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凡世与神界:中国早期信仰的考古学观察

发布时间:2018-11-26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

基本信息:

作者:王仁湘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11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18年11月

印次:1

ISBN:9787532588879

内容简介:

  本书从“日月崇拜”“四方四神”“动物有灵”“权力信仰”“祖先崇拜”“造神运动”六个角度,环绕日月、天地、自然、器灵、祖先五大信仰体系,展开了宗教与信仰这一恒古的话题,在抽丝剥茧式地叙述中,以精美的文物照片和器物绘图相伴,展现中国早期人类的信仰意识,为读者呈现了神话后面的真实历史图景。

作者简介:

  王仁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边疆民族与宗教考古研究室原主任、研究员。先后受聘为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习史前考古学,并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发表论文300余篇、专著60余部,主要有:《拉萨曲贡》、《临潼白家村》、《中国史前文化》、《人之初——华夏远古文化寻踪》、《饮食与中国文化》、《饮食考古初集》、《往古的滋味》、《善自约束:古代带钩与带扣》、《史前中国的艺术浪潮》等。另主编有《中国史前饮食史》、《中华文明之旅》及大型考古学丛书《华夏文明探秘》等70余种。

序/前言

  造作众神

  宗教与信仰的诞生,也许与人类具有意识的历史一样古老。有的人甚至这样说:宗教是原始文化的精神大全。宗教起源于古远的时代,几乎和人类的生成同步,故而宗教现象在人类最原始的文化中就已经出现。还有的研究者指出:自从特有反映意识炽烈地燃烧于人的头脑中以来,神话与宗教就已成为人类历史的一部分。神话的一个共同主题,是赋予非人的自然物与自然力以似人的动机与情感,这与早期的宗教明显是相通的。

  宗教也许并没有这样古老。有人认为,人类的意识自产生以后,在很长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极低下的状态,不会进行复杂的思维,不会幻想,所以不会有宗教信仰。恩格斯说:“宗教是在最原始的时代从人们关于自己本身的自然和周围的外部自然的错误的、最原始的观念中产生的。”宗教大约出现在旧石器时代中期,人类逐渐开始了解自身而无法认识自身的许多奥秘,开始认识自然而无法解释它的千变万化。低下的生产水平使人类在生存搏斗中显得软弱无力,于是在神秘与恐惧中产生了一种幻觉,认为世界上有一种超自然力的存在,还幻想着借助这超自然力摆脱苦痛。那些不能解释的自然力,甚至还有许多平平常常的自然物,被人们逐渐神化了,当作了崇拜的对象,最初的宗教就这样产生了。

  在史前时代,所有的人都是宗教信仰者,宗教是他们的宇宙观和思维方式。原始宗教的产生,主要渊源于万物有灵观念,这实质是原始人的宇宙观。在古社会里,人们感觉到的是一种二重世界,以为现实世界不仅是人的世界,同时也是神灵的世界,神灵具有无限的力量,统御着天地与人间。其实,神灵是人类自己从大脑中臆造出来的,人类在创造自己的世界时,也创造了一个鬼魂的世界,人类是众多神灵的造作者。神的世界,就是人的精神世界,至高的神界与平凡的人界是相通的。

  在崇拜神灵的过程中,人们神化了自然力与自然物,对高山大川、日月星辰等万事万物都有神秘的理解,宗教崇拜因之产生,这便是最先出现的自然崇拜。史前人类在能力有限的艰难跋涉中,感受到自然力的强大和一些自然物超人的力量,以为它们都是有生命有意志的,它们像人一样也有魂灵主宰,由此生发出自然崇拜,自然力被人格化了,这就是万物有灵观念的产物。先民们认为,人不能为所欲为,还有神在主宰他们,众多的神灵与他们一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神灵既可赐福人类,也会降祸人类,只有顶礼膜拜,才能求得神灵的护佑。人类学家认为,宗教发展的历史与人类的进化、文化的发展是同步的,不能低估它存在的意义。特别是在人类的童年时代,早期的各种文化形式与宗教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无论是生活、生产方面的物质文化,还是语言、艺术方面的精神文化,都有依附于宗教的内容。

