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考古学报》2016年第3期目录及摘要

发布时间:2016-08-15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
中原历史文化演进的考古学观察………………………………………………刘庆柱  韩国河(239)
洹北商城与殷墟的路网与水网……………………………………………唐际根、荆志淳、岳洪彬、何毓灵、牛世山、岳占伟(319)
卜辞所见商代祭尸礼浅探………………………………………………………………………晁福林(343)
天水放马滩木板地图新探………………………………………………………………………晏昌贵(365)
新疆吐鲁番胜金口石窟考古发掘报告…………………………………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385)
湖北枣阳九连墩一号墓皮甲的复原…………………………………………………………王先福(417)

中原历史文化演进的考古学观察
刘庆柱                                                          韩国河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100710)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郑州  450001)
 
  中原之中一是古代国家为了便于对东西南北统治,择中立都于中原,古代中原也就与天下、中国成为同义语;二是中相对东西南北“四方”及其“四夷”而言体现了公允、中正、中和观念。考古发现揭示中原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区位特点,使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时期的多元文化汇聚于此,而当地的仰韶文化与河南龙山文化又有着强大的聚合力、向心力,使华夏文明形成于此、早期国家出现并发展于此,进而使王国时代的夏商王朝诞生于此、定都于此,并一直延续至中古时代。而都城又是国家的政治统治、文化礼仪、经济管理之中心,从而使中原历史文化成为“三代”至唐宋时代的“社会主导文化”与“国家主体文化”。北宋是中国历史上最后定都中原地区的王朝,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文化基因,随着辽金元明清王朝的相继建立,政治中心的北移,这些中原地区形成的文化基因得以传承,使中原历史文化继续成为辽金元明清王朝所承袭的中华民族文化,形成世界上唯一五千年延续不断的文明,它们充分反映了中国历史上不同地区、不同族属所建立的不同王朝,对“古代中国”社会主导文化、国家文化的认同。

洹北商城与殷墟的路网水网
唐际根  岳洪彬  何毓灵  牛世山  岳占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北京,100710)
荆志淳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系,温哥华)

 
  殷墟是商王朝后期都邑,发掘时间长,积累资料多,布局研究始终受到学术界高度关注。此前研究殷墟布局的论文,多将重点放在宫庙、陵区、作坊、邑聚和墓地,忽略了诸如路网、水网等人工遗迹,或对遗址布局背后的时间因素考虑不足,常常停留在遗迹静态空间关系的描述。2009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科研项目和创新项目连续7年支持殷墟布局研究。本文是多位学者围绕殷墟布局问题集体攻关的成果。文章通过整合新、旧田野考古资料,提出了有关殷墟布局的新认识。洹北商城与殷墟分属商王朝的两个不同阶段。洹北商城阶段,宫殿宗庙区在洹河以北的城内,可能已经启用王陵区。殷墟时期,商人将宫殿宗庙区移置洹河南岸,并且至少修建了两纵三横的骨干路网与宫殿区和各个居民点相连。自殷墟第二期开始,商人又在洹河以南开凿了长约2000米的西北—东南向水渠,随后在干渠南侧开挖多条支渠与干渠相通,形成枝状人工水系。枝状人工水系两侧散布着铸铜、制骨、制陶等手工业作坊。作坊密集区,同时也是交通便利的地带。路网、水网的发现和确认,有助于认定殷墟确系商王朝的晚期都邑,深化我们对商王朝社会组织的认识与理解。

卜辞所见商代祭尸礼浅探
晁福林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  100875)

  商代颇繁的祭神典礼上,神尸和神主一样,是被尊事的对象,是神灵附着的载体。卜辞对于祭尸之礼有不少记载,从中可以窥见商代祭尸礼的一些情况。卜辞表明商代选择神尸要通过占卜决定,延请神尸也要有专人负责,在祭典上担任神尸傧相者皆由贵族担任。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我们重新审视了“王宾”类卜辞的意义。卜辞所载王宾某位先祖,意即由商王亲自担任某位先祖神尸的傧相。通过祭尸礼的研究,可知著名的《合集》1402片所记实即神尸在祭典上的先后排序问题。神尸在祭典上的先后次序,由占卜来决定。古文献中记载的周代祭尸礼仪节繁多,商代祭尸礼的情况可能与之类似而稍简,卜辞所载的“见尸”、“延尸”、“飨入尸”等与周代祭典上的仪节应当是一致的。

