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原文物2006年第3期

发布时间:2006-09-17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

 

○考古新发现

河南登封南洼遗址2004年春试掘简报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4)

【内容提要】2004年3月至6月,郑州大学考古系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登封南洼遗进行了调查、勘探与试掘,发现了一出二里头文化聚落。该聚落发现有灰沟、水井、灰坑和墓地等,出土较为丰富的白陶遗存。其中,网坠形白陶器为首次发现,另有白陶鬶、爵、觚等。这些为深入探讨二里头文化聚落形态提供了重要资料。

郑州市市政工程总公司战国墓葬发掘简报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13)

【内容提要】2004年2月-3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郑州市市政工程总公司三幢住宅楼工程区内古墓葬进行了发掘,清理战国墓葬52座,出土随葬品较为丰富,为郑州地区战国中、晚期墓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偃师市高崖村东汉墓(陵)冢钻探、试掘简报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

                                           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

                                           偃师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23)

【内容提要】偃师市高崖村东汉M1和M8经考古钻探和试掘,发现有建筑夯土遗迹、灰坑等,出土有建筑材料等遗物,证实M1的封土底边平面大致是圆形的,墓葬周围有较大的规模和一定等级的地面建筑,其时代大致应当在东海中晚期,推测M1可能和汉质帝的静陵有关系。

○文明探源

《考古追寻五帝踪迹》续论   郭大顺 (28)

【内容提要】五帝时代前期各区域诸考古学文化以发展个性为主并频繁交汇,到五帝时代后期由四周向中原汇聚走向最初文化共同体的过程,是中原地区率先进入文明与国家社会的基础。

感生故事与早期政权的更迭  钱耀鹏 (32)

【内容提要】普遍出现于古史传说时代的感生故事,并不能作为母系氏族制度存在的证据。事实上,感生故事应与早期政权的更迭密切相关,是“天人合一、王权神授”思想的表现形式之一。而仰韶文化时期以及龙山时代以来的考古发现,也初步展现出感生故事发生的婚姻家庭背景和社会政治基础。

从二里头遗址看华夏早期国家的特质   许 宏 (39)

二里头文化作为东亚地区首次出现的强势核心文化,多数学者相信中原地区至此已迈入了真正的国家阶段。二里头遗址这一当时东亚地区最大的聚落所显示出的作为国家权力中心的都邑的特征,比如都邑的庞大化玉人口的高度集中,都邑布局的规划性以及大型礼仪建筑与青铜、玉礼器的独占,表现初高度的集权、社会阶层分化和行政机构内部专业分工,这正是早期国家所应有的特征。

夏文明崛起的生境优化与中国城市文明的肇始   宋豫秦  虞 琰(41)

【内容提要】夏民族从颖河流域和汾河下游发展到伊洛平原的历史进程中,伴随着生境的不断优化而步入了文明时代,建立了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二里头王都,从而开启了中国城市文明的先河。二里头城市文明的聚集效应,有力地促进了夏文明的跃进。

○研究与探索

史前太湖流域的原始宗教   王书敏 (44)

【内容提要】在太湖流域良渚文化时期,宗教意识已经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整个社会具有浓重的宗教氛围。良渚社会发达的原始宗教应与太湖流域马家浜、崧泽文化社会、经济、文化持续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里头文化与夏商分界再探   朱君孝 (52)

【内容提要】二里头文化发展至第四期,二里头遗址在建筑遗迹、陶器、石器及青铜器等文化遗物方面均发生了显著变化,中原地区二里头文化遗址包含第四期遗存者数量明显减少,周边地区也几乎看不到二里头文化的影响。碳十四测年数据表明二里头文化四期上限不超过公元前1600。综合分析,二里头文化三、四期之间很可能为夏商之分界。

郑州出土商代牛肋骨刻辞释文漏字原因探究       徐昭峰 (58)

【内容提要】郑州出土商代牛肋骨刻辞以前多认为是10个字,最新的研究发现其上有11个字,漏掉的字应释为“□”字,而“□”与“亳”古音通。经过认真核对和调查,这一新的研究发现是符合实际的。该发现为“郑亳说”提供了又一重要的证据。

晋侯墓地M63墓主再探  孙庆伟 (60)

【内容提要】晋侯墓地M63是该墓地中惟一一座带有两条墓道的晋侯夫人墓,因为出土铜器中包括两件杨姞壶,故学术界多认为杨姞就是该墓的墓主人。本文则通过对周代的婚姻制度、铜器铭文和晋侯墓地中墓葬排列规律的考察,认为M63的墓主人应是晋穆侯四年从齐国所娶的姜姓夫人,也就是传世铜器晋姜鼎的作器者晋姜;杨姞则是杨国国君的夫人,她所作的两件铜壶是作为賻赗之物而随葬在晋侯墓地M63的。