  有学者说:“宗教就是与超自然力量有关的信仰、态度和行为,而不管这超自然力量是什么——是神灵,是祖先,还是上帝——宗教产生的根源在于人们对自然现象的不能理解,也在于对人类社会感到险恶莫测。宗教便是人们以虚幻的形式来解释和控制这些他们不能控制领域的尝试。”

  原始宗教的发展,是经灵魂崇拜和自然崇拜演变而成的,诸神的谱系逐渐系统化、观念化和人格化,进而由偶像崇拜向人格神崇拜过渡。

  人类在创造神的世界时,可能有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不过最先出现的自然神的崇拜,我们想象不出它们是逐一造成的,还是一群群造成的。在万物有灵观念的支配下,一切自然力与自然物,上自天体,下到大地,所有与人类相关的事物,都可以成为崇拜的对象。人们认为它们各自都有神灵主宰,都具有人类无法超越的力量。根据崇拜对象的不同,自然崇拜可以分为山石崇拜、水火崇拜、动植物崇拜、天体崇拜、大地崇拜等几大类,在史前考古中大体都能找到它们存在过的证据。

  山石和水火崇拜的形成,是因为它们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普普通通的石块,一经制作成器,就为人类的生产活动增加了力量,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山石崇拜乃至石器崇拜。……

  火给史前人类带来了温暖和熟食,也带来了威慑,人们对它总怀有敬畏之心,进而引发出崇拜心理,产生了一些特别的崇拜仪式。仰韶文化彩陶纹饰上的火焰纹样,是当时对火崇敬的具体表现。……

  天体崇拜包括了对日、月、星辰、风云和雷电的崇拜,当然也包括了对上天的整体崇拜。天体崇拜对农业部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天候气象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农作物的收成,它关系到人的生存。耕作播种需要降雨,人们要祈求掌管降雨的雨神;作物的生长需要足够的光照,又得求日神护佑。新石器时代陶工在彩陶上描绘的种种纹样,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当时的信仰与崇拜。……

  农业部落不仅重视天体崇拜,而且还十分重视大地崇拜。大地崇拜在农耕文化中表现为地母崇拜,地母即后世所说的土地神。人们生存在大地上,收获在大地上播种的果实,非常自然地视大地为养育了自己的母亲,由此萌发了大地崇拜。大地崇拜的仪式常与农事活动相关联,通常表现为播种前的祈求丰产的仪式,还有获得丰收后的谢神仪式,中国历史时期隆重的“春秋二社”,可能起源于远古时代春秋两季规模较大的祭祀活动。……

  中国古代以“社”为地神,以“稷”为谷神,习惯上将“社稷”的合称作为国家的代名词,我们从中看到了原始宗教打下的深深印记。我们还注意到,由自然崇拜派生出来的灵物崇拜,在史前时代也极为流行。灵物崇拜的对象比较广泛,包括许许多多的人工制品,大到房屋,小到一般的器具。许多当代原始部落中有佩戴护身符的习俗,这种被认为具有特别神力的小小物件,常常是一种很平常的稍作加工的自然物品,如兽牙、贝壳等,都能堪作此用。当然有的部落对某些物品可能特别推崇,认为它具有明显的护卫神力,所以用它作为自己的护身符,这实际上就是一种灵物崇拜。……

  自然崇拜是史前人类对自然力无能为力的一种思维方式。虽然人类在事实上依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取得了进步,可打心底却认定一切都是各方神灵赐予的,于是礼拜愈加虔诚。人类就是在对各路神灵这样的膜拜中,获得一部分生存与发展的信心和力量的。先民们便由此生活在自己营造的神界里,采用崇拜自然的方式来改造自然。

  用心造出了那样多的神灵,人们并没有认为就此万事大吉了。神还需要礼拜,人们要通过各种礼仪活动使众神心满意足,以此求得神的护佑。礼拜神灵的最高形式是献祭,神的威严可以在各种献祭活动中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只有在这个时刻,人们感觉到与神之间的距离被缩短到了最低限度。对于那些直接主持祭仪的祭师们而言,他们是通神的崇高使者,他们简直成了神的代言人,借助神的灵光享有极高的地位。

