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2011年第一期

发布时间:2011-04-12文章出处:国家博物馆作者:


考古学研究

试论考古遗址公园的科学发展/单霁翔

中华文明形成时期的农业经济发展特点/赵志军

古城东关早期文化遗存陶器化学组成在考古区系类型研究中的应用/许志勇

灵宝底董仰韶文化遗存的分期与相关问题探讨/魏兴涛

 

古代史与文物研究

古代玉雕中的神怪世界——与《山海经》中的神怪对照/杨建芳

石桥、木筏与15世纪的商业空间:《卢沟运筏图》新探/黄小峰

清宫旧藏丰原国周等绘《人物册》小考/刘舜强

 

艺术史研究

关于宋代画梅技法、图式风格探析/孙红

论“四品”的评品次序定位/蔡英余

状物的极致——南宋的西湖山水图/王双阳

 

近现代史与文物研究

论清末的干路国有政策/苏全有

蒋介石为什么不断修改自己的日记?——以中山舰事件为例/朱华

 

博物馆学

什么是博物馆——与业内人员谈博物馆/苏东海

 

国博新闻

 

百年国博

中国历史博物馆陈列设备设计工作的认识/王振铎(遗著)
 
 
试论考古遗址公园的科学发展
单霁翔  
内容提要:
考古遗址公园是基于考古遗址本体及其环境的保护与展示,融合教育、科研、游览、休闲等多项功能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实践证明,考古遗址公园是一种切实有效的大型考古遗址保护和利用模式,改善了当地民众的生活条件,美化了城市环境,增强了民众的自豪感,提高了城市文化品味。当前,我国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方兴未艾,在保护、利用、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应树立科学发展理念,重视揭示文化遗产价值,实现遗址整体保护;重视考古学科发展和公共考古知识普及,整合文化遗产资源;重视创新保护展示理念,突出城市文化特色,形成优美生态环境;重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众现实生活,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努力寻找适合我国国情和现实需要的大遗址考古、研究、保护、展示、利用手段,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模式。


中华文明形成时期的农业经济发展特点
赵志军  
内容提要:
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古代文明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公元前3000-1500年是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复原该时期农业经济特点对探讨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西辽河流域、黄河下游、黄河中游、黄河上游、长江下游和长江中游等6个地区选择了15处考古遗址,采用浮选法获取了丰富的古代植物遗存,其中包括粟、黍、水稻、小麦和大豆5种农作物。出土植物遗存的量化分析结果显示,在中华文明的形成时期各地区农业生产特点不尽相同,其中有北方旱作农业、南方稻作农业、稻旱混作农业等,而黄河中游地区的农业最值得关注,呈现出由单品种农作物种植制度向多品种农作物种植制度转变的特点。多品种农作物种植制度有提高农业生产总值、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增加植物种类的多样性等诸多优越性,这种特有的农业发展模式应该与中华文明的形成之间存在着某种相应关系。

 

古城东关早期文化遗存陶器化学组成在考古区系类型研究中的应用
《山西省垣曲县古城东关早期文化遗存与仰韶文化研究》课题组  
 内容提要:
本文试图将山西垣曲古城东关早期文化遗存陶器化学组成分析与考古区系类型相结合,利用SPSS软件包,通过五方面论述,分析该遗存各时期陶器化学组成的特征及与不同文化类型之间的比较。


灵宝底董仰韶文化遗存的分期与相关问题探讨
魏兴涛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对河南灵宝底董遗址出土的仰韶文化典型陶器的分类排序,将遗存分为两期五段,概括出各期遗存的基本特征及其间的区别与联系,进而明确两期遗存应属于仰韶文化前后紧密相接的两个发展阶段。底董仰韶一期因早于通常所谓的仰韶早期,应为仰韶初期遗存,其明确的文化属性使以往学术界颇有争议的同类遗存的文化性质与年代得以准确定位。仰韶二期作为仰韶早期东庄类型遗存的辨识,则为正确认识该类型的相关问题提供了契机,底董仰韶遗存的发现与分期,对研究仰韶文化相关问题具有启迪作用。


古代玉雕中的神怪世界—与《山海经》中的神怪对照
杨建芳  
内容提要:
我国出土的古代动物玉雕中,有些奇形怪状,如人首兽身、人首鸟身、人首蛇身、虎首人身、虎牙神人、双首连体猪、双身蛇等,匪夷所思,但在战国的一部奇书《山海经》中却有类似的记载,有些甚至被视为神祇。显然,这些神怪并非全属虚构,应是先民膜拜的神物,是研究中国古代神话、巫术及原始宗教的宝贵资料。


