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古代瓦当研究》序

发布时间:2006-09-06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刘庆柱

 

 

申云艳同志的《中国古代瓦当研究》,是她的博士学位论文,文物出版社将其列为“考古新视野丛书”予以出版,我以为本书确实在古代瓦当研究方面有不少创新之处。

申云艳同志以“中国古代瓦当研究”为题,作为自己的博士论文,这与她的学习经历有着密切关系。她曾就读于厦门大学考古专业,后进入山东大学考古系,其硕士研究生阶段主要进行的美术考古学习与研究;其后考进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作为她的导师,我觉得她的考古学与美术考古的学习与研究背景,及当前关于中国古代瓦当的考古学研究现状,以“中国古代瓦当研究”,作为其博士学位论文选题是合适的。后来的实践与现在出版的这部著作说明,当时她的这一选题是正确的。

古代瓦当研究有着久远的历史,从北宋的金石学家就开始关注古代瓦当的收集,降至明清与近代,古代瓦当的收集、整理与研究越来越为学术界所关注,出版的相关瓦当著作也越来越多。从古代瓦当研究的时代与内容来看,前者大多限于汉代瓦当,后者主要为文字瓦当。其著作以辑录瓦当拓片为主,如最早辑录古代瓦当的北宋王辟之《澠水燕谈录》及以后的南宋吕大临《续考古图》、元李好文《长安志图》等,其中收集了“羽阳千岁”、“益延寿”、“长乐未央”、“官立石苑”、“长生无极”、“汉并天下”、“永奉无疆”、“储胥未央”、“上林”等文字瓦当。20世纪初,西方考古学传入中国,尤其是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大规模的都城遗址田野考古工作的开展及其大量古代瓦当出土,为古代瓦当研究提供了丰富实物资料,引起了学术界的进一步重视,出版了一批战国秦汉时代的瓦当图录。这一期间,有的学者开展了古代瓦当的综合性研究,发表了一些有意义的文章。但是这一时期的古代瓦当研究,从方法论来看基本上还是属于金石学、考据学、美术史等学科的传统方法。古代瓦当的研究时代范围,仍然是上不及东周时代以前,下不及魏晋时代以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更多古代都城遗址考古发掘及大量古代瓦当的出土,田野考古发掘报告的整理、撰写,考古工作者开始以考古学方法研究古代瓦当。这时一些古代瓦当的考古学研究论文、涉及古代瓦当的相关考古发掘报告出现了,但是古代瓦当研究的时代仍然大多限于战国秦汉时代。战国秦汉时代瓦当在中国古代瓦当研究中,无疑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中国古代瓦当的使用时代绝不仅仅限于这一时期,根据目前的考古资料,瓦当至少在西周时代已经使用,向下一直延续到明清及近代。随着各个时代重要建筑遗址的考古发掘,相关时代瓦当的大量出土,为战国秦汉时代之外的其它时代瓦当研究,提供了宝贵考古资料。《中国古代瓦当研究》一书,正是在上述学术背景之下,对自西周至宋辽金元的古代瓦当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考古学研究。

《中国古代瓦当研究》一书与以往同类著作的不同,在方法论上突出了考古学研究方法,在研究内容上突出了田野考古资料的使用,在时代方面上朔西周、下及金元。古代瓦当的考古学研究方法,主要表现为对研究对象――瓦当的地层学、类型学研究,详而言之,就是作为科研标本的瓦当必须有明确的地层学关系,必须有与之的相关遗址、遗迹、遗物。本书以田野考古资料为基础,进行个案与综合研究。在古代瓦当研究的时代跨度上,本书是最长的。由于《中国古代瓦当研究》以田野考古资料为基础,用考古学研究方法,使其在古代瓦当时代断定、瓦当当面图案或文字的释义及发展演变等诸多方面,取得了颇多创新研究成果。

《中国古代瓦当研究》及当今其它古代瓦当研究的成果是丰硕的、学术进展是很大的,但是现在这一学术领域还存在的学术争议问题也是不少的,如古代瓦当的断代方法、文字瓦当出现时代、文字瓦当的使用、瓦当当面图案的解释方法等,在《中国古代瓦当研究》出版之际,我还想再谈些想法。

