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考古学报》2013年1期目录及摘要

发布时间:2013-11-01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杨毅

《考古学报》由殷墟出土北方式青铜器看商人与北方族群的联系…………………………………朱凤瀚(1)
从佛像服饰和题材布局及仿帐、仿木构再论麦积山北朝窟龛分期 ………………陈悦新(29)
湖北郧西庹家湾遗址发掘报告………………………… ……………………………………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湖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办公室  郧西县博物馆(59)
河北鹿泉西龙贵汉代墓葬………………………………………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 
上海大学艺术研究院美术考古研究中心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石家庄市文物研究所 
……………………………………………………………………… 鹿泉市文物保护所(111)


由殷墟出土北方式青铜器看商人与北方族群的联系


朱凤瀚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北京  100871)


    本文通过分析武丁时期有关北方族群侵扰商王国西部与北部边域的卜辞,推测卜辞所见土方、方方等当时的主要生活区域应在今晋西、晋西北、陕东北及冀北山地,并分析了以上区域内发现的北方式青铜器的特征与所属文化类型。在此基础上,具体讨论了在殷墟的祭祀坑、陪葬坑和墓葬中发现的北方式青铜器和上述几种北方青铜文化类型的关系,从而说明在殷墟文化遗存中,特别是在殷墟文化一期偏晚至二期(约武丁至祖甲时期)遗存中发现的较多的北方式青铜器正是此一时段商人与北方族群所进行的频繁的战争之体现,战争是当时商人与北方族群联系的主要方式。文章还进一步讨论了商人与北方族群的联系对促进商文化与欧亚草原区域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


从佛像服饰和题材布局及仿帐、仿木构再论麦积山北朝窟龛分期


陈悦新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文博系,北京  100083)


    麦积山石窟现编号221个,以北朝窟龛数量多、规模大、延续时间长最为著称。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断有学者关注麦积山石窟的分期问题。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本文选择佛像服饰、题材布局及洞窟内外仿帐、仿木构雕饰等遗存状况较好的99个窟龛,以考古类型学方法分析研究,再讨论麦积山北朝窟龛的分期。根据上述内容的型式排比,麦积山北朝窟龛可分作五期。依据有纪年可考、演化脉络较为清楚,由皇室贵胄开凿的北朝云冈、龙门、响堂山石窟和南朝栖霞山石窟,以及成都地区出土的南朝石刻造像等的遗存内容,与麦积山进行比较,同时结合文献及铭记,推测第一期约在北魏孝文帝初期(公元471年)至宣武帝景明时期(公元500—503年),第二期为宣武帝景明时期(公元500—503年)至北魏亡(534年),第三期约当西魏时期(公元535—556年),第四期约在北周时期止于废佛前(557-574年),第五期约相当于隋代(公元581—618年)。如果说与前人分期有所区别,则是缘于本文进行类型分析的遗存内容进一步明确,特别是将保存相对最完整,且最具时间延续性和空间广泛性的佛衣列入类型学研究,所得出的麦积山北朝窟龛分期的新结论,可以说是从中国石窟寺及单体造像遗存变化的全景中得出的结论。

 


湖北郧西庹家湾遗址发掘报告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湖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办公室  郧西县博物馆


    庹家湾遗址位于郧西县观音镇垭子湾村6组(庹家湾自然村),汉江左岸的二级台地上,现存面积约4万平方米。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我们从2007年3月至2008年5月,对庹家湾遗址先后进行了两次钻探和三次发掘。钻探面积61915平方米,发掘面积2017平方米。共发掘了82个探方,其中5米×5米探方79个,另扩方3个。三次发掘发现了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的各类遗迹共98处,出土了大批新石器时代、东周、两汉、明清时期的陶、瓷、釉陶、石、铜、铁器等,以东周时期的遗物为主。庹家湾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时代虽然有早有晚,但主体是青龙泉三期。因此,它们的文化属性应是青龙泉文化或石家河文化。东周时期文化遗存的时代是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以陶鬲、盂、盆、罐、豆为基本组合,属楚文化的遗物。西汉早期的M1中陶瓮肩部刻写器主名“史公”,东汉时期的一件筒瓦刻写了作坊或工匠名,明清时期的瓷器,属于民窑产品。