马王堆汉墓《丧服图》再认识   范志军  贾雪岚 (68)

【内容提要】马王堆汉墓《丧服图》中的文字“三年丧:属服,廿五月而毕”,并不是说天下吏民为天子服丧25个月,而是总体概括了属服三年丧德时间是25个月。从出土的有关丧服的文字看,当时的统治阶级都不服三年丧,并且丧期都有不同程度的缩短。从出土的图表看,当时的服丧范围并没有缩减,它是墓主人身为诸侯大夫而“绝缌”的一种真实反映。

四川梓潼汉末摇钱树小记  —— 兼考梓潼摇钱树佛像   何志国  (73)

【内容提要】四川梓潼汉末摇钱树佛像表现了释迦太走出家和成佛的经变故事,它不仅是摇钱树中的一例,也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佛教经变故事,比我国新疆克孜尔石窟的同题材要早近百年。

○古代青铜器

楚公□钟侧鼓鸟纹研究——兼及商周时期的鸟纹和鸟形饰  袁艳玲 (78)

【内容提要】楚公□钟侧鼓的鸟纹均为翘尾,与同时期甬钟上流行的垂尾纹不同。商周时期我国南北地区的鸟纹及鸟形饰存在差异。楚公□钟侧鼓的鸟纹装饰,属于南方地区翘尾鸟纹装饰传统,这种风格一直延续到战国时期。

○文物保护与科技

贾湖遗址墓葬腹土古寄生物的研究   张居中 任启坤 翁 屹 蓝万里 薛燕婷 贾 楠(86)

【内容提要】近二三十年来,古寄生物学在国外发展较为迅速,对古尸、粪化石和粪土的古寄生物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但对墓葬腹土的古寄生物研究很少涉及。在国内,故及生物学研究相对滞后,专门从事古寄生物研究者至今鲜见。我们通过对贾湖遗址墓葬腹土进行古寄生物研究,发现了一些寄生虫卵,这是对墓葬腹土研究的一次尝试和探索,也为古寄生物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文物鉴赏

从洛阳汉代乐舞俑看汉代俗乐  王丽芬 (91)

○书刊评介

历史学的创新——评《生态环境变迁与夏代的兴起探索》 周昆叔 (95)

○文博信息

郑州大学考古专业成立30周年  本刊记者 (67)

中国·商丘西汉梁王陵文化研讨会召开  本刊记者 (85)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中原文物》

中原文物2006年第3期

发布时间:2006-09-17

 

○考古新发现

河南登封南洼遗址2004年春试掘简报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4)

【内容提要】2004年3月至6月,郑州大学考古系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登封南洼遗进行了调查、勘探与试掘,发现了一出二里头文化聚落。该聚落发现有灰沟、水井、灰坑和墓地等,出土较为丰富的白陶遗存。其中,网坠形白陶器为首次发现,另有白陶鬶、爵、觚等。这些为深入探讨二里头文化聚落形态提供了重要资料。

郑州市市政工程总公司战国墓葬发掘简报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13)

【内容提要】2004年2月-3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郑州市市政工程总公司三幢住宅楼工程区内古墓葬进行了发掘,清理战国墓葬52座,出土随葬品较为丰富,为郑州地区战国中、晚期墓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偃师市高崖村东汉墓(陵)冢钻探、试掘简报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

                                           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

                                           偃师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23)

【内容提要】偃师市高崖村东汉M1和M8经考古钻探和试掘,发现有建筑夯土遗迹、灰坑等,出土有建筑材料等遗物,证实M1的封土底边平面大致是圆形的,墓葬周围有较大的规模和一定等级的地面建筑,其时代大致应当在东海中晚期,推测M1可能和汉质帝的静陵有关系。

○文明探源

《考古追寻五帝踪迹》续论   郭大顺 (28)

【内容提要】五帝时代前期各区域诸考古学文化以发展个性为主并频繁交汇,到五帝时代后期由四周向中原汇聚走向最初文化共同体的过程,是中原地区率先进入文明与国家社会的基础。

感生故事与早期政权的更迭  钱耀鹏 (32)

【内容提要】普遍出现于古史传说时代的感生故事,并不能作为母系氏族制度存在的证据。事实上,感生故事应与早期政权的更迭密切相关,是“天人合一、王权神授”思想的表现形式之一。而仰韶文化时期以及龙山时代以来的考古发现,也初步展现出感生故事发生的婚姻家庭背景和社会政治基础。

从二里头遗址看华夏早期国家的特质   许 宏 (39)

二里头文化作为东亚地区首次出现的强势核心文化,多数学者相信中原地区至此已迈入了真正的国家阶段。二里头遗址这一当时东亚地区最大的聚落所显示出的作为国家权力中心的都邑的特征,比如都邑的庞大化玉人口的高度集中,都邑布局的规划性以及大型礼仪建筑与青铜、玉礼器的独占,表现初高度的集权、社会阶层分化和行政机构内部专业分工,这正是早期国家所应有的特征。