  人们对神举行的献祭活动,目的非常明确,是一种对神的贿赂行为。《诗经》有“神嗜饮食,卜尔百福”、“神嗜饮食,使君寿考”之类的句子,表明古人这样一种非常坚定的信念:只有多多献给神灵好吃的东西,神才会保佑人的平安,使人能够多福长寿。我们完全可以相信,这样的信念最早是史前人确立起来的,向神灵献祭饮食与其他物品的仪式在史前时代就已是非常规范化了。……

  礼器的出现,应当是祭祀活动频繁举行的必然产物。中国古代盛行以玉制作礼器,以为玉能通神,这传统显然起源于史前时代。红山和良渚文化居民就已经拥有了这种玉琢礼器的传统,如良渚文化所见的琮、璧、钺,就是专用的祭器。……

  史前传统的祭仪,作为献祭的重要内容还包括杀牲活动。杀牲既杀兽,也杀人。……杀人进行祭祀,称为“人牲”,是将人作为献给神灵的牺牲。农业文明中的史前居民,流行地母崇拜,他们认为对地母最大的敬意就是祭献人牲,取人血灌地,为的是祈求农作物能有好收成。在仰韶文化的一些遗址中发现不少非正常死亡的埋葬,不规则的土坑中埋着非常规葬式的死者,有的还与牲畜共埋一处,我们对此可以作出杀祭人牲的推测。类似遗迹在龙山文化时代发现更多,表明杀祭人牲更加普遍了,许多无头死者与多人不规则的丛葬,残缺不全的肢体,都是杀祭现象普遍存在的证据。……

  在对神灵的虔诚献祭中,史前先民表现得十分慷慨,他们可以毫不吝啬地献出认为是神灵所需要的一切,包括自己所创造的一切美好的东西,甚至是亲人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原始宗教的表现形式,除了各类崇拜祭典以外,重要的还有巫术、禁忌、卜卦等。巫术作为重要的宗教形式,与史前人类的生产、生活、生殖密切关联,有用于生产、战争、宗教活动的交感巫术与接触巫术,还有以善恶为目的的白巫术与黑巫术。巫术常常成为人们各种活动的先导,人们以一种固定的方式强制超自然力为自己的目的服务。……

  宗教被认为是人类文化中一种消极的因素,但它对人类早期文化的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却是不可低估的。如巫术之于原始艺术的产生,对于语言的完善,对于引导人们对天文学、地理学和其他科学知识的关注,原始宗教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宗教对人类早期神话与传说体系的构筑,对人类思维的发展,对人类哲学、艺术、伦理等文化领域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更有学者如弗雷泽说,人类智力发展过程经历了三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阶段,即巫术、宗教与科学阶段,三个阶段有着非常一致的目的性和心理机制,彼此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连续性,在人类文明史上它们是浑然一体的。实际上这三个阶段的发展,标志着人类认识自然的进步,这是从屈服于自然,向掌握自然规律到征服自然的进步。

  ——节选自《凡世与神界:中国中国早期信仰的考古学观察》,有删节。

目录

代序1

 造作众神 1

日月崇拜 1

 心的旅行 3

 八角之谜 7

 神鸟旋日 10

 左旋右动 20

 神面旋目 62

 良渚之旋 79

 天目华冠 89

 补天奇法 98

 月里情怀 105

四方四神 113

 四正四维 115

 向往阳光 144

 四神问疑 155

 神掌五方 159

 王者之钩 165

 玄鹤何来 168

 天国之门 174

 神车无轮 181

动物有灵 189

 神龙诞生 191

 凤舞千年 195

 龙飞凤舞 211

 对鸟解题 226

 饕餮重构 238

 鸮鸟通神 252

 鸣鸢招风 266

 猴情千年 271

 猴鸟解谜 277

 龟甲占卜 290

 鱼龙百变 294

权力信仰 341

 鼎食鼎事 343

 小璧大史 347

 琮璧君后 352

 崧泽说器 362

 如影随形 368

 王者仗钺 387

祖先崇拜 399

 毁屋迁居 401

 二次合葬 428

 心之归宿 445

 酎金酎酒 452

造神运动 455

 远古造神 457

 彩陶之约 462

 神者两面 476

跋 489

 神话的真相 491

后记 509

责编:荼荼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最近新书

凡世与神界:中国早期信仰的考古学观察

发布时间:2018-11-26

基本信息:

