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考古学报》2018年第2期目录及摘要

发布时间:2018-05-28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

后套木嘎新石器时代遗存及相关问题研究 …………………………………………王立新(141)

殷墟时期卜巫卦器具初探 ……………………………………………………………何毓灵(165)

北方系青铜文化墓的殉牲习俗…………………………………………………………罗 丰(183)

东汉荧惑图像考……………………………………………………………………… 陈秀慧(201)

山西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M2002的发掘……………………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临 汾 市 文 物 局 联合考古队

…………………………………………………………………翼城县文物旅游局

山西大学北方考古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223)

戈登·威利《秘鲁维鲁河谷的史前聚落形态》述评………………………………………陈淳(263)

《考古学报》2018年2期内容提要

后套木嘎遗址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及相关问题研究

王立新

(吉林大学 边疆考古研究中心,长春 130012)

  吉林大安后套木嘎遗址是嫩江下游右岸一个包含有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及辽金等多个时期遗存的重要遗址。2011—2015年连续五年的主动性考古发掘,取得了重要的收获。该遗址所发现的四种新石器时代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嫩江中下游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编年序列中的缺环,深化了对该地区史前文化的内涵与谱系关系的认识。其中的第一期与第三期遗存是首次在嫩江中下游地区辨识出来的两种新的考古学文化,尤其是第一期遗存是中国东北地区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年代在距今13,000—11,000年。第二期遗存的发现,确认以往提出的“黄家围子类型”,也是一种独立的考古学文化,应从以往笼统所称的昂昂溪文化中分离出来。第四期遗存的发现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哈民忙哈文化的内涵。论文结合后套木嘎遗址周边区域的相关考古发现,尝试性地将嫩江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编年序列排定为后套木嘎一期文化—长坨子A类遗存—双塔一期文化—黄家围子文化—后套木嘎第三期遗存—哈民忙哈文化—昂昂溪文化,为该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综合研究奠定了年代学基础。

殷墟时期卜巫卦器具初探

何毓灵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 100710)

  本文通过对河南省安阳市殷墟王裕口南地M103、M94青铜器铭文的考证,认为M103、M94的墓主应是殷墟二、三期时期的贞人“ ”家族成员。在二墓中,除了随葬象征其社会地位的青铜礼器、兵器外,还随葬有大量的工具。经多方辨析,这些工具应与墓主的职业身份密切相关。有贞卜器具如刻刀、锛、凿、磨石等;有巫术器具如高冠玉人、骨笄华冠、铜杖、玉杖等;还有可能与筮卦相关的石子。这些器具的存在,说明殷墟时期确实是卜巫合一、卜筮兼修。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殷墟时期卜、巫及筮的重要性也不断发生变化,殷墟早期,贞人与巫师集团势力强大,人员众多,具体崇高的社会地位。但到殷墟晚期,其重要性和社会地位逐渐降低,商末周初之时,甚至远离了统治中心,不再具有与王权同等、甚至高于王权的能力。通过细致梳理可以发现,恰恰是一些容易被研究者忽视的随葬品,却充分反映出墓主生前的职业。这提示我们,要同等对待、甚至是更多关注那样“微不足道”的器物,以期更全面、真实地反映墓主的情况,如此才能真正做到透物见人。

北方系青铜文化墓的殉牲习俗

罗 丰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银川 750001)

  本文探讨了有关北方系铜器文化墓葬的殉牲习俗,通过对陕西、甘肃、宁夏地区,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燕山地区等北方系青铜器墓葬中马、牛、羊等随葬殉牲习俗的研究,特别是王大户墓地的个案研究,揭示殉牲动物数量与墓主之间关系,殉牲种属及数量的多寡标识墓主人的地位和财富。另外,从殉牲来看游牧人群在对待小孩时,在丧葬形式上小孩和成人具有大体相同的地位,并不因为前者幼小,葬仪简陋,随葬品粗糙。殉牲头向与墓主人头向关联,北方民族在营建墓地时与太阳崇拜有关联,从统计来看30°—50°之间是多数。在丧葬活动中,有一个方向系统。在这个出现频率占据主导地位的系统中,东方或东北方向,是这个人群中使用最多的。崇尚东方的方向系统,在北方民族中占据主流,并且经过有效的传承影响深远。这一传统,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形成,并有完善的殉牲模式相配合。每个墓葬的方向可能代表着不同季节时段太阳升起的方向。殉牲牲畜的来源与丧葬宴,北方民族有人亡之后,宰杀牲畜,大聚宴会的习俗。亡人亲缘关系人,将数目不等的殉牲带来,牲畜宰杀后,部族人们要举行祭亡宴。结语部分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东汉荧惑图像考