古代瓦当断代,引入热释光等自然科学技术是十分必要的,与此同时传统的瓦当考古类型学断代方法也有必要进一步发展。建筑遗址考古发掘出土的瓦当,大多与建筑物同期。如果建筑物的使用时间较长,随着建筑物的多次修缮,也会使用与修缮同时期的瓦当。而建筑遗址一般属于一次性倒塌堆积,同一建筑遗址倒塌层中的瓦当时代可能又有所不同,这给瓦当的断代造成相当大的困难。选择有历史文献记载明确时代的早晚成组建筑物,对这些建筑遗址考古发掘出土瓦当进行系统的考古类型学研究,我认为这是探索瓦当断代行之有效的方法。如西汉十一陵与唐十八陵及其陵寝建筑,其建筑年代准确、时间上下系统连贯,西汉十一陵自汉高祖长陵至汉平帝康陵、关中唐十八陵自唐高祖献陵至唐僖宗靖陵,两个王朝的年代序列完整,各个帝陵建筑的年代上限明确,以此对每个帝陵出土瓦当的考古类型学研究,在此基础上将西汉十一陵或关中唐十八陵进行各个帝陵出土瓦当考古类型学进行综合研究,就可以排列出西汉时代或唐代不同时期瓦当的变化情况,形成、建立其相关时代的瓦当编年学基础。以此类推,北宋时代的瓦当编年学研究,也可通过北宋帝陵出土瓦当的考古类型学研究予以解决。

文字瓦当是中国古代瓦当(尤其是汉代瓦当)中非常重要的类型之一,瓦当被古代学者所认识、重视、辑录乃至收藏,首先是从文字瓦当开始的。但是,关于文字瓦当的时代问题,至今看法不一。当然对于学术发展而言,这是正常的现象。然而文字瓦当出现的时代应该只有一个,当前的说法不一,主要在于研究方法的不同、使用的资料不同。考古学发展到今天,对于瓦当时代这类学术问题的研究,无疑应该以考古学方法及田野考古资料为基础进行深入研究。如果大家有了这样的共识,我们可以发现,已经发掘的时代明确的秦咸阳宫遗址、秦始皇陵相关遗址及其陪葬坑、秦阿房宫遗址、辽宁绥中与河北秦皇岛秦离宫遗址等,均未发现文字瓦当。而过去被认为典型秦代文字瓦当的“维天降灵延元万年天下康宁”十二字瓦当,迄今为止在秦代建筑遗址考古发掘中并未发现,恰恰在西汉时代的汉长安城武库遗址出土了。根据目前的田野考古资料,可以说文字瓦当的出现当在西汉时代早期偏晚阶段,其流行当在西汉时代中晚期。

近年田野考古发掘的文字瓦当资料说明,以往关于文字瓦当“文字”涵义研究,多有重新审视的必要。现在需要对古代文字瓦当的“文字”涵义研究的“细化”与“具体化”,不能继续笼而统之为“吉祥语”等,望文生义会导致学术研究的“简单化”、“主观化”。如汉代的“长乐未央”与“长生无极”文字瓦当,其文字涵义属于“吉祥语”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我们还应该了解其在特定建筑使用中存在的“等级”界限,如汉宣帝杜陵的帝陵陵园司马门、寝园建筑等,以使用“长乐未央”文字瓦当为主;而皇后陵的陵园司马门、寝殿建筑等,以使用“长生无极”文字瓦当为主。这种不同,可能有特定时间、地点、对象为前提,也许在另外的情况下又有所不同,但是我们学术研究的深入和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揭示其具体内容。

关于古代瓦当当面图案的解读,不能孤立的就图案探讨图案。首先应该把瓦当“回溯”到建筑遗址及建筑遗址所处的历史时代与相关环境中去分析研究,如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素面圆瓦当的“素面”涵义不清楚,汉长安城辟雍(或明堂)遗址不但出土了素面圆瓦当,而且出土的瓦当均为素面圆瓦当,这就不得不使我们将这种现象与建筑物的特定性质相联系。当然,在没有充分的田野考古资料情况下,我们不能对素面圆瓦当的涵义进行简单化的推而广之,这是很危险的研究方法。又如,汉长安城南郊“王莽九庙”遗址,在每座“宗庙”的东西南北四座门址,分别出土有青龙、白虎、朱雀与玄武图案瓦当,自然这就显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瓦当,与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方的方位是一致的。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从建筑布局形制到使用的建筑材料无不如此。瓦当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建筑材料,它们被置于建筑物最为显著的地方,通过瓦当当面的文字或图案,宣示着建筑物的设计者与使用者的哲学理念与人生追求,据此可见古代瓦当研究有着重要学术意义。而要想全面、深入揭示古代瓦当历史内涵,用考古学方法,对田野考古取得的瓦当资料进行研究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申云艳的《中国古代瓦当研究》正是这方面科学实践的重要学术成果。

          

(《中国古代瓦当研究》,申云艳著,文物出版社2006年7月出版,定价28元)

 

附:作者简介

申云艳,1973年6月出生于辽宁沈阳。199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人类学系考古专业;1998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获硕士学位;1998年8月至1999年8月在沈阳市文物管理办公室工作;2002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获博士学位。2002~2005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目前在清华大学中国考古与艺术史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文学作品及硬笔书法曾在全国比赛获奖。主要研究方向为汉唐考古学、艺术考古学。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最近新书

