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曾侯乙

发布时间:2018-10-22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

基本信息:

编著:湖北省博物馆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9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18年9月

印次:1

ISBN:9787501056538

内容简介:

  2018年,为纪念曾侯乙墓发掘四十周年,对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基本陈列进行提升改造;同时对部分文物补拍了照片,找到了部分器物线图原稿,重绘了器物分布图,编辑了这本图录。与以往主要以材质为依据对文物分类不同,此次图录完全根据文物出土位置,结合文物材质、功能对文物进行分组,以使读者较为方便的了解文物相对位置和组合关系,更好体现曾侯乙墓的特点。

目录

序 方勤

发现曾侯乙墓 谭维四

曾国与曾侯:曾国考古四十年 方勤

前言

第一部分 中室文物

中室南北长9.75米,东西宽4.75米,深3.3~3.6米,主要放置礼乐器。出土时青铜礼器成组排列,井然有序。九鼎八簋等青铜礼器集中摆放在南部。尊盘、鉴缶、联禁大壸紧贴东壁。编钟架呈曲尺形,长架紧靠西壁,短架靠近南部,建鼓立于短架尽头。编磬近北壁,与编钟、建鼓构成三而摆放的形式。中间有瑟、笙、篪等乐器和食具盒、酒具盒等。中室代表了曾候乙的朝堂。

第二部分 东室文物

东室东西长9.5米,南北宽4.75米,深3.36~3.5米。曾侯乙主棺置于东室,靠近南壁。琴、瑟等乐器置于主棺之东。漆木衣箱放在主棺两侧。金器位于主棺之下。此外东室还有兵器、漆器、车與等。主棺的内外棺之间,有玉器、骨器和丝织品。内棺之中,墓主身上有大量玉器。东室还有8具陪葬棺和1具殉狗棺。东室代表了曾侯乙的寝宫,陪葬者皆为女性,可能是曾侯乙的姬妾,同时也负责在寝宫祭祀时演奏“房中乐”。

第三部分 西室文物

西室南北长8.65米,东西宽3.25米,深3.15~3.36米。西室有13具陪葬棺。棺制作较东室为差,随葬之物亦较东室少得多。陪葬的女性可能是乐工。

第四部分 北室文物

北室南北长4.25米,东西宽4.75米,深3.1~3.3米。北室主要放置车马器、兵器和竹简。中部有一大木架,箭镞、甲胄可能原来置于木架上。后因木架垮場,甲胄漂散,布满全室。大尊缶置于东南部。长柲的殳、矛、戟等贴近北壁、东壁,戈贴近西壁,车軎放在东北部。竹简主要位于西北部,压在甲胄片下。北室代表了曾侯乙的武库。

后记 339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最近新书

曾侯乙

发布时间:2018-10-22

基本信息:

编著:湖北省博物馆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9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18年9月

印次:1

ISBN:9787501056538

内容简介:

  2018年,为纪念曾侯乙墓发掘四十周年,对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基本陈列进行提升改造;同时对部分文物补拍了照片,找到了部分器物线图原稿,重绘了器物分布图,编辑了这本图录。与以往主要以材质为依据对文物分类不同,此次图录完全根据文物出土位置,结合文物材质、功能对文物进行分组,以使读者较为方便的了解文物相对位置和组合关系,更好体现曾侯乙墓的特点。

目录

序 方勤

发现曾侯乙墓 谭维四

曾国与曾侯:曾国考古四十年 方勤

前言

第一部分 中室文物

中室南北长9.75米,东西宽4.75米,深3.3~3.6米,主要放置礼乐器。出土时青铜礼器成组排列,井然有序。九鼎八簋等青铜礼器集中摆放在南部。尊盘、鉴缶、联禁大壸紧贴东壁。编钟架呈曲尺形,长架紧靠西壁,短架靠近南部,建鼓立于短架尽头。编磬近北壁,与编钟、建鼓构成三而摆放的形式。中间有瑟、笙、篪等乐器和食具盒、酒具盒等。中室代表了曾候乙的朝堂。

第二部分 东室文物

东室东西长9.5米,南北宽4.75米,深3.36~3.5米。曾侯乙主棺置于东室,靠近南壁。琴、瑟等乐器置于主棺之东。漆木衣箱放在主棺两侧。金器位于主棺之下。此外东室还有兵器、漆器、车與等。主棺的内外棺之间,有玉器、骨器和丝织品。内棺之中,墓主身上有大量玉器。东室还有8具陪葬棺和1具殉狗棺。东室代表了曾侯乙的寝宫,陪葬者皆为女性,可能是曾侯乙的姬妾,同时也负责在寝宫祭祀时演奏“房中乐”。

第三部分 西室文物

西室南北长8.65米,东西宽3.25米,深3.15~3.36米。西室有13具陪葬棺。棺制作较东室为差,随葬之物亦较东室少得多。陪葬的女性可能是乐工。

第四部分 北室文物

北室南北长4.25米,东西宽4.75米,深3.1~3.3米。北室主要放置车马器、兵器和竹简。中部有一大木架,箭镞、甲胄可能原来置于木架上。后因木架垮場,甲胄漂散,布满全室。大尊缶置于东南部。长柲的殳、矛、戟等贴近北壁、东壁,戈贴近西壁,车軎放在东北部。竹简主要位于西北部,压在甲胄片下。北室代表了曾侯乙的武库。

后记 339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