天水放马滩木板地图新探
晏昌贵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武汉  430072)

 
  甘肃天水放马滩木板地图发现于1986年,虽经众多学者研究,仍有颇多疑点,不少问题尚未取得学术界共识。本文依据最新红外照片,释出放马滩木板地图中北方二字,从而确认放马滩木板地图的方位为上南下北,与目前已知的战国中山国兆域图和马王堆汉代帛地图的方位一致,而与现今地图的方位相反。在确定地图方位的前提下,判定放马滩地图主要表现三条水系,即花庙河、东柯河和永川河,其地域范围,东西约40公里,南北约50公里。又根据同墓所出竹简《邸丞谒御史书》,推断地图的绘制年代应在公元前300年前后。木板地图为墓主人生前实用地图,各图所反映地域的大小,或系墓主人生前职掌地域范围有所变化之故。墓主人所以要将这些地图随葬地下,或可表明墓主希求后死仍享有生前的权力。木板地图以墓主人的墓地为中心,显示墓主人有将其死后墓地置于“地图世界”之中心的意图。

新疆吐鲁番胜金口石窟发掘报告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胜金口石窟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二堡乡巴达木村北约2公里。石窟依崖体建,整体依山势呈阶梯状布局,墙体表面大多已剥落,并有风蚀和水冲痕迹,从上至下分可为三层。2009和2012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先后两次对石窟外部抢险加固区进行考古发掘,可大致分为北、中、南三区,每区自成一体但又彼此通连,南、北两区为两座大型寺院,寺院呈复式多层结构,内部有甬道、通道、台阶等设施,洞窟形制主要是僧房窟和禅窟。中部为生活区,房屋分布错落有致、互相通连。房屋多为土坯垒砌,少部分为夯筑。多单间,部分为组合式套房,有些房屋内有灶、炕、壁龛等遗迹。出土遗物主要有陶器、铁器、木器、石器、角器、织物、植物、泥制品、壁画残片和泥塑残块及残纸文书等。吐鲁番盆地历史悠久,位于吐鲁番盆地火焰山南麓的胜金口石窟使用时间较长,使用过程中进行过改建和扩建,结合石窟形制、壁画题材及绘画风格等因素,初步推断石窟时间年代约在公元五世纪,主要流行于唐—高昌回鹘时期,废弃年代当在高昌回鹘王国末期,伊斯兰教在吐鲁番地区盛行之前。石窟内保留的佛教等遗存,是多种宗教、多元文化相互渗透的见证。出土的珍贵遗物为深入研究胜金口石窟渊源、宗教传播、文化融合等方面提供了一批重要实物资料。

湖北枣阳九连墩一号墓皮甲的复原
王先福
(襄阳市博物馆  武汉  430073)

 
  2002年9—12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发掘了湖北枣阳九连墩战国楚墓,其中一号墓出土了大量皮甲。经整理复原,这批皮甲共有人甲30副、马甲3副。内芯皮革均全部腐烂,仅余两面漆片壳。本文就皮甲的复原情况进行了探讨。出土的28副大片人甲分头胄、身甲、袖甲、裙甲四部分。头胄整体呈半球形,分顶片、前额片、垂缘片;身甲呈背心状,由胸甲、背甲、肋片、肩片和领甲编联而成。袖甲分左右两副,大小、结构完全相同,整体呈肩部粗手部细的筒形,手臂内侧不封口。整副裙甲呈扇形,上下四或五排。相同部位的甲片形制、穿孔、压边情况及编联方式有所区别。2副小片人甲由胄、身甲、肩甲、袖甲组成。胄分顶片及侧片;身甲分前、后身甲,各有上、下旅,上旅为肋片以上部分,下旅为腰及下摆部分。肩甲缺失严重,残存左右边缘各1列8片;单副袖甲各13排7片。整副马甲由胄、胸颈甲、身甲三部分组成。胄分顶梁片、面侧片、鼻侧片;胸颈甲分中间片和左、右侧片。身甲分前外侧片、前内侧片、前中间片、后中间片、后内侧片、后外侧片。根据复原情况可知,东周时期的皮甲制作技术分为制模、选皮、模压、裁制、钻孔、髹漆、编联、捆扎等工序。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考古学报》

