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印度-伊朗人的起源

发布时间:2021-01-20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

基本信息:

作者:(俄)爱莱娜·库兹米娜 著,(英)J.P.马劳瑞 英译主编,邵会秋 译,杨建华 校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12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20年12月

印次:1

ISBN: 9787532598373

内容简介:

  本书是研究欧亚草原安德罗诺沃文化共同体的专著,是库兹米娜女士在20世纪90年代中叶出版的俄文专著的增补版,也是她五十余年考古工作的总结。书中以考古学为基础,综合语言学、文献学、民族学和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大量资料,为读者展示了公元前2千纪草原地区青铜文化发展的动态画卷。该书是欧亚草原考古的代表性著作之一,对于中国新疆和北方地区青铜时代考古以及早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

作者简介:

原著者

爱莱娜·库兹米娜(1931-2013)

  俄罗斯考古学家和文化学家,莫斯科国立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本科、俄罗斯科学院物质文化史研究所研究生院毕业。俄罗斯自然科学研究院正式成员,荣誉科学家。

英译主编

J. P. 马劳瑞

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教授。

译者

邵会秋,吉林大学考古学系本科毕业,同校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教授。

校者

杨建华,吉林大学考古学系本科毕业,同校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教授。

目录

 《东北亚与欧亚草原考古学译丛》总序1

 前言1

 第一部分 安德罗诺沃文化共同体

  第一章 安德罗诺沃文化的研究史3

  第二章 族群文化重建的方法论9

  第三章 安德罗诺沃文化共同体的主要特征和遗址分类17

   第一节 彼得罗夫卡类型19

   第二节 阿拉库类型21

   第三节 费德罗沃类型23

   第四节 索尔伊勒特斯克类型27

   第五节 科祖姆贝尔迪类型28

   第六节 阿塔苏类型29

   第七节 阿曼格尔迪类型30

   第八节 塔乌塔里类型30

   第九节 七河类型30

  第四章 聚落和民居33

   第一节 聚落和房屋33

   第二节 房屋布局38

   第三节 房屋类型I43

   第四节 房屋类型II66

   第五节 房屋类型III72

  第五章 陶器73

   第一节 彼得罗夫卡类型74

   第二节 阿拉库类型75

   第三节 费德罗沃类型78

   第四节 混合类型80

   第五节 阿列克谢耶夫卡类型82

   第六节 多加尔类型84

   第七节 丹迪巴伊文化85

  第六章 采矿、冶金和金属制造93

  第七章 纺织品与服饰110

  第八章 交通运输117

   第一节 车辆117

   第二节 欧亚草原的战车120

   第三节 马镳126

   第四节 马面饰144

   第五节 车战和骑兵144

  第九章 经济155

   第一节 农业155

   第二节 畜牧业160

   第三节 印度伊朗人的经济174

  第十章 印度伊朗人的起源和安德罗诺沃文化族群特征的溯源179

   第一节 溯源的方法179

   第二节 物质文化的证据180

  第十一章 假说的证实186

   第一节 人类学的证据186

   第二节 印度伊朗人故乡的地名证据190

   第三节 印度伊朗人故乡的传统192

   第四节 艺术和神话193

   第五节 一些神话的表现方式201

  第十二章 葬俗204

  第十三章 印度伊朗人与其他语族人群的交往219

   第一节 印度伊朗人与芬兰乌戈尔人219

   第二节 印度伊朗人和希腊人225

  第十四章 第一部分小结226

 第二部分 中亚部落的迁徙及其文化

  第十五章 公元前4千纪至公元前3千纪的中亚文化231

  第十六章 印度雅利安人的迁徙与安德罗诺沃文化向南迁徙的第一阶段237

   第一节 迁徙问题237

   第二节 欧亚草原及周边地区的移民240

   第三节 安德罗诺沃人迁徙的第一阶段241

  第十七章 公元前2千纪中亚南部的农业部落245

  第十八章 游牧部落对中亚的占据250

   第一节 印度雅利安人首次向南迁徙250

   第二节 安德罗诺沃人迁徙的第二阶段255

