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考古学报》2020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

发布时间:2020-03-24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

夏鼐与新中国考古学——纪念夏鼐先生一百一十周年诞辰……………………王世民

长江中下游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分期分区研究…………………………陈虹 方梦霞

大汶口文化人群口颊含球行为研究………………………………………………原海兵

汉晋时期双头龙纹镜研究…………………………………………………………韩 茗

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地M2531发掘报告 …………………………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运城市文物工作站联合考古队山西大学北方考古研究中心 绛县文物局

江苏邳州煎药庙西晋墓地二、三号墓发掘报告……南京博物院 徐州博物馆 邳州市博物馆

  夏鼐与新中国考古学——纪念夏鼐先生一百一十周年诞辰

  王世民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北京 100101)

  2020年是新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新中国考古学的奠基人夏鼐诞生110周年。夏鼐具有中国考古学界无人企及的深厚学养,既学贯中西,又博古通今、文理兼备,学术视野异常广阔。他始终站在考古学的学术前沿,洞悉世界考古学的发展动向,治学作风极为严谨,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崇高的声誉,荣膺中外七个院士称号。夏鼐身居国家考古研究中心机构的领导岗位,历时三十余年。他忠于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原则,为新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兢兢业业,不辞辛劳,忘我地奋斗到生命最后一息。本文根据详实而可靠的资料,对于夏鼐在整个新中国考古学奠基时期,如何主导考古人才的培育,为中国考古工作发展引航掌舵,建设中国考古学学科体系中所体现的学术思想,以及主导缔造考古学界的严谨学风,有重点地进行了全面阐述。最后强调指出,夏鼐去世以后三十多年来,随着国家经济文化事业新的巨大发展,考古工作的面貌已经发生令人欣喜的极大变化。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夏鼐对新中国考古学开拓与奠基的贡献,应该深入理解夏鼐的学术思想,弘扬中国考古学界严谨治学的优良传统,为推进中国考古学科新发展和走向世界而努力。

  长江中下游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分期分区研究

  陈虹 方梦霞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 杭州 310028)

  中国的旧石器文化十分丰富,有研究认为南、北方各存一个主工业,同时并存多个区域性工业类型。自21世纪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新发现了大量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进一步丰富了砾石华南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内涵,表明砾石石器时代工业确实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与特殊性,是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本文通过梳理长江中下游地区旧石器时代石器文化的基本情况,提出长江中下游地区旧石器时代工业的发展存在历时性,即从旧石器时代早期至晚期,该地区的石器工业呈现出从典型砾石石器时代工业到非典型砾石石器工业再到石片石器工业的趋势,具体表现为石制品形态的小型化、石器组合的变化、剥片或修理技术的多样化等。通过对比石器组合和加工技术,建议可将长江中下游地区石器时代文化划分为四个区域,分别是:湖北西北部的砾石——手斧文化区、湖北沿江与湖南澧水文化类群分布区组成的砾石——大尖状器文化区、湖南潕水文化类群分布区的砾石——砍砸器文化区、长江下游沿岸组成的砾石——重型刮削器文化区。这种历时性和地区性差异的形成,可能与古人类为了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引发的生态环境变化、获取相应的生存资源而采取的工具革新策略有关。

大汶口文化人群口颊含球行为研究

原海兵

(四川大学考古学实验教学中心, 成都 610207)

  兖州王因、邹县野店及江苏邳县大墩子遗址大汶口文化人群中存在一套明显区别于其他文化的地方传统来影响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体现出共通的心理基础、宗教信仰及埋葬风俗等。表现在埋葬时固定墓葬朝向及亡者头向,墓穴填土中掺杂红烧土屑,仰身直肢为主要葬式等。此外,人群中盛行拔牙和枕部人工变形。拥有“口颊含球”行为的个体在埋葬头向、葬式、拔牙等方面与整个族群文化传统保持一致。同时也表现出明显特质,如所占比例极小,但墓葬规模相对较大;女性为主,与整个墓地以男性为主的性别比形成明显反差;其随葬品人均占有量优于一般群体,时代变化上也明显优越。此外,含球个体墓葬分布相对集中,且位于墓葬区东部,占有优越地块,在葬式上更加稳定。这些情况以及“口颊含球”行为所表达出来的拥有者强烈的思想意识和主观意志,体现出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特殊地位的象征、是拥有者特殊身份的一种外在表达。“口颊含球”行为应当是大汶口人群中少数女性特殊地位的一种象征或标志。“口颊含球”行为距今9000—7800年的贾湖文化中就已存在,后随人群迁徙流传到鲁南苏北地区,经过不断发展变化,该行为很可能对后世给死者口内含贝币、玉琀等饭含葬俗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晋时期双头龙纹镜研究

