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原文物2008年第1期

发布时间:2008-03-15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

●考古发现
河南辉县孙村遗址发掘简报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
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南水北调办公室、
新乡市文物局、辉县文物局    (4)
【摘要】2006年7-10月,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对孙村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为2020平方米,发现了较为丰富的先商、殷墟、战国以及王莽时期的文化遗存,共清理出灰坑130个、墓葬8座、灰沟7条、房址1座和水井1眼。该遗址的发掘为研究该地区先商至王莽时期的历史文化提供了新的资料。
【关键词】孙村遗址; 先商文化; 殷墟时期; 战国时期; 文化遗存

焦作中站区元代靳德茂墓道出土陶俑          焦作市文物工作队、焦作市博物馆    (19)
【摘要】2007年5月,焦作市中站区一座墓的墓道内清理出珍贵文物83件,其中3件为元代瓷罐,80件为彩绘陶车马及人物俑。通过墓志可知为元代怀孟路总管靳德茂之墓。这批彩绘陶俑是目前我国出土的第一批完整的元代出行方阵,为研究元代历史、文化、风俗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关键词】焦作; 元代靳德茂墓; 彩陶俑

●考古研究
试论先秦墓道的使用与墓葬的规格                                        朱磊 (31)
【摘要】很多学者都认为,在先秦的很多墓道墓葬中,墓道越多的墓葬规格也越高。而考古资料显示,在周、秦时期,墓道的数量并不是墓葬等级的标志。墓道是有着诸多实用性用途的,多墓道的出现可能和古代祭祀有关。
【关键词】墓道; 墓葬等级; 先秦; 墓道的功能

试析河南北宋砖雕壁画墓八角形墓室形制来源及其象征意义                   易晴(36)
【摘要】八角形仿木结构砖石墓葬在北宋仁宗以后流行,其形制来源于瘗埋佛僧舍利的地宫和墓塔以遍及全国的佛塔,但其精神内核则是中国古代“象八方”的观念,这种观念是在民间堪舆思想和佛教观念的融合过程中,重新诠释后再创造。八角形墓室的建筑是中国传统墓葬“天覆地载”思想在北宋朝的延续。
【关键词】河南; 北宋; 墓葬; 八角形

●文物研究
“鹳鱼石斧图”题材象征意义辨析——兼论丧葬绘画的起源                   孙彦(41)
【摘要】依据相关考古和文献资料,“鹳鱼石斧图”的象征着死者灵魂不灭、生命转化,这种观念的出现应该是丧葬绘画产生的前提条件。
【关键词】“鹳鱼石斧图”; 题材; 象征意义

旅顺博物馆藏刀形端刃器及分期研究                                     孙传波(45)
【摘要】旅顺博物馆所藏5件刀形端刃器多数应是出于陕西神木石峁地区,年代较早,属于龙山文化时期,对研究龙山文化时期刀形端刃器的形成、发展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刀形端刃器; 牙璋; 分期; 玉器

河北中山王刘畅墓出土玉座屏及“西王母”图像考                          徐琳(49)
【摘要】本文通过对河北东汉中山王刘畅墓出土的玉座屏进行考察,结合文献和考古材料反映的汉代社会思想背景,认为其上屏描绘的人物形象为西王母,而下屏主题人物根据出现的时代有三种可能。它体现了汉代人们对生命不死的追求,是汉代神仙长生思想的集中反映。
【关键词】汉代; 玉座屏; 西王母; 神仙长生思想

河北省鹿泉市高庄1号墓出土部分铜器铭文的再认识                       袁永明(55)
【摘要】本文对《高庄汉墓》发表的部分铜器铭文的隶定与释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就铭文的书法艺术略作探讨。
【关键词】高庄1号汉墓; 铜器铭文

重庆三峡库区新出土神人手抱鱼带钩考                                   唐冶泽(58)
【摘要】重庆云阳县旧县坪新近出土一件汉代神人手抱鱼带铭带钩,类似的带钩现在共见到六件,都具有镇邪驱魔的用意。本文认为,带钩上的神人就是传说中尧时“四凶”之一的驩头,其原形为鸱鸮,既能避邪,又能避兵;其手抱鱼形,既是驩头的特征,又有趋吉的意义,应为当时代武将所佩之物。其铭文也是一段吉语祝辞。
【关键词】带钩; 驩头; 手抱鱼; 鸱鸮; 铭文