  第十九章 畜牧部落在中亚的聚落258

   第一节 塔扎巴格亚布文化咸海沿岸变体259

   第二节 塔扎巴格亚布文化泽拉夫善河下游变体261

   第三节 泽拉夫善中部的遗址262

   第四节 塔什干绿洲263

   第五节 木椁墓文化263

   第六节 安德罗诺沃文化的费德罗沃类型遗址263

   第七节 吉尔吉斯斯坦的安德罗诺沃文化费德罗沃类型遗址264

   第八节 七河费尔干纳类型265

   第九节 天山东北部的遗址268

   第十节 费尔干纳南部地区的遗址270

   第十一节 费尔干纳谷地: 卡拉克库姆类型的晚期遗址271

  第二十章 安德罗诺沃文化与新疆及中亚人群的关系273

  第二十一章 青铜时代晚期的巴克特里亚北部地区290

   第一节 乌兹别克斯坦的巴克特里亚马尔吉亚纳文化综合体290

   第二节 巴克特里亚北部和塔吉克斯坦294

   第三节 塔吉克斯坦的巴克特里亚马尔吉亚纳文化综合体295

   第四节 贝希肯特瓦克什文化299

   第五节 塔吉克斯坦的安德罗诺沃文化302

   第六节 帕米尔地区的安德罗诺沃文化遗存309

   第七节 巴克特里亚南部的安德罗诺沃文化310

   第八节 蛮族占领时期的文化315

  第二十二章 环里海和土库曼斯坦地区316

 第三部分 印度伊朗人不同分支的起源

  第二十三章 印度伊朗人起源问题的研究现状323

  第二十四章 达尔德人和努里斯坦人的起源334

  第二十五章 印度雅利安人的起源350

   第一节 吠陀考古可行吗?352

   第二节 巴克特里亚马尔吉亚纳文化352

   第三节 安德罗诺沃文化355

   第四节 聚落和房子356

   第五节 陶器357

   第六节 金属器358

   第七节 印度地区的马与车359

   第八节 埋葬习俗370

   第九节 安德罗诺沃文化葬俗371

   第十节 俾路支斯坦地区的葬俗373

   第十一节 哈拉帕文明的葬俗373

   第十二节 印度西北部后哈拉帕文化的墓葬374

   第十三节 人类学和基因学资料376

 第四部分 伊朗人的起源

  第二十六章 伊朗人的起源381

   第一节 木椁墓文化的研究史381

   第二节 青铜时代末期的欧亚草原文化391

   第三节 西部伊朗人的起源400

   第四节 伊朗东部游牧民族的起源: 斯基泰人和萨卡人414

   第五节 人类学资料418

   第六节 斯基泰文化综合体的形成424

   第七节 中亚南部、阿富汗和俾路支斯坦东伊朗人的起源450

   第八节 中亚北部地区伊朗语人群农业文化的形成475

   第九节 楚斯特文化476

   第十节 布尔古留克文化480

   第十一节 查拉图斯特拉的年代问题487

 结语490

 后记498

 地图499

 插图524

 附录一 安德罗诺沃文化的年代643

  一、 确定年代的方法643

  二、 草原文化新的放射性碳测年数据644

  三、 与欧洲同时期遗存的联系645

  四、 与南亚地区同时期遗存的联系647

  五、 与中国同时期遗存的联系649

  六、 结论650

 附录二 碳十四年代651

 参考文献664

 中外文专有名词对照表825

 译后记851

(本文电子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部提供)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最近新书

印度-伊朗人的起源

发布时间:2021-01-20

基本信息:

作者:(俄)爱莱娜·库兹米娜 著,(英)J.P.马劳瑞 英译主编,邵会秋 译,杨建华 校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12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20年12月

印次:1

ISBN: 9787532598373

内容简介:

  本书是研究欧亚草原安德罗诺沃文化共同体的专著,是库兹米娜女士在20世纪90年代中叶出版的俄文专著的增补版,也是她五十余年考古工作的总结。书中以考古学为基础,综合语言学、文献学、民族学和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大量资料,为读者展示了公元前2千纪草原地区青铜文化发展的动态画卷。该书是欧亚草原考古的代表性著作之一,对于中国新疆和北方地区青铜时代考古以及早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

作者简介:

原著者

爱莱娜·库兹米娜(1931-2013)

  俄罗斯考古学家和文化学家,莫斯科国立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本科、俄罗斯科学院物质文化史研究所研究生院毕业。俄罗斯自然科学研究院正式成员,荣誉科学家。