《中国古代瓦当研究》序

发布时间:2006-09-06

 

 

申云艳同志的《中国古代瓦当研究》,是她的博士学位论文,文物出版社将其列为“考古新视野丛书”予以出版,我以为本书确实在古代瓦当研究方面有不少创新之处。

申云艳同志以“中国古代瓦当研究”为题,作为自己的博士论文,这与她的学习经历有着密切关系。她曾就读于厦门大学考古专业,后进入山东大学考古系,其硕士研究生阶段主要进行的美术考古学习与研究;其后考进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作为她的导师,我觉得她的考古学与美术考古的学习与研究背景,及当前关于中国古代瓦当的考古学研究现状,以“中国古代瓦当研究”,作为其博士学位论文选题是合适的。后来的实践与现在出版的这部著作说明,当时她的这一选题是正确的。

古代瓦当研究有着久远的历史,从北宋的金石学家就开始关注古代瓦当的收集,降至明清与近代,古代瓦当的收集、整理与研究越来越为学术界所关注,出版的相关瓦当著作也越来越多。从古代瓦当研究的时代与内容来看,前者大多限于汉代瓦当,后者主要为文字瓦当。其著作以辑录瓦当拓片为主,如最早辑录古代瓦当的北宋王辟之《澠水燕谈录》及以后的南宋吕大临《续考古图》、元李好文《长安志图》等,其中收集了“羽阳千岁”、“益延寿”、“长乐未央”、“官立石苑”、“长生无极”、“汉并天下”、“永奉无疆”、“储胥未央”、“上林”等文字瓦当。20世纪初,西方考古学传入中国,尤其是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大规模的都城遗址田野考古工作的开展及其大量古代瓦当出土,为古代瓦当研究提供了丰富实物资料,引起了学术界的进一步重视,出版了一批战国秦汉时代的瓦当图录。这一期间,有的学者开展了古代瓦当的综合性研究,发表了一些有意义的文章。但是这一时期的古代瓦当研究,从方法论来看基本上还是属于金石学、考据学、美术史等学科的传统方法。古代瓦当的研究时代范围,仍然是上不及东周时代以前,下不及魏晋时代以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更多古代都城遗址考古发掘及大量古代瓦当的出土,田野考古发掘报告的整理、撰写,考古工作者开始以考古学方法研究古代瓦当。这时一些古代瓦当的考古学研究论文、涉及古代瓦当的相关考古发掘报告出现了,但是古代瓦当研究的时代仍然大多限于战国秦汉时代。战国秦汉时代瓦当在中国古代瓦当研究中,无疑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中国古代瓦当的使用时代绝不仅仅限于这一时期,根据目前的考古资料,瓦当至少在西周时代已经使用,向下一直延续到明清及近代。随着各个时代重要建筑遗址的考古发掘,相关时代瓦当的大量出土,为战国秦汉时代之外的其它时代瓦当研究,提供了宝贵考古资料。《中国古代瓦当研究》一书,正是在上述学术背景之下,对自西周至宋辽金元的古代瓦当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考古学研究。

《中国古代瓦当研究》一书与以往同类著作的不同,在方法论上突出了考古学研究方法,在研究内容上突出了田野考古资料的使用,在时代方面上朔西周、下及金元。古代瓦当的考古学研究方法,主要表现为对研究对象――瓦当的地层学、类型学研究,详而言之,就是作为科研标本的瓦当必须有明确的地层学关系,必须有与之的相关遗址、遗迹、遗物。本书以田野考古资料为基础,进行个案与综合研究。在古代瓦当研究的时代跨度上,本书是最长的。由于《中国古代瓦当研究》以田野考古资料为基础,用考古学研究方法,使其在古代瓦当时代断定、瓦当当面图案或文字的释义及发展演变等诸多方面,取得了颇多创新研究成果。

《中国古代瓦当研究》及当今其它古代瓦当研究的成果是丰硕的、学术进展是很大的,但是现在这一学术领域还存在的学术争议问题也是不少的,如古代瓦当的断代方法、文字瓦当出现时代、文字瓦当的使用、瓦当当面图案的解释方法等,在《中国古代瓦当研究》出版之际,我还想再谈些想法。