魏晋十六国
墓葬中“绛釉小罐”初探                                         易立(63)
【摘要】作为魏晋十六国墓葬中较为常见的一类釉陶作品,绛釉小罐代表了这一时期北方陶瓷手工业的生产状况。本文拟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新近发表的考古材料,着重对这一特殊随葬品的用途及所反映的历史文化背景予以探讨。
【关键词】魏晋十六国墓葬; 绛釉小罐; 用途; 历史文化背景

有关大住圣窟与三阶教的关系问题                                       杨学勇(68)
【摘要】本文从多方面论述了三阶教并没有影响到大住圣窟的开凿,大住圣窟刻经反映了华严经卢舍那“十方三世”思想和末法思想,而实际用途是礼佛忏悔灭罪,而不是三阶教的普佛思想。甚至可以说大住圣窟的内容反而有可能对三阶教有所影响。
【关键词】大住圣窟; 三阶教; 刻经

飞来峰纪年藏传四臂观音三尊龛造像初探                                 赖天兵(74)
【摘要】本文确定了杭州飞来峰四臂观音三尊龛的建造年代与施主身份,并通过考察四臂观音三尊组合形式的演变及对造像龛现状的分析,推定龛中已毁两像的尊格。三尊造像的组合形式系由印度传入西藏,然后再随藏传佛教传到汉地;造像藏风显著,但也含有一定的汉地因素。本龛是国内已知窟龛中唯一带有纪年题记的四臂观音三尊像,且在四臂观音题材作品中纪年最早——建成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是大一统的元代藏传佛教流行及藏汉艺术交流的有力佐证。
【关键词】飞来峰; 至元二十四年; 四臂观音三尊造像龛

●古文字研究
辉县孙村遗址发现的陶器文字                                           魏继印(80)
【摘要】2006年7-10月,为了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对辉县孙村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现了一批商代和战国的陶器文字或刻画符号,为认识辉县地区在当时的社会文化面貌提供了重要的考古材料。
【关键词】孙村遗址; 商代; 战国时期; 陶器文字; 刻画符号

西周金文车饰二考                                                     吴红松(84)
【摘要】通过对西周金文中“画”和“金豙”二种赏赐物的进一步分析可知,前者指“画呻(轸)”,即古车上的轸木;后者指古车上用来贯马辔的铜环。
【关键词】西周全文; 车饰; 考释; 文献

柞伯鼎铭补论                                                        袁俊杰(87)
【摘要】根据古代贵族取名的原则、礼俗与其他青铜器铭文及相关文献综合考虑,柞伯鼎铭中的遗氏应为虢仲的部下。幽叔就是胙国的始封君,亦即周公第七子胙伯,幽为其谥,叔是其字,当以行字称。
【关键词】柞伯鼎; 铭文; 幽叔; 皇祖

●文物保护与科技
戚城古代夯土城墙的病害调查与保护对策研究                            杨予川(91)
【摘要】文中通过对戚城自然环境、残损情况的认识和夯土性质的测试分析,对戚城土城墙的土性、特点、风化程度和破坏因素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认为戚城城墙主要存在植被破坏、风化坍塌及人为破坏这三种病害形式,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方针和具体措施。
【关键词】夯土城墙; 土质测试; 病害; 保护对策

再探曾侯乙尊盘的铸造工艺                   董亚巍 潘路 万全文 周卫荣 王昌燧(97)
【摘要】中国青铜时代有无失蜡法铸造工艺,曾侯乙尊盘是范铸还是失蜡法铸造,已成为熟门话题。持失蜡法铸造观点者,理由大抵为,众多专家发表过许多论述其为失蜡法铸造的论文,且早经相关权威部门确定论。而否定尊盘为失蜡法铸造的理由颇为直接明了,即尊盘上的范铸特征清晰无误,毫无失蜡法铸造的任何痕迹。2006年10月15日,来自多个单位、不同学科的专家从多个角度对尊盘进行了联合研究。经考察、信息采集、分析和讨论,再次一致确认曾侯乙尊盘的制作为传统范铸工艺。
【关键词】青铜器; 曾侯乙尊盘; 范铸技术; 失蜡法

●博物馆研究
连接博物馆文物展览与受众的桥梁——“独立策展人”制度探索              彭文(108)
【摘要】通过对中国现代艺术领域获得较好发展的“独立策展人”制度的分析,认为中国博物馆的体制改革应借鉴这一制度成功的经验,使其成为连接文物展览与市场的桥梁。
【关键词】文物展览; 策展; 独立策展人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中原文物》

