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唐李倕墓——考古发掘、保护修复研究报告

发布时间:2018-07-10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

基本信息:

编著:中国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德国美因茨罗马-日耳曼中央博物馆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6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18年6月

印次:1

ISBN:9787030566782

内容简介:

  本书囊括考古发掘报告、文物修复保护报告和研究论文14篇,详尽记录了唐李倕墓遗迹和遗物的发掘、现场石膏打包提取、检测、清理、修复和复原过程。不同于传统现场器物单个提取的发掘方法,中国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队对复杂脆弱质文物采用石膏包进行封护提取,在文物修复保护实验室开展“室内微型发掘”。经过X射线拍摄、逐层清理、分体保护、整体复原等一系列复杂工艺,中德专家成功修复和复原李倕冠饰和佩饰,堪称中国古代复杂脆弱质文物修复保护的经典案例。

目录

序一

序二

前言

致辞一

致辞二

唐李倕墓考古发掘与记录 马志军 001

唐李倕墓及其出土遗物的历史文化分析 费颂雅(Sonja Filip) 097

唐李倕墓出土随葬品小考 张建林 147

唐李倕墓出土之银器 安然(Annette Kieser) 165

唐李倕冠饰的清理、修复和复原 安娜格雷特 格里克(Annegret Gerick) 183

唐李倕身体石膏包清理报告 斯特凡 里特(Stephan Ritter) 241

唐李倕身体石膏包后期清理、修复保护及适合博物馆陈列的复原报告 弗里德里克 莫尔-道(Friederike Moll-Dau) 257

唐李倕身体佩饰的复原与展示 黄晓娟 295

唐李倕墓出土含湿银平脱化妆漆盒的保护修复 艾法 里茨(Eva Ritz) 303

唐李倕身体清理中发现的捻金线和捻银线——材质与工艺 杨军昌 黄晓娟 333

装饰材料的矿物学研究——唐李倕墓出土矿物颜料及镶嵌物的拉曼光谱和X射线荧光分析 苏珊娜 格莱夫(Susanne Greiff) 351

唐李倕墓出土银器的加工痕迹——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与研究 弗罗里安 斯特伯勒(Florian Strobele) 梁嘉放 361

唐李倕墓出土冠饰化学成分的无损检测报告 李青会 杨军昌 严静 刘松 董俊卿 顾冬红 377

唐李倕面貌复原 周明全 耿国华 杨军昌 385

后记 393

责编:荼荼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最近新书

唐李倕墓——考古发掘、保护修复研究报告

发布时间:2018-07-10

基本信息:

编著:中国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德国美因茨罗马-日耳曼中央博物馆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6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18年6月

印次:1

ISBN:9787030566782

内容简介:

  本书囊括考古发掘报告、文物修复保护报告和研究论文14篇,详尽记录了唐李倕墓遗迹和遗物的发掘、现场石膏打包提取、检测、清理、修复和复原过程。不同于传统现场器物单个提取的发掘方法,中国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队对复杂脆弱质文物采用石膏包进行封护提取,在文物修复保护实验室开展“室内微型发掘”。经过X射线拍摄、逐层清理、分体保护、整体复原等一系列复杂工艺,中德专家成功修复和复原李倕冠饰和佩饰,堪称中国古代复杂脆弱质文物修复保护的经典案例。

目录

序一

序二

前言

致辞一

致辞二

唐李倕墓考古发掘与记录 马志军 001

唐李倕墓及其出土遗物的历史文化分析 费颂雅(Sonja Filip) 097

唐李倕墓出土随葬品小考 张建林 147

唐李倕墓出土之银器 安然(Annette Kieser) 165

唐李倕冠饰的清理、修复和复原 安娜格雷特 格里克(Annegret Gerick) 183

唐李倕身体石膏包清理报告 斯特凡 里特(Stephan Ritter) 241

唐李倕身体石膏包后期清理、修复保护及适合博物馆陈列的复原报告 弗里德里克 莫尔-道(Friederike Moll-Dau) 257

唐李倕身体佩饰的复原与展示 黄晓娟 295

唐李倕墓出土含湿银平脱化妆漆盒的保护修复 艾法 里茨(Eva Ritz) 303

唐李倕身体清理中发现的捻金线和捻银线——材质与工艺 杨军昌 黄晓娟 333

装饰材料的矿物学研究——唐李倕墓出土矿物颜料及镶嵌物的拉曼光谱和X射线荧光分析 苏珊娜 格莱夫(Susanne Greiff) 351

唐李倕墓出土银器的加工痕迹——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与研究 弗罗里安 斯特伯勒(Florian Strobele) 梁嘉放 361

唐李倕墓出土冠饰化学成分的无损检测报告 李青会 杨军昌 严静 刘松 董俊卿 顾冬红 377

唐李倕面貌复原 周明全 耿国华 杨军昌 385

后记 393

责编:荼荼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