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灵宝西坡墓地

发布时间:2010-09-07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

 

目录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历史沿革
第二节 西坡墓地发掘的学术背景
第三节 西坡墓地田野工作和整理工作经过
第二章 墓葬分述
第三章 人骨综合研究
第一节 性别年龄分析
第二节 体质特征研究
第三节 身高的研究
第四节 肢骨的研究
第五节 骨骼上反映的疾病与创伤
第六节 牙齿磨耗的研究
第七节 人骨上其他特征的分析与讨论
第八节 人骨病理分析
第四章 食性分析
第一节 人骨碳十三、氮十五同位素分析
第二节 牙结石内淀粉颗粒研究
第三节 锶同位素分析
第四节 人骨腹土寄生物考古学研究
第五章 M27填泥中植物印痕分析
第一节 种属鉴定
第二节 几点认识
第六章 墓葬内土样分析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容器内存积土的化学分析方法的建立
第三节 西坡墓地出土容器内存积土的分析
第四节 结果和讨论
第七章 结语
第一节 分期、年代和文化性质
第二节 丧葬礼仪
第三节 西坡丧葬礼仪反映的社会问题
附表  西坡墓葬登记表
附录一  大口缸M27:1口沿部分红色物质的检测
附录二  陶釜M27:8烧成温度测定报告
附录三  象牙镯M11:3的保护
后记

内容简介

    河南灵宝西坡墓地是目前在仰韶文化中期核心地区经过发掘的第一处该时期墓地,被评为200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本报告全面介绍了西坡墓地34座墓葬的基本资料,并包括体质人类学、食性分析、淀粉颗粒分析、锶同位素分析、人体内寄生虫分析、古植物分析、和陶器残留物分析等多学科研究的成果。
    报告的主要特点有:
    1)在叙述体例方面强调了规范性。在介绍每一座墓葬的信息之前,设立“叙述体例”一节,明确各种测量和鉴定标准,以保证各种数据的准确性。
    2)特别注意对人骨姿态的细致描述。一般墓葬报告对人骨的描述仅限于葬式,本报告中,详细介绍了人骨摆放的位置、锁骨情况、肘部与肋骨的距离、手的位置和姿态、双膝的距离和双足的姿态等。这些细致的描述既提供了更丰富、更完整的人骨姿态信息,也为后面对尸体处理程序的分析提供了依据。
    3)在对每座墓葬的描述中,对人骨反映的体质特征和创伤及病理状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4)对随葬品的摆放位置和出土情况进行了细致描述,其中包括陶器破碎和倾倒情况,提供了在线图和照片上难以获得的信息。
    5)对人骨的综合研究方面,充分论证了西坡居民属于“古中原类型”,又探索性地提出西坡居民可能包括“古中原类型”中的两个亚型,为深入认识庙底沟类型居民的构成提供了新思路。
    6)对人骨创伤和病理(包括口腔状况)的研究由两位体质人类学家分别进行,细致分析了人骨反映的西坡居民健康状况以及特殊创伤反映的生产活动和仪式活动。
    7)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对西坡居民的食性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分析。碳十三分析确认西坡居民以粟为主食。氮十五分析表明西坡居民有一定的肉食。探索性地将氮十五值与墓葬规模和墓葬等级进行联合分析,发现高等级墓葬氮十五值普遍偏高,可能反映社会上层有更多消费肉食的机会。
    通过对牙齿内淀粉粒分析获取古代居民饮食信息在国内是新发展起来的技术,本报告中成功运用了此项技术,证明西坡居民以粟为主食,但同时也食用块茎植物,丰富了对庙底沟类型居民食谱的认识。
    对腹土内寄生虫的研究在国内也是新兴的技术。本报告运用此项技术获得了较重要的成果,发现高等级墓葬M27墓主的腹土中寄生虫卵含量明显高于其它墓葬,表明该墓主有更多的机会消费猪肉,为认识当时的社会分化的具体内容提供了重要资料。
    8)墓葬M27填泥中的植物印痕是罕见而珍贵的了解西坡古代环境和西坡居民特殊葬俗的重要资料。对这些印痕的分析确认了14种植物,其中多种植物为孢粉分析所未见,为复原当时环境提供了新的资料。对植物形态和保存状况的分析表明,这些植物很可能是有意加入泥中的,与某种特殊葬俗有关。野茉莉花的发现,为确认墓主的下葬时间提供了依据。
    9)对陶器内存土的研究也取得了有重要价值的结果。研究发现,各墓葬随葬簋形器内有机物含量明显偏高,表明这类器物在随葬时装盛过有机物的可能性很大。
    10)报告对西坡墓地的绝对年代和相对年代进行了充分讨论,提出西坡墓地属于庙底沟类型的最晚阶段,丰富了对庙底沟类型的认识。
    11)报告利用考古资料,对西坡丧葬仪式进行了恢复。提出可以通过考古资料认定的西坡丧葬仪式包括处理尸体、准备下葬用品、挖掘墓穴、下葬、封丘等各阶段,每一阶段又有具体的程序。这种分析是把墓葬当作复杂的丧葬仪式的最后环节,便于在丧葬仪式的整体框架内分析墓葬反映的各种问题。
    12)对34座墓葬进行了等级划分。既采用了传统的对墓葬规模和随葬品的统计,也参考了西方流行的计算墓葬价值的方法,使等级划分更加客观和规范。划分结果将西坡墓葬分为三级,清晰反映了社会的分化。
    13)在等级划分的基础上,讨论了丧葬礼仪表现出的等级差别,按照上面推测出的丧葬仪式的程序,逐一讨论每一个环节中反映出的等级差别,以更全面和准确地理解西坡古代居民在丧葬过程中表达社会等级的方式。
    14)指出与东部各文化区的复杂社会相比,西坡墓地代表的庙底沟类型社会选择了明显更简朴的“物化”社会等级的方式,既无奢华的随葬品,也无浓厚的宗教气氛。这一在社会复杂化初期形成的传统,对中原地区后来的文明化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
    15)提出西坡墓地出土大口缸和玉钺与东部地区各同时期考古学文化类似器物的密切关系,指出在各地区社会同步发展的过程中,相互间的交流也日益密切和深化,并很可能形成了社会上层间的交流网络。庙底沟风格彩陶的传播是这一交流网存在的重要物证,早已引起学者们的重视,西坡墓地的发现为庙底沟社会上层参与交流网的运转提供了新的佐证,使得我们对该时期初步形成的社会上层交流网的认识更加完整和深入。
    仰韶文化中期的庙底沟类型在其所处的时代居于领先的强势地位,庙底沟类型彩陶蓬勃扩张,分布范围北过长城、东临大海、南越长江、西至甘青,成为中国史前时代第一个繁盛期的最绚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但对该类型的社会结构的研究因缺乏资料,长期以来难以有突破性进展。灵宝市是庙底沟类型的中心地带,目前所知该时期10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遗址多聚集于该市境内,铸鼎塬周围遗址尤其密集,西坡遗址是其中的一处中心聚落。本报告报道的34座墓葬,是首次在庙底沟类型的核心地带发现的该时期成批墓葬,填补了庙底沟类型考古资料的空白,对深入研究庙底沟类型的社会结构有重要价值。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最近新书

