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2年2期目录及摘要

发布时间:2012-05-04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

周代用鼎制度疏证……………………………………………………………………张闻捷(131)
上博藏簡第五冊姑城家父試釋………………………………………………………黃人二(163)
中国出土的蜻蜓眼式玻璃珠研究……………………………………………………赵德云(177)
河南西峡老坟岗仰韶文化遗址发掘报告……………………………………………………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217)


周代用鼎制度疏证
张闻捷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  100871)
鼎是周代社会礼制生活的核心。冠、昏、丧、祭、乡、射、朝、聘,凡此八礼皆需用鼎以备飨食,所以鼎遂成为了贵族身份乃至国家政权的象征。而关于周代用鼎制度的研究,也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即在综合前贤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尝试从鼎实的角度来重新探讨鼎的分类方法,指出镬鼎、正鼎(升鼎)、陪鼎(羞鼎)、铏鼎四者间的区别与联系,并进而归纳出文献中所记载的理想的用鼎组合方案。
但通过对西周至战国以来考古资料的分析可以发现,周代用鼎制度并非是一套静止不变的社会等级工具,而是随着经济的繁荣与社会的复杂而不断发展、变化。这种变化的过程在南、北两个不同的文化区内也呈现出各具特色的表现形式。
同时考古资料的分析也可以帮助了解礼制文献的创作背景与时间。《仪礼》一书中有关用鼎制度的记载应主要局限于中原地区,而与南方楚国无涉。尤其是《少牢馈食礼》中提到的大夫等级宗庙祭祀时分别使用正鼎五、三两套的记载,更表明该篇的创造年代至少应在春秋中期之后。

上博藏简第五册姑城家父试释
黄人二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  200241)
本文对上博藏简第五册《姑城家父》一篇的篇题、编联、文本、校读、说明等诸多方面,作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在文本复原上,试图恢复旧观,藉此讨论与《左传》、《国语》之中,三郄的不同形象与评价问题。尤其是竹简本《姑城家父》,给予三郄同情的正面对待,明显与《左传》、《国语》不同,主要牵涉到不同文献作者其时其地的政治党派问题。
另外,在《春秋》经学学术上,其表现则为师承家法之不同。《姑城家父》殆为楚地解释《春秋》的著述,不管是《抄撮》或《微》之畴类,以其与《左氏传》观点不同,知其虽本诸其学,业已成为一家之学。有继承师说之处,也有溢出而发展者,非徒专事家法亦步亦趋之作。

中国出土的蜻蜓眼式玻璃珠研究
赵德云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成都  600064)
蜻蜓眼式玻璃珠最早于公元前二千纪在地中海沿岸出现,进入中国的时间不晚于春秋晚期。本文注意到,中国的蜻蜓眼式玻璃珠类型复杂,主要从制造技术的角度可分为九型,各型的流行时代和地域各有不同。根据与国外标本的比对,它们应当具有不同的根源,并进行了具体的分析。相应地,不同类型的外来蜻蜓眼式玻璃珠进入中国的途径,也不能一概而论。本文重点讨论了最早的一批蜻蜓眼式玻璃珠进入中国的途径,认为它们是从黑海沿岸沿欧亚草原路,由游牧民族传播至阿尔泰地区一带之后,一路进入新疆,另一路经阿尔泰边区至米努辛斯克和蒙古高原等地,再南下进入中国的内蒙古、山西等地,并进抵中原地区,进一步传播。外来蜻蜓眼式玻璃珠进入中国之后,引发了本土工匠使用中国自产的铅钡玻璃、釉砂、陶、玉石、骨、煤精、木甚至象牙等,来进行模仿。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对外来事物原有文化背景的隔膜,产生了一些变异。另外,通过对出土标本功用的分析,表明蜻蜓眼式玻璃珠本来的护符功能,在中国被极大地弱化甚至被忽略,而是被用来作为彰显身份地位的珍奇之物、其他器物的装饰,甚或进入传统礼制的范畴,在棺饰、组玉佩等中都能找到它的踪影。

河南西峡县老坟岗仰韶文化遗址发掘报告
河南省考文物古研究古所
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2000年10月底至次年4月初,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协助下,对宁西(南京——西安)铁路将穿过的西峡县老坟岗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200平方米,发现了较为丰富的仰韶文化遗存。共发现房基20座,墓葬12座,灰坑13个。该遗址依据遗迹的不同和一些遗物的变化分为前后承袭发展的两期。其早期有圆形房基和长方形房基,房基面积一般较小;而晚期仅发现有长方形房基,房基面积一般较大,而且新出现了排房和“田”字形房基。这里发现了10座积石墓,尤其是其早期的8座积石墓,由东南向西北排列,头向东南,足朝西北,墓内一般有随葬品。多数积石墓有长方形竖穴墓圹,墓圹四壁上半部用石块砌壁,墓内填上并积石成冢。这类墓葬不同于辽宁牛河梁积石冢,在中原地区尚属首次发现。该遗址的出土物也较丰富,陶器和石器出土较多,而骨器出土数量很少。早期积石墓中出土的石钺11件,选料优质,制作精良,是石器中之精品。老坟岗遗址自身最突出的特征是出土了一些平底瓶,这种瓶在其他遗址中比较少见,其器型变化也较明显。老坟岗遗址仰韶文化是与豫西庙底沟类型早期相似的独具特色的一处仰韶文化。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考古学报》