作者:王仁湘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11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18年11月

印次:1

ISBN:9787532588879

内容简介:

  本书从“日月崇拜”“四方四神”“动物有灵”“权力信仰”“祖先崇拜”“造神运动”六个角度,环绕日月、天地、自然、器灵、祖先五大信仰体系,展开了宗教与信仰这一恒古的话题,在抽丝剥茧式地叙述中,以精美的文物照片和器物绘图相伴,展现中国早期人类的信仰意识,为读者呈现了神话后面的真实历史图景。

作者简介:

  王仁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边疆民族与宗教考古研究室原主任、研究员。先后受聘为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习史前考古学,并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发表论文300余篇、专著60余部,主要有:《拉萨曲贡》、《临潼白家村》、《中国史前文化》、《人之初——华夏远古文化寻踪》、《饮食与中国文化》、《饮食考古初集》、《往古的滋味》、《善自约束:古代带钩与带扣》、《史前中国的艺术浪潮》等。另主编有《中国史前饮食史》、《中华文明之旅》及大型考古学丛书《华夏文明探秘》等70余种。

序/前言

  造作众神

  宗教与信仰的诞生,也许与人类具有意识的历史一样古老。有的人甚至这样说:宗教是原始文化的精神大全。宗教起源于古远的时代,几乎和人类的生成同步,故而宗教现象在人类最原始的文化中就已经出现。还有的研究者指出:自从特有反映意识炽烈地燃烧于人的头脑中以来,神话与宗教就已成为人类历史的一部分。神话的一个共同主题,是赋予非人的自然物与自然力以似人的动机与情感,这与早期的宗教明显是相通的。

  宗教也许并没有这样古老。有人认为,人类的意识自产生以后,在很长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极低下的状态,不会进行复杂的思维,不会幻想,所以不会有宗教信仰。恩格斯说:“宗教是在最原始的时代从人们关于自己本身的自然和周围的外部自然的错误的、最原始的观念中产生的。”宗教大约出现在旧石器时代中期,人类逐渐开始了解自身而无法认识自身的许多奥秘,开始认识自然而无法解释它的千变万化。低下的生产水平使人类在生存搏斗中显得软弱无力,于是在神秘与恐惧中产生了一种幻觉,认为世界上有一种超自然力的存在,还幻想着借助这超自然力摆脱苦痛。那些不能解释的自然力,甚至还有许多平平常常的自然物,被人们逐渐神化了,当作了崇拜的对象,最初的宗教就这样产生了。

  在史前时代,所有的人都是宗教信仰者,宗教是他们的宇宙观和思维方式。原始宗教的产生,主要渊源于万物有灵观念,这实质是原始人的宇宙观。在古社会里,人们感觉到的是一种二重世界,以为现实世界不仅是人的世界,同时也是神灵的世界,神灵具有无限的力量,统御着天地与人间。其实,神灵是人类自己从大脑中臆造出来的,人类在创造自己的世界时,也创造了一个鬼魂的世界,人类是众多神灵的造作者。神的世界,就是人的精神世界,至高的神界与平凡的人界是相通的。

  在崇拜神灵的过程中,人们神化了自然力与自然物,对高山大川、日月星辰等万事万物都有神秘的理解,宗教崇拜因之产生,这便是最先出现的自然崇拜。史前人类在能力有限的艰难跋涉中,感受到自然力的强大和一些自然物超人的力量,以为它们都是有生命有意志的,它们像人一样也有魂灵主宰,由此生发出自然崇拜,自然力被人格化了,这就是万物有灵观念的产物。先民们认为,人不能为所欲为,还有神在主宰他们,众多的神灵与他们一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神灵既可赐福人类,也会降祸人类,只有顶礼膜拜,才能求得神灵的护佑。人类学家认为,宗教发展的历史与人类的进化、文化的发展是同步的,不能低估它存在的意义。特别是在人类的童年时代,早期的各种文化形式与宗教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无论是生活、生产方面的物质文化,还是语言、艺术方面的精神文化,都有依附于宗教的内容。

