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2年1期目录及摘要

发布时间:2012-02-03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杨毅
以陶器为视角的红山文化发展阶段研究……………………………………赵宾福  薛振华(1)
丰镐地区西周墓葬分期研究…………………………………………………………张礼艳(23)
灵泉寺北齐娄睿《华严经碑》研究……………………………………………………李裕群(63)
湖北云梦楚王城遗址1988与1989年发掘报告……………………………………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云梦县博物馆(83)
 
 
 
以陶器为视角的红山文化发展阶段研究
赵宾福  薛振华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长春 130012)
红山文化是分布于东北辽西地区的一支十分重要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自20世纪30年代发现以来,有关红山文化的研究一直为学术界所关注。特别是在年代问题和发展阶段问题上,以往虽有论述,但观点各异。本文通过重新梳理红山文化已发表的全部材料,以地层学为基础,以陶器间的共存关系和形态比较为依据,将红山文化自早至晚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以牛河梁第五地点下层组为标识的一组和西水泉F13、第2层为标识的一组为代表,第二阶段以牛河梁第五地点中层组为标识的二组和西水泉F17、H18、H1及第1层为标识的二组为代表,第三阶段以牛河梁第五地点上层组为标识的三组和牛河梁第十六地点城子山组为代表,三个阶段分别相当于中原地区仰韶文化时代的早期、中期和晚期。其中第一阶段约为公元前4500年—前4000年,年代与中原地区的半坡文化晚期和后冈一期文化相当。第二阶段约为公元前4000年一前3500年,年代与中原地区的庙底沟文化相当。第三阶段约为公元前3500年—前3000年,年代与中原地区的半坡四期文化和河套地区的庙子沟文化相当。
 
丰镐地区西周墓葬分期研究
张 礼 艳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化学院,长春  130024)
丰镐地区目前已经发掘了1000多座西周墓葬。由于以往的研究都是从局部资料入手,尚缺乏一个全面系统的墓葬分期研究。本文收集了所有已发表的墓葬资料,系统梳理了丰镐地区西周墓葬中出土陶器的种类、数量及组合情况,通过对典型陶器的类型学分析,结合地层关系和陶器在墓葬中的共存关系,将丰镐地区发表有典型陶器标本的墓葬划分为六期:第一期年代相当于西周早期偏早,即武王、成王和康王早期。第二期年代相当于西周早期偏晚,大致为康王晚期和昭王时期。第三期的年代相当于西周中期偏早,大致应当在昭王以后的穆王时期。第四期年代相当于西周中期偏晚,大致在恭、懿、孝、夷时期。第五期的年代相当于西周晚期偏早,大致应为厉王、共和时期。第六期的年代相当于西周晚期偏晚,大致为宣王和幽王时期。六期的划分基本反映出丰镐地区西周墓葬出土陶器的阶段性变化。而本文对该地区墓葬的分期编年研究,是对以往分期研究的进一步综合和细化,有助于西周文化尤其是陶器编年标尺的确立,可为其他地区西周遗存的断代研究提供必要的参照。文章不仅对典型陶器的形制演变进行了系统的归纳,而且对陶器器表纹饰的变化、各器类的数量随时间的消长,陶器的变化节奏以及陶器在墓葬内的组合变化做了细致的分析,有利于更为全面地把握丰镐地区西周陶器的总体面貌。
 
灵泉寺北齐娄睿《华严经碑》研究
李裕群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  100710) 
河南安阳宝山灵泉寺是北朝隋唐时期邺城地区著名的佛教寺院。该寺为东魏武定四年(546年)道凭法师所创建。北齐时,由东安王娄睿出资,道凭弟子著名地论师灵裕重加营构。现寺内保存的北齐司徒公娄睿华严经碑和华严八会碑二块刻经碑是清代后期被重新发现的,为研究灵泉寺的历史、灵裕的思想以及北朝晚期邺城地区佛教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根据刻经碑中娄睿所具官衔及与灵裕的关系,我们可以确定该碑的镌刻年代在河清三年(564年)正月至三月间。经笔者考证,刻经碑的内容除了以前所知的《华严经·菩萨明难品》和《华严八会说》外,还有《法华经》类经典、《四分律》经典以及与护法思想有关的内容。这些经典内容的出现,集中表现了灵裕的佛教思想。娄睿除了镌刻经碑外,现存灵泉寺大留圣窟内三尊的精美佛像,也可能与他有关。
 
 
湖北云梦楚王城遗址1988与1989年发掘报告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云梦县博物馆
 
楚王城遗址位于今湖北省云梦县城的东侧,是一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湖北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对楚王城遗址及其外围的诸多地点陆续进行了勘探与发掘,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中较重要的就有珍珠坡楚墓、睡虎地秦墓、大坟头汉墓、龙岗秦汉墓、城垣的解剖等。为了配合当地的城建工程,于1988年10—11月和1988年12—1989年1月先后两次对楚王城遗址的西城区进行了发掘,总面积445平方米。共发现战国至唐宋的灰坑、灰沟、水井、房址、墓葬等71处,出土了大批陶、铜、瓷、釉陶、铁、石器等,文化遗存的内涵丰富,其中以战国两汉的各类器物为主。本报告全面报道这两次发掘的资料,可作为此前这里考古发现的补充。再次确定楚王城遗址是一座始建于东周时期的城址,至汉代被废弃。之后,楚王城仍被作为居民的聚居点,只是其居住区略向原城址的西边移位。时至今日的云梦县城,仍然是压在楚王城遗址的西城区之上。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考古学报》