英译主编

J. P. 马劳瑞

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教授。

译者

邵会秋,吉林大学考古学系本科毕业,同校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教授。

校者

杨建华,吉林大学考古学系本科毕业,同校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教授。

目录

 《东北亚与欧亚草原考古学译丛》总序1

 前言1

 第一部分 安德罗诺沃文化共同体

  第一章 安德罗诺沃文化的研究史3

  第二章 族群文化重建的方法论9

  第三章 安德罗诺沃文化共同体的主要特征和遗址分类17

   第一节 彼得罗夫卡类型19

   第二节 阿拉库类型21

   第三节 费德罗沃类型23

   第四节 索尔伊勒特斯克类型27

   第五节 科祖姆贝尔迪类型28

   第六节 阿塔苏类型29

   第七节 阿曼格尔迪类型30

   第八节 塔乌塔里类型30

   第九节 七河类型30

  第四章 聚落和民居33

   第一节 聚落和房屋33

   第二节 房屋布局38

   第三节 房屋类型I43

   第四节 房屋类型II66

   第五节 房屋类型III72

  第五章 陶器73

   第一节 彼得罗夫卡类型74

   第二节 阿拉库类型75

   第三节 费德罗沃类型78

   第四节 混合类型80

   第五节 阿列克谢耶夫卡类型82

   第六节 多加尔类型84

   第七节 丹迪巴伊文化85

  第六章 采矿、冶金和金属制造93

  第七章 纺织品与服饰110

  第八章 交通运输117

   第一节 车辆117

   第二节 欧亚草原的战车120

   第三节 马镳126

   第四节 马面饰144

   第五节 车战和骑兵144

  第九章 经济155

   第一节 农业155

   第二节 畜牧业160

   第三节 印度伊朗人的经济174

  第十章 印度伊朗人的起源和安德罗诺沃文化族群特征的溯源179

   第一节 溯源的方法179

   第二节 物质文化的证据180

  第十一章 假说的证实186

   第一节 人类学的证据186

   第二节 印度伊朗人故乡的地名证据190

   第三节 印度伊朗人故乡的传统192

   第四节 艺术和神话193

   第五节 一些神话的表现方式201

  第十二章 葬俗204

  第十三章 印度伊朗人与其他语族人群的交往219

   第一节 印度伊朗人与芬兰乌戈尔人219

   第二节 印度伊朗人和希腊人225

  第十四章 第一部分小结226

 第二部分 中亚部落的迁徙及其文化

  第十五章 公元前4千纪至公元前3千纪的中亚文化231

  第十六章 印度雅利安人的迁徙与安德罗诺沃文化向南迁徙的第一阶段237

   第一节 迁徙问题237

   第二节 欧亚草原及周边地区的移民240

   第三节 安德罗诺沃人迁徙的第一阶段241

  第十七章 公元前2千纪中亚南部的农业部落245

  第十八章 游牧部落对中亚的占据250

   第一节 印度雅利安人首次向南迁徙250

   第二节 安德罗诺沃人迁徙的第二阶段255

  第十九章 畜牧部落在中亚的聚落258

   第一节 塔扎巴格亚布文化咸海沿岸变体259

   第二节 塔扎巴格亚布文化泽拉夫善河下游变体261

   第三节 泽拉夫善中部的遗址262

   第四节 塔什干绿洲263

   第五节 木椁墓文化263

   第六节 安德罗诺沃文化的费德罗沃类型遗址263

   第七节 吉尔吉斯斯坦的安德罗诺沃文化费德罗沃类型遗址264

   第八节 七河费尔干纳类型265

   第九节 天山东北部的遗址268

   第十节 费尔干纳南部地区的遗址270

   第十一节 费尔干纳谷地: 卡拉克库姆类型的晚期遗址271

  第二十章 安德罗诺沃文化与新疆及中亚人群的关系273

  第二十一章 青铜时代晚期的巴克特里亚北部地区290

   第一节 乌兹别克斯坦的巴克特里亚马尔吉亚纳文化综合体290

   第二节 巴克特里亚北部和塔吉克斯坦294

   第三节 塔吉克斯坦的巴克特里亚马尔吉亚纳文化综合体295

   第四节 贝希肯特瓦克什文化299

   第五节 塔吉克斯坦的安德罗诺沃文化302

   第六节 帕米尔地区的安德罗诺沃文化遗存309

   第七节 巴克特里亚南部的安德罗诺沃文化310

   第八节 蛮族占领时期的文化315

  第二十二章 环里海和土库曼斯坦地区316

 第三部分 印度伊朗人不同分支的起源

  第二十三章 印度伊朗人起源问题的研究现状323

  第二十四章 达尔德人和努里斯坦人的起源334

  第二十五章 印度雅利安人的起源350

   第一节 吠陀考古可行吗?352

   第二节 巴克特里亚马尔吉亚纳文化352

   第三节 安德罗诺沃文化355

   第四节 聚落和房子356

   第五节 陶器357

   第六节 金属器358

   第七节 印度地区的马与车359

   第八节 埋葬习俗370

   第九节 安德罗诺沃文化葬俗371

   第十节 俾路支斯坦地区的葬俗373

   第十一节 哈拉帕文明的葬俗373

   第十二节 印度西北部后哈拉帕文化的墓葬374

   第十三节 人类学和基因学资料376

 第四部分 伊朗人的起源

  第二十六章 伊朗人的起源381

   第一节 木椁墓文化的研究史381

   第二节 青铜时代末期的欧亚草原文化391

   第三节 西部伊朗人的起源400

   第四节 伊朗东部游牧民族的起源: 斯基泰人和萨卡人414

   第五节 人类学资料418

   第六节 斯基泰文化综合体的形成424

   第七节 中亚南部、阿富汗和俾路支斯坦东伊朗人的起源450

   第八节 中亚北部地区伊朗语人群农业文化的形成475

   第九节 楚斯特文化476

   第十节 布尔古留克文化480

   第十一节 查拉图斯特拉的年代问题487

 结语490

 后记498

 地图499

 插图524

 附录一 安德罗诺沃文化的年代643

  一、 确定年代的方法643

  二、 草原文化新的放射性碳测年数据644

  三、 与欧洲同时期遗存的联系645

  四、 与南亚地区同时期遗存的联系647

  五、 与中国同时期遗存的联系649

  六、 结论650

 附录二 碳十四年代651

 参考文献664

 中外文专有名词对照表825

 译后记851

(本文电子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部提供)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