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一部有关河南古桥研究的力作——王国奇先生著《河南古代桥梁》评介

发布时间:2005-11-11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作者:贺云翱

   

    古代桥梁是中国古建筑遗产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迄今为止,从文物考古角度对古代桥梁开展详细调查和专题研究的成果并不多见,尤其是中州大地河南省的古代桥梁研究长期以来几乎是空白,最近,王国奇先生所著《河南古代桥梁》一书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

    这部书以近50万字的篇幅及近400幅古桥照片、拓片和部分测绘图全面展示了河南全省尚存的170多座古代桥梁的详细情况。仔细读后,感到该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资料翔实,有较高的学术资料价值。目前所知这是我国文物考古工作者依据第一手田野资料编写的首部区域性古代桥梁考古报告。为完成这部著作,作者前后花费十多年时间,对河南境内的古桥做了大量的细致调查和资料记录工作,因此,书中对每座古桥的地点、历史、沿革、维修、规模、造型、结构、用材、雕刻、建造技术、相关的历史事件等都有详细的反映,尤其是每座桥的建筑细节如长宽、净跨、矢高等尺寸以及拱洞、拱券、券脸石、分水尖及金刚墙、雁翅、桥栏、吸水兽等几乎皆无遗漏。对河南古桥所做的一些结论也颇有说服力,书中用第一手调查材料指明河南现存最早有确切纪年的石拱桥是郾城县裴城镇的裴城桥;现存唯一有确切纪年的明代双孔石拱桥为汝州市蟒川乡的半扎桥;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的许昌县长村张乡的三券桥是河南现存时代最早的砖拱桥;河南现存古桥中学术价值最高的是临颍县境内的小商桥等。除实物资料外,作者还查阅了今河南省所辖的古代50多个府志、县志和《古今图书集成》等古籍,从中获得有关津梁、桥梁、桥渡及与桥有关的艺文、金石碑刻等大量资料,共涉及到1000多座河南古桥,这批珍贵资料也被作为“附录”收入书中,它们与保存至今的古桥实物可以互为补充,使本书同时具备了河南古桥工具书的作用,也体现出作者独到的学术匠心和宽阔的研究视野。

    二、方法科学,体现了扎实的治学作风和严谨的治学精神。该书综合运用了田野考古调查、类型学研究、历史文献查阅、古建筑技术分析等方法,不仅描述准确,而且对古桥做了时间演变、空间分布、结构类型等方面的探讨,如作者将河南古桥分为梁桥、拱桥、寺庙园林桥梁、栈道等几大类,梁桥中又有石柱木梁桥、石柱石梁桥、石墩石梁桥三类;拱桥则分圆弧坦拱敞肩桥、圆拱桥两类。而圆拱桥还有半圆拱桥、尖拱桥、马蹄拱桥、蛋圆拱桥、椭圆拱桥、折边拱桥等之分。通过这种类型分析,河南古桥的时间发展序列和空间分布规律也就较为显明了,以后者为例,在黄河之北及豫北、豫中地区多拱桥,豫南、豫西南地区多梁桥;豫南桥高墩薄,轻巧素雅,豫北桥梁稳重厚实,雕刻精美,豫西桥梁讲求因形顺势,就地取材,造型多样等等。这种科学分类方法对今后进一步研究河南古桥不同文化风格和技术体系的形成原因有直接的帮助,也能为探索河南古桥的技术来源及与周边省区古桥的关系提供有益的启示。而这一切如果没有全面的细致调查和综合比较分析几乎是无法完成的。近年来,我们在苏南地区进行古桥调查时,深知此项工作的艰难,古代桥梁多跨河而建,且体型巨大,维修经过复杂,为取得相关资料,需要运用多种调查方法,有时即使划船、涉水也难以获得全面的研究材料,以此观之,本书作者为完成此书所秉持的奋斗精神令人钦佩。

