周盆、盏、敦研究……………………………………………………………彭裕商(175)
三峡地区秦汉墓的分期……………………………………………………………蒋晓春(195)
邢台南宫普彤塔出土明代铜造像…………邢台市文物管理处  南邢宫市文物保管所(253)
 
内容提要
陈国庆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长春  130012)
自20世纪80年代初赵宝沟文化被确立以来,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其分布范围、文化属性、文化分期、类型划分和文化渊源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但对于有些问题的认识则分歧较大,特别是对赵宝沟文化的分期,尽管有的文章分期做得较细,但囿于当时的考古资料,目前已不能涵盖现今赵宝沟文化的分期。有的文章对赵宝沟文化的分期或是粗线条的,或是结论性的,或是仅局限于燕山以南地区。
随着一些新的考古资料的陆续发表,有必要对以往的观点进行重新审视和再认识,以推动赵宝沟文化的研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本文通过对一些重要遗存的分析,将赵宝沟文化分为五期。前两期主要分布于燕山以南地区,后三期则主要分布于燕山以北地区。燕山以南地区应是赵宝沟文化的主要发源地。赵宝沟文化的五期是同一个考古学文化不可分割的整体,各遗存间的差异是由于同一考古学文化的不同发展阶段所形成的,将赵宝沟文化划分成几个考古学文化或几个文化类型都是不合适的。
 
三代时期出土柄形玉器研究
曹  楠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 100710)
柄形玉器是三代玉石装饰品中出土数量最多的器形之一,呈扁平长条形,下端多有短而薄的榫,有的榫上有孔,由于用途不清楚,以其形似器柄而得名,实际上有的柄形玉器并不像器柄,但因为它们的形制相同,所以也归入柄形玉器。近年来,考古出土的柄形玉器很多,本文旨在梳理已经发表的考古材料,对出土的柄形玉器的类型及其特征进行整理,并对其形式之间的发展关系、分布范围、命名、功能、使用方法、制作、源流进行探讨。
柄形玉器,从夏代开始出现,商代数量增多,西周时期形式多样化。三代时期出土的柄形玉器根据器形的不同并结合装饰纹样的变化,可以分为六型。其中,A、B、C三型贯穿始终,从夏到西周只是数量不断增多、纹饰多样化,D、E、F型柄形玉器到西周时才出现。出土地点都集中在王畿的中心地带,如夏代的二里头遗址,商代的二里冈遗址、殷墟遗址,西周时期的丰镐遗址、洛阳地区。用途为玉质礼仪用器,可以用于多种礼仪活动,可以捧在手中、佩带在胸前、悬挂于腰间。从材质上看,柄形玉器只有玉质,不见陶、铜、铁质的柄形器。至于制作方法,夏、商时期的柄形玉器制作规范,西周时期的柄形玉器趋于繁缛,礼制性增强。从源流来看,柄形玉器应源于新石器时代的玉质权杖,春秋时期出土数量突然减少,几乎不见。
 
东周盆、盏、敦研究
彭裕商
(四川大学“985”文化遗产与文化互动创新基地,成都  610064)
东周时期的盆、盏、敦是东周时期最为常见的青铜容器,长期以来,学者从各个方面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绩。但迄今为止,意见仍未趋一致,尚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这些器物作了较为全面深入的考察。文中首先探讨了这几类器物的相互关系,详细考察了其具体的发展演变脉络,指出东周时期的盆、盏、敦是有先后承袭关系的器物。然后以此为基础,对这几类器物作了较为详细的形式划分,并指出了个形式大致的流行年代。最后,本文还对这几类器物在各地的不同称呼和流行地域进行了考察和探研。
 
三峡地区秦汉墓的分期
蒋晓春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南充  637002)
秦汉墓的编年研究在中原、广州、两湖等地区已经取得较大成果,但其它多数地区还比较薄弱。近年来,三峡地区秦汉墓的考古发现层出不穷,但考古学分期编年工作还没有很好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研究的深入。
截止到2004年12月,已经发表的三峡地区秦汉墓材料大约有400余座,出土文物约5000件(组)。这批墓葬的墓葬形制丰富,随葬品种类繁多,为分期编年研究提供了必须的材料基础。
通过对墓葬形制、随葬品的类型学分析,三峡地区秦汉墓可分为四期,其中第三、四期又各分三段。根据纪年材料,结合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的分析,推断各期段的时代如下:第一期:秦代前后;第二期:西汉早期,大致相当于文、景及武帝前期;第三期一段:西汉中期,大致相当于武帝后期及昭、宣时期;第三期二段:西汉晚期,大致相当于元、成、哀、平时期;第三期三段:新莽至东汉初年;第四期一段:东汉早期,大致相当于光武帝后期和明帝在位时期;第四期二段:东汉中期,大致相当于章帝至顺帝时期;第四期三段:东汉晚期,大致相当于桓、灵、献帝时期。
 
邢台南宫普彤塔出土明嘉靖十五年铜造像
邢台市文物管理处  南宫市文物保管所
 
邢台南宫普彤塔位于河北邢台南宫市西北1.5公里的旧城东北200米处,原普彤寺内。普彤塔为九级八角形楼阁式实心砖塔,建于一口井之上。建筑艺术风格独特,塔基较高较粗,第一、二层东西两面设置盲窗,第一至四层南北两面设有佛龛,五层以上四面均设有佛龛。始建于汉明帝永平十年,唐文宗太和四年海公和尚重修,明嘉靖维修时增置了“仰莲钻首”式铁质塔刹。1966年邢台地震时,从塔顶震落观音铜造像三尊,1990年对普彤塔四层以上进行落架重修时,在塔身佛龛内又发现铜造像39尊。此42尊铜造像的造型、风格、铸造工艺及錾刻铭文技法大同小异,大部分颜面端正,比例匀称,衣纹流畅,技法纯熟,个别造像头部比例略大,身体肥胖,菩萨一改前朝蜂腰长身、高乳丰臀的风格,比例适当,姿态妩媚而不失庄严。造像最高者58厘米,最小的高15厘米。有铭文的14尊,其中有确切纪年的6尊,分别为嘉靖15年7月15日、嘉靖15年8月15日、嘉靖15年9月15日、嘉靖15年10月15日。铜像铭文除详细记叙了献佛人村庄隶属府、州、县及师承关系外,个别铜像还铭刻了铜佛产地为冀州,匠人为刘淮、刘荣,编号为6号的观音造像铭文还铭记普彤塔始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十五年正月十五日,唐文宗太和四年海公和尚重修。这批铜造像向世人透露了非常重要的地域性文化信息,不但为研究南宫一带村庄历史沿革、佛教发展提供了详实资料,也为研究明代冀州铸铜业及造像工艺提供了依据,同时有确切纪年铜造像的发现,为铜佛造像断代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物资料。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