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原文物2009年第2期

发布时间:2009-06-18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

目录

●考古发现

郑州市绿都城小区唐墓发掘简报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4

【摘要】2008 4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郑州市绿都置业有限公司工程建设进行抢救性发掘,共清理古墓葬7座,只有M7残存有陶俑等文物。较完整的随葬器物有28件,时代大致在720年。

【关键词】郑州市;   唐墓;   陶俑

洛阳市龙康小区C7M1422唐墓发掘简报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   (7

【摘要】2005年,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在关林皂角树村发掘一座晚唐时期墓,出土了一批精美的陶瓷器、铜器等。其中的一件三彩炉为同时期墓所不多见。

【关键词】皂角树;   唐墓;   三彩炉

●考古研究

裴李岗文化的迁徙影响与早期中国文化圈的雏形    韩建业   (11

【摘要】裴李岗文化强盛时对外扩张影响,将渭河流域、汉水上游和黄河中游以北地区与之紧密联系在一起;衰败时又东向迁徙,其文化因素深深渗透到黄河下游和淮北地区文化当中。正是由于地处中原核心的裴李岗文化的强大作用,才使黄河流域文化紧密连结在一起,从而于公元前第九千纪形成新石器时代的“黄河流域文化区”;才使黄河下游、汉水上游、淮北甚至长江中游地区文化也与中原文化区发生较多联系,从而形成“早期中国文化圈”的雏形。

【关键词】裴李岗文化;   贾湖类型;   早期中国文化圈

裴李岗文化陶鼎的类型学分析——兼谈陶鼎的渊源    王兴堂、蒋晓春、黄秋鸯   (16

【摘要】裴李岗文化陶鼎的发展主要经历了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是陶鼎的形成时期;中期和晚期分别是陶鼎的发展和繁荣阶段,陶鼎形制丰富,种类和数量增加。考古材料表明,陶鼎可能源于乳钉三足器,器底的乳钉不断加长,最终形成陶鼎。

【关键词】裴李岗文化;   新石器时代;   陶鼎;   乳钉三足器

舞阳贾湖遗址生产工具及其所反映的经济形态分析    来茵、张居中、尹若春   (22

【摘要】贾湖遗址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前期的重要遗址,发掘者将其分为三期,距今7500  9000年。本文从分析一期至三期石、骨、陶质生产工具组合、数量及变化入手,结合动植物遗存,对其经济形态的组成结构及其变化趋势进行了讨论,认为一期、二期是以狩猎、捕捞业为主,农业为辅的经济类型;到了三期,农业有了相当的发展,所占比例超过狩猎、捕捞业。生产工具的总量、动物遗骸、植物遗存综合分析结果显示,贾湖遗址的经济形态是以渔猎采集为主,农业种植、家畜饲养为辅的广谱性经济,但农业经济所占比重呈逐渐增加的趋势。

【关键词】贾湖遗址;   生产工具;   经济形态

河南渑池县笃忠遗址出土动物遗存分析    杨苗苗、武志江、侯彦峰   (29

【摘要】本文对河南渑池县笃忠仰韶晚期至龙山早期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进行了分析。出土的可鉴定动物骨骼包括14种动物,其中猪的骨骼最多。猪和狗为家畜。除了饲养家畜,捕猎野生动物也是当时人们的肉食来源之一。出土物中还有大量骨制狩猎工具和生活用品。

【关键词】仰韶晚期;   龙山早期;   笃忠遗址;   动物骨骼

徐堡城址的性质问题    马世之   (37

【摘要】徐堡城址是豫西北地区一座龙山文化城址,大体上相当于我国历史上的唐虞时代。关于它的性质,迄今学术界尚未进行深入探讨。根据当时黄河改道洪水四溢的历史背景,加上城址北垣又被沁河冲毁,我们认为它同大禹治水有关,很可能是禹在覃怀治理洪水时的重要城邑,也是覃怀地区黄河文明的中心。