    三、研究比较深入,特别是对河南古桥的发展历史、建造技术、用材和装饰等提出了系统的看法。河南地区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交通中心区域,建立在博大的文化根基之上的“桥梁”建筑同样具有很高的地位,只是因为过去研究工作的薄弱而不为外界所知而已。作者利用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对从春秋时期的“淇梁”、秦汉时期梁桥、拱桥、浮桥三种桥式的出现、初建年代早于河北隋赵州安济桥的圆弧敞肩式桥“小商桥”、文献所载最早出现桥墩“分水尖”的唐洛阳天津桥、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所绘北宋都城汴河上的拱式木桥“虹桥”以及迄今尚存的金元时代古桥安阳鲸背桥等,直到明清时期出现大量造型各异的桥梁的历史过程做了详细的阐述,归纳出河南古代桥梁具有种类较全、时间跨度大、建造技术丰富、技术过程清晰、艺术价值高等五个方面的特点。书中收录的大量有关桥梁雕刻照片和图案拓片为认识河南古桥的艺术价值提供了直接证据,使人们看到了桥梁资料对研究古代艺术的独特作用。作者对河南古桥建造技术的调查和研究尤为着力,从桥梁的用材到基础的做法,从拱桥发展技术到分水金刚墙的砌造,从券脸石、护拱石等到各种加固措施的使用,几乎都做了实证性研究,其中诸如桥梁基础施工中的“桩基加固法”和“沉基睡木法”,拱桥发券技术从拱券石并列纵联券法,到镶边分节并列纵联券法再到框式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都有许多现场调查实例予以论证,有力地阐明了河南古代桥梁技术在不断探索和改进中演变的历程,对研究建筑史包括其他地区的古代桥梁技术史也颇有参考意义。

    本书收录的大量图片皆为现场调查时所摄,具有很高的资料价值,这些被调查古桥中的相当部分已在近年的道路拓宽改造或城乡建设中变得面目全非,甚至部分已被拆除,因此这些图片就更显得珍贵了。通过书中的图片索引,我们可以从中发现河南全省古代桥梁在不同市县的分布及大致保存情况,它们依次以安阳市、驻马店市、鹤壁市、许昌市、平顶山市、新乡市、漯河市、济源市、洛阳市、南阳市等最为称重。作者通过这些实物资料向世人证明了河南古代桥梁的多方面价值,揭示了它们在中国古代桥梁史上应占的地位,其研究成果值得充分肯定。

    当然,这部著作还不能说是尽善尽美,如果书中能再多发表一些古桥的实测图、添绘几幅古桥的空间分布图、对桥梁在研究古代区域交通和开发历史及一般建筑史、研究民俗风情和地方文化等方面的独特价值也给予一些笔墨,包括书中发表的部分照片的清晰度如果更高一些,这样,该书的质量可能会益加让人满意。

(王国奇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定价158元)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最近新书

一部有关河南古桥研究的力作——王国奇先生著《河南古代桥梁》评介

发布时间:2005-11-11

   

    古代桥梁是中国古建筑遗产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迄今为止,从文物考古角度对古代桥梁开展详细调查和专题研究的成果并不多见,尤其是中州大地河南省的古代桥梁研究长期以来几乎是空白,最近,王国奇先生所著《河南古代桥梁》一书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

    这部书以近50万字的篇幅及近400幅古桥照片、拓片和部分测绘图全面展示了河南全省尚存的170多座古代桥梁的详细情况。仔细读后,感到该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资料翔实,有较高的学术资料价值。目前所知这是我国文物考古工作者依据第一手田野资料编写的首部区域性古代桥梁考古报告。为完成这部著作,作者前后花费十多年时间,对河南境内的古桥做了大量的细致调查和资料记录工作,因此,书中对每座古桥的地点、历史、沿革、维修、规模、造型、结构、用材、雕刻、建造技术、相关的历史事件等都有详细的反映,尤其是每座桥的建筑细节如长宽、净跨、矢高等尺寸以及拱洞、拱券、券脸石、分水尖及金刚墙、雁翅、桥栏、吸水兽等几乎皆无遗漏。对河南古桥所做的一些结论也颇有说服力,书中用第一手调查材料指明河南现存最早有确切纪年的石拱桥是郾城县裴城镇的裴城桥;现存唯一有确切纪年的明代双孔石拱桥为汝州市蟒川乡的半扎桥;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的许昌县长村张乡的三券桥是河南现存时代最早的砖拱桥;河南现存古桥中学术价值最高的是临颍县境内的小商桥等。除实物资料外,作者还查阅了今河南省所辖的古代50多个府志、县志和《古今图书集成》等古籍,从中获得有关津梁、桥梁、桥渡及与桥有关的艺文、金石碑刻等大量资料,共涉及到1000多座河南古桥,这批珍贵资料也被作为“附录”收入书中,它们与保存至今的古桥实物可以互为补充,使本书同时具备了河南古桥工具书的作用,也体现出作者独到的学术匠心和宽阔的研究视野。