石桥、木筏与15世纪的商业空间:《卢沟运筏图》新探
黄小峰  
内容提要:
《卢沟运筏图》一直被学术界视作元代风俗画,描绘的是元朝初年营建大都城时通过卢沟桥运输建筑木料的场景。本文对这幅画的时代与内容重新进行了研究,认为画中描绘的实际上是明初于卢沟桥设立竹木抽分局之后的商业景观,画作者是明代前期某位宫廷画家;此画的绘制可能与1444年太监阮安主持的卢沟桥重修工程有关。


清宫旧藏丰原国周等绘《人物册》小考
刘舜强  
内容提要:
故宫博物院现有清宫旧藏日本丰原国周等人绘浮世绘作品《人物册》一件共十二开,分别表现了日本风光、美人和日常生活等不同主题。《人物册》中各开分别为歌川广重、歌川国贞和丰原国周绘制,是日本肉笔浮世绘中的精品。


关于宋代画梅技法、图式风格探析
孙红  
内容提要:
宋代绘画成就非凡,自20世纪以来,一直为东西方学术界所瞩目。本文以画梅艺术作为切入点,通过对存世的作品技法和图式风格分析,梳理出画梅艺术在宋代呈现出的典型风格,并以此展示宋画艺术的高度性、系统性、辐射性。


论“四品”的评品次序定位
蔡英余  
内容提要:
用“四品”对中国画进行评品,必须搞清“四品”的排列次序。“四品”中的“神品”和“逸品”在排列次序上并没有高下之分,二者是并列平行的。“四品”中的“神”、“逸”二品与“妙品”、“能品”有层次之分,“神品”与“逸品”并列在上,“妙品”次之,“能品”再次。


状物的极致—南宋的西湖山水图
王双阳  
内容提要:
西湖山水图是西湖绘画的主体,也最能体现西湖的特质及其历史人文价值。而南宋是第一个有西湖山水图传世的时代,宋室的南迁把西湖山水图的创作推向了一个高潮。院画家、皇亲贵戚、文人士大夫以及方外人士甚至间谍画工都参与了西湖山水图的创作,著名的“西湖十景”也在此时因画而名。通过作品及文献分析,不难发现南宋的西湖山水图大多带有实景图的性质,状物的细致与真实是这一时期西湖山水图的特质,这一点达到了后世难以企及的高度。
关键词:
南宋 状物 西湖山水图


论清末的干路国有政策
苏全有  
内容提要:
清末干路国有政策在推行的时机上操之过急,应当缓图;其推行者盛宣怀所犯的历史性错误在于策略过于强硬,缺乏灵活性;方法上的错误集中体现为股本摊还缺乏政治眼光,斤斤计较,与民争利。考虑到该政策在民国后所取得的截然不同的良好效果,加上世界铁路国有趋向的大势,可以得出结论:干路国有政策是在错误的时机、由错误的人、用错误的方法推行的正确政策。
关键词:
干路国有政策 清末 邮传部


蒋介石为什么不断修改自己的日记?—以中山舰事件为例
朱华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比较分析业已公布的蒋介石在中山舰事件期间日记的不同版本,探讨了蒋介石日记的史料价值。基本观点是:蒋介石早期的日记比较坦率,但中山舰事件以后,开始考虑用日记维护自己的形象,从而对日记不断进行修改;从史料学的角度看,这是一种“有意的史料”,史家在使用时必须注意不被误导。
关键词:
蒋介石日记 史料价值 中山舰事件


什么是博物馆—与业内人员谈博物馆
苏东海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对博物馆与文物的收藏保管,以及博物馆与博览会、博物馆与学校、博物馆与研究所的区别研究,回答了什么是博物馆,怎样认识博物馆的问题。
关键词:
收藏 陈列 教育 科研

 

中国历史博物馆陈列设备设计工作的认识
王振铎  
编者按:
王振铎先生是中国历史博物馆1959年版中国通史陈列形式设计的总负责人,也是该版陈列设备的总设计师。他将通史陈列的形式设计、陈列设备的设计、内容设计,与博物馆的建筑风格和陈列室的装饰风格结合起来,设计了一批具有民族风格的陈列设备。王先生于1992年去世,本文是他对1959年版中国通史陈列的形式设计和陈列设备设计的一些总结性认识,其中有些认识值得我们借鉴,有些认识不免带有较强的时代特征。为尊重作者,我们只对遗著作了必要的编辑技术处理和个别字句的改动。
关键词:
陈列设备 形式设计 内容设计 建筑风格 陈列室装饰风格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其他期刊》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2011年第一期