    发掘表明,自新石器时期以来。一直是一处较大的居民聚居点,后来废弃,沦为废弃品堆积场。庹家湾遗址地处汉江上游,是目前湖北省已发掘的最靠西北端的楚文化遗存之一。说明至迟在春秋中期楚已逼进到了汉江的上游,从而为楚文化的研究增添了新资料。

 


河北鹿泉西龙贵汉代墓葬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 上海大学艺术研究院美术考古研究中心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石家庄市文物研究所  鹿泉市文物保护所


    墓地位于太行山东侧山麓下地势开阔的岗地上,行政区划属于河北石家庄市的鹿泉市西龙贵村和南龙贵村。2009年7月至2010年1月底对该墓地位于南水北调水渠建设范围内的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汉代墓葬29座、陶窑2座。


    墓葬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中砖室墓26座,可分为单室墓、双室墓和三室墓等三类,均为斜坡墓道。长方形竖穴土坑墓3座,无墓道。


    残存随葬品以陶明器为主,主要有模型器和容器,器类有灶、井、房、圈厕、鸡、狗、壶、釜、瓮、罐、盆、钵、盘、有孔盘、杯、案、套盒、奁、圆盒、勺、灯、板瓦、筒瓦等。陶器表面普遍饰白衣。其他随葬品有铜镜、铜钱、铁锸、琉璃耳镇、石研磨器,以及铅当卢、帽饰和柿蒂纹饰等。


    墓葬可分为东汉早中期、东汉晚期、东汉末期等三期,在空间上可分为三组,可能代表了墓地内同时使用的三个墓区,其墓主人应属于不同的集团或家族。墓主身份可能都属当地平民中的富裕者,土坑墓入葬者则多是婴幼儿或儿童。


    两座陶窑均位于墓地边缘,与汉墓为同一时期,分别烧制墓砖和瓦。在附近的小作坊遗址地层内还发现有大量汉代瓦砾和陶窑1座,因此这很可能是一处主要为墓地提供砖、瓦的制作砖瓦坯作坊,然后再就地烧造。这些陶窑的发现为了解汉代砖室墓的墓砖来源等问题提供了新的资料。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考古学报》

《考古学报》2013年1期目录及摘要

发布时间:2013-11-01

《考古学报》由殷墟出土北方式青铜器看商人与北方族群的联系…………………………………朱凤瀚(1)
从佛像服饰和题材布局及仿帐、仿木构再论麦积山北朝窟龛分期 ………………陈悦新(29)
湖北郧西庹家湾遗址发掘报告………………………… ……………………………………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湖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办公室  郧西县博物馆(59)
河北鹿泉西龙贵汉代墓葬………………………………………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 
上海大学艺术研究院美术考古研究中心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石家庄市文物研究所 
……………………………………………………………………… 鹿泉市文物保护所(111)


由殷墟出土北方式青铜器看商人与北方族群的联系


朱凤瀚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北京  100871)


    本文通过分析武丁时期有关北方族群侵扰商王国西部与北部边域的卜辞,推测卜辞所见土方、方方等当时的主要生活区域应在今晋西、晋西北、陕东北及冀北山地,并分析了以上区域内发现的北方式青铜器的特征与所属文化类型。在此基础上,具体讨论了在殷墟的祭祀坑、陪葬坑和墓葬中发现的北方式青铜器和上述几种北方青铜文化类型的关系,从而说明在殷墟文化遗存中,特别是在殷墟文化一期偏晚至二期(约武丁至祖甲时期)遗存中发现的较多的北方式青铜器正是此一时段商人与北方族群所进行的频繁的战争之体现,战争是当时商人与北方族群联系的主要方式。文章还进一步讨论了商人与北方族群的联系对促进商文化与欧亚草原区域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


从佛像服饰和题材布局及仿帐、仿木构再论麦积山北朝窟龛分期


陈悦新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文博系,北京  100083)