灵宝西坡墓地

发布时间:2010-09-07

 

目录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历史沿革
第二节 西坡墓地发掘的学术背景
第三节 西坡墓地田野工作和整理工作经过
第二章 墓葬分述
第三章 人骨综合研究
第一节 性别年龄分析
第二节 体质特征研究
第三节 身高的研究
第四节 肢骨的研究
第五节 骨骼上反映的疾病与创伤
第六节 牙齿磨耗的研究
第七节 人骨上其他特征的分析与讨论
第八节 人骨病理分析
第四章 食性分析
第一节 人骨碳十三、氮十五同位素分析
第二节 牙结石内淀粉颗粒研究
第三节 锶同位素分析
第四节 人骨腹土寄生物考古学研究
第五章 M27填泥中植物印痕分析
第一节 种属鉴定
第二节 几点认识
第六章 墓葬内土样分析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容器内存积土的化学分析方法的建立
第三节 西坡墓地出土容器内存积土的分析
第四节 结果和讨论
第七章 结语
第一节 分期、年代和文化性质
第二节 丧葬礼仪
第三节 西坡丧葬礼仪反映的社会问题
附表  西坡墓葬登记表
附录一  大口缸M27:1口沿部分红色物质的检测
附录二  陶釜M27:8烧成温度测定报告
附录三  象牙镯M11:3的保护
后记