2012年2期目录及摘要

发布时间:2012-05-04

周代用鼎制度疏证……………………………………………………………………张闻捷(131)
上博藏簡第五冊姑城家父試釋………………………………………………………黃人二(163)
中国出土的蜻蜓眼式玻璃珠研究……………………………………………………赵德云(177)
河南西峡老坟岗仰韶文化遗址发掘报告……………………………………………………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217)


周代用鼎制度疏证
张闻捷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  100871)
鼎是周代社会礼制生活的核心。冠、昏、丧、祭、乡、射、朝、聘,凡此八礼皆需用鼎以备飨食,所以鼎遂成为了贵族身份乃至国家政权的象征。而关于周代用鼎制度的研究,也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即在综合前贤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尝试从鼎实的角度来重新探讨鼎的分类方法,指出镬鼎、正鼎(升鼎)、陪鼎(羞鼎)、铏鼎四者间的区别与联系,并进而归纳出文献中所记载的理想的用鼎组合方案。
但通过对西周至战国以来考古资料的分析可以发现,周代用鼎制度并非是一套静止不变的社会等级工具,而是随着经济的繁荣与社会的复杂而不断发展、变化。这种变化的过程在南、北两个不同的文化区内也呈现出各具特色的表现形式。
同时考古资料的分析也可以帮助了解礼制文献的创作背景与时间。《仪礼》一书中有关用鼎制度的记载应主要局限于中原地区,而与南方楚国无涉。尤其是《少牢馈食礼》中提到的大夫等级宗庙祭祀时分别使用正鼎五、三两套的记载,更表明该篇的创造年代至少应在春秋中期之后。

上博藏简第五册姑城家父试释
黄人二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  200241)
本文对上博藏简第五册《姑城家父》一篇的篇题、编联、文本、校读、说明等诸多方面,作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在文本复原上,试图恢复旧观,藉此讨论与《左传》、《国语》之中,三郄的不同形象与评价问题。尤其是竹简本《姑城家父》,给予三郄同情的正面对待,明显与《左传》、《国语》不同,主要牵涉到不同文献作者其时其地的政治党派问题。
另外,在《春秋》经学学术上,其表现则为师承家法之不同。《姑城家父》殆为楚地解释《春秋》的著述,不管是《抄撮》或《微》之畴类,以其与《左氏传》观点不同,知其虽本诸其学,业已成为一家之学。有继承师说之处,也有溢出而发展者,非徒专事家法亦步亦趋之作。

中国出土的蜻蜓眼式玻璃珠研究
赵德云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成都  600064)
蜻蜓眼式玻璃珠最早于公元前二千纪在地中海沿岸出现,进入中国的时间不晚于春秋晚期。本文注意到,中国的蜻蜓眼式玻璃珠类型复杂,主要从制造技术的角度可分为九型,各型的流行时代和地域各有不同。根据与国外标本的比对,它们应当具有不同的根源,并进行了具体的分析。相应地,不同类型的外来蜻蜓眼式玻璃珠进入中国的途径,也不能一概而论。本文重点讨论了最早的一批蜻蜓眼式玻璃珠进入中国的途径,认为它们是从黑海沿岸沿欧亚草原路,由游牧民族传播至阿尔泰地区一带之后,一路进入新疆,另一路经阿尔泰边区至米努辛斯克和蒙古高原等地,再南下进入中国的内蒙古、山西等地,并进抵中原地区,进一步传播。外来蜻蜓眼式玻璃珠进入中国之后,引发了本土工匠使用中国自产的铅钡玻璃、釉砂、陶、玉石、骨、煤精、木甚至象牙等,来进行模仿。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对外来事物原有文化背景的隔膜,产生了一些变异。另外,通过对出土标本功用的分析,表明蜻蜓眼式玻璃珠本来的护符功能,在中国被极大地弱化甚至被忽略,而是被用来作为彰显身份地位的珍奇之物、其他器物的装饰,甚或进入传统礼制的范畴,在棺饰、组玉佩等中都能找到它的踪影。

河南西峡县老坟岗仰韶文化遗址发掘报告
河南省考文物古研究古所
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2000年10月底至次年4月初,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协助下,对宁西(南京——西安)铁路将穿过的西峡县老坟岗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200平方米,发现了较为丰富的仰韶文化遗存。共发现房基20座,墓葬12座,灰坑13个。该遗址依据遗迹的不同和一些遗物的变化分为前后承袭发展的两期。其早期有圆形房基和长方形房基,房基面积一般较小;而晚期仅发现有长方形房基,房基面积一般较大,而且新出现了排房和“田”字形房基。这里发现了10座积石墓,尤其是其早期的8座积石墓,由东南向西北排列,头向东南,足朝西北,墓内一般有随葬品。多数积石墓有长方形竖穴墓圹,墓圹四壁上半部用石块砌壁,墓内填上并积石成冢。这类墓葬不同于辽宁牛河梁积石冢,在中原地区尚属首次发现。该遗址的出土物也较丰富,陶器和石器出土较多,而骨器出土数量很少。早期积石墓中出土的石钺11件,选料优质,制作精良,是石器中之精品。老坟岗遗址自身最突出的特征是出土了一些平底瓶,这种瓶在其他遗址中比较少见,其器型变化也较明显。老坟岗遗址仰韶文化是与豫西庙底沟类型早期相似的独具特色的一处仰韶文化。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