    麦积山石窟现编号221个,以北朝窟龛数量多、规模大、延续时间长最为著称。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断有学者关注麦积山石窟的分期问题。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本文选择佛像服饰、题材布局及洞窟内外仿帐、仿木构雕饰等遗存状况较好的99个窟龛,以考古类型学方法分析研究,再讨论麦积山北朝窟龛的分期。根据上述内容的型式排比,麦积山北朝窟龛可分作五期。依据有纪年可考、演化脉络较为清楚,由皇室贵胄开凿的北朝云冈、龙门、响堂山石窟和南朝栖霞山石窟,以及成都地区出土的南朝石刻造像等的遗存内容,与麦积山进行比较,同时结合文献及铭记,推测第一期约在北魏孝文帝初期(公元471年)至宣武帝景明时期(公元500—503年),第二期为宣武帝景明时期(公元500—503年)至北魏亡(534年),第三期约当西魏时期(公元535—556年),第四期约在北周时期止于废佛前(557-574年),第五期约相当于隋代(公元581—618年)。如果说与前人分期有所区别,则是缘于本文进行类型分析的遗存内容进一步明确,特别是将保存相对最完整,且最具时间延续性和空间广泛性的佛衣列入类型学研究,所得出的麦积山北朝窟龛分期的新结论,可以说是从中国石窟寺及单体造像遗存变化的全景中得出的结论。

 


湖北郧西庹家湾遗址发掘报告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湖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办公室  郧西县博物馆


    庹家湾遗址位于郧西县观音镇垭子湾村6组(庹家湾自然村),汉江左岸的二级台地上,现存面积约4万平方米。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我们从2007年3月至2008年5月,对庹家湾遗址先后进行了两次钻探和三次发掘。钻探面积61915平方米,发掘面积2017平方米。共发掘了82个探方,其中5米×5米探方79个,另扩方3个。三次发掘发现了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的各类遗迹共98处,出土了大批新石器时代、东周、两汉、明清时期的陶、瓷、釉陶、石、铜、铁器等,以东周时期的遗物为主。庹家湾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时代虽然有早有晚,但主体是青龙泉三期。因此,它们的文化属性应是青龙泉文化或石家河文化。东周时期文化遗存的时代是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以陶鬲、盂、盆、罐、豆为基本组合,属楚文化的遗物。西汉早期的M1中陶瓮肩部刻写器主名“史公”,东汉时期的一件筒瓦刻写了作坊或工匠名,明清时期的瓷器,属于民窑产品。


    发掘表明,自新石器时期以来。一直是一处较大的居民聚居点,后来废弃,沦为废弃品堆积场。庹家湾遗址地处汉江上游,是目前湖北省已发掘的最靠西北端的楚文化遗存之一。说明至迟在春秋中期楚已逼进到了汉江的上游,从而为楚文化的研究增添了新资料。

 


河北鹿泉西龙贵汉代墓葬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 上海大学艺术研究院美术考古研究中心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石家庄市文物研究所  鹿泉市文物保护所


    墓地位于太行山东侧山麓下地势开阔的岗地上,行政区划属于河北石家庄市的鹿泉市西龙贵村和南龙贵村。2009年7月至2010年1月底对该墓地位于南水北调水渠建设范围内的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汉代墓葬29座、陶窑2座。


    墓葬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中砖室墓26座,可分为单室墓、双室墓和三室墓等三类,均为斜坡墓道。长方形竖穴土坑墓3座,无墓道。


    残存随葬品以陶明器为主,主要有模型器和容器,器类有灶、井、房、圈厕、鸡、狗、壶、釜、瓮、罐、盆、钵、盘、有孔盘、杯、案、套盒、奁、圆盒、勺、灯、板瓦、筒瓦等。陶器表面普遍饰白衣。其他随葬品有铜镜、铜钱、铁锸、琉璃耳镇、石研磨器,以及铅当卢、帽饰和柿蒂纹饰等。


    墓葬可分为东汉早中期、东汉晚期、东汉末期等三期,在空间上可分为三组,可能代表了墓地内同时使用的三个墓区,其墓主人应属于不同的集团或家族。墓主身份可能都属当地平民中的富裕者,土坑墓入葬者则多是婴幼儿或儿童。


    两座陶窑均位于墓地边缘,与汉墓为同一时期,分别烧制墓砖和瓦。在附近的小作坊遗址地层内还发现有大量汉代瓦砾和陶窑1座,因此这很可能是一处主要为墓地提供砖、瓦的制作砖瓦坯作坊,然后再就地烧造。这些陶窑的发现为了解汉代砖室墓的墓砖来源等问题提供了新的资料。

 


 

作者:杨毅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