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考古学概念的反思

发布时间:2022-01-12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

基本信息:

作者:焦天龙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2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21年12月

印次:1

ISBN:9787573201911

内容简介:

  随着当代中国考古学研究领域的跨国扩展和研究视野的国际化,如何在学科层面推动和创新考古学的概念和技术,是学界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当代中国考古学的概念和技术引自欧美,中国考古学与欧美考古学思路历程的互动,表明中国考古学是世界考古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最初地层学和类型学的引进,到后来文化概念的推广,以及最近兴起的聚落考古、经济考古、景观考古、性别考古以及大众考古,中国考古学在与欧美考古学互动的同时,也在探索本土化的道路。本书试图探索当代中国考古学所使用的这些概念的渊源和发展,并选择性地利用这些概念对中国考古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目录

序 1

壹 中国考古学与西方考古学的互动历程 1

 一、 引言 1

 二、 中国考古学的欧美渊源 5

 三、 当代欧美考古学的主要流派及其对当代中国考古学的影响 12

 四、 中国考古学与西方考古学的互动历程 18

贰 考古学文化概念的产生和演变 32

 一、 引言 32

 二、 无“文化”的西方考古学(19世纪早期至20世纪初) 33

 三、 “文化”概念的引用及其意义(1900至1920年代) 35

 四、 “文化”概念在欧洲考古学的发展和成熟(1920至1950年代) 39

 五、 欧美考古学界对“文化”概念的早期反思(1940年代末期至1970年代中期) 47

 六、 当代欧美考古学对文化概念的扬弃(1970年代后期至今) 52

 七、 文化概念与中国考古学 57

叁 聚落考古学的概念和方法变迁 61

 一、 引言 61

 二、 美国聚落考古学发展历程 62

 三、 聚落考古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74

 四、 海洋聚落考古的思考和实践 78

肆 经济考古学的概念和实践 91

 一、 引言 91

 二、 经济考古学产生的背景:经济学和经济人类学的影响 93

 三、 经济考古学早期的研究 98

 四、 当代经济考古学的产生和发展 101

 五、 贸易(trade)和交换(exchange)研究 103

 六、 世界系统理论(world system theory) 107

 七、 考古学的市场研究 110

 八、 经济考古学的现状与前景 113

 九、 “低水平食物生产”概念与中国史前经济研究 114

 十、 中国史前低水平食物生产的个案研究:河姆渡文化经济形态的再思考 117

伍 景观考古学的概念 126

 一、 引言 126

 二、 景观考古与环境考古的区别 126

 三、 欧美学者对景观考古的认识过程 128

 四、 景观考古学出现的学术背景 132

陆 人群移动概念与中国考古学 134

 一、 引言:欧美考古学中人群移动概念的变迁 134

 二、 人群移动与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变迁 138

 三、 人群移动与跨湖桥文化的渊源 142

柒 性别考古与中国考古学的实践 153

 一、 引言 153

 二、 欧美考古学的性别研究 154

 三、 中国考古学的性别研究 159

捌 考古学的新实用性:公众考古与文化遗产的困境 164

 一、 引言 164

 二、 有争议的过去:知识产权、社会正义与文化遗产 168

 三、 西方博物馆的新困境 174

 四、 公众考古与文化遗产的商业化 178

 五、 中国的思考和探索 179

注释 182

后记 194

 后记

