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0年4期目录与内容提要

发布时间:2010-10-11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

 

《考古学报》2010年4期目录
伊洛地区裴李岗至二里头文化时期复杂社会的演变
——地理信息系统基础上的人口和农业可耕地分析…………………………………乔玉(423)
冀西北、京津唐地区夏商西周北方青铜文化的演进…………………………………蒋 刚(455)

从出土简牍文献看中国早期的正负数概念…………………………………………邹大海(481)

镇江铁瓮城南门遗址发掘报告………………………………铁瓮城考古所  镇江博物馆(505)

 


伊洛地区裴李岗至二里头文化时期复杂社会的演变
—地理信息系统基础上的人口和农业可耕地分析
乔  玉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  100710)

伊洛盆地是中国早期国家起源的核心地带。本文以伊洛聚落调查项目获得的考古资料为基础,依据西方考古学中与人口规模估算、领地生产力和土地使用率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借助地理信息系统的帮助,分析伊洛地区从裴李岗时期到二里头时期的人口数量和土地利用率的变化与社会复杂化的关系。研究包括三个基本部分:1)人口规模的估计;2)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辅助下推测研究区域的领地生产力和土地使用率;3)阐述人口波动和社会复杂化的交互作用以及土地利用率反映出的资源再分配问题。研究发现:人口的增长和社会复杂化的加剧有密切联系。人口增长不一定会导致自然环境难以承载的生存压力,但会促发社会结构变革,以解决不断扩大的人口规模带来的各种问题,这就为社会上层运用不同策略获得和维护权力、建立更复杂的社会结构提供了机会。从仰韶晚期开始至二里头时期,研究区域内的很多聚落出现农业用地不足以供养聚落人口的现象。如果排除聚落共存性的问题,可以推测出两个解决这种不足的模式:1)再分配模式:即某些聚落食物的短缺可以用从其它聚落调配的形式来弥补;2)特殊资源模式:即农业用地短缺的聚落可以用特殊资源来换取食物。


冀西北及京津唐地区夏商西周时期北方青铜文化的演进
蒋   刚  (重庆师范大学历史系与文博学院,  重庆市  400047)

冀西北、京津唐地区夏商西周时期的考古学文化面貌问题存在较多争议。这个地区夏商西周时期究竟有过哪些考古学文化?这个地区夏商西周时期的北方青铜文化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这个地区在夏商西周时期的文化格局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及什么因素导致了这些变化等等问题均需进行系统讨论。通过对已发表材料的全面评估,本文认为:从夏至西周时期,本地区存在壶流河类型、大坨头文化、李大人庄类型、小白阳H3为代表的遗存、围坊三期文化、以青龙抄道沟为代表的遗存以及张家园上层文化等诸多北方青铜文化类型。此区域夏商西周时期文化格局的变迁大体经历了十三个阶段的变化,期间北方青铜文化的演进具有明显的承继关系,体现的是一种连续性的演进进程。夏至早商二期,夏家店下层文化对此区域文化演进进程影响甚远,此时期北方青铜文化的演进进程是从北向南层层推进。期间早商文化的扩展和收缩对此区域整体文化格局的变化影响巨大。早商三期后,朱开沟文化和白燕文化对此区域的文化渗透改变了这个地区北方青铜文化演进进程,此后北方青铜文化的演进进程开始变成由西向东层层推进,同时也是由西向东层层衰落。进入西周时期,西周燕文化的进入并不断扩大,再次极大的改变了这个地区的整体文化格局。

 

从出土简牍文献看中国早期的正负数概念
邹大海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 100190)

    将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中某些涉及政府考评工作的材料结合起来进行深入的分析,可以廓清一些关于中国古代正负数概念的认识误区,并建立正负数概念的早期历史。本文提出判断古人使用正负数概念的标准是对立相反的性质被嵌入到数量中成为数量本身的一部分;考辨了《算数书》“医”条中“算”字不可能是一些学者所认为的赋税单位或一般意义的钱的单位,“医”条既非讲医生治病时的收入与交税,也非讲收入与成本。本文论证“医”条规定了合格医生治病时成功与失败的最低比例,而“算”字则是考核医生治病效果的计分单位。利用语法分析的方法,本文证明“医”条和董仲舒《考功名》确实应用了正负数概念,而居延和敦煌汉简的一些疑似例证是否用到正负数概念,则因信息不充分而不能判定。作者认为得失、成败等相反的观念虽是正负数概念产生的基础,但先秦时期方程算法的特殊结构才是推动正负数概念产生的决定力量,新兴的正负数概念影响到政府的考核和评价方法,“医”条和《考功名》(不排除居延汉简等中的某些条目)体现了这种影响。本文还分析了这种考评方法中使用正负数概念的特点。文章最后就研究的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特别强调了语法分析方法和知识结构观念的重要性。