中原文物2008年第1期

发布时间:2008-03-15

●考古发现
河南辉县孙村遗址发掘简报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
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南水北调办公室、
新乡市文物局、辉县文物局    (4)
【摘要】2006年7-10月,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对孙村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为2020平方米,发现了较为丰富的先商、殷墟、战国以及王莽时期的文化遗存,共清理出灰坑130个、墓葬8座、灰沟7条、房址1座和水井1眼。该遗址的发掘为研究该地区先商至王莽时期的历史文化提供了新的资料。
【关键词】孙村遗址; 先商文化; 殷墟时期; 战国时期; 文化遗存

焦作中站区元代靳德茂墓道出土陶俑          焦作市文物工作队、焦作市博物馆    (19)
【摘要】2007年5月,焦作市中站区一座墓的墓道内清理出珍贵文物83件,其中3件为元代瓷罐,80件为彩绘陶车马及人物俑。通过墓志可知为元代怀孟路总管靳德茂之墓。这批彩绘陶俑是目前我国出土的第一批完整的元代出行方阵,为研究元代历史、文化、风俗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关键词】焦作; 元代靳德茂墓; 彩陶俑

●考古研究
试论先秦墓道的使用与墓葬的规格                                        朱磊 (31)
【摘要】很多学者都认为,在先秦的很多墓道墓葬中,墓道越多的墓葬规格也越高。而考古资料显示,在周、秦时期,墓道的数量并不是墓葬等级的标志。墓道是有着诸多实用性用途的,多墓道的出现可能和古代祭祀有关。
【关键词】墓道; 墓葬等级; 先秦; 墓道的功能

试析河南北宋砖雕壁画墓八角形墓室形制来源及其象征意义                   易晴(36)
【摘要】八角形仿木结构砖石墓葬在北宋仁宗以后流行,其形制来源于瘗埋佛僧舍利的地宫和墓塔以遍及全国的佛塔,但其精神内核则是中国古代“象八方”的观念,这种观念是在民间堪舆思想和佛教观念的融合过程中,重新诠释后再创造。八角形墓室的建筑是中国传统墓葬“天覆地载”思想在北宋朝的延续。
【关键词】河南; 北宋; 墓葬; 八角形

●文物研究
“鹳鱼石斧图”题材象征意义辨析——兼论丧葬绘画的起源                   孙彦(41)
【摘要】依据相关考古和文献资料,“鹳鱼石斧图”的象征着死者灵魂不灭、生命转化,这种观念的出现应该是丧葬绘画产生的前提条件。
【关键词】“鹳鱼石斧图”; 题材; 象征意义

旅顺博物馆藏刀形端刃器及分期研究                                     孙传波(45)
【摘要】旅顺博物馆所藏5件刀形端刃器多数应是出于陕西神木石峁地区,年代较早,属于龙山文化时期,对研究龙山文化时期刀形端刃器的形成、发展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刀形端刃器; 牙璋; 分期; 玉器

河北中山王刘畅墓出土玉座屏及“西王母”图像考                          徐琳(49)
【摘要】本文通过对河北东汉中山王刘畅墓出土的玉座屏进行考察,结合文献和考古材料反映的汉代社会思想背景,认为其上屏描绘的人物形象为西王母,而下屏主题人物根据出现的时代有三种可能。它体现了汉代人们对生命不死的追求,是汉代神仙长生思想的集中反映。
【关键词】汉代; 玉座屏; 西王母; 神仙长生思想

河北省鹿泉市高庄1号墓出土部分铜器铭文的再认识                       袁永明(55)
【摘要】本文对《高庄汉墓》发表的部分铜器铭文的隶定与释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就铭文的书法艺术略作探讨。
【关键词】高庄1号汉墓; 铜器铭文

重庆三峡库区新出土神人手抱鱼带钩考                                   唐冶泽(58)
【摘要】重庆云阳县旧县坪新近出土一件汉代神人手抱鱼带铭带钩,类似的带钩现在共见到六件,都具有镇邪驱魔的用意。本文认为,带钩上的神人就是传说中尧时“四凶”之一的驩头,其原形为鸱鸮,既能避邪,又能避兵;其手抱鱼形,既是驩头的特征,又有趋吉的意义,应为当时代武将所佩之物。其铭文也是一段吉语祝辞。
【关键词】带钩; 驩头; 手抱鱼; 鸱鸮; 铭文