    二、方法科学,体现了扎实的治学作风和严谨的治学精神。该书综合运用了田野考古调查、类型学研究、历史文献查阅、古建筑技术分析等方法,不仅描述准确,而且对古桥做了时间演变、空间分布、结构类型等方面的探讨,如作者将河南古桥分为梁桥、拱桥、寺庙园林桥梁、栈道等几大类,梁桥中又有石柱木梁桥、石柱石梁桥、石墩石梁桥三类;拱桥则分圆弧坦拱敞肩桥、圆拱桥两类。而圆拱桥还有半圆拱桥、尖拱桥、马蹄拱桥、蛋圆拱桥、椭圆拱桥、折边拱桥等之分。通过这种类型分析,河南古桥的时间发展序列和空间分布规律也就较为显明了,以后者为例,在黄河之北及豫北、豫中地区多拱桥,豫南、豫西南地区多梁桥;豫南桥高墩薄,轻巧素雅,豫北桥梁稳重厚实,雕刻精美,豫西桥梁讲求因形顺势,就地取材,造型多样等等。这种科学分类方法对今后进一步研究河南古桥不同文化风格和技术体系的形成原因有直接的帮助,也能为探索河南古桥的技术来源及与周边省区古桥的关系提供有益的启示。而这一切如果没有全面的细致调查和综合比较分析几乎是无法完成的。近年来,我们在苏南地区进行古桥调查时,深知此项工作的艰难,古代桥梁多跨河而建,且体型巨大,维修经过复杂,为取得相关资料,需要运用多种调查方法,有时即使划船、涉水也难以获得全面的研究材料,以此观之,本书作者为完成此书所秉持的奋斗精神令人钦佩。

    三、研究比较深入,特别是对河南古桥的发展历史、建造技术、用材和装饰等提出了系统的看法。河南地区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交通中心区域,建立在博大的文化根基之上的“桥梁”建筑同样具有很高的地位,只是因为过去研究工作的薄弱而不为外界所知而已。作者利用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对从春秋时期的“淇梁”、秦汉时期梁桥、拱桥、浮桥三种桥式的出现、初建年代早于河北隋赵州安济桥的圆弧敞肩式桥“小商桥”、文献所载最早出现桥墩“分水尖”的唐洛阳天津桥、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所绘北宋都城汴河上的拱式木桥“虹桥”以及迄今尚存的金元时代古桥安阳鲸背桥等,直到明清时期出现大量造型各异的桥梁的历史过程做了详细的阐述,归纳出河南古代桥梁具有种类较全、时间跨度大、建造技术丰富、技术过程清晰、艺术价值高等五个方面的特点。书中收录的大量有关桥梁雕刻照片和图案拓片为认识河南古桥的艺术价值提供了直接证据,使人们看到了桥梁资料对研究古代艺术的独特作用。作者对河南古桥建造技术的调查和研究尤为着力,从桥梁的用材到基础的做法,从拱桥发展技术到分水金刚墙的砌造,从券脸石、护拱石等到各种加固措施的使用,几乎都做了实证性研究,其中诸如桥梁基础施工中的“桩基加固法”和“沉基睡木法”,拱桥发券技术从拱券石并列纵联券法,到镶边分节并列纵联券法再到框式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都有许多现场调查实例予以论证,有力地阐明了河南古代桥梁技术在不断探索和改进中演变的历程,对研究建筑史包括其他地区的古代桥梁技术史也颇有参考意义。

    本书收录的大量图片皆为现场调查时所摄,具有很高的资料价值,这些被调查古桥中的相当部分已在近年的道路拓宽改造或城乡建设中变得面目全非,甚至部分已被拆除,因此这些图片就更显得珍贵了。通过书中的图片索引,我们可以从中发现河南全省古代桥梁在不同市县的分布及大致保存情况,它们依次以安阳市、驻马店市、鹤壁市、许昌市、平顶山市、新乡市、漯河市、济源市、洛阳市、南阳市等最为称重。作者通过这些实物资料向世人证明了河南古代桥梁的多方面价值,揭示了它们在中国古代桥梁史上应占的地位,其研究成果值得充分肯定。

    当然,这部著作还不能说是尽善尽美,如果书中能再多发表一些古桥的实测图、添绘几幅古桥的空间分布图、对桥梁在研究古代区域交通和开发历史及一般建筑史、研究民俗风情和地方文化等方面的独特价值也给予一些笔墨,包括书中发表的部分照片的清晰度如果更高一些,这样,该书的质量可能会益加让人满意。

(王国奇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定价158元)

作者:贺云翱

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