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夜郎青铜文明探微:贵州战国秦汉时期青铜器研究

发布时间:2018-10-30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

基本信息:

作者:张合荣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8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18年8月

印次:1

ISBN:9787532589333

内容简介:

  本书第一次较为系统地将贵州出土的战国秦汉时期青铜器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比较全面的研究,采用类型学方法对其进行系统的综合分析,可视为贵州出土战国秦汉时期青铜器的首份类型学综合研究成果。除了将贵州境内出土的所有青铜器按容器、兵器、生产工具、乐器、装饰器、和杂器等进行类型学排比分析外,作者同时通过对周邻地区相同或相似青铜器的横向比较,从文化因素分析的角度对贵州出土的战国秦汉时期青铜器进行了来源和相互影响方面的考察;对青铜器在墓葬出土情况进行了整体观察,以了解各区域青铜器的共性和个性特征;并对贵州古代青铜器的发展历程、夜郎青铜文化区的形成等进行了分析。

目录

第一章 青铜器的发现与研究概况

 第一节 发现概况

  一 夜郎系青铜器发现概况

  二 汉系青铜器发现概况

  三 其他青铜器发现概况

  四 贵州战国秦汉时期青铜器的地域分布特征

 第二节 研究述略

  一 综合研究

  二 专门研究

 第三节 研究对象和创新

  一 研究对象

  二 方法创新

  三 存在不足

第二章 青铜器的型式划分和比较分析

 第一节 青铜容器

  一 铜鼎

  二 铜盉

  三 铜簋

  四 铜豆

  五 铜斧

  六 铜锅

  七 铜鍪

  八 铜瓶

  九 铜洗(盘)

  十 铜提梁罐

  十一 铜耳杯

  十二 铜甑

  十三 铜奁(樽)

  十四 铜壶

  十五 铜鐎壶

  十六 铜碗

  十七 铜匜

  十八 铜鐎斗(或铜熨斗)

  一九 铜量杯

  二〇 铜盂

 第二节 青铜兵器

  一 铜戈

  二 铜剑

  三 铜柄铁剑

  四 铜矛

  五 铜钺

  六 铜环首刀

  七 铜镞

  八 铜兵器附件

  九 铜弩机

 第三节 青铜生产工具

  一 铜斧

  二 铜锛

  三 铜锄

  四 铜削刀

  五 铜鱼具

  六 铜锥等

 第四节 青铜乐器

  一 铜鼓

  二 铜甬钟

  三 铜管耳状钟

  四 铜钲

  五 铜羊角钮钟

  六 铜虎钮于

 第五节 青铜装饰器

  一 铜带钩

  二 铜扣饰

  三 铜挂饰

  四 青铜发饰器

  五 铜手镯

  六 铜铃

 第六节 青铜模型器与杂器

  一 铜车马和铜人俑

  二 青铜摇钱树

  三 负罐(瓶)铜鸟

  四 凤鸟饰件

  五 青铜鎏金饰

  六 铜灯具

  七 铜博山炉

  八 铜温炉

  九 铜器座

  十 青铜印章

  十一 铜镜

第三章 青铜器出土情境及地域特征观察

 第一节 夜郎系青铜器出情境及地域特征

  一 出土情境

  二 地域特征

 第二节 汉系青铜器出土情境及地域特征

  一 出土情境

  二 地域特征

  三 贵州汉代遗存的层级

第四章 青铜器阶段性特征和社会现象观察

 第一节 商周时期青铜器特征

  一 商周时期青铜器发现概况

  二 商周时期青铜器治铸

  三 反映的社会现象

 第二节 战国至西汉中期青铜器特征

  一 战国早期青铜器

  二 战国晚期至西汉中期青铜器

  三 战国至西汉中期青铜器特征

  四 战国至西汉中期青铜器铸造技术

  五 反映的社会现象观察

 第三节 西汉中晚期至东汉时期青铜器特征

  一 西汉中晚期青铜器特征

  二 东汉时期青铜器特征

  三 反映的社会现象

 第四节 两晋南朝时期青铜器特征

  一 两晋南朝时期墓葬清理概况

  二 青铜器的器类和器形特征

  三 反映的社会现象观察

第五章 夜郎青铜文化区的形成及其通道作用

 第一节 夜郎青铜文化区的形成

  一 夜郎文化区典型青铜器

  二 夜郎青铜文化区的分布范围

  三 夜郎青铜器与周边族群青铜器的关系

 第二节 夜郎与南越的商贸

  一 西汉初期“西南夷”地区的政治形势

  二 夜郎与南越之间的贸易通道

  三 可能经夜郎到南越的巴蜀式青铜器

 第三节 南夷道与海上丝绸之路

  一 “南夷道”开通的意义

  二 南方(西南)丝绸之路的交通走向

  三 南夷道在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作用

第六章 结语

  一 夜郎系遗存的地域文化个性

  二 汉遗存分布的线性特征

  三 “西南夷”遗存的对应问题

  四 关于“朱提夷”及其遗存

参考资料

后记 372

责编:荼荼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最近新书

夜郎青铜文明探微:贵州战国秦汉时期青铜器研究

发布时间:2018-10-30

基本信息:

作者:张合荣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8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18年8月

印次:1

ISBN:9787532589333

内容简介:

  本书第一次较为系统地将贵州出土的战国秦汉时期青铜器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比较全面的研究,采用类型学方法对其进行系统的综合分析,可视为贵州出土战国秦汉时期青铜器的首份类型学综合研究成果。除了将贵州境内出土的所有青铜器按容器、兵器、生产工具、乐器、装饰器、和杂器等进行类型学排比分析外,作者同时通过对周邻地区相同或相似青铜器的横向比较,从文化因素分析的角度对贵州出土的战国秦汉时期青铜器进行了来源和相互影响方面的考察;对青铜器在墓葬出土情况进行了整体观察,以了解各区域青铜器的共性和个性特征;并对贵州古代青铜器的发展历程、夜郎青铜文化区的形成等进行了分析。

目录

第一章 青铜器的发现与研究概况

 第一节 发现概况

  一 夜郎系青铜器发现概况

  二 汉系青铜器发现概况

  三 其他青铜器发现概况

  四 贵州战国秦汉时期青铜器的地域分布特征

 第二节 研究述略

  一 综合研究

  二 专门研究

 第三节 研究对象和创新

  一 研究对象

  二 方法创新

  三 存在不足

第二章 青铜器的型式划分和比较分析

 第一节 青铜容器

  一 铜鼎

  二 铜盉

  三 铜簋

  四 铜豆

  五 铜斧

  六 铜锅

  七 铜鍪

  八 铜瓶

  九 铜洗(盘)

  十 铜提梁罐

  十一 铜耳杯

  十二 铜甑

  十三 铜奁(樽)

  十四 铜壶

  十五 铜鐎壶

  十六 铜碗

  十七 铜匜

  十八 铜鐎斗(或铜熨斗)

  一九 铜量杯

  二〇 铜盂

 第二节 青铜兵器

  一 铜戈

  二 铜剑

  三 铜柄铁剑

  四 铜矛

  五 铜钺

  六 铜环首刀

  七 铜镞

  八 铜兵器附件

  九 铜弩机

 第三节 青铜生产工具

  一 铜斧

  二 铜锛

  三 铜锄

  四 铜削刀

  五 铜鱼具

  六 铜锥等

 第四节 青铜乐器

  一 铜鼓

  二 铜甬钟

  三 铜管耳状钟

  四 铜钲

  五 铜羊角钮钟

  六 铜虎钮于

 第五节 青铜装饰器

  一 铜带钩

  二 铜扣饰

  三 铜挂饰

  四 青铜发饰器

  五 铜手镯

  六 铜铃

 第六节 青铜模型器与杂器

  一 铜车马和铜人俑

  二 青铜摇钱树

  三 负罐(瓶)铜鸟

  四 凤鸟饰件

  五 青铜鎏金饰

  六 铜灯具

  七 铜博山炉

  八 铜温炉

  九 铜器座

  十 青铜印章

  十一 铜镜

第三章 青铜器出土情境及地域特征观察

 第一节 夜郎系青铜器出情境及地域特征

  一 出土情境

  二 地域特征

 第二节 汉系青铜器出土情境及地域特征

  一 出土情境

  二 地域特征

  三 贵州汉代遗存的层级

第四章 青铜器阶段性特征和社会现象观察

 第一节 商周时期青铜器特征

  一 商周时期青铜器发现概况

  二 商周时期青铜器治铸

  三 反映的社会现象

 第二节 战国至西汉中期青铜器特征

  一 战国早期青铜器

  二 战国晚期至西汉中期青铜器

  三 战国至西汉中期青铜器特征

  四 战国至西汉中期青铜器铸造技术

  五 反映的社会现象观察

 第三节 西汉中晚期至东汉时期青铜器特征

  一 西汉中晚期青铜器特征

  二 东汉时期青铜器特征

  三 反映的社会现象

 第四节 两晋南朝时期青铜器特征

  一 两晋南朝时期墓葬清理概况

  二 青铜器的器类和器形特征

  三 反映的社会现象观察

第五章 夜郎青铜文化区的形成及其通道作用

 第一节 夜郎青铜文化区的形成

  一 夜郎文化区典型青铜器

  二 夜郎青铜文化区的分布范围

  三 夜郎青铜器与周边族群青铜器的关系

 第二节 夜郎与南越的商贸

  一 西汉初期“西南夷”地区的政治形势

  二 夜郎与南越之间的贸易通道

  三 可能经夜郎到南越的巴蜀式青铜器

 第三节 南夷道与海上丝绸之路

  一 “南夷道”开通的意义

  二 南方(西南)丝绸之路的交通走向

  三 南夷道在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作用

第六章 结语

  一 夜郎系遗存的地域文化个性

  二 汉遗存分布的线性特征

  三 “西南夷”遗存的对应问题

  四 关于“朱提夷”及其遗存

参考资料

后记 372

责编:荼荼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