韩茗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南京 210097)

  双头龙纹镜出现于东汉中期,主要流行于汉末魏晋时期的北方地区,是颇具时代特色的镜类。其镜背特征为:“S”形龙纹夹钮左右对置,呈中心对称;铭文居中,夹钮上下直行排列;纹饰以线刻表现,呈平雕效果。本文收集了出土品和馆藏品135件,通过类型学研究,结合出土墓葬年代,区分出早期样式和晚期样式。基于此提取出早期镜的风格因素,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双头龙纹镜的型式演变。根据镜背纹饰和铭文风格,本文认为双头龙纹镜的制作与变形四叶镜系存在密切关联。运用基于考古遗物风格和分布的产地推定法,对位至三公镜的产地进行考察,认为洛阳是其主要产地,或者说此类镜是汉末魏晋洛阳铸镜的重要产品。双头龙纹镜在魏晋之后不见,常见的“位至三公”铭也几乎同时消失,这既与北方铸镜业整体衰落有关,同时也反映出时代变迁、观念发生了变化。境外所见位至三公镜集中在日本北九州地区,形制均不出洛阳所见,可能是魏明帝所赐“铜镜百枚”中的一部分。本文采用基于考古类型学的镜背风格因素分析方法,以汉晋时期双头龙纹镜为研究对象,是探索突破以往汉镜研究的一次尝试

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地M2531发掘报告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运城市文物工作站 联合考古队 山西大学北方考古研究中心 绛县文物局

  横水墓地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绛县横水镇横北村以北,于2004—2007年考古发掘。M2531位于墓地中部偏东位置,方向270度。墓室形制为长方形竖穴土圹墓,拐角圆弧,墓口距地表2.8、口长3.25、宽2.1米,四壁自墓口以下向外扩张至二层台上部,深7.2米。葬具为一棺一椁,置于墓室中部。墓主人头向西,面向下,俯身直肢葬,头顶骨有箭孔,应为致命伤。经鉴定,墓主人为男性,年龄约25岁。墓内西侧二层台中部有1个殉人,头向北,面向西,俯身直肢葬。随葬器物共46件(组),有青铜器、陶器、玉器和骨器等四类,青铜礼器、兵器、部分马器及一件陶器和骨器放置于南北两侧棺椁间,棺盖板上放置部分铜马器和玉器,棺内放置玉器。青铜礼器10件,有鼎1件、簋2件、鬲2件、匕2件、爵1件、尊1件、卣1件,其中7件有铭文。从墓葬规模来说,M2531在整个墓地中其体量只能算作中型墓;且位置在东北—西南主墓线的东侧,无对应的车马坑;从其随葬器物来看,共随葬铜礼器10件,与同一墓地M1、M2和M2158相比,数量和种类都相差太多,说明其墓主人不可能是倗国国君,而是具有一定政治地位的倗国男性高级贵族。墓主人和殉人都采用俯身葬,具有明显的商文化丧葬习俗,与M1、M2、M2158的倗伯一样,都是商代鬼方的后裔,系赤狄种族之一。通过分析判断M2531的年代早于M1和M2,与M2158时代接近,为西周中期偏早阶段。

江苏邳州煎药庙西晋墓地二、三号墓发掘报告

南京博物院 徐州博物馆 邳州市博物馆

  邳州新河位于鲁南、南京地区之间的中间地带,煎药庙西晋墓地的发现是该区域西晋时期墓葬考古的重要补充。该墓地共发掘砖室墓9座,墓葬皆南北向,墓道居北,呈南北两排分布,其中M2、M3位于南边一排中部偏西,这两座墓葬是该墓地中唯一一组存在打破关系的墓葬,对于该墓地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由于M2、M3未遭盗扰,形制结构完整,皆为前堂横列式券顶前室并列券顶后室土坑砖室合葬墓,此墓葬形制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是东汉以来墓葬形制的延续,是研究该区域西晋时期墓葬形制的重要材料;由于墓葬保存完好,随葬品的组合完整、摆放位置明确,为研究西晋时期的葬制、葬俗、随葬品组合及墓室内功能分区的分析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M2、M3中出土了大量各类质地的随葬品,其中青瓷器的发现,具有南方西晋时期墓葬随葬品组合特征,是西晋时期南北贸易交流的重要体现,釉陶器、陶器的出土,符合北方地区西晋时期墓葬随葬品的组合特征,体现了本地区域文化的面貌特征,青瓷器、釉陶器、陶器的共存充分反映了该时期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研究西晋时期南北文化、贸易交流的重要材料。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考古学报》

