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考古学报》2018年第3期目录及摘要

发布时间:2018-08-29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

仰韶文化东庄类型研究……………………………………………………………… 魏兴涛(275)

齐梁之变:成都南朝纪年造像风格与范式源流………………………………………霍 巍(313)

杭州萧山溪头黄汉墓发掘报告 ……………………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萧山博物馆(333)

辽祖陵黑龙门遗址发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二工作队………………………………………………………………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373)

《考古学报》2018年3期内容提要

仰韶文化东庄类型研究

魏兴涛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 450000)

  仰韶文化东庄类型主要分布于豫西晋南地区,是该文化早期的一支重要类型。以往该类型遗存发现很少,基础研究薄弱。本文全面收集分析了本地区的相关考古材料,识别出诸多属于仰韶早期的遗存,并对每处遗址做了细致的分期分段,将东庄类型系统地划分为三期六段。该类型遗迹有房址、灰坑、墓葬等。陶容器以泥质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大宗。多素面,纹饰常见绳纹、旋纹、锥刺纹等,少量彩陶。器形有小口尖底瓶、夹砂罐、盆、缸、瓮、钵等。杯形口小口尖底瓶是最具标志性的器物,一般无颈鼓肩,腹较瘦长。夹砂罐中流行窄沿罐,即使宽沿罐等口沿大多较窄。盆、钵类多见平底者。结合14C测年可知该类型年代为公元前4300—前3800年,历时约500年。在分期、文化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还对东庄类型的来源、发展谱系以及与主要分布于关中地区大约同时期半坡类型的关系等进行了系统阐述,东庄类型主要是由豫西晋南仰韶文化初期枣园类型长期发展、逐渐演变、自然过渡而来,又基本上自然发展演变为仰韶文化中期的庙底沟类型,东庄类型与半坡类型是大致并行而相对独立发展的关系,后者延续时间略长于前者,这还为厘清半坡类型与庙底沟类型等仰韶文化这两大著名类型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齐梁之变:成都南朝纪年造像风格与范式源流

霍 巍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成都 610064)

  成都地区南朝造像的渊源过去主要有西域说与建康说两种主要观点,或认为其来源于西域,或认为其来源于南朝梁之都城建康。在考古出土材料中,成都南朝造像流行组合形式较为复杂的背屏式造像,通过对其正面、背面和侧面的比较分析,可以观察到一个重要的变化是发生在齐、梁之际,无论从造像的风格题材还是从供养人题记与图像上来看,这两个阶段均有所不同,前期主要受到西域凉州一带的影响,并同时吸收了来自巴蜀本土的汉代画像砖技法;而后期则主要受到梁代建康佛教艺术的影响,最终形成独特的成都南朝造像风格。我们可以在南朝的齐、梁之间划出一个明显的时代区间,从而将成都南朝造像风格与范式的转变脉络梳理得更为清晰。

杭州萧山溪头黄汉墓发掘报告

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萧山博物馆

  杭州市萧山区溪头黄汉墓位于杭州市萧山区城南的溪头黄村,墓地距萧山区政府约5公里,面积约4000平方米。1984年8月20日至10月25日,为配合湘湖啤酒厂基本建设,杭州市园林文物管理局组织人力对溪头黄墓地进行抢救性发掘,发掘古墓葬76座,出土文物1012件(组)。其中两汉墓葬59座,出土文物936件(组),包括陶器、瓷器、铜器、铁器、玉器、料珠、玛瑙、石黛板、耳瑱和木架等。根据墓葬形制与随葬品组合的变化,结合可资断代的铜镜和铜钱等资料,将各组墓葬分成五期,分别是西汉中期、西汉晚期、新莽至东汉早期、东汉中期和东汉晚期。溪头黄汉墓数量较多,墓葬类型丰富多样,发展序列完整,从西汉中期到东汉晚期均有代表性墓葬,各时期墓葬特征清晰明确,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土坑墓墓葬填土中经常出土铺砌一层小石子现象,墓底多见枕木沟,具有一定的地域性。通过分析墓葬形制和典型遗物特点,我们判定一批东汉中晚期墓葬。浙江地区以往发现的东汉中晚期墓葬多为砖室墓,遭盗掘,随葬品较少。溪头黄东汉中晚期墓葬多保存较好,出土了大量随葬品。为认识东汉墓葬的丧葬习俗提供了珍贵资料,也为细化东汉墓的分期提供了可靠资料。部分遗物如低温铅釉陶盘口壶、天禄辟邪铭文镜等为研究相关问题提供了新线索。