发布时间:2011-04-12


考古学研究

试论考古遗址公园的科学发展/单霁翔

中华文明形成时期的农业经济发展特点/赵志军

古城东关早期文化遗存陶器化学组成在考古区系类型研究中的应用/许志勇

灵宝底董仰韶文化遗存的分期与相关问题探讨/魏兴涛

 

古代史与文物研究

古代玉雕中的神怪世界——与《山海经》中的神怪对照/杨建芳

石桥、木筏与15世纪的商业空间:《卢沟运筏图》新探/黄小峰

清宫旧藏丰原国周等绘《人物册》小考/刘舜强

 

艺术史研究

关于宋代画梅技法、图式风格探析/孙红

论“四品”的评品次序定位/蔡英余

状物的极致——南宋的西湖山水图/王双阳

 

近现代史与文物研究

论清末的干路国有政策/苏全有

蒋介石为什么不断修改自己的日记?——以中山舰事件为例/朱华

 

博物馆学

什么是博物馆——与业内人员谈博物馆/苏东海

 

国博新闻

 

百年国博

中国历史博物馆陈列设备设计工作的认识/王振铎(遗著)
 
 
试论考古遗址公园的科学发展
单霁翔  
内容提要:
考古遗址公园是基于考古遗址本体及其环境的保护与展示,融合教育、科研、游览、休闲等多项功能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实践证明,考古遗址公园是一种切实有效的大型考古遗址保护和利用模式,改善了当地民众的生活条件,美化了城市环境,增强了民众的自豪感,提高了城市文化品味。当前,我国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方兴未艾,在保护、利用、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应树立科学发展理念,重视揭示文化遗产价值,实现遗址整体保护;重视考古学科发展和公共考古知识普及,整合文化遗产资源;重视创新保护展示理念,突出城市文化特色,形成优美生态环境;重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众现实生活,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努力寻找适合我国国情和现实需要的大遗址考古、研究、保护、展示、利用手段,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模式。


中华文明形成时期的农业经济发展特点
赵志军  
内容提要:
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古代文明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公元前3000-1500年是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复原该时期农业经济特点对探讨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西辽河流域、黄河下游、黄河中游、黄河上游、长江下游和长江中游等6个地区选择了15处考古遗址,采用浮选法获取了丰富的古代植物遗存,其中包括粟、黍、水稻、小麦和大豆5种农作物。出土植物遗存的量化分析结果显示,在中华文明的形成时期各地区农业生产特点不尽相同,其中有北方旱作农业、南方稻作农业、稻旱混作农业等,而黄河中游地区的农业最值得关注,呈现出由单品种农作物种植制度向多品种农作物种植制度转变的特点。多品种农作物种植制度有提高农业生产总值、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增加植物种类的多样性等诸多优越性,这种特有的农业发展模式应该与中华文明的形成之间存在着某种相应关系。

 

古城东关早期文化遗存陶器化学组成在考古区系类型研究中的应用
《山西省垣曲县古城东关早期文化遗存与仰韶文化研究》课题组  
 内容提要:
本文试图将山西垣曲古城东关早期文化遗存陶器化学组成分析与考古区系类型相结合,利用SPSS软件包,通过五方面论述,分析该遗存各时期陶器化学组成的特征及与不同文化类型之间的比较。


灵宝底董仰韶文化遗存的分期与相关问题探讨
魏兴涛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对河南灵宝底董遗址出土的仰韶文化典型陶器的分类排序,将遗存分为两期五段,概括出各期遗存的基本特征及其间的区别与联系,进而明确两期遗存应属于仰韶文化前后紧密相接的两个发展阶段。底董仰韶一期因早于通常所谓的仰韶早期,应为仰韶初期遗存,其明确的文化属性使以往学术界颇有争议的同类遗存的文化性质与年代得以准确定位。仰韶二期作为仰韶早期东庄类型遗存的辨识,则为正确认识该类型的相关问题提供了契机,底董仰韶遗存的发现与分期,对研究仰韶文化相关问题具有启迪作用。


古代玉雕中的神怪世界—与《山海经》中的神怪对照
杨建芳  
内容提要:
我国出土的古代动物玉雕中,有些奇形怪状,如人首兽身、人首鸟身、人首蛇身、虎首人身、虎牙神人、双首连体猪、双身蛇等,匪夷所思,但在战国的一部奇书《山海经》中却有类似的记载,有些甚至被视为神祇。显然,这些神怪并非全属虚构,应是先民膜拜的神物,是研究中国古代神话、巫术及原始宗教的宝贵资料。