  有学者说:“宗教就是与超自然力量有关的信仰、态度和行为,而不管这超自然力量是什么——是神灵,是祖先,还是上帝——宗教产生的根源在于人们对自然现象的不能理解,也在于对人类社会感到险恶莫测。宗教便是人们以虚幻的形式来解释和控制这些他们不能控制领域的尝试。”

  原始宗教的发展,是经灵魂崇拜和自然崇拜演变而成的,诸神的谱系逐渐系统化、观念化和人格化,进而由偶像崇拜向人格神崇拜过渡。

  人类在创造神的世界时,可能有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不过最先出现的自然神的崇拜,我们想象不出它们是逐一造成的,还是一群群造成的。在万物有灵观念的支配下,一切自然力与自然物,上自天体,下到大地,所有与人类相关的事物,都可以成为崇拜的对象。人们认为它们各自都有神灵主宰,都具有人类无法超越的力量。根据崇拜对象的不同,自然崇拜可以分为山石崇拜、水火崇拜、动植物崇拜、天体崇拜、大地崇拜等几大类,在史前考古中大体都能找到它们存在过的证据。

  山石和水火崇拜的形成,是因为它们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普普通通的石块,一经制作成器,就为人类的生产活动增加了力量,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山石崇拜乃至石器崇拜。……

  火给史前人类带来了温暖和熟食,也带来了威慑,人们对它总怀有敬畏之心,进而引发出崇拜心理,产生了一些特别的崇拜仪式。仰韶文化彩陶纹饰上的火焰纹样,是当时对火崇敬的具体表现。……

  天体崇拜包括了对日、月、星辰、风云和雷电的崇拜,当然也包括了对上天的整体崇拜。天体崇拜对农业部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天候气象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农作物的收成,它关系到人的生存。耕作播种需要降雨,人们要祈求掌管降雨的雨神;作物的生长需要足够的光照,又得求日神护佑。新石器时代陶工在彩陶上描绘的种种纹样,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当时的信仰与崇拜。……

  农业部落不仅重视天体崇拜,而且还十分重视大地崇拜。大地崇拜在农耕文化中表现为地母崇拜,地母即后世所说的土地神。人们生存在大地上,收获在大地上播种的果实,非常自然地视大地为养育了自己的母亲,由此萌发了大地崇拜。大地崇拜的仪式常与农事活动相关联,通常表现为播种前的祈求丰产的仪式,还有获得丰收后的谢神仪式,中国历史时期隆重的“春秋二社”,可能起源于远古时代春秋两季规模较大的祭祀活动。……

  中国古代以“社”为地神,以“稷”为谷神,习惯上将“社稷”的合称作为国家的代名词,我们从中看到了原始宗教打下的深深印记。我们还注意到,由自然崇拜派生出来的灵物崇拜,在史前时代也极为流行。灵物崇拜的对象比较广泛,包括许许多多的人工制品,大到房屋,小到一般的器具。许多当代原始部落中有佩戴护身符的习俗,这种被认为具有特别神力的小小物件,常常是一种很平常的稍作加工的自然物品,如兽牙、贝壳等,都能堪作此用。当然有的部落对某些物品可能特别推崇,认为它具有明显的护卫神力,所以用它作为自己的护身符,这实际上就是一种灵物崇拜。……

  自然崇拜是史前人类对自然力无能为力的一种思维方式。虽然人类在事实上依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取得了进步,可打心底却认定一切都是各方神灵赐予的,于是礼拜愈加虔诚。人类就是在对各路神灵这样的膜拜中,获得一部分生存与发展的信心和力量的。先民们便由此生活在自己营造的神界里,采用崇拜自然的方式来改造自然。

  用心造出了那样多的神灵,人们并没有认为就此万事大吉了。神还需要礼拜,人们要通过各种礼仪活动使众神心满意足,以此求得神的护佑。礼拜神灵的最高形式是献祭,神的威严可以在各种献祭活动中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只有在这个时刻,人们感觉到与神之间的距离被缩短到了最低限度。对于那些直接主持祭仪的祭师们而言,他们是通神的崇高使者,他们简直成了神的代言人,借助神的灵光享有极高的地位。