辽祖陵黑龙门遗址发掘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二工作队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辽祖陵是辽代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的陵寝之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查干哈达苏木石房子嘎查西北的一处小盆地中。辽祖陵陵园四面环山,仅在陵园南侧有唯一的山口,山口两侧峭壁之间筑有陵门,即《辽史》所载的“黑龙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二工作队和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10年对辽祖陵黑龙门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收获。黑龙门遗址是一座三门道的过梁式门址,主要遗迹由墩台、门道及其慢道、登门慢道、门楼建筑遗迹、涵洞和其他遗迹现象等组成。出土遗物以建筑构件为主,也见陶器、瓷器、骨器和铁器等。黑龙门遗址规模宏大,保存状况较好。门址最大面阔达80余米,地面以上墩台夯土现存最高近8米,还难得保留了墩台顶部的一些建筑残迹。门址的门道基础采用石地栿上置木地栿承排叉柱的做法,开启了辽代独具特色的建筑规制。门道南侧现存用沟纹砖铺筑的“五瓣蝉翅”慢道,基本保存完好,是在考古发掘中首次发现的《营造法式》所载“五瓣蝉翅”实例。黑龙门遗址是首次经过科学发掘的辽代帝陵陵门遗址,对研究辽代帝陵的布局和沿革、辽代大型建筑的形制与做法,以及辽代考古学、历史学和建筑学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考古学报》

《考古学报》2018年第3期目录及摘要

发布时间:2018-08-29

仰韶文化东庄类型研究……………………………………………………………… 魏兴涛(275)

齐梁之变:成都南朝纪年造像风格与范式源流………………………………………霍 巍(313)

杭州萧山溪头黄汉墓发掘报告 ……………………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萧山博物馆(333)

辽祖陵黑龙门遗址发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二工作队………………………………………………………………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373)

《考古学报》2018年3期内容提要

仰韶文化东庄类型研究

魏兴涛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 450000)

  仰韶文化东庄类型主要分布于豫西晋南地区,是该文化早期的一支重要类型。以往该类型遗存发现很少,基础研究薄弱。本文全面收集分析了本地区的相关考古材料,识别出诸多属于仰韶早期的遗存,并对每处遗址做了细致的分期分段,将东庄类型系统地划分为三期六段。该类型遗迹有房址、灰坑、墓葬等。陶容器以泥质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大宗。多素面,纹饰常见绳纹、旋纹、锥刺纹等,少量彩陶。器形有小口尖底瓶、夹砂罐、盆、缸、瓮、钵等。杯形口小口尖底瓶是最具标志性的器物,一般无颈鼓肩,腹较瘦长。夹砂罐中流行窄沿罐,即使宽沿罐等口沿大多较窄。盆、钵类多见平底者。结合14C测年可知该类型年代为公元前4300—前3800年,历时约500年。在分期、文化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还对东庄类型的来源、发展谱系以及与主要分布于关中地区大约同时期半坡类型的关系等进行了系统阐述,东庄类型主要是由豫西晋南仰韶文化初期枣园类型长期发展、逐渐演变、自然过渡而来,又基本上自然发展演变为仰韶文化中期的庙底沟类型,东庄类型与半坡类型是大致并行而相对独立发展的关系,后者延续时间略长于前者,这还为厘清半坡类型与庙底沟类型等仰韶文化这两大著名类型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齐梁之变:成都南朝纪年造像风格与范式源流