《考古学报》2016年第3期目录及摘要

发布时间:2016-08-15

中原历史文化演进的考古学观察………………………………………………刘庆柱  韩国河(239)
洹北商城与殷墟的路网与水网……………………………………………唐际根、荆志淳、岳洪彬、何毓灵、牛世山、岳占伟(319)
卜辞所见商代祭尸礼浅探………………………………………………………………………晁福林(343)
天水放马滩木板地图新探………………………………………………………………………晏昌贵(365)
新疆吐鲁番胜金口石窟考古发掘报告…………………………………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385)
湖北枣阳九连墩一号墓皮甲的复原…………………………………………………………王先福(417)

中原历史文化演进的考古学观察
刘庆柱                                                          韩国河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100710)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郑州  450001)
 
  中原之中一是古代国家为了便于对东西南北统治,择中立都于中原,古代中原也就与天下、中国成为同义语;二是中相对东西南北“四方”及其“四夷”而言体现了公允、中正、中和观念。考古发现揭示中原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区位特点,使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时期的多元文化汇聚于此,而当地的仰韶文化与河南龙山文化又有着强大的聚合力、向心力,使华夏文明形成于此、早期国家出现并发展于此,进而使王国时代的夏商王朝诞生于此、定都于此,并一直延续至中古时代。而都城又是国家的政治统治、文化礼仪、经济管理之中心,从而使中原历史文化成为“三代”至唐宋时代的“社会主导文化”与“国家主体文化”。北宋是中国历史上最后定都中原地区的王朝,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文化基因,随着辽金元明清王朝的相继建立,政治中心的北移,这些中原地区形成的文化基因得以传承,使中原历史文化继续成为辽金元明清王朝所承袭的中华民族文化,形成世界上唯一五千年延续不断的文明,它们充分反映了中国历史上不同地区、不同族属所建立的不同王朝,对“古代中国”社会主导文化、国家文化的认同。

洹北商城与殷墟的路网水网
唐际根  岳洪彬  何毓灵  牛世山  岳占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北京,100710)
荆志淳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系,温哥华)

 
  殷墟是商王朝后期都邑,发掘时间长,积累资料多,布局研究始终受到学术界高度关注。此前研究殷墟布局的论文,多将重点放在宫庙、陵区、作坊、邑聚和墓地,忽略了诸如路网、水网等人工遗迹,或对遗址布局背后的时间因素考虑不足,常常停留在遗迹静态空间关系的描述。2009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科研项目和创新项目连续7年支持殷墟布局研究。本文是多位学者围绕殷墟布局问题集体攻关的成果。文章通过整合新、旧田野考古资料,提出了有关殷墟布局的新认识。洹北商城与殷墟分属商王朝的两个不同阶段。洹北商城阶段,宫殿宗庙区在洹河以北的城内,可能已经启用王陵区。殷墟时期,商人将宫殿宗庙区移置洹河南岸,并且至少修建了两纵三横的骨干路网与宫殿区和各个居民点相连。自殷墟第二期开始,商人又在洹河以南开凿了长约2000米的西北—东南向水渠,随后在干渠南侧开挖多条支渠与干渠相通,形成枝状人工水系。枝状人工水系两侧散布着铸铜、制骨、制陶等手工业作坊。作坊密集区,同时也是交通便利的地带。路网、水网的发现和确认,有助于认定殷墟确系商王朝的晚期都邑,深化我们对商王朝社会组织的认识与理解。

卜辞所见商代祭尸礼浅探
晁福林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  100875)

  商代颇繁的祭神典礼上,神尸和神主一样,是被尊事的对象,是神灵附着的载体。卜辞对于祭尸之礼有不少记载,从中可以窥见商代祭尸礼的一些情况。卜辞表明商代选择神尸要通过占卜决定,延请神尸也要有专人负责,在祭典上担任神尸傧相者皆由贵族担任。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我们重新审视了“王宾”类卜辞的意义。卜辞所载王宾某位先祖,意即由商王亲自担任某位先祖神尸的傧相。通过祭尸礼的研究,可知著名的《合集》1402片所记实即神尸在祭典上的先后排序问题。神尸在祭典上的先后次序,由占卜来决定。古文献中记载的周代祭尸礼仪节繁多,商代祭尸礼的情况可能与之类似而稍简,卜辞所载的“见尸”、“延尸”、“飨入尸”等与周代祭典上的仪节应当是一致的。