【关键词】徐堡城址;   覃怀;   大禹治水;   龙山文化

也谈“妇好墓”    张素凤、卜师霞   (41

【摘要】一般认为,殷墟五号墓的墓主是商王武丁的法定配偶“妇好”,所以又称为“妇好墓”,本文通过对“妇好墓”位置、墓形、随葬品以及器物铭文等现象的分析,对“妇好墓”的定性提出质疑,并通过对器物符号和纹饰的分析,指出“妇好”画符和龙虎纹在先民看来都具有通天地的巫术功能,是祭祀礼器的重要标志,从而提出“妇好墓”墓主不是商王配偶而是神职人员巫觋。

【关键词】妇好墓;   祭器;   巫觋

商周墓道制度辩论     张应桥   (45

【摘要】“晋侯请隧”的“隧”不做墓道讲,而是指乡遂制度中的“遂”。考古发现的商周墓道均是上无负土的斜坡形墓道,没有发现所谓“上有负土”的天子使用的隧道;商周墓道的使用情况十分复杂,不存在墓道等级制度。当时墓道的主要功能应是修建墓葬时方便出土和下葬时输送棺椁和随葬品。

【关键词】商周;   墓道制度;   功能

山东地区早期盐业的文献叙述    燕生东   (51

【摘要】本文梳理了有关文献和出土文字资料,介绍了山东地区关于早期盐业生产、盐政、制盐原料、方法、盐制品的流通区域以及盐业生产中心等情况。

【关键词】文献记录;   早期盐业

●文物研究

从殷墟卜辞中的祭祀方式变化看商代祖神观念    刘小葶   (57

【摘要】商代的祖神祭祀有两个主要特点:其一,祭祀方式从无序到有序变化;其二,祭祀对象逐渐以直系近祖为重,其中又尤为重视上两代祖先。这种现象与其背后所蕴藏的商人祖神崇拜的心理活动具有直接的关系,是宗教思维主体意识逐步增强的结果。此外,卜辞作为一种问卜形式,其卜问事项、卜问语气、卜问意图都反映宗教思维中崇拜主体的心理倾向。

【关键词】祖神崇拜;   占卜;   祭祀方式;   主体意识

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长城——齐长城     何德亮   (64

【摘要】本文主要对中国最古老的长城,山东境内齐长城所产生的历史背景、建筑形式、走向和防御功能等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论述。指出齐长城的修建,是山东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和力量的结晶,中华民族的骄傲,因而成为山东古老文明的象征。

【关键词】中国;   最早;   长城

葛陵楚简历日“癸嬛”应为“癸巳”解     武家璧   (71

【摘要】新蔡葛陵楚简(寻阝)郢之岁夏夕之月的历日“癸嬛”原释为“癸亥”,与根据简文推知的该年八月朔丙辰或丁巳相矛盾。据文献记载,“嬛”与“巳”均有复返义,结合筮占的择日习惯等,可认定“癸嬛”为“癸巳”,是当年的巳月巳日。

【关键词】葛陵楚简;   历日;   上巳

楚竹书《恒先》新证     连劭名   (75

【摘要】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恒先》,保存完整,是研究古代哲学思想的珍贵文献。“恒”即马王堆帛书《易传·系辞》中的“大恒”,殷墟卜辞中称为“王恒”。恒即常,故“恒先”即《老子》第四章所说的“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关键词】哲学;   竹简;   儒家;   道家

南阳发现蔡侯申簠     乔保同、李长周   (81

【摘要】河南省南阳市八一路44号楚国贵族墓中发现了两件蔡侯申簠。本文结合相关材料,对蔡侯申簠的制作时间以及蔡与楚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该器应是蔡昭侯为蔡申联姻赠送给蔡女的陪嫁礼物,其时间应在公元前518年到公元前506年。

【关键词】南阳;   蔡侯申铜簠;   春秋晚期;   媵器

汉代女子服饰类型分析     徐蕊   (85

【摘要】本文从大量中原地区汉族女子服饰的考古资料入手,对其发式和服装进行考古类型学的研究,得出汉代女子服饰(发式和服装)的发展演变规律是:发髻的位置由低向高发展,即西汉早中期以背后或头后挽髻为主,几乎不见头顶挽髻,至西汉中晚期开始出现头顶高髻,之后头顶挽髻开始普遍流行并盛行于东汉;头发上的装饰呈现由少到多,由朴素到繁杂的转变;女子服装则由西汉早期的紧身束裹,发展到西汉中后期的合体,至东汉开始变得宽松,直至发展到东汉晚期的肥大;女子服饰整体风格是由严肃拘谨向轻松活泼转变。