 这本小册子既是我在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和哈佛大学求学的心得,也是我在夏威夷大学、厦门大学和山东大学讲学的总结。自跨入北京大学的门槛接受考古学的本科启蒙教育,到后来负笈至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我就一直被这门学科的理论概念和研究技术所吸引着。虽然近距离接触并发现古人所创造的物质文化曾让我多次激动过,但如何研究和解释这些发现才是考古学最吸引我的所在。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我断断续续地总结过对这些概念和技术问题的思考,也在自己主持的考古研究项目中做了一些探索,部分成果曾用中、英文发表过。蒙山东大学方辉、栾丰实和靳桂云教授邀请,曾两次集中给山东大学考古专业的研究生们介绍了这些内容,部分内容也在厦门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向考古专业的学生们介绍过。中国有“教学相长”的古训,我的体会是授课实际上是求学的延伸,所以这本小册子仍然是我学习道路上的一份作业。现发表出来,希望能博方家指教。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不是对考古学概念和技术的全面介绍和分析,而是有选择性地讨论了一些对中国考古学产生重大影响或值得学界深入探讨的概念。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当代中国考古学的概念和技术的源头在欧美。所以,探讨中国考古学的概念和技术,不能离开欧美考古学的发展历程。中国考古学是世界考古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不应该仅仅表现在考古发现的材料上,而更应该体现在原创的概念和技术上。随着当代中国考古学研究领域的跨国扩展和研究视野的国际化,如何在学科的层面推动考古学概念和技术的创新,是学界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本书之所以聚焦于此,正是希望能在这些方面抛砖引玉。

 感谢在求学阶段指导和启蒙过我的所有老师们,是他们的教育和鼓励让我一直思考和探索这些看起来很枯燥的问题。特别感谢恩师严文明先生、安志敏先生、张光直先生、Ofer Bar-Yosef先生,他们分别在我的母校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和哈佛大学激发了我对考古学理论和概念问题的兴趣,并鼓励和容忍我自由探索。我的学生们也在课上和课下与我进行对话,促使我不断修改很多想法。非常感谢方辉教授不吝赐序,以及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资助这本小书的出版。感谢上海古籍出版社吴长青和贾利民编辑的辛苦劳动。修改书稿之日,正值新冠病毒肆虐人间之时。虽可陋室探学,却无力悬壶济世。如自己的所思所探能有益于同道,并能对后学者有所启迪,则所愿足矣!

焦天龙

2021年1月21日于美国丹佛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最近新书

中国考古学概念的反思

发布时间:2022-01-12

基本信息:

作者:焦天龙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2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21年12月

印次:1

ISBN:9787573201911

内容简介:

  随着当代中国考古学研究领域的跨国扩展和研究视野的国际化,如何在学科层面推动和创新考古学的概念和技术,是学界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当代中国考古学的概念和技术引自欧美,中国考古学与欧美考古学思路历程的互动,表明中国考古学是世界考古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最初地层学和类型学的引进,到后来文化概念的推广,以及最近兴起的聚落考古、经济考古、景观考古、性别考古以及大众考古,中国考古学在与欧美考古学互动的同时,也在探索本土化的道路。本书试图探索当代中国考古学所使用的这些概念的渊源和发展,并选择性地利用这些概念对中国考古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目录