古代瓦当断代,引入热释光等自然科学技术是十分必要的,与此同时传统的瓦当考古类型学断代方法也有必要进一步发展。建筑遗址考古发掘出土的瓦当,大多与建筑物同期。如果建筑物的使用时间较长,随着建筑物的多次修缮,也会使用与修缮同时期的瓦当。而建筑遗址一般属于一次性倒塌堆积,同一建筑遗址倒塌层中的瓦当时代可能又有所不同,这给瓦当的断代造成相当大的困难。选择有历史文献记载明确时代的早晚成组建筑物,对这些建筑遗址考古发掘出土瓦当进行系统的考古类型学研究,我认为这是探索瓦当断代行之有效的方法。如西汉十一陵与唐十八陵及其陵寝建筑,其建筑年代准确、时间上下系统连贯,西汉十一陵自汉高祖长陵至汉平帝康陵、关中唐十八陵自唐高祖献陵至唐僖宗靖陵,两个王朝的年代序列完整,各个帝陵建筑的年代上限明确,以此对每个帝陵出土瓦当的考古类型学研究,在此基础上将西汉十一陵或关中唐十八陵进行各个帝陵出土瓦当考古类型学进行综合研究,就可以排列出西汉时代或唐代不同时期瓦当的变化情况,形成、建立其相关时代的瓦当编年学基础。以此类推,北宋时代的瓦当编年学研究,也可通过北宋帝陵出土瓦当的考古类型学研究予以解决。

文字瓦当是中国古代瓦当(尤其是汉代瓦当)中非常重要的类型之一,瓦当被古代学者所认识、重视、辑录乃至收藏,首先是从文字瓦当开始的。但是,关于文字瓦当的时代问题,至今看法不一。当然对于学术发展而言,这是正常的现象。然而文字瓦当出现的时代应该只有一个,当前的说法不一,主要在于研究方法的不同、使用的资料不同。考古学发展到今天,对于瓦当时代这类学术问题的研究,无疑应该以考古学方法及田野考古资料为基础进行深入研究。如果大家有了这样的共识,我们可以发现,已经发掘的时代明确的秦咸阳宫遗址、秦始皇陵相关遗址及其陪葬坑、秦阿房宫遗址、辽宁绥中与河北秦皇岛秦离宫遗址等,均未发现文字瓦当。而过去被认为典型秦代文字瓦当的“维天降灵延元万年天下康宁”十二字瓦当,迄今为止在秦代建筑遗址考古发掘中并未发现,恰恰在西汉时代的汉长安城武库遗址出土了。根据目前的田野考古资料,可以说文字瓦当的出现当在西汉时代早期偏晚阶段,其流行当在西汉时代中晚期。

近年田野考古发掘的文字瓦当资料说明,以往关于文字瓦当“文字”涵义研究,多有重新审视的必要。现在需要对古代文字瓦当的“文字”涵义研究的“细化”与“具体化”,不能继续笼而统之为“吉祥语”等,望文生义会导致学术研究的“简单化”、“主观化”。如汉代的“长乐未央”与“长生无极”文字瓦当,其文字涵义属于“吉祥语”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我们还应该了解其在特定建筑使用中存在的“等级”界限,如汉宣帝杜陵的帝陵陵园司马门、寝园建筑等,以使用“长乐未央”文字瓦当为主;而皇后陵的陵园司马门、寝殿建筑等,以使用“长生无极”文字瓦当为主。这种不同,可能有特定时间、地点、对象为前提,也许在另外的情况下又有所不同,但是我们学术研究的深入和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揭示其具体内容。

关于古代瓦当当面图案的解读,不能孤立的就图案探讨图案。首先应该把瓦当“回溯”到建筑遗址及建筑遗址所处的历史时代与相关环境中去分析研究,如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素面圆瓦当的“素面”涵义不清楚,汉长安城辟雍(或明堂)遗址不但出土了素面圆瓦当,而且出土的瓦当均为素面圆瓦当,这就不得不使我们将这种现象与建筑物的特定性质相联系。当然,在没有充分的田野考古资料情况下,我们不能对素面圆瓦当的涵义进行简单化的推而广之,这是很危险的研究方法。又如,汉长安城南郊“王莽九庙”遗址,在每座“宗庙”的东西南北四座门址,分别出土有青龙、白虎、朱雀与玄武图案瓦当,自然这就显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瓦当,与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方的方位是一致的。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从建筑布局形制到使用的建筑材料无不如此。瓦当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建筑材料,它们被置于建筑物最为显著的地方,通过瓦当当面的文字或图案,宣示着建筑物的设计者与使用者的哲学理念与人生追求,据此可见古代瓦当研究有着重要学术意义。而要想全面、深入揭示古代瓦当历史内涵,用考古学方法,对田野考古取得的瓦当资料进行研究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申云艳的《中国古代瓦当研究》正是这方面科学实践的重要学术成果。

          

(《中国古代瓦当研究》,申云艳著,文物出版社2006年7月出版,定价28元)

 

附:作者简介

申云艳,1973年6月出生于辽宁沈阳。199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人类学系考古专业;1998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获硕士学位;1998年8月至1999年8月在沈阳市文物管理办公室工作;2002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获博士学位。2002~2005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目前在清华大学中国考古与艺术史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文学作品及硬笔书法曾在全国比赛获奖。主要研究方向为汉唐考古学、艺术考古学。

 

 

 

作者:刘庆柱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