石桥、木筏与15世纪的商业空间:《卢沟运筏图》新探
黄小峰  
内容提要:
《卢沟运筏图》一直被学术界视作元代风俗画,描绘的是元朝初年营建大都城时通过卢沟桥运输建筑木料的场景。本文对这幅画的时代与内容重新进行了研究,认为画中描绘的实际上是明初于卢沟桥设立竹木抽分局之后的商业景观,画作者是明代前期某位宫廷画家;此画的绘制可能与1444年太监阮安主持的卢沟桥重修工程有关。


清宫旧藏丰原国周等绘《人物册》小考
刘舜强  
内容提要:
故宫博物院现有清宫旧藏日本丰原国周等人绘浮世绘作品《人物册》一件共十二开,分别表现了日本风光、美人和日常生活等不同主题。《人物册》中各开分别为歌川广重、歌川国贞和丰原国周绘制,是日本肉笔浮世绘中的精品。


关于宋代画梅技法、图式风格探析
孙红  
内容提要:
宋代绘画成就非凡,自20世纪以来,一直为东西方学术界所瞩目。本文以画梅艺术作为切入点,通过对存世的作品技法和图式风格分析,梳理出画梅艺术在宋代呈现出的典型风格,并以此展示宋画艺术的高度性、系统性、辐射性。


论“四品”的评品次序定位
蔡英余  
内容提要:
用“四品”对中国画进行评品,必须搞清“四品”的排列次序。“四品”中的“神品”和“逸品”在排列次序上并没有高下之分,二者是并列平行的。“四品”中的“神”、“逸”二品与“妙品”、“能品”有层次之分,“神品”与“逸品”并列在上,“妙品”次之,“能品”再次。


状物的极致—南宋的西湖山水图
王双阳  
内容提要:
西湖山水图是西湖绘画的主体,也最能体现西湖的特质及其历史人文价值。而南宋是第一个有西湖山水图传世的时代,宋室的南迁把西湖山水图的创作推向了一个高潮。院画家、皇亲贵戚、文人士大夫以及方外人士甚至间谍画工都参与了西湖山水图的创作,著名的“西湖十景”也在此时因画而名。通过作品及文献分析,不难发现南宋的西湖山水图大多带有实景图的性质,状物的细致与真实是这一时期西湖山水图的特质,这一点达到了后世难以企及的高度。
关键词:
南宋 状物 西湖山水图


论清末的干路国有政策
苏全有  
内容提要:
清末干路国有政策在推行的时机上操之过急,应当缓图;其推行者盛宣怀所犯的历史性错误在于策略过于强硬,缺乏灵活性;方法上的错误集中体现为股本摊还缺乏政治眼光,斤斤计较,与民争利。考虑到该政策在民国后所取得的截然不同的良好效果,加上世界铁路国有趋向的大势,可以得出结论:干路国有政策是在错误的时机、由错误的人、用错误的方法推行的正确政策。
关键词:
干路国有政策 清末 邮传部


蒋介石为什么不断修改自己的日记?—以中山舰事件为例
朱华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比较分析业已公布的蒋介石在中山舰事件期间日记的不同版本,探讨了蒋介石日记的史料价值。基本观点是:蒋介石早期的日记比较坦率,但中山舰事件以后,开始考虑用日记维护自己的形象,从而对日记不断进行修改;从史料学的角度看,这是一种“有意的史料”,史家在使用时必须注意不被误导。
关键词:
蒋介石日记 史料价值 中山舰事件


什么是博物馆—与业内人员谈博物馆
苏东海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对博物馆与文物的收藏保管,以及博物馆与博览会、博物馆与学校、博物馆与研究所的区别研究,回答了什么是博物馆,怎样认识博物馆的问题。
关键词:
收藏 陈列 教育 科研

 

中国历史博物馆陈列设备设计工作的认识
王振铎  
编者按:
王振铎先生是中国历史博物馆1959年版中国通史陈列形式设计的总负责人,也是该版陈列设备的总设计师。他将通史陈列的形式设计、陈列设备的设计、内容设计,与博物馆的建筑风格和陈列室的装饰风格结合起来,设计了一批具有民族风格的陈列设备。王先生于1992年去世,本文是他对1959年版中国通史陈列的形式设计和陈列设备设计的一些总结性认识,其中有些认识值得我们借鉴,有些认识不免带有较强的时代特征。为尊重作者,我们只对遗著作了必要的编辑技术处理和个别字句的改动。
关键词:
陈列设备 形式设计 内容设计 建筑风格 陈列室装饰风格

 

作者:

文章出处:国家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