【关键词】汉代;   女子服饰;   类型

河南博物馆藏汉代封泥印章     李玲   (94

【摘要】本文对河南博物院藏汉代时期的封泥、印章加以略考,概述了它们的特点,并讨论了印章涉及的古代官职制度、历史地理等。

【关键词】印章;   龟钮;   官印;   私印

洛阳景教经幢与唐东都“感德乡”的胡人聚落     张乃翥   (98

【摘要】本文根据洛阳隋唐故城建春门外出土的唐代景教石刻经幢残件、洛阳龙门东北平原感德乡出土史乔如墓志、安思泰浮图、康法藏祖坟记、安菩萨墓志、阿罗憾墓志及龙门北原出土的阿史那感德墓志的记事,指出唐朝政府在洛阳城外东南方一带专门设立含有怀柔意味的“感德乡”,正是出于安置当地人口众多的胡人部落的需要。洛阳景教经幢在当地的出土,恰恰折射出当年这一带的夷教信仰正因胡人丛聚而孔炽一时的历史情态。

【关键词】唐代;   景教经幢;   龙门东北原;   感德乡;   胡人聚落

●博物馆研究

博物馆公众服务工作面临的挑战    刘康   (107

【摘要】面对免费开放之后倍增的参观人数和发生变化的观众结构,博物馆公众服务工作面临着观众需求日益深层次、多样化的挑战。他们需要的不仅是一顿“免费午餐”,而是内容丰富的“文化盛宴”。博物馆在做好基本开放服务的同时,还要在展览服务、文物鉴赏、阅读服务等方面不断探索,实现公众服务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博物馆;   公众服务;   陈列展览;   藏品;    图书资料

●文物赏析

汉代盐豉方合赏析     李丽霞、徐婵菲   (109

道教宫观——城隍庙     汤丽萍   (111

 

 

 

 

 

(责任编辑:高丹)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中原文物》

中原文物2009年第2期

发布时间:2009-06-18

目录

●考古发现

郑州市绿都城小区唐墓发掘简报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4

【摘要】2008 4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郑州市绿都置业有限公司工程建设进行抢救性发掘,共清理古墓葬7座,只有M7残存有陶俑等文物。较完整的随葬器物有28件,时代大致在720年。

【关键词】郑州市;   唐墓;   陶俑

洛阳市龙康小区C7M1422唐墓发掘简报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   (7

【摘要】2005年,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在关林皂角树村发掘一座晚唐时期墓,出土了一批精美的陶瓷器、铜器等。其中的一件三彩炉为同时期墓所不多见。

【关键词】皂角树;   唐墓;   三彩炉

●考古研究

裴李岗文化的迁徙影响与早期中国文化圈的雏形    韩建业   (11

【摘要】裴李岗文化强盛时对外扩张影响,将渭河流域、汉水上游和黄河中游以北地区与之紧密联系在一起;衰败时又东向迁徙,其文化因素深深渗透到黄河下游和淮北地区文化当中。正是由于地处中原核心的裴李岗文化的强大作用,才使黄河流域文化紧密连结在一起,从而于公元前第九千纪形成新石器时代的“黄河流域文化区”;才使黄河下游、汉水上游、淮北甚至长江中游地区文化也与中原文化区发生较多联系,从而形成“早期中国文化圈”的雏形。

【关键词】裴李岗文化;   贾湖类型;   早期中国文化圈

裴李岗文化陶鼎的类型学分析——兼谈陶鼎的渊源    王兴堂、蒋晓春、黄秋鸯   (16

【摘要】裴李岗文化陶鼎的发展主要经历了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是陶鼎的形成时期;中期和晚期分别是陶鼎的发展和繁荣阶段,陶鼎形制丰富,种类和数量增加。考古材料表明,陶鼎可能源于乳钉三足器,器底的乳钉不断加长,最终形成陶鼎。