2012年1期目录及摘要

发布时间:2012-02-03

以陶器为视角的红山文化发展阶段研究……………………………………赵宾福  薛振华(1)
丰镐地区西周墓葬分期研究…………………………………………………………张礼艳(23)
灵泉寺北齐娄睿《华严经碑》研究……………………………………………………李裕群(63)
湖北云梦楚王城遗址1988与1989年发掘报告……………………………………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云梦县博物馆(83)
 
 
 
以陶器为视角的红山文化发展阶段研究
赵宾福  薛振华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长春 130012)
红山文化是分布于东北辽西地区的一支十分重要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自20世纪30年代发现以来,有关红山文化的研究一直为学术界所关注。特别是在年代问题和发展阶段问题上,以往虽有论述,但观点各异。本文通过重新梳理红山文化已发表的全部材料,以地层学为基础,以陶器间的共存关系和形态比较为依据,将红山文化自早至晚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以牛河梁第五地点下层组为标识的一组和西水泉F13、第2层为标识的一组为代表,第二阶段以牛河梁第五地点中层组为标识的二组和西水泉F17、H18、H1及第1层为标识的二组为代表,第三阶段以牛河梁第五地点上层组为标识的三组和牛河梁第十六地点城子山组为代表,三个阶段分别相当于中原地区仰韶文化时代的早期、中期和晚期。其中第一阶段约为公元前4500年—前4000年,年代与中原地区的半坡文化晚期和后冈一期文化相当。第二阶段约为公元前4000年一前3500年,年代与中原地区的庙底沟文化相当。第三阶段约为公元前3500年—前3000年,年代与中原地区的半坡四期文化和河套地区的庙子沟文化相当。
 
丰镐地区西周墓葬分期研究
张 礼 艳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化学院,长春  130024)
丰镐地区目前已经发掘了1000多座西周墓葬。由于以往的研究都是从局部资料入手,尚缺乏一个全面系统的墓葬分期研究。本文收集了所有已发表的墓葬资料,系统梳理了丰镐地区西周墓葬中出土陶器的种类、数量及组合情况,通过对典型陶器的类型学分析,结合地层关系和陶器在墓葬中的共存关系,将丰镐地区发表有典型陶器标本的墓葬划分为六期:第一期年代相当于西周早期偏早,即武王、成王和康王早期。第二期年代相当于西周早期偏晚,大致为康王晚期和昭王时期。第三期的年代相当于西周中期偏早,大致应当在昭王以后的穆王时期。第四期年代相当于西周中期偏晚,大致在恭、懿、孝、夷时期。第五期的年代相当于西周晚期偏早,大致应为厉王、共和时期。第六期的年代相当于西周晚期偏晚,大致为宣王和幽王时期。六期的划分基本反映出丰镐地区西周墓葬出土陶器的阶段性变化。而本文对该地区墓葬的分期编年研究,是对以往分期研究的进一步综合和细化,有助于西周文化尤其是陶器编年标尺的确立,可为其他地区西周遗存的断代研究提供必要的参照。文章不仅对典型陶器的形制演变进行了系统的归纳,而且对陶器器表纹饰的变化、各器类的数量随时间的消长,陶器的变化节奏以及陶器在墓葬内的组合变化做了细致的分析,有利于更为全面地把握丰镐地区西周陶器的总体面貌。
 
灵泉寺北齐娄睿《华严经碑》研究
李裕群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  100710) 
河南安阳宝山灵泉寺是北朝隋唐时期邺城地区著名的佛教寺院。该寺为东魏武定四年(546年)道凭法师所创建。北齐时,由东安王娄睿出资,道凭弟子著名地论师灵裕重加营构。现寺内保存的北齐司徒公娄睿华严经碑和华严八会碑二块刻经碑是清代后期被重新发现的,为研究灵泉寺的历史、灵裕的思想以及北朝晚期邺城地区佛教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根据刻经碑中娄睿所具官衔及与灵裕的关系,我们可以确定该碑的镌刻年代在河清三年(564年)正月至三月间。经笔者考证,刻经碑的内容除了以前所知的《华严经·菩萨明难品》和《华严八会说》外,还有《法华经》类经典、《四分律》经典以及与护法思想有关的内容。这些经典内容的出现,集中表现了灵裕的佛教思想。娄睿除了镌刻经碑外,现存灵泉寺大留圣窟内三尊的精美佛像,也可能与他有关。
 
 
湖北云梦楚王城遗址1988与1989年发掘报告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云梦县博物馆
 
楚王城遗址位于今湖北省云梦县城的东侧,是一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湖北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对楚王城遗址及其外围的诸多地点陆续进行了勘探与发掘,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中较重要的就有珍珠坡楚墓、睡虎地秦墓、大坟头汉墓、龙岗秦汉墓、城垣的解剖等。为了配合当地的城建工程,于1988年10—11月和1988年12—1989年1月先后两次对楚王城遗址的西城区进行了发掘,总面积445平方米。共发现战国至唐宋的灰坑、灰沟、水井、房址、墓葬等71处,出土了大批陶、铜、瓷、釉陶、铁、石器等,文化遗存的内涵丰富,其中以战国两汉的各类器物为主。本报告全面报道这两次发掘的资料,可作为此前这里考古发现的补充。再次确定楚王城遗址是一座始建于东周时期的城址,至汉代被废弃。之后,楚王城仍被作为居民的聚居点,只是其居住区略向原城址的西边移位。时至今日的云梦县城,仍然是压在楚王城遗址的西城区之上。

作者:杨毅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