  人们对神举行的献祭活动,目的非常明确,是一种对神的贿赂行为。《诗经》有“神嗜饮食,卜尔百福”、“神嗜饮食,使君寿考”之类的句子,表明古人这样一种非常坚定的信念:只有多多献给神灵好吃的东西,神才会保佑人的平安,使人能够多福长寿。我们完全可以相信,这样的信念最早是史前人确立起来的,向神灵献祭饮食与其他物品的仪式在史前时代就已是非常规范化了。……

  礼器的出现,应当是祭祀活动频繁举行的必然产物。中国古代盛行以玉制作礼器,以为玉能通神,这传统显然起源于史前时代。红山和良渚文化居民就已经拥有了这种玉琢礼器的传统,如良渚文化所见的琮、璧、钺,就是专用的祭器。……

  史前传统的祭仪,作为献祭的重要内容还包括杀牲活动。杀牲既杀兽,也杀人。……杀人进行祭祀,称为“人牲”,是将人作为献给神灵的牺牲。农业文明中的史前居民,流行地母崇拜,他们认为对地母最大的敬意就是祭献人牲,取人血灌地,为的是祈求农作物能有好收成。在仰韶文化的一些遗址中发现不少非正常死亡的埋葬,不规则的土坑中埋着非常规葬式的死者,有的还与牲畜共埋一处,我们对此可以作出杀祭人牲的推测。类似遗迹在龙山文化时代发现更多,表明杀祭人牲更加普遍了,许多无头死者与多人不规则的丛葬,残缺不全的肢体,都是杀祭现象普遍存在的证据。……

  在对神灵的虔诚献祭中,史前先民表现得十分慷慨,他们可以毫不吝啬地献出认为是神灵所需要的一切,包括自己所创造的一切美好的东西,甚至是亲人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原始宗教的表现形式,除了各类崇拜祭典以外,重要的还有巫术、禁忌、卜卦等。巫术作为重要的宗教形式,与史前人类的生产、生活、生殖密切关联,有用于生产、战争、宗教活动的交感巫术与接触巫术,还有以善恶为目的的白巫术与黑巫术。巫术常常成为人们各种活动的先导,人们以一种固定的方式强制超自然力为自己的目的服务。……

  宗教被认为是人类文化中一种消极的因素,但它对人类早期文化的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却是不可低估的。如巫术之于原始艺术的产生,对于语言的完善,对于引导人们对天文学、地理学和其他科学知识的关注,原始宗教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宗教对人类早期神话与传说体系的构筑,对人类思维的发展,对人类哲学、艺术、伦理等文化领域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更有学者如弗雷泽说,人类智力发展过程经历了三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阶段,即巫术、宗教与科学阶段,三个阶段有着非常一致的目的性和心理机制,彼此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连续性,在人类文明史上它们是浑然一体的。实际上这三个阶段的发展,标志着人类认识自然的进步,这是从屈服于自然,向掌握自然规律到征服自然的进步。

  ——节选自《凡世与神界:中国中国早期信仰的考古学观察》,有删节。

目录

代序1

 造作众神 1

日月崇拜 1

 心的旅行 3

 八角之谜 7

 神鸟旋日 10

 左旋右动 20

 神面旋目 62

 良渚之旋 79

 天目华冠 89

 补天奇法 98

 月里情怀 105

四方四神 113

 四正四维 115

 向往阳光 144

 四神问疑 155

 神掌五方 159

 王者之钩 165

 玄鹤何来 168

 天国之门 174

 神车无轮 181

动物有灵 189

 神龙诞生 191

 凤舞千年 195

 龙飞凤舞 211

 对鸟解题 226

 饕餮重构 238

 鸮鸟通神 252

 鸣鸢招风 266

 猴情千年 271

 猴鸟解谜 277

 龟甲占卜 290

 鱼龙百变 294

权力信仰 341

 鼎食鼎事 343

 小璧大史 347

 琮璧君后 352

 崧泽说器 362

 如影随形 368

 王者仗钺 387

祖先崇拜 399

 毁屋迁居 401

 二次合葬 428

 心之归宿 445

 酎金酎酒 452

造神运动 455

 远古造神 457

 彩陶之约 462

 神者两面 476

跋 489

 神话的真相 491

后记 509

责编:荼荼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