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考古学报》2013年2期目录及摘要

发布时间:2013-11-01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

甲骨钻凿形态研究 …………………………………………………………………周忠兵(147)

我方鼎铭文与西周丧奠礼………………………………………………………………冯时(185)
徐州西汉前期楚王墓序列和墓主及相关问题………………………………………刘照建(213)
春秋钟离君柏墓发掘报告………………………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蚌埠市博物馆(239)


甲骨钻凿形态研究
周忠兵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长春  130012)

    利用整理卡内基博物馆所藏甲骨实物的机会,细致观察这批甲骨上的钻凿,结合以往学者的研究,系统研究了殷墟甲骨上钻凿形态的类别、发展序列、发展规律等问题。
    文中将甲骨上的钻凿分成五型二十式,并说明这些钻凿型式是如何发展演变的。总结出一些钻凿发展规律,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两点。第一,小圆钻和轮开槽制作的长凿在甲骨上的使用时间基本在武丁时期,并且早期甲骨上的长凿主要是采用轮开槽方法制作,因而这两种钻凿类型具有较强的断代意义。第二,直接挖制的长凿,其凿长随着时间的演变而逐渐增长,南北系甲骨分别在无名组和何组甲骨上长凿长度达到极至,都出现超过3厘米的长凿,南北两系的长凿长度的这种长度递增现象至黄组类甲骨有所回落,黄组甲骨上的长凿长2厘米以下。
    利用我们所整理归纳出的甲骨钻凿的发展序列及规律,可以较好的说明历组类甲骨的时代应该是属于武丁晚至祖庚时期。


我方鼎铭文与西周丧奠礼
冯  时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  100710)

    我方鼎出土于洛阳,从鼎的形制、铭文的记时特点分析,其时代属于西周早期。盖、器对铭43字,所记史实关乎西周自启殡至入葬之间的丧奠礼仪,是研究西周丧礼的重要史料。
    我方鼎的器主为若氏小宗,此鼎为其为父己所作的祭器。铭文首先记器主以御祭和血祭对祖乙、妣乙和祖己、妣癸两对先祖的祭祀,反映了丧奠礼中的朝庙奠礼。朝庙奠意即向祖先辞行,其中祖乙、妣乙为父己的祢庙,祖己、妣癸为父己的祖庙。二庙对于器主而言皆为祖庙。朝庙奠后又继续以礿祭和报赛之祭祭祀二位先妣,反映了丧奠礼中的祖奠之礼。祖奠意即以柩车向外,为出行的开始。朝庙奠先朝祢庙,后朝祖庙,继而于祖奠唯祭二妣,体现了丧礼待亲如宾,每动必远的根本礼旨。铭文记二奠彻奠之后,则舆载尸棺于柩车,并行大遣奠及祼仪。大遣奠为丧奠中最隆重的礼仪,遣奠为遣送死者的奠礼,其仪为人道之终。士礼遣奠用少牢五鼎,彻奠之后则需将奠牲之余的羊、豕裹为二包,随棺入葬,是谓包奠。继而又行读賵礼,即省记送死賵物之书。这些仪节于鼎铭均有明确的记载。
    本文根据文献资料对鼎铭所反映的丧奠仪节进行了详细考证,可明我方鼎并非简单的祭祖文辞,而完整、系统地反映了西周丧奠礼仪,并可与文献记载逐一印证。器主为殷遗,因此,铭文无论对于殷周丧礼及相关祭祀制度的研究还是古代文献的考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同时研究了西周祼礼的意义及相关的丧奠铭文。


徐州西汉前期楚王墓序列和墓主及相关问题
刘照建
(徐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徐州 221018)

    近年来徐州地区已经发现发掘八处楚王墓,其中一致被认为前期楚王墓的是:楚王山、狮子山、北洞山、驮篮山,这四座楚王墓墓室规模庞大,出土文物数量繁多,对于研究西汉前期楚国政治经济社会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但是由于徐州楚王墓材料多未正式公开发表,学者们对墓葬的序列和墓主问题的认识分歧较大,严重制约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
    本文从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入手,深入探讨了西汉前期楚王墓序列和墓主问题。通过对狮子山、北洞山、驮篮山三处楚王墓形制布局、开凿技术和防护措施的比较研究,理清三墓前后相承的发展脉络;同时又综合分析了三座楚王墓出土的时代特征明显的随葬器物玉器、陶器、钱币和印章,进一步确认三墓排列的先后顺序为狮子山、北洞山、驮篮山。根据三墓排列顺序,结合前三代楚王在位时间和墓葬规模,从而推定三墓的墓主就是西汉前期的前三代楚王,即狮子山楚王墓墓主为第一代楚王刘交,北洞山楚王墓墓主则为第二代楚王刘郢(客),驮篮山楚王墓墓主为第三代楚王刘戊。在此基础上,对楚王山墓主问题、狮子山、北洞山两座楚王墓墓葬形制异常以及王后墓形制发展演变规律和修筑时间等问题作出了解释,并对全部的12代西汉楚王墓排序作出重新思考,对其发展演变规律提出新的认识。