陈秀慧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北京 100084)

  在东汉时期墓葬、墓阙与祠堂画像石中,存在一种造型特异的双首人面神兽图像,分布于山东、江苏、安徽、河南与陕西等地域,已知有十八例。其中见于徐州汉王乡1号祠堂者,两成年男子端坐神兽背上,过去学者将该图像榜题释作“荣成”,解读图像为远古神话人物“容成”,此说亦为学术界普遍采用。笔者以为,该图像榜题应释作“荧或”,该图像应为火星“荧惑”。神兽两首方向相背的造型,恰好反映了火星行踪不定的特质,而且此类图像出现在南阳东汉墓盖顶石天文星象之中,符合荧惑存在的环境。本文进一步指出,双首人面神兽图像中童子立于兽背之上的荧惑图像,与中国童谣起源的“荧惑说”相合。再者,古有荧惑之精风伯惑童儿歌谣嬉戏一说,应与两汉时期五行思想盛行背景有关。

山西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M2002发掘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临汾市文物局 翼城县文物旅游局 联合考古队

山西大学北方考古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M2002位于翼城县大河口墓地西南部,东侧陪葬一座东西向车马坑。墓圹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口小底大,方向为292度,墓口长275、宽172、深991厘米。填土经夯打。一棺一椁,墓主头向西,为35—39岁男性,仰身直肢。墓底中部有一腰坑,内殉一狗。随葬品共计536件(套),种类有青铜器、锡器、陶器、玉器、石器、蚌(贝)器、骨器等。其中青铜器数量最多,包括礼器、兵器、车马器、工具、铜饰件等。礼器有鼎3件、鬲2件、甗1件、簋3件、匕2件、盘1件、鸟形盉1件。兵器有我1件、戈6件。车马器有輨1件、䡅1件、軝2件、辖6件、銮铃8件、当卢4件、镳20件、衔6件、络头1套、节约9件、铃2件、泡7件。工具有斧1件、锛1件。铜饰件有环2件、簋耳1件、三角形铜片3件、其他铜饰5件。锡器1件。陶器有鬲1件。玉器有鱼1件、玉饰4件。石器有刀1件、饰件1件、豆形器1件。蚌(贝)器有蚌片7件、海贝413件。骨器有镞5件、弓弭1件。多数青铜礼器置于西侧墓主头前棺椁间。青铜食器上有“霸仲”和“格仲”作器铭文,墓主是霸国国君的弟弟霸(格)仲。该墓年代属于西周中期穆恭之际。

戈登·威利《秘鲁维鲁河谷的史前聚落形态》述评

陈淳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上海 200436)

  美国考古学家戈登·威利《秘鲁维鲁河谷的史前聚落形态》一书的翻译出版为我国考古学家提供了一份进行聚落考古的经典样板。自张光直先生在1980年代将聚落考古概念引入中国以来,由于缺乏功能论和过程论的视角,我国还鲜有工作能够企及威利所定义的“考古学文化功能研究的战略性起点”的层次。本文详细介绍了聚落形态的概念,它的本意与我们对该术语中译的理解出入很大。然后,文章勾勒了威利在维鲁河谷进行的聚落形态实践和社会重建,以及之后对美国和世界考古学的影响。文章建议,中国考古学应该从文化-历史考古学的范式转向功能-过程论的方法,借鉴威利的经验,努力用考古材料来研究社会关系。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考古学报》