天水放马滩木板地图新探
晏昌贵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武汉  430072)

 
  甘肃天水放马滩木板地图发现于1986年,虽经众多学者研究,仍有颇多疑点,不少问题尚未取得学术界共识。本文依据最新红外照片,释出放马滩木板地图中北方二字,从而确认放马滩木板地图的方位为上南下北,与目前已知的战国中山国兆域图和马王堆汉代帛地图的方位一致,而与现今地图的方位相反。在确定地图方位的前提下,判定放马滩地图主要表现三条水系,即花庙河、东柯河和永川河,其地域范围,东西约40公里,南北约50公里。又根据同墓所出竹简《邸丞谒御史书》,推断地图的绘制年代应在公元前300年前后。木板地图为墓主人生前实用地图,各图所反映地域的大小,或系墓主人生前职掌地域范围有所变化之故。墓主人所以要将这些地图随葬地下,或可表明墓主希求后死仍享有生前的权力。木板地图以墓主人的墓地为中心,显示墓主人有将其死后墓地置于“地图世界”之中心的意图。

新疆吐鲁番胜金口石窟发掘报告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胜金口石窟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二堡乡巴达木村北约2公里。石窟依崖体建,整体依山势呈阶梯状布局,墙体表面大多已剥落,并有风蚀和水冲痕迹,从上至下分可为三层。2009和2012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先后两次对石窟外部抢险加固区进行考古发掘,可大致分为北、中、南三区,每区自成一体但又彼此通连,南、北两区为两座大型寺院,寺院呈复式多层结构,内部有甬道、通道、台阶等设施,洞窟形制主要是僧房窟和禅窟。中部为生活区,房屋分布错落有致、互相通连。房屋多为土坯垒砌,少部分为夯筑。多单间,部分为组合式套房,有些房屋内有灶、炕、壁龛等遗迹。出土遗物主要有陶器、铁器、木器、石器、角器、织物、植物、泥制品、壁画残片和泥塑残块及残纸文书等。吐鲁番盆地历史悠久,位于吐鲁番盆地火焰山南麓的胜金口石窟使用时间较长,使用过程中进行过改建和扩建,结合石窟形制、壁画题材及绘画风格等因素,初步推断石窟时间年代约在公元五世纪,主要流行于唐—高昌回鹘时期,废弃年代当在高昌回鹘王国末期,伊斯兰教在吐鲁番地区盛行之前。石窟内保留的佛教等遗存,是多种宗教、多元文化相互渗透的见证。出土的珍贵遗物为深入研究胜金口石窟渊源、宗教传播、文化融合等方面提供了一批重要实物资料。

湖北枣阳九连墩一号墓皮甲的复原
王先福
(襄阳市博物馆  武汉  430073)

 
  2002年9—12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发掘了湖北枣阳九连墩战国楚墓,其中一号墓出土了大量皮甲。经整理复原,这批皮甲共有人甲30副、马甲3副。内芯皮革均全部腐烂,仅余两面漆片壳。本文就皮甲的复原情况进行了探讨。出土的28副大片人甲分头胄、身甲、袖甲、裙甲四部分。头胄整体呈半球形,分顶片、前额片、垂缘片;身甲呈背心状,由胸甲、背甲、肋片、肩片和领甲编联而成。袖甲分左右两副,大小、结构完全相同,整体呈肩部粗手部细的筒形,手臂内侧不封口。整副裙甲呈扇形,上下四或五排。相同部位的甲片形制、穿孔、压边情况及编联方式有所区别。2副小片人甲由胄、身甲、肩甲、袖甲组成。胄分顶片及侧片;身甲分前、后身甲,各有上、下旅,上旅为肋片以上部分,下旅为腰及下摆部分。肩甲缺失严重,残存左右边缘各1列8片;单副袖甲各13排7片。整副马甲由胄、胸颈甲、身甲三部分组成。胄分顶梁片、面侧片、鼻侧片;胸颈甲分中间片和左、右侧片。身甲分前外侧片、前内侧片、前中间片、后中间片、后内侧片、后外侧片。根据复原情况可知,东周时期的皮甲制作技术分为制模、选皮、模压、裁制、钻孔、髹漆、编联、捆扎等工序。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