【关键词】裴李岗文化;   新石器时代;   陶鼎;   乳钉三足器

舞阳贾湖遗址生产工具及其所反映的经济形态分析    来茵、张居中、尹若春   (22

【摘要】贾湖遗址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前期的重要遗址,发掘者将其分为三期,距今7500  9000年。本文从分析一期至三期石、骨、陶质生产工具组合、数量及变化入手,结合动植物遗存,对其经济形态的组成结构及其变化趋势进行了讨论,认为一期、二期是以狩猎、捕捞业为主,农业为辅的经济类型;到了三期,农业有了相当的发展,所占比例超过狩猎、捕捞业。生产工具的总量、动物遗骸、植物遗存综合分析结果显示,贾湖遗址的经济形态是以渔猎采集为主,农业种植、家畜饲养为辅的广谱性经济,但农业经济所占比重呈逐渐增加的趋势。

【关键词】贾湖遗址;   生产工具;   经济形态

河南渑池县笃忠遗址出土动物遗存分析    杨苗苗、武志江、侯彦峰   (29

【摘要】本文对河南渑池县笃忠仰韶晚期至龙山早期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进行了分析。出土的可鉴定动物骨骼包括14种动物,其中猪的骨骼最多。猪和狗为家畜。除了饲养家畜,捕猎野生动物也是当时人们的肉食来源之一。出土物中还有大量骨制狩猎工具和生活用品。

【关键词】仰韶晚期;   龙山早期;   笃忠遗址;   动物骨骼

徐堡城址的性质问题    马世之   (37

【摘要】徐堡城址是豫西北地区一座龙山文化城址,大体上相当于我国历史上的唐虞时代。关于它的性质,迄今学术界尚未进行深入探讨。根据当时黄河改道洪水四溢的历史背景,加上城址北垣又被沁河冲毁,我们认为它同大禹治水有关,很可能是禹在覃怀治理洪水时的重要城邑,也是覃怀地区黄河文明的中心。

【关键词】徐堡城址;   覃怀;   大禹治水;   龙山文化

也谈“妇好墓”    张素凤、卜师霞   (41

【摘要】一般认为,殷墟五号墓的墓主是商王武丁的法定配偶“妇好”,所以又称为“妇好墓”,本文通过对“妇好墓”位置、墓形、随葬品以及器物铭文等现象的分析,对“妇好墓”的定性提出质疑,并通过对器物符号和纹饰的分析,指出“妇好”画符和龙虎纹在先民看来都具有通天地的巫术功能,是祭祀礼器的重要标志,从而提出“妇好墓”墓主不是商王配偶而是神职人员巫觋。

【关键词】妇好墓;   祭器;   巫觋

商周墓道制度辩论     张应桥   (45

【摘要】“晋侯请隧”的“隧”不做墓道讲,而是指乡遂制度中的“遂”。考古发现的商周墓道均是上无负土的斜坡形墓道,没有发现所谓“上有负土”的天子使用的隧道;商周墓道的使用情况十分复杂,不存在墓道等级制度。当时墓道的主要功能应是修建墓葬时方便出土和下葬时输送棺椁和随葬品。

【关键词】商周;   墓道制度;   功能

山东地区早期盐业的文献叙述    燕生东   (51

【摘要】本文梳理了有关文献和出土文字资料,介绍了山东地区关于早期盐业生产、盐政、制盐原料、方法、盐制品的流通区域以及盐业生产中心等情况。

【关键词】文献记录;   早期盐业

●文物研究

从殷墟卜辞中的祭祀方式变化看商代祖神观念    刘小葶   (57

【摘要】商代的祖神祭祀有两个主要特点:其一,祭祀方式从无序到有序变化;其二,祭祀对象逐渐以直系近祖为重,其中又尤为重视上两代祖先。这种现象与其背后所蕴藏的商人祖神崇拜的心理活动具有直接的关系,是宗教思维主体意识逐步增强的结果。此外,卜辞作为一种问卜形式,其卜问事项、卜问语气、卜问意图都反映宗教思维中崇拜主体的心理倾向。

【关键词】祖神崇拜;   占卜;   祭祀方式;   主体意识

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长城——齐长城     何德亮   (64

【摘要】本文主要对中国最古老的长城,山东境内齐长城所产生的历史背景、建筑形式、走向和防御功能等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论述。指出齐长城的修建,是山东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和力量的结晶,中华民族的骄傲,因而成为山东古老文明的象征。