序 1

壹 中国考古学与西方考古学的互动历程 1

 一、 引言 1

 二、 中国考古学的欧美渊源 5

 三、 当代欧美考古学的主要流派及其对当代中国考古学的影响 12

 四、 中国考古学与西方考古学的互动历程 18

贰 考古学文化概念的产生和演变 32

 一、 引言 32

 二、 无“文化”的西方考古学(19世纪早期至20世纪初) 33

 三、 “文化”概念的引用及其意义(1900至1920年代) 35

 四、 “文化”概念在欧洲考古学的发展和成熟(1920至1950年代) 39

 五、 欧美考古学界对“文化”概念的早期反思(1940年代末期至1970年代中期) 47

 六、 当代欧美考古学对文化概念的扬弃(1970年代后期至今) 52

 七、 文化概念与中国考古学 57

叁 聚落考古学的概念和方法变迁 61

 一、 引言 61

 二、 美国聚落考古学发展历程 62

 三、 聚落考古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74

 四、 海洋聚落考古的思考和实践 78

肆 经济考古学的概念和实践 91

 一、 引言 91

 二、 经济考古学产生的背景:经济学和经济人类学的影响 93

 三、 经济考古学早期的研究 98

 四、 当代经济考古学的产生和发展 101

 五、 贸易(trade)和交换(exchange)研究 103

 六、 世界系统理论(world system theory) 107

 七、 考古学的市场研究 110

 八、 经济考古学的现状与前景 113

 九、 “低水平食物生产”概念与中国史前经济研究 114

 十、 中国史前低水平食物生产的个案研究:河姆渡文化经济形态的再思考 117

伍 景观考古学的概念 126

 一、 引言 126

 二、 景观考古与环境考古的区别 126

 三、 欧美学者对景观考古的认识过程 128

 四、 景观考古学出现的学术背景 132

陆 人群移动概念与中国考古学 134

 一、 引言:欧美考古学中人群移动概念的变迁 134

 二、 人群移动与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变迁 138

 三、 人群移动与跨湖桥文化的渊源 142

柒 性别考古与中国考古学的实践 153

 一、 引言 153

 二、 欧美考古学的性别研究 154

 三、 中国考古学的性别研究 159

捌 考古学的新实用性:公众考古与文化遗产的困境 164

 一、 引言 164

 二、 有争议的过去:知识产权、社会正义与文化遗产 168

 三、 西方博物馆的新困境 174

 四、 公众考古与文化遗产的商业化 178

 五、 中国的思考和探索 179

注释 182

后记 194

 后记

 这本小册子既是我在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和哈佛大学求学的心得,也是我在夏威夷大学、厦门大学和山东大学讲学的总结。自跨入北京大学的门槛接受考古学的本科启蒙教育,到后来负笈至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我就一直被这门学科的理论概念和研究技术所吸引着。虽然近距离接触并发现古人所创造的物质文化曾让我多次激动过,但如何研究和解释这些发现才是考古学最吸引我的所在。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我断断续续地总结过对这些概念和技术问题的思考,也在自己主持的考古研究项目中做了一些探索,部分成果曾用中、英文发表过。蒙山东大学方辉、栾丰实和靳桂云教授邀请,曾两次集中给山东大学考古专业的研究生们介绍了这些内容,部分内容也在厦门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向考古专业的学生们介绍过。中国有“教学相长”的古训,我的体会是授课实际上是求学的延伸,所以这本小册子仍然是我学习道路上的一份作业。现发表出来,希望能博方家指教。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不是对考古学概念和技术的全面介绍和分析,而是有选择性地讨论了一些对中国考古学产生重大影响或值得学界深入探讨的概念。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当代中国考古学的概念和技术的源头在欧美。所以,探讨中国考古学的概念和技术,不能离开欧美考古学的发展历程。中国考古学是世界考古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不应该仅仅表现在考古发现的材料上,而更应该体现在原创的概念和技术上。随着当代中国考古学研究领域的跨国扩展和研究视野的国际化,如何在学科的层面推动考古学概念和技术的创新,是学界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本书之所以聚焦于此,正是希望能在这些方面抛砖引玉。

 感谢在求学阶段指导和启蒙过我的所有老师们,是他们的教育和鼓励让我一直思考和探索这些看起来很枯燥的问题。特别感谢恩师严文明先生、安志敏先生、张光直先生、Ofer Bar-Yosef先生,他们分别在我的母校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和哈佛大学激发了我对考古学理论和概念问题的兴趣,并鼓励和容忍我自由探索。我的学生们也在课上和课下与我进行对话,促使我不断修改很多想法。非常感谢方辉教授不吝赐序,以及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资助这本小书的出版。感谢上海古籍出版社吴长青和贾利民编辑的辛苦劳动。修改书稿之日,正值新冠病毒肆虐人间之时。虽可陋室探学,却无力悬壶济世。如自己的所思所探能有益于同道,并能对后学者有所启迪,则所愿足矣!

焦天龙

2021年1月21日于美国丹佛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