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束禾集——考古视角的艺术史

发布时间:2018-08-16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

基本信息:

作者:杨泓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7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18年7月

印次:1

ISBN:9787520326889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作者从1977年至2018年所写的论述、资料综述、书序等共30篇文章。内容除了论述美术考古学与艺术史的联系外,还以田野考古所获得的实物标本,特别是从古代墓葬中获得的现代人认为与美术有关的考古标本,结合古代文献与博物馆藏品,论述有关艺术史范畴的问题,主要包括古代建筑、古代家具、绘画、雕塑、宗教艺术、工艺美术等方面,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美术考古学佳作。该书内容丰富多彩,文字优美流畅,并且配有600余幅插图,兼具学术性和普及性,适合各类人士阅读。

目录

美术考古与艺术史

 一个中国考古学分支学科的发展——从事美术考古五十年的体会

 漫话考古学与艺术史的交汇

 反朴归真 见山是山

  ——漫谈与中国美术考古学有关的问题

 谈历史画

  ——中国历史画的源流及创作原则

 中国古代壁画和古代艺术史研究

 异彩纷呈的传统工艺美术

  ——序《中国历代艺术·工艺美术篇》

 漫谈新石器时代彩陶图案花纹带装饰部位

 考古学所见汉代艺术

 三国时期的文化艺术

 骏马奔腾

 ——中国古文物中关于马的艺术造型

城市建筑和家具

 汉唐之间城市建筑、室内布置和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

 中国古家具的演变与造型

佛教艺术

 半世纪以来对中国佛教艺术的考古发现

 漫话佛教艺术的中国化

  ——以佛塔为例

 四川早期佛教造像

 云冈石窟造像艺术漫谈

 青州北朝佛教石造像研究

 山东博兴出土的北朝石雕菩萨立像

 西安出土佛像

 四川出土南朝佛教造像

 中国古代佛教舍利容器艺术造型演变

  ——再谈佛教美术的中国化

墓葬中的美术品

 锄头掘出的艺术史

 陵墓雕塑(上)——地上神道雕刻(汉至明清)

 陵墓雕塑(中)——墓室内和葬具雕刻(先秦至明清)

 陵墓雕塑(下)——墓室内随葬俑群雕塑(先秦至明清)

 汉俑楚风

 漫话唐俑

  ——按楯甲胄武士形貌镇墓俑到天王形貌镇墓俑

 谈唐代胡俑

 观陕西汉唐墓室壁画札记

 唐薛儆墓石椁线雕

责编:荼荼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最近新书

束禾集——考古视角的艺术史

发布时间:2018-08-16

基本信息:

作者:杨泓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7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18年7月

印次:1

ISBN:9787520326889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作者从1977年至2018年所写的论述、资料综述、书序等共30篇文章。内容除了论述美术考古学与艺术史的联系外,还以田野考古所获得的实物标本,特别是从古代墓葬中获得的现代人认为与美术有关的考古标本,结合古代文献与博物馆藏品,论述有关艺术史范畴的问题,主要包括古代建筑、古代家具、绘画、雕塑、宗教艺术、工艺美术等方面,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美术考古学佳作。该书内容丰富多彩,文字优美流畅,并且配有600余幅插图,兼具学术性和普及性,适合各类人士阅读。

目录

美术考古与艺术史

 一个中国考古学分支学科的发展——从事美术考古五十年的体会

 漫话考古学与艺术史的交汇

 反朴归真 见山是山

  ——漫谈与中国美术考古学有关的问题

 谈历史画

  ——中国历史画的源流及创作原则

 中国古代壁画和古代艺术史研究

 异彩纷呈的传统工艺美术

  ——序《中国历代艺术·工艺美术篇》

 漫谈新石器时代彩陶图案花纹带装饰部位

 考古学所见汉代艺术

 三国时期的文化艺术

 骏马奔腾

 ——中国古文物中关于马的艺术造型

城市建筑和家具

 汉唐之间城市建筑、室内布置和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

 中国古家具的演变与造型

佛教艺术

 半世纪以来对中国佛教艺术的考古发现

 漫话佛教艺术的中国化

  ——以佛塔为例

 四川早期佛教造像

 云冈石窟造像艺术漫谈

 青州北朝佛教石造像研究

 山东博兴出土的北朝石雕菩萨立像

 西安出土佛像

 四川出土南朝佛教造像

 中国古代佛教舍利容器艺术造型演变

  ——再谈佛教美术的中国化

墓葬中的美术品

 锄头掘出的艺术史

 陵墓雕塑(上)——地上神道雕刻(汉至明清)

 陵墓雕塑(中)——墓室内和葬具雕刻(先秦至明清)

 陵墓雕塑(下)——墓室内随葬俑群雕塑(先秦至明清)

 汉俑楚风

 漫话唐俑

  ——按楯甲胄武士形貌镇墓俑到天王形貌镇墓俑

 谈唐代胡俑

 观陕西汉唐墓室壁画札记

 唐薛儆墓石椁线雕

责编:荼荼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