霍 巍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成都 610064)

  成都地区南朝造像的渊源过去主要有西域说与建康说两种主要观点,或认为其来源于西域,或认为其来源于南朝梁之都城建康。在考古出土材料中,成都南朝造像流行组合形式较为复杂的背屏式造像,通过对其正面、背面和侧面的比较分析,可以观察到一个重要的变化是发生在齐、梁之际,无论从造像的风格题材还是从供养人题记与图像上来看,这两个阶段均有所不同,前期主要受到西域凉州一带的影响,并同时吸收了来自巴蜀本土的汉代画像砖技法;而后期则主要受到梁代建康佛教艺术的影响,最终形成独特的成都南朝造像风格。我们可以在南朝的齐、梁之间划出一个明显的时代区间,从而将成都南朝造像风格与范式的转变脉络梳理得更为清晰。

杭州萧山溪头黄汉墓发掘报告

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萧山博物馆

  杭州市萧山区溪头黄汉墓位于杭州市萧山区城南的溪头黄村,墓地距萧山区政府约5公里,面积约4000平方米。1984年8月20日至10月25日,为配合湘湖啤酒厂基本建设,杭州市园林文物管理局组织人力对溪头黄墓地进行抢救性发掘,发掘古墓葬76座,出土文物1012件(组)。其中两汉墓葬59座,出土文物936件(组),包括陶器、瓷器、铜器、铁器、玉器、料珠、玛瑙、石黛板、耳瑱和木架等。根据墓葬形制与随葬品组合的变化,结合可资断代的铜镜和铜钱等资料,将各组墓葬分成五期,分别是西汉中期、西汉晚期、新莽至东汉早期、东汉中期和东汉晚期。溪头黄汉墓数量较多,墓葬类型丰富多样,发展序列完整,从西汉中期到东汉晚期均有代表性墓葬,各时期墓葬特征清晰明确,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土坑墓墓葬填土中经常出土铺砌一层小石子现象,墓底多见枕木沟,具有一定的地域性。通过分析墓葬形制和典型遗物特点,我们判定一批东汉中晚期墓葬。浙江地区以往发现的东汉中晚期墓葬多为砖室墓,遭盗掘,随葬品较少。溪头黄东汉中晚期墓葬多保存较好,出土了大量随葬品。为认识东汉墓葬的丧葬习俗提供了珍贵资料,也为细化东汉墓的分期提供了可靠资料。部分遗物如低温铅釉陶盘口壶、天禄辟邪铭文镜等为研究相关问题提供了新线索。

辽祖陵黑龙门遗址发掘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二工作队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辽祖陵是辽代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的陵寝之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查干哈达苏木石房子嘎查西北的一处小盆地中。辽祖陵陵园四面环山,仅在陵园南侧有唯一的山口,山口两侧峭壁之间筑有陵门,即《辽史》所载的“黑龙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二工作队和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10年对辽祖陵黑龙门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收获。黑龙门遗址是一座三门道的过梁式门址,主要遗迹由墩台、门道及其慢道、登门慢道、门楼建筑遗迹、涵洞和其他遗迹现象等组成。出土遗物以建筑构件为主,也见陶器、瓷器、骨器和铁器等。黑龙门遗址规模宏大,保存状况较好。门址最大面阔达80余米,地面以上墩台夯土现存最高近8米,还难得保留了墩台顶部的一些建筑残迹。门址的门道基础采用石地栿上置木地栿承排叉柱的做法,开启了辽代独具特色的建筑规制。门道南侧现存用沟纹砖铺筑的“五瓣蝉翅”慢道,基本保存完好,是在考古发掘中首次发现的《营造法式》所载“五瓣蝉翅”实例。黑龙门遗址是首次经过科学发掘的辽代帝陵陵门遗址,对研究辽代帝陵的布局和沿革、辽代大型建筑的形制与做法,以及辽代考古学、历史学和建筑学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