《考古学报》2020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

发布时间:2020-03-24

夏鼐与新中国考古学——纪念夏鼐先生一百一十周年诞辰……………………王世民

长江中下游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分期分区研究…………………………陈虹 方梦霞

大汶口文化人群口颊含球行为研究………………………………………………原海兵

汉晋时期双头龙纹镜研究…………………………………………………………韩 茗

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地M2531发掘报告 …………………………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运城市文物工作站联合考古队山西大学北方考古研究中心 绛县文物局

江苏邳州煎药庙西晋墓地二、三号墓发掘报告……南京博物院 徐州博物馆 邳州市博物馆

  夏鼐与新中国考古学——纪念夏鼐先生一百一十周年诞辰

  王世民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北京 100101)

  2020年是新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新中国考古学的奠基人夏鼐诞生110周年。夏鼐具有中国考古学界无人企及的深厚学养,既学贯中西,又博古通今、文理兼备,学术视野异常广阔。他始终站在考古学的学术前沿,洞悉世界考古学的发展动向,治学作风极为严谨,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崇高的声誉,荣膺中外七个院士称号。夏鼐身居国家考古研究中心机构的领导岗位,历时三十余年。他忠于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原则,为新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兢兢业业,不辞辛劳,忘我地奋斗到生命最后一息。本文根据详实而可靠的资料,对于夏鼐在整个新中国考古学奠基时期,如何主导考古人才的培育,为中国考古工作发展引航掌舵,建设中国考古学学科体系中所体现的学术思想,以及主导缔造考古学界的严谨学风,有重点地进行了全面阐述。最后强调指出,夏鼐去世以后三十多年来,随着国家经济文化事业新的巨大发展,考古工作的面貌已经发生令人欣喜的极大变化。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夏鼐对新中国考古学开拓与奠基的贡献,应该深入理解夏鼐的学术思想,弘扬中国考古学界严谨治学的优良传统,为推进中国考古学科新发展和走向世界而努力。

  长江中下游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分期分区研究

  陈虹 方梦霞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 杭州 310028)

  中国的旧石器文化十分丰富,有研究认为南、北方各存一个主工业,同时并存多个区域性工业类型。自21世纪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新发现了大量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进一步丰富了砾石华南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内涵,表明砾石石器时代工业确实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与特殊性,是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本文通过梳理长江中下游地区旧石器时代石器文化的基本情况,提出长江中下游地区旧石器时代工业的发展存在历时性,即从旧石器时代早期至晚期,该地区的石器工业呈现出从典型砾石石器时代工业到非典型砾石石器工业再到石片石器工业的趋势,具体表现为石制品形态的小型化、石器组合的变化、剥片或修理技术的多样化等。通过对比石器组合和加工技术,建议可将长江中下游地区石器时代文化划分为四个区域,分别是:湖北西北部的砾石——手斧文化区、湖北沿江与湖南澧水文化类群分布区组成的砾石——大尖状器文化区、湖南潕水文化类群分布区的砾石——砍砸器文化区、长江下游沿岸组成的砾石——重型刮削器文化区。这种历时性和地区性差异的形成,可能与古人类为了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引发的生态环境变化、获取相应的生存资源而采取的工具革新策略有关。

大汶口文化人群口颊含球行为研究

原海兵

(四川大学考古学实验教学中心, 成都 610207)

  兖州王因、邹县野店及江苏邳县大墩子遗址大汶口文化人群中存在一套明显区别于其他文化的地方传统来影响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体现出共通的心理基础、宗教信仰及埋葬风俗等。表现在埋葬时固定墓葬朝向及亡者头向,墓穴填土中掺杂红烧土屑,仰身直肢为主要葬式等。此外,人群中盛行拔牙和枕部人工变形。拥有“口颊含球”行为的个体在埋葬头向、葬式、拔牙等方面与整个族群文化传统保持一致。同时也表现出明显特质,如所占比例极小,但墓葬规模相对较大;女性为主,与整个墓地以男性为主的性别比形成明显反差;其随葬品人均占有量优于一般群体,时代变化上也明显优越。此外,含球个体墓葬分布相对集中,且位于墓葬区东部,占有优越地块,在葬式上更加稳定。这些情况以及“口颊含球”行为所表达出来的拥有者强烈的思想意识和主观意志,体现出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特殊地位的象征、是拥有者特殊身份的一种外在表达。“口颊含球”行为应当是大汶口人群中少数女性特殊地位的一种象征或标志。“口颊含球”行为距今9000—7800年的贾湖文化中就已存在,后随人群迁徙流传到鲁南苏北地区,经过不断发展变化,该行为很可能对后世给死者口内含贝币、玉琀等饭含葬俗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晋时期双头龙纹镜研究