魏晋十六国
墓葬中“绛釉小罐”初探                                         易立(63)
【摘要】作为魏晋十六国墓葬中较为常见的一类釉陶作品,绛釉小罐代表了这一时期北方陶瓷手工业的生产状况。本文拟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新近发表的考古材料,着重对这一特殊随葬品的用途及所反映的历史文化背景予以探讨。
【关键词】魏晋十六国墓葬; 绛釉小罐; 用途; 历史文化背景

有关大住圣窟与三阶教的关系问题                                       杨学勇(68)
【摘要】本文从多方面论述了三阶教并没有影响到大住圣窟的开凿,大住圣窟刻经反映了华严经卢舍那“十方三世”思想和末法思想,而实际用途是礼佛忏悔灭罪,而不是三阶教的普佛思想。甚至可以说大住圣窟的内容反而有可能对三阶教有所影响。
【关键词】大住圣窟; 三阶教; 刻经

飞来峰纪年藏传四臂观音三尊龛造像初探                                 赖天兵(74)
【摘要】本文确定了杭州飞来峰四臂观音三尊龛的建造年代与施主身份,并通过考察四臂观音三尊组合形式的演变及对造像龛现状的分析,推定龛中已毁两像的尊格。三尊造像的组合形式系由印度传入西藏,然后再随藏传佛教传到汉地;造像藏风显著,但也含有一定的汉地因素。本龛是国内已知窟龛中唯一带有纪年题记的四臂观音三尊像,且在四臂观音题材作品中纪年最早——建成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是大一统的元代藏传佛教流行及藏汉艺术交流的有力佐证。
【关键词】飞来峰; 至元二十四年; 四臂观音三尊造像龛

●古文字研究
辉县孙村遗址发现的陶器文字                                           魏继印(80)
【摘要】2006年7-10月,为了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对辉县孙村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现了一批商代和战国的陶器文字或刻画符号,为认识辉县地区在当时的社会文化面貌提供了重要的考古材料。
【关键词】孙村遗址; 商代; 战国时期; 陶器文字; 刻画符号

西周金文车饰二考                                                     吴红松(84)
【摘要】通过对西周金文中“画”和“金豙”二种赏赐物的进一步分析可知,前者指“画呻(轸)”,即古车上的轸木;后者指古车上用来贯马辔的铜环。
【关键词】西周全文; 车饰; 考释; 文献

柞伯鼎铭补论                                                        袁俊杰(87)
【摘要】根据古代贵族取名的原则、礼俗与其他青铜器铭文及相关文献综合考虑,柞伯鼎铭中的遗氏应为虢仲的部下。幽叔就是胙国的始封君,亦即周公第七子胙伯,幽为其谥,叔是其字,当以行字称。
【关键词】柞伯鼎; 铭文; 幽叔; 皇祖

●文物保护与科技
戚城古代夯土城墙的病害调查与保护对策研究                            杨予川(91)
【摘要】文中通过对戚城自然环境、残损情况的认识和夯土性质的测试分析,对戚城土城墙的土性、特点、风化程度和破坏因素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认为戚城城墙主要存在植被破坏、风化坍塌及人为破坏这三种病害形式,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方针和具体措施。
【关键词】夯土城墙; 土质测试; 病害; 保护对策

再探曾侯乙尊盘的铸造工艺                   董亚巍 潘路 万全文 周卫荣 王昌燧(97)
【摘要】中国青铜时代有无失蜡法铸造工艺,曾侯乙尊盘是范铸还是失蜡法铸造,已成为熟门话题。持失蜡法铸造观点者,理由大抵为,众多专家发表过许多论述其为失蜡法铸造的论文,且早经相关权威部门确定论。而否定尊盘为失蜡法铸造的理由颇为直接明了,即尊盘上的范铸特征清晰无误,毫无失蜡法铸造的任何痕迹。2006年10月15日,来自多个单位、不同学科的专家从多个角度对尊盘进行了联合研究。经考察、信息采集、分析和讨论,再次一致确认曾侯乙尊盘的制作为传统范铸工艺。
【关键词】青铜器; 曾侯乙尊盘; 范铸技术; 失蜡法

●博物馆研究
连接博物馆文物展览与受众的桥梁——“独立策展人”制度探索              彭文(108)
【摘要】通过对中国现代艺术领域获得较好发展的“独立策展人”制度的分析,认为中国博物馆的体制改革应借鉴这一制度成功的经验,使其成为连接文物展览与市场的桥梁。
【关键词】文物展览; 策展; 独立策展人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