夏文明崛起的生境优化与中国城市文明的肇始   宋豫秦  虞 琰(41)

【内容提要】夏民族从颖河流域和汾河下游发展到伊洛平原的历史进程中,伴随着生境的不断优化而步入了文明时代,建立了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二里头王都,从而开启了中国城市文明的先河。二里头城市文明的聚集效应,有力地促进了夏文明的跃进。

○研究与探索

史前太湖流域的原始宗教   王书敏 (44)

【内容提要】在太湖流域良渚文化时期,宗教意识已经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整个社会具有浓重的宗教氛围。良渚社会发达的原始宗教应与太湖流域马家浜、崧泽文化社会、经济、文化持续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里头文化与夏商分界再探   朱君孝 (52)

【内容提要】二里头文化发展至第四期,二里头遗址在建筑遗迹、陶器、石器及青铜器等文化遗物方面均发生了显著变化,中原地区二里头文化遗址包含第四期遗存者数量明显减少,周边地区也几乎看不到二里头文化的影响。碳十四测年数据表明二里头文化四期上限不超过公元前1600。综合分析,二里头文化三、四期之间很可能为夏商之分界。

郑州出土商代牛肋骨刻辞释文漏字原因探究       徐昭峰 (58)

【内容提要】郑州出土商代牛肋骨刻辞以前多认为是10个字,最新的研究发现其上有11个字,漏掉的字应释为“□”字,而“□”与“亳”古音通。经过认真核对和调查,这一新的研究发现是符合实际的。该发现为“郑亳说”提供了又一重要的证据。

晋侯墓地M63墓主再探  孙庆伟 (60)

【内容提要】晋侯墓地M63是该墓地中惟一一座带有两条墓道的晋侯夫人墓,因为出土铜器中包括两件杨姞壶,故学术界多认为杨姞就是该墓的墓主人。本文则通过对周代的婚姻制度、铜器铭文和晋侯墓地中墓葬排列规律的考察,认为M63的墓主人应是晋穆侯四年从齐国所娶的姜姓夫人,也就是传世铜器晋姜鼎的作器者晋姜;杨姞则是杨国国君的夫人,她所作的两件铜壶是作为賻赗之物而随葬在晋侯墓地M63的。

马王堆汉墓《丧服图》再认识   范志军  贾雪岚 (68)

【内容提要】马王堆汉墓《丧服图》中的文字“三年丧:属服,廿五月而毕”,并不是说天下吏民为天子服丧25个月,而是总体概括了属服三年丧德时间是25个月。从出土的有关丧服的文字看,当时的统治阶级都不服三年丧,并且丧期都有不同程度的缩短。从出土的图表看,当时的服丧范围并没有缩减,它是墓主人身为诸侯大夫而“绝缌”的一种真实反映。

四川梓潼汉末摇钱树小记  —— 兼考梓潼摇钱树佛像   何志国  (73)

【内容提要】四川梓潼汉末摇钱树佛像表现了释迦太走出家和成佛的经变故事,它不仅是摇钱树中的一例,也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佛教经变故事,比我国新疆克孜尔石窟的同题材要早近百年。

○古代青铜器

楚公□钟侧鼓鸟纹研究——兼及商周时期的鸟纹和鸟形饰  袁艳玲 (78)

【内容提要】楚公□钟侧鼓的鸟纹均为翘尾,与同时期甬钟上流行的垂尾纹不同。商周时期我国南北地区的鸟纹及鸟形饰存在差异。楚公□钟侧鼓的鸟纹装饰,属于南方地区翘尾鸟纹装饰传统,这种风格一直延续到战国时期。

○文物保护与科技

贾湖遗址墓葬腹土古寄生物的研究   张居中 任启坤 翁 屹 蓝万里 薛燕婷 贾 楠(86)

【内容提要】近二三十年来,古寄生物学在国外发展较为迅速,对古尸、粪化石和粪土的古寄生物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但对墓葬腹土的古寄生物研究很少涉及。在国内,故及生物学研究相对滞后,专门从事古寄生物研究者至今鲜见。我们通过对贾湖遗址墓葬腹土进行古寄生物研究,发现了一些寄生虫卵,这是对墓葬腹土研究的一次尝试和探索,也为古寄生物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文物鉴赏

从洛阳汉代乐舞俑看汉代俗乐  王丽芬 (91)

○书刊评介

历史学的创新——评《生态环境变迁与夏代的兴起探索》 周昆叔 (95)

○文博信息

郑州大学考古专业成立30周年  本刊记者 (67)

中国·商丘西汉梁王陵文化研讨会召开  本刊记者 (85)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