韩茗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南京 210097)

  双头龙纹镜出现于东汉中期,主要流行于汉末魏晋时期的北方地区,是颇具时代特色的镜类。其镜背特征为:“S”形龙纹夹钮左右对置,呈中心对称;铭文居中,夹钮上下直行排列;纹饰以线刻表现,呈平雕效果。本文收集了出土品和馆藏品135件,通过类型学研究,结合出土墓葬年代,区分出早期样式和晚期样式。基于此提取出早期镜的风格因素,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双头龙纹镜的型式演变。根据镜背纹饰和铭文风格,本文认为双头龙纹镜的制作与变形四叶镜系存在密切关联。运用基于考古遗物风格和分布的产地推定法,对位至三公镜的产地进行考察,认为洛阳是其主要产地,或者说此类镜是汉末魏晋洛阳铸镜的重要产品。双头龙纹镜在魏晋之后不见,常见的“位至三公”铭也几乎同时消失,这既与北方铸镜业整体衰落有关,同时也反映出时代变迁、观念发生了变化。境外所见位至三公镜集中在日本北九州地区,形制均不出洛阳所见,可能是魏明帝所赐“铜镜百枚”中的一部分。本文采用基于考古类型学的镜背风格因素分析方法,以汉晋时期双头龙纹镜为研究对象,是探索突破以往汉镜研究的一次尝试

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地M2531发掘报告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运城市文物工作站 联合考古队 山西大学北方考古研究中心 绛县文物局

  横水墓地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绛县横水镇横北村以北,于2004—2007年考古发掘。M2531位于墓地中部偏东位置,方向270度。墓室形制为长方形竖穴土圹墓,拐角圆弧,墓口距地表2.8、口长3.25、宽2.1米,四壁自墓口以下向外扩张至二层台上部,深7.2米。葬具为一棺一椁,置于墓室中部。墓主人头向西,面向下,俯身直肢葬,头顶骨有箭孔,应为致命伤。经鉴定,墓主人为男性,年龄约25岁。墓内西侧二层台中部有1个殉人,头向北,面向西,俯身直肢葬。随葬器物共46件(组),有青铜器、陶器、玉器和骨器等四类,青铜礼器、兵器、部分马器及一件陶器和骨器放置于南北两侧棺椁间,棺盖板上放置部分铜马器和玉器,棺内放置玉器。青铜礼器10件,有鼎1件、簋2件、鬲2件、匕2件、爵1件、尊1件、卣1件,其中7件有铭文。从墓葬规模来说,M2531在整个墓地中其体量只能算作中型墓;且位置在东北—西南主墓线的东侧,无对应的车马坑;从其随葬器物来看,共随葬铜礼器10件,与同一墓地M1、M2和M2158相比,数量和种类都相差太多,说明其墓主人不可能是倗国国君,而是具有一定政治地位的倗国男性高级贵族。墓主人和殉人都采用俯身葬,具有明显的商文化丧葬习俗,与M1、M2、M2158的倗伯一样,都是商代鬼方的后裔,系赤狄种族之一。通过分析判断M2531的年代早于M1和M2,与M2158时代接近,为西周中期偏早阶段。

江苏邳州煎药庙西晋墓地二、三号墓发掘报告

南京博物院 徐州博物馆 邳州市博物馆

  邳州新河位于鲁南、南京地区之间的中间地带,煎药庙西晋墓地的发现是该区域西晋时期墓葬考古的重要补充。该墓地共发掘砖室墓9座,墓葬皆南北向,墓道居北,呈南北两排分布,其中M2、M3位于南边一排中部偏西,这两座墓葬是该墓地中唯一一组存在打破关系的墓葬,对于该墓地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由于M2、M3未遭盗扰,形制结构完整,皆为前堂横列式券顶前室并列券顶后室土坑砖室合葬墓,此墓葬形制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是东汉以来墓葬形制的延续,是研究该区域西晋时期墓葬形制的重要材料;由于墓葬保存完好,随葬品的组合完整、摆放位置明确,为研究西晋时期的葬制、葬俗、随葬品组合及墓室内功能分区的分析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M2、M3中出土了大量各类质地的随葬品,其中青瓷器的发现,具有南方西晋时期墓葬随葬品组合特征,是西晋时期南北贸易交流的重要体现,釉陶器、陶器的出土,符合北方地区西晋时期墓葬随葬品的组合特征,体现了本地区域文化的面貌特征,青瓷器、釉陶器、陶器的共存充分反映了该时期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研究西晋时期南北文化、贸易交流的重要材料。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