《考古学报》2018年第2期目录及摘要

发布时间:2018-05-28

后套木嘎新石器时代遗存及相关问题研究 …………………………………………王立新(141)

殷墟时期卜巫卦器具初探 ……………………………………………………………何毓灵(165)

北方系青铜文化墓的殉牲习俗…………………………………………………………罗 丰(183)

东汉荧惑图像考……………………………………………………………………… 陈秀慧(201)

山西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M2002的发掘……………………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临 汾 市 文 物 局 联合考古队

…………………………………………………………………翼城县文物旅游局

山西大学北方考古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223)

戈登·威利《秘鲁维鲁河谷的史前聚落形态》述评………………………………………陈淳(263)

《考古学报》2018年2期内容提要

后套木嘎遗址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及相关问题研究

王立新

(吉林大学 边疆考古研究中心,长春 130012)

  吉林大安后套木嘎遗址是嫩江下游右岸一个包含有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及辽金等多个时期遗存的重要遗址。2011—2015年连续五年的主动性考古发掘,取得了重要的收获。该遗址所发现的四种新石器时代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嫩江中下游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编年序列中的缺环,深化了对该地区史前文化的内涵与谱系关系的认识。其中的第一期与第三期遗存是首次在嫩江中下游地区辨识出来的两种新的考古学文化,尤其是第一期遗存是中国东北地区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年代在距今13,000—11,000年。第二期遗存的发现,确认以往提出的“黄家围子类型”,也是一种独立的考古学文化,应从以往笼统所称的昂昂溪文化中分离出来。第四期遗存的发现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哈民忙哈文化的内涵。论文结合后套木嘎遗址周边区域的相关考古发现,尝试性地将嫩江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编年序列排定为后套木嘎一期文化—长坨子A类遗存—双塔一期文化—黄家围子文化—后套木嘎第三期遗存—哈民忙哈文化—昂昂溪文化,为该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综合研究奠定了年代学基础。

殷墟时期卜巫卦器具初探

何毓灵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 100710)

  本文通过对河南省安阳市殷墟王裕口南地M103、M94青铜器铭文的考证,认为M103、M94的墓主应是殷墟二、三期时期的贞人“ ”家族成员。在二墓中,除了随葬象征其社会地位的青铜礼器、兵器外,还随葬有大量的工具。经多方辨析,这些工具应与墓主的职业身份密切相关。有贞卜器具如刻刀、锛、凿、磨石等;有巫术器具如高冠玉人、骨笄华冠、铜杖、玉杖等;还有可能与筮卦相关的石子。这些器具的存在,说明殷墟时期确实是卜巫合一、卜筮兼修。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殷墟时期卜、巫及筮的重要性也不断发生变化,殷墟早期,贞人与巫师集团势力强大,人员众多,具体崇高的社会地位。但到殷墟晚期,其重要性和社会地位逐渐降低,商末周初之时,甚至远离了统治中心,不再具有与王权同等、甚至高于王权的能力。通过细致梳理可以发现,恰恰是一些容易被研究者忽视的随葬品,却充分反映出墓主生前的职业。这提示我们,要同等对待、甚至是更多关注那样“微不足道”的器物,以期更全面、真实地反映墓主的情况,如此才能真正做到透物见人。

北方系青铜文化墓的殉牲习俗

罗 丰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银川 750001)

  本文探讨了有关北方系铜器文化墓葬的殉牲习俗,通过对陕西、甘肃、宁夏地区,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燕山地区等北方系青铜器墓葬中马、牛、羊等随葬殉牲习俗的研究,特别是王大户墓地的个案研究,揭示殉牲动物数量与墓主之间关系,殉牲种属及数量的多寡标识墓主人的地位和财富。另外,从殉牲来看游牧人群在对待小孩时,在丧葬形式上小孩和成人具有大体相同的地位,并不因为前者幼小,葬仪简陋,随葬品粗糙。殉牲头向与墓主人头向关联,北方民族在营建墓地时与太阳崇拜有关联,从统计来看30°—50°之间是多数。在丧葬活动中,有一个方向系统。在这个出现频率占据主导地位的系统中,东方或东北方向,是这个人群中使用最多的。崇尚东方的方向系统,在北方民族中占据主流,并且经过有效的传承影响深远。这一传统,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形成,并有完善的殉牲模式相配合。每个墓葬的方向可能代表着不同季节时段太阳升起的方向。殉牲牲畜的来源与丧葬宴,北方民族有人亡之后,宰杀牲畜,大聚宴会的习俗。亡人亲缘关系人,将数目不等的殉牲带来,牲畜宰杀后,部族人们要举行祭亡宴。结语部分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东汉荧惑图像考