镇江铁瓮城南门遗址发掘报告
铁瓮城考古所  镇江博物馆
镇江市铁瓮城遗址位于长江南岸北固山南岗,志载“三国孙权所筑,开南、西二门”。2003—2004年,为配合城市道路建设,镇江古城考古所与镇江博物馆联合组成考古队,对铁瓮城南门遗址实施抢救性发掘。
铁瓮城南门遗址,地处市区鼓楼岗,即铁瓮城南垣中段。考古探方分布于城门区域的西南部位。此次考古所发现的遗迹主要有城垣、城门墩台、道路以及房址、灰坑等,其中,尤以六朝时期的遗迹比较少见,本报告予以着重介绍。
六朝城垣遗迹,包括夯土及包砖墙,分别是由四个不同时期的砌筑、修补的墙体区块组成,其叠加、打破的迹象明显。
六朝门墩遗迹,主要有西侧墩台包砖墙和夯土,墩台外围台基包砖墙和夯土等,分别见有四个时期的叠加或打破关系。
六朝道路遗迹,包括城门门道、漫道及人行道,分五个时期,叠压有序。
铁瓮城南门六朝遗迹,依据考古资料综合分析,其年代可分为先吴(孙吴三国之前)至西晋、东晋前期、东晋后期、南朝前期及南朝后期五个时期。
而铁瓮城南门及城垣的建造,又表现出诸多的建筑特点:如,门址利用地势,加筑外围台基墙;城垣依山而筑,形成包砖墙、夯土、山体的三位一体;加强墩台防护,在转角加筑挡土墙;改进砌造工艺,采用“一顺一丁”砌砖、与夯土紧密咬合的方法等。同时,在出土六朝遗物中,还见有“官”、“官窑”、“官瓦”等印文瓦,为研究六朝官窑制度提供可贵的佐证。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考古学报》

2010年4期目录与内容提要

发布时间:2010-10-11

 

《考古学报》2010年4期目录
伊洛地区裴李岗至二里头文化时期复杂社会的演变
——地理信息系统基础上的人口和农业可耕地分析…………………………………乔玉(423)
冀西北、京津唐地区夏商西周北方青铜文化的演进…………………………………蒋 刚(455)

从出土简牍文献看中国早期的正负数概念…………………………………………邹大海(481)

镇江铁瓮城南门遗址发掘报告………………………………铁瓮城考古所  镇江博物馆(505)

 


伊洛地区裴李岗至二里头文化时期复杂社会的演变
—地理信息系统基础上的人口和农业可耕地分析
乔  玉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  100710)

伊洛盆地是中国早期国家起源的核心地带。本文以伊洛聚落调查项目获得的考古资料为基础,依据西方考古学中与人口规模估算、领地生产力和土地使用率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借助地理信息系统的帮助,分析伊洛地区从裴李岗时期到二里头时期的人口数量和土地利用率的变化与社会复杂化的关系。研究包括三个基本部分:1)人口规模的估计;2)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辅助下推测研究区域的领地生产力和土地使用率;3)阐述人口波动和社会复杂化的交互作用以及土地利用率反映出的资源再分配问题。研究发现:人口的增长和社会复杂化的加剧有密切联系。人口增长不一定会导致自然环境难以承载的生存压力,但会促发社会结构变革,以解决不断扩大的人口规模带来的各种问题,这就为社会上层运用不同策略获得和维护权力、建立更复杂的社会结构提供了机会。从仰韶晚期开始至二里头时期,研究区域内的很多聚落出现农业用地不足以供养聚落人口的现象。如果排除聚落共存性的问题,可以推测出两个解决这种不足的模式:1)再分配模式:即某些聚落食物的短缺可以用从其它聚落调配的形式来弥补;2)特殊资源模式:即农业用地短缺的聚落可以用特殊资源来换取食物。


冀西北及京津唐地区夏商西周时期北方青铜文化的演进
蒋   刚  (重庆师范大学历史系与文博学院,  重庆市  400047)