【关键词】中国;   最早;   长城

葛陵楚简历日“癸嬛”应为“癸巳”解     武家璧   (71

【摘要】新蔡葛陵楚简(寻阝)郢之岁夏夕之月的历日“癸嬛”原释为“癸亥”,与根据简文推知的该年八月朔丙辰或丁巳相矛盾。据文献记载,“嬛”与“巳”均有复返义,结合筮占的择日习惯等,可认定“癸嬛”为“癸巳”,是当年的巳月巳日。

【关键词】葛陵楚简;   历日;   上巳

楚竹书《恒先》新证     连劭名   (75

【摘要】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恒先》,保存完整,是研究古代哲学思想的珍贵文献。“恒”即马王堆帛书《易传·系辞》中的“大恒”,殷墟卜辞中称为“王恒”。恒即常,故“恒先”即《老子》第四章所说的“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关键词】哲学;   竹简;   儒家;   道家

南阳发现蔡侯申簠     乔保同、李长周   (81

【摘要】河南省南阳市八一路44号楚国贵族墓中发现了两件蔡侯申簠。本文结合相关材料,对蔡侯申簠的制作时间以及蔡与楚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该器应是蔡昭侯为蔡申联姻赠送给蔡女的陪嫁礼物,其时间应在公元前518年到公元前506年。

【关键词】南阳;   蔡侯申铜簠;   春秋晚期;   媵器

汉代女子服饰类型分析     徐蕊   (85

【摘要】本文从大量中原地区汉族女子服饰的考古资料入手,对其发式和服装进行考古类型学的研究,得出汉代女子服饰(发式和服装)的发展演变规律是:发髻的位置由低向高发展,即西汉早中期以背后或头后挽髻为主,几乎不见头顶挽髻,至西汉中晚期开始出现头顶高髻,之后头顶挽髻开始普遍流行并盛行于东汉;头发上的装饰呈现由少到多,由朴素到繁杂的转变;女子服装则由西汉早期的紧身束裹,发展到西汉中后期的合体,至东汉开始变得宽松,直至发展到东汉晚期的肥大;女子服饰整体风格是由严肃拘谨向轻松活泼转变。

【关键词】汉代;   女子服饰;   类型

河南博物馆藏汉代封泥印章     李玲   (94

【摘要】本文对河南博物院藏汉代时期的封泥、印章加以略考,概述了它们的特点,并讨论了印章涉及的古代官职制度、历史地理等。

【关键词】印章;   龟钮;   官印;   私印

洛阳景教经幢与唐东都“感德乡”的胡人聚落     张乃翥   (98

【摘要】本文根据洛阳隋唐故城建春门外出土的唐代景教石刻经幢残件、洛阳龙门东北平原感德乡出土史乔如墓志、安思泰浮图、康法藏祖坟记、安菩萨墓志、阿罗憾墓志及龙门北原出土的阿史那感德墓志的记事,指出唐朝政府在洛阳城外东南方一带专门设立含有怀柔意味的“感德乡”,正是出于安置当地人口众多的胡人部落的需要。洛阳景教经幢在当地的出土,恰恰折射出当年这一带的夷教信仰正因胡人丛聚而孔炽一时的历史情态。

【关键词】唐代;   景教经幢;   龙门东北原;   感德乡;   胡人聚落

●博物馆研究

博物馆公众服务工作面临的挑战    刘康   (107

【摘要】面对免费开放之后倍增的参观人数和发生变化的观众结构,博物馆公众服务工作面临着观众需求日益深层次、多样化的挑战。他们需要的不仅是一顿“免费午餐”,而是内容丰富的“文化盛宴”。博物馆在做好基本开放服务的同时,还要在展览服务、文物鉴赏、阅读服务等方面不断探索,实现公众服务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博物馆;   公众服务;   陈列展览;   藏品;    图书资料

●文物赏析

汉代盐豉方合赏析     李丽霞、徐婵菲   (109

道教宫观——城隍庙     汤丽萍   (111

 

 

 

 

 

(责任编辑:高丹)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