陈秀慧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北京 100084)

  在东汉时期墓葬、墓阙与祠堂画像石中,存在一种造型特异的双首人面神兽图像,分布于山东、江苏、安徽、河南与陕西等地域,已知有十八例。其中见于徐州汉王乡1号祠堂者,两成年男子端坐神兽背上,过去学者将该图像榜题释作“荣成”,解读图像为远古神话人物“容成”,此说亦为学术界普遍采用。笔者以为,该图像榜题应释作“荧或”,该图像应为火星“荧惑”。神兽两首方向相背的造型,恰好反映了火星行踪不定的特质,而且此类图像出现在南阳东汉墓盖顶石天文星象之中,符合荧惑存在的环境。本文进一步指出,双首人面神兽图像中童子立于兽背之上的荧惑图像,与中国童谣起源的“荧惑说”相合。再者,古有荧惑之精风伯惑童儿歌谣嬉戏一说,应与两汉时期五行思想盛行背景有关。

山西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M2002发掘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临汾市文物局 翼城县文物旅游局 联合考古队

山西大学北方考古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M2002位于翼城县大河口墓地西南部,东侧陪葬一座东西向车马坑。墓圹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口小底大,方向为292度,墓口长275、宽172、深991厘米。填土经夯打。一棺一椁,墓主头向西,为35—39岁男性,仰身直肢。墓底中部有一腰坑,内殉一狗。随葬品共计536件(套),种类有青铜器、锡器、陶器、玉器、石器、蚌(贝)器、骨器等。其中青铜器数量最多,包括礼器、兵器、车马器、工具、铜饰件等。礼器有鼎3件、鬲2件、甗1件、簋3件、匕2件、盘1件、鸟形盉1件。兵器有我1件、戈6件。车马器有輨1件、䡅1件、軝2件、辖6件、銮铃8件、当卢4件、镳20件、衔6件、络头1套、节约9件、铃2件、泡7件。工具有斧1件、锛1件。铜饰件有环2件、簋耳1件、三角形铜片3件、其他铜饰5件。锡器1件。陶器有鬲1件。玉器有鱼1件、玉饰4件。石器有刀1件、饰件1件、豆形器1件。蚌(贝)器有蚌片7件、海贝413件。骨器有镞5件、弓弭1件。多数青铜礼器置于西侧墓主头前棺椁间。青铜食器上有“霸仲”和“格仲”作器铭文,墓主是霸国国君的弟弟霸(格)仲。该墓年代属于西周中期穆恭之际。

戈登·威利《秘鲁维鲁河谷的史前聚落形态》述评

陈淳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上海 200436)

  美国考古学家戈登·威利《秘鲁维鲁河谷的史前聚落形态》一书的翻译出版为我国考古学家提供了一份进行聚落考古的经典样板。自张光直先生在1980年代将聚落考古概念引入中国以来,由于缺乏功能论和过程论的视角,我国还鲜有工作能够企及威利所定义的“考古学文化功能研究的战略性起点”的层次。本文详细介绍了聚落形态的概念,它的本意与我们对该术语中译的理解出入很大。然后,文章勾勒了威利在维鲁河谷进行的聚落形态实践和社会重建,以及之后对美国和世界考古学的影响。文章建议,中国考古学应该从文化-历史考古学的范式转向功能-过程论的方法,借鉴威利的经验,努力用考古材料来研究社会关系。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