冀西北、京津唐地区夏商西周时期的考古学文化面貌问题存在较多争议。这个地区夏商西周时期究竟有过哪些考古学文化?这个地区夏商西周时期的北方青铜文化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这个地区在夏商西周时期的文化格局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及什么因素导致了这些变化等等问题均需进行系统讨论。通过对已发表材料的全面评估,本文认为:从夏至西周时期,本地区存在壶流河类型、大坨头文化、李大人庄类型、小白阳H3为代表的遗存、围坊三期文化、以青龙抄道沟为代表的遗存以及张家园上层文化等诸多北方青铜文化类型。此区域夏商西周时期文化格局的变迁大体经历了十三个阶段的变化,期间北方青铜文化的演进具有明显的承继关系,体现的是一种连续性的演进进程。夏至早商二期,夏家店下层文化对此区域文化演进进程影响甚远,此时期北方青铜文化的演进进程是从北向南层层推进。期间早商文化的扩展和收缩对此区域整体文化格局的变化影响巨大。早商三期后,朱开沟文化和白燕文化对此区域的文化渗透改变了这个地区北方青铜文化演进进程,此后北方青铜文化的演进进程开始变成由西向东层层推进,同时也是由西向东层层衰落。进入西周时期,西周燕文化的进入并不断扩大,再次极大的改变了这个地区的整体文化格局。

 

从出土简牍文献看中国早期的正负数概念
邹大海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 100190)

    将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中某些涉及政府考评工作的材料结合起来进行深入的分析,可以廓清一些关于中国古代正负数概念的认识误区,并建立正负数概念的早期历史。本文提出判断古人使用正负数概念的标准是对立相反的性质被嵌入到数量中成为数量本身的一部分;考辨了《算数书》“医”条中“算”字不可能是一些学者所认为的赋税单位或一般意义的钱的单位,“医”条既非讲医生治病时的收入与交税,也非讲收入与成本。本文论证“医”条规定了合格医生治病时成功与失败的最低比例,而“算”字则是考核医生治病效果的计分单位。利用语法分析的方法,本文证明“医”条和董仲舒《考功名》确实应用了正负数概念,而居延和敦煌汉简的一些疑似例证是否用到正负数概念,则因信息不充分而不能判定。作者认为得失、成败等相反的观念虽是正负数概念产生的基础,但先秦时期方程算法的特殊结构才是推动正负数概念产生的决定力量,新兴的正负数概念影响到政府的考核和评价方法,“医”条和《考功名》(不排除居延汉简等中的某些条目)体现了这种影响。本文还分析了这种考评方法中使用正负数概念的特点。文章最后就研究的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特别强调了语法分析方法和知识结构观念的重要性。

镇江铁瓮城南门遗址发掘报告
铁瓮城考古所  镇江博物馆
镇江市铁瓮城遗址位于长江南岸北固山南岗,志载“三国孙权所筑,开南、西二门”。2003—2004年,为配合城市道路建设,镇江古城考古所与镇江博物馆联合组成考古队,对铁瓮城南门遗址实施抢救性发掘。
铁瓮城南门遗址,地处市区鼓楼岗,即铁瓮城南垣中段。考古探方分布于城门区域的西南部位。此次考古所发现的遗迹主要有城垣、城门墩台、道路以及房址、灰坑等,其中,尤以六朝时期的遗迹比较少见,本报告予以着重介绍。
六朝城垣遗迹,包括夯土及包砖墙,分别是由四个不同时期的砌筑、修补的墙体区块组成,其叠加、打破的迹象明显。
六朝门墩遗迹,主要有西侧墩台包砖墙和夯土,墩台外围台基包砖墙和夯土等,分别见有四个时期的叠加或打破关系。
六朝道路遗迹,包括城门门道、漫道及人行道,分五个时期,叠压有序。
铁瓮城南门六朝遗迹,依据考古资料综合分析,其年代可分为先吴(孙吴三国之前)至西晋、东晋前期、东晋后期、南朝前期及南朝后期五个时期。
而铁瓮城南门及城垣的建造,又表现出诸多的建筑特点:如,门址利用地势,加筑外围台基墙;城垣依山而筑,形成包砖墙、夯土、山体的三位一体;加强墩台防护,在转角加筑挡土墙;改进砌造工艺,采用“一顺一丁”砌砖、与夯土紧密咬合的方法等。同时,在出土六朝遗物中,还见有“官”、“官窑”、“官瓦”等印文瓦,为研究六朝官窑制度提供可贵的佐证。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