春秋钟离君柏墓发掘报告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蚌埠市博物馆

    钟离君柏墓位于安徽蚌埠双墩村内,2006年12月至2008年8月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蚌埠博物馆对其进行了考古发掘。该墓葬是一座大型有封土堆土坑竖穴墓,墓坑为圆形,生土二层台在2米以下,正东向有阶梯短墓道。在封土与填土中构筑五色土、白土垫层、放射线、土丘、土偶墙、“十”字形墓底埋葬布局等遗迹。墓葬结构新颖,遗迹现象复杂,随葬品非常丰富,出土器物500余件,有铜钮钟、鼎、簠、甗、豆、盉、罍、镞、戈、戟、剑、马衔、车惠,彩陶罐,印纹陶罐,石磬,玉饰件以及大量的漆木器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它创造了2000余件土偶。铜器上发现“钟离君柏”等铭文,是一座春秋钟离国王陵墓葬。
    该墓葬首次发现钟离国实物资料,证明文献中记载钟离古国存在的历史事实。墓葬独特的圆形结构和寓意深奥而神秘的文化遗迹现象涵盖了几千年人类对天、地、人之间事项的认知和记忆,是一座真正意义上的人类社会历史宿影。是墓葬建筑史上的创新,开创一代钟离国葬俗新风和墓葬新类型,为今后墓葬考古提出了新课题,开阔了新视野,为探索古代丧葬史和消失了的葬俗文化提供了珍贵的材料,其成果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和意义。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考古学报》

《考古学报》2013年2期目录及摘要

发布时间:2013-11-01

甲骨钻凿形态研究 …………………………………………………………………周忠兵(147)

我方鼎铭文与西周丧奠礼………………………………………………………………冯时(185)
徐州西汉前期楚王墓序列和墓主及相关问题………………………………………刘照建(213)
春秋钟离君柏墓发掘报告………………………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蚌埠市博物馆(239)


甲骨钻凿形态研究
周忠兵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长春  130012)

    利用整理卡内基博物馆所藏甲骨实物的机会,细致观察这批甲骨上的钻凿,结合以往学者的研究,系统研究了殷墟甲骨上钻凿形态的类别、发展序列、发展规律等问题。
    文中将甲骨上的钻凿分成五型二十式,并说明这些钻凿型式是如何发展演变的。总结出一些钻凿发展规律,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两点。第一,小圆钻和轮开槽制作的长凿在甲骨上的使用时间基本在武丁时期,并且早期甲骨上的长凿主要是采用轮开槽方法制作,因而这两种钻凿类型具有较强的断代意义。第二,直接挖制的长凿,其凿长随着时间的演变而逐渐增长,南北系甲骨分别在无名组和何组甲骨上长凿长度达到极至,都出现超过3厘米的长凿,南北两系的长凿长度的这种长度递增现象至黄组类甲骨有所回落,黄组甲骨上的长凿长2厘米以下。
    利用我们所整理归纳出的甲骨钻凿的发展序列及规律,可以较好的说明历组类甲骨的时代应该是属于武丁晚至祖庚时期。


我方鼎铭文与西周丧奠礼
冯  时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  100710)