内容简介

    河南灵宝西坡墓地是目前在仰韶文化中期核心地区经过发掘的第一处该时期墓地,被评为200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本报告全面介绍了西坡墓地34座墓葬的基本资料,并包括体质人类学、食性分析、淀粉颗粒分析、锶同位素分析、人体内寄生虫分析、古植物分析、和陶器残留物分析等多学科研究的成果。
    报告的主要特点有:
    1)在叙述体例方面强调了规范性。在介绍每一座墓葬的信息之前,设立“叙述体例”一节,明确各种测量和鉴定标准,以保证各种数据的准确性。
    2)特别注意对人骨姿态的细致描述。一般墓葬报告对人骨的描述仅限于葬式,本报告中,详细介绍了人骨摆放的位置、锁骨情况、肘部与肋骨的距离、手的位置和姿态、双膝的距离和双足的姿态等。这些细致的描述既提供了更丰富、更完整的人骨姿态信息,也为后面对尸体处理程序的分析提供了依据。
    3)在对每座墓葬的描述中,对人骨反映的体质特征和创伤及病理状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4)对随葬品的摆放位置和出土情况进行了细致描述,其中包括陶器破碎和倾倒情况,提供了在线图和照片上难以获得的信息。
    5)对人骨的综合研究方面,充分论证了西坡居民属于“古中原类型”,又探索性地提出西坡居民可能包括“古中原类型”中的两个亚型,为深入认识庙底沟类型居民的构成提供了新思路。
    6)对人骨创伤和病理(包括口腔状况)的研究由两位体质人类学家分别进行,细致分析了人骨反映的西坡居民健康状况以及特殊创伤反映的生产活动和仪式活动。
    7)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对西坡居民的食性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分析。碳十三分析确认西坡居民以粟为主食。氮十五分析表明西坡居民有一定的肉食。探索性地将氮十五值与墓葬规模和墓葬等级进行联合分析,发现高等级墓葬氮十五值普遍偏高,可能反映社会上层有更多消费肉食的机会。
    通过对牙齿内淀粉粒分析获取古代居民饮食信息在国内是新发展起来的技术,本报告中成功运用了此项技术,证明西坡居民以粟为主食,但同时也食用块茎植物,丰富了对庙底沟类型居民食谱的认识。
    对腹土内寄生虫的研究在国内也是新兴的技术。本报告运用此项技术获得了较重要的成果,发现高等级墓葬M27墓主的腹土中寄生虫卵含量明显高于其它墓葬,表明该墓主有更多的机会消费猪肉,为认识当时的社会分化的具体内容提供了重要资料。
    8)墓葬M27填泥中的植物印痕是罕见而珍贵的了解西坡古代环境和西坡居民特殊葬俗的重要资料。对这些印痕的分析确认了14种植物,其中多种植物为孢粉分析所未见,为复原当时环境提供了新的资料。对植物形态和保存状况的分析表明,这些植物很可能是有意加入泥中的,与某种特殊葬俗有关。野茉莉花的发现,为确认墓主的下葬时间提供了依据。
    9)对陶器内存土的研究也取得了有重要价值的结果。研究发现,各墓葬随葬簋形器内有机物含量明显偏高,表明这类器物在随葬时装盛过有机物的可能性很大。
    10)报告对西坡墓地的绝对年代和相对年代进行了充分讨论,提出西坡墓地属于庙底沟类型的最晚阶段,丰富了对庙底沟类型的认识。
    11)报告利用考古资料,对西坡丧葬仪式进行了恢复。提出可以通过考古资料认定的西坡丧葬仪式包括处理尸体、准备下葬用品、挖掘墓穴、下葬、封丘等各阶段,每一阶段又有具体的程序。这种分析是把墓葬当作复杂的丧葬仪式的最后环节,便于在丧葬仪式的整体框架内分析墓葬反映的各种问题。
    12)对34座墓葬进行了等级划分。既采用了传统的对墓葬规模和随葬品的统计,也参考了西方流行的计算墓葬价值的方法,使等级划分更加客观和规范。划分结果将西坡墓葬分为三级,清晰反映了社会的分化。
    13)在等级划分的基础上,讨论了丧葬礼仪表现出的等级差别,按照上面推测出的丧葬仪式的程序,逐一讨论每一个环节中反映出的等级差别,以更全面和准确地理解西坡古代居民在丧葬过程中表达社会等级的方式。
    14)指出与东部各文化区的复杂社会相比,西坡墓地代表的庙底沟类型社会选择了明显更简朴的“物化”社会等级的方式,既无奢华的随葬品,也无浓厚的宗教气氛。这一在社会复杂化初期形成的传统,对中原地区后来的文明化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
    15)提出西坡墓地出土大口缸和玉钺与东部地区各同时期考古学文化类似器物的密切关系,指出在各地区社会同步发展的过程中,相互间的交流也日益密切和深化,并很可能形成了社会上层间的交流网络。庙底沟风格彩陶的传播是这一交流网存在的重要物证,早已引起学者们的重视,西坡墓地的发现为庙底沟社会上层参与交流网的运转提供了新的佐证,使得我们对该时期初步形成的社会上层交流网的认识更加完整和深入。
    仰韶文化中期的庙底沟类型在其所处的时代居于领先的强势地位,庙底沟类型彩陶蓬勃扩张,分布范围北过长城、东临大海、南越长江、西至甘青,成为中国史前时代第一个繁盛期的最绚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但对该类型的社会结构的研究因缺乏资料,长期以来难以有突破性进展。灵宝市是庙底沟类型的中心地带,目前所知该时期10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遗址多聚集于该市境内,铸鼎塬周围遗址尤其密集,西坡遗址是其中的一处中心聚落。本报告报道的34座墓葬,是首次在庙底沟类型的核心地带发现的该时期成批墓葬,填补了庙底沟类型考古资料的空白,对深入研究庙底沟类型的社会结构有重要价值。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