    我方鼎出土于洛阳,从鼎的形制、铭文的记时特点分析,其时代属于西周早期。盖、器对铭43字,所记史实关乎西周自启殡至入葬之间的丧奠礼仪,是研究西周丧礼的重要史料。
    我方鼎的器主为若氏小宗,此鼎为其为父己所作的祭器。铭文首先记器主以御祭和血祭对祖乙、妣乙和祖己、妣癸两对先祖的祭祀,反映了丧奠礼中的朝庙奠礼。朝庙奠意即向祖先辞行,其中祖乙、妣乙为父己的祢庙,祖己、妣癸为父己的祖庙。二庙对于器主而言皆为祖庙。朝庙奠后又继续以礿祭和报赛之祭祭祀二位先妣,反映了丧奠礼中的祖奠之礼。祖奠意即以柩车向外,为出行的开始。朝庙奠先朝祢庙,后朝祖庙,继而于祖奠唯祭二妣,体现了丧礼待亲如宾,每动必远的根本礼旨。铭文记二奠彻奠之后,则舆载尸棺于柩车,并行大遣奠及祼仪。大遣奠为丧奠中最隆重的礼仪,遣奠为遣送死者的奠礼,其仪为人道之终。士礼遣奠用少牢五鼎,彻奠之后则需将奠牲之余的羊、豕裹为二包,随棺入葬,是谓包奠。继而又行读賵礼,即省记送死賵物之书。这些仪节于鼎铭均有明确的记载。
    本文根据文献资料对鼎铭所反映的丧奠仪节进行了详细考证,可明我方鼎并非简单的祭祖文辞,而完整、系统地反映了西周丧奠礼仪,并可与文献记载逐一印证。器主为殷遗,因此,铭文无论对于殷周丧礼及相关祭祀制度的研究还是古代文献的考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同时研究了西周祼礼的意义及相关的丧奠铭文。


徐州西汉前期楚王墓序列和墓主及相关问题
刘照建
(徐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徐州 221018)

    近年来徐州地区已经发现发掘八处楚王墓,其中一致被认为前期楚王墓的是:楚王山、狮子山、北洞山、驮篮山,这四座楚王墓墓室规模庞大,出土文物数量繁多,对于研究西汉前期楚国政治经济社会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但是由于徐州楚王墓材料多未正式公开发表,学者们对墓葬的序列和墓主问题的认识分歧较大,严重制约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
    本文从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入手,深入探讨了西汉前期楚王墓序列和墓主问题。通过对狮子山、北洞山、驮篮山三处楚王墓形制布局、开凿技术和防护措施的比较研究,理清三墓前后相承的发展脉络;同时又综合分析了三座楚王墓出土的时代特征明显的随葬器物玉器、陶器、钱币和印章,进一步确认三墓排列的先后顺序为狮子山、北洞山、驮篮山。根据三墓排列顺序,结合前三代楚王在位时间和墓葬规模,从而推定三墓的墓主就是西汉前期的前三代楚王,即狮子山楚王墓墓主为第一代楚王刘交,北洞山楚王墓墓主则为第二代楚王刘郢(客),驮篮山楚王墓墓主为第三代楚王刘戊。在此基础上,对楚王山墓主问题、狮子山、北洞山两座楚王墓墓葬形制异常以及王后墓形制发展演变规律和修筑时间等问题作出了解释,并对全部的12代西汉楚王墓排序作出重新思考,对其发展演变规律提出新的认识。


春秋钟离君柏墓发掘报告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蚌埠市博物馆

    钟离君柏墓位于安徽蚌埠双墩村内,2006年12月至2008年8月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蚌埠博物馆对其进行了考古发掘。该墓葬是一座大型有封土堆土坑竖穴墓,墓坑为圆形,生土二层台在2米以下,正东向有阶梯短墓道。在封土与填土中构筑五色土、白土垫层、放射线、土丘、土偶墙、“十”字形墓底埋葬布局等遗迹。墓葬结构新颖,遗迹现象复杂,随葬品非常丰富,出土器物500余件,有铜钮钟、鼎、簠、甗、豆、盉、罍、镞、戈、戟、剑、马衔、车惠,彩陶罐,印纹陶罐,石磬,玉饰件以及大量的漆木器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它创造了2000余件土偶。铜器上发现“钟离君柏”等铭文,是一座春秋钟离国王陵墓葬。
    该墓葬首次发现钟离国实物资料,证明文献中记载钟离古国存在的历史事实。墓葬独特的圆形结构和寓意深奥而神秘的文化遗迹现象涵盖了几千年人类对天、地、人之间事项的认知和记忆,是一座真正意义上的人类社会历史宿影。是墓葬建筑史上的创新,开创一代钟离国葬俗新风和墓葬新类型,为今后墓葬考古提出了新课题,开阔了新视野,为探索古代丧葬史和消失了的葬俗文化提供了珍贵的材料,其成果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和意义。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