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同位素视角下长三角地区先民生业模式与文明化进程

发布时间:2022-04-07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

基本信息:

作者:郭怡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9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21年9月

印次:1

ISBN:9787308217170

内容简介:

  本书以长三角地区(主要是浙江)新石器时代诸考古学文化出土生物遗存为研究对象,介绍多种稳定同位素方法在探讨先民生业模式、文化发展与文明演进中的研究成果。本书的特点是将环境、考古学文化、植物、动物、人、食物残留物融为一体,进而阐释生业模式与文化发展间的关系。

目录

1 绪论

2 考古时空框架与文化序列背景

 2.1 考古学文化序列

 2.2 环境背景分析

 2.3 植物考古分析

 2.4 动物考古分析

 2.5 体质人类学分析

 2.6 古DNA分析

 2.7 食物残留物分析

3 稳定同位素方法原理及回顾

 3.1 中国稳定同位素发展简史

 3.2 方法与原理

 3.3 存在问题

 3.4 拟解决方案

4 样品来源与遗址情况介绍

 4.1 跨湖桥遗址

 4.2 马家浜遗址

 4.3 田螺山遗址

 4.4 圩墩遗址

 4.5 江家山遗址

 4.6 庄桥坟遗址

5 测试分析与污染鉴别

 5.1 测试分析

 5.2 骨胶原污染鉴别

 5.3 羟磷灰石污染鉴别

6 植物遗存的稳定同位素分析

 6.1 植物遗存介绍

 6.2 实验方法

 6.3 测试结果

 6.4 数据分析

7 动物遗存的稳定同位素分析

 7.1 陆生野生动物

 7.2 海洋环境动物

 7.3 淡水湿地环境动物

 7.4 猪

 7.5 狗

 7.6 水牛

8 人骨的稳定同位素分析

 8.1 骨胶原碳、氨稳定同位素分析

 8.2 羟磷灰石碳、氧稳定同位素分析

 8.3 长三角地区先民食物结构和生业模式分析

9 稳定同位素视角下水稻利用水平的新探索

 9.1 研究方法

 9.2 数据分析

 9.3 小结

10 水稻利用与区域文化发展

 10.1 中国新石器时代先民生业模式发展趋势的同位素解读

 10.2 浙江地区先民生业模式与水稻利用水平的稳定同位素解读

 10.3 长三角地区先民生业模式与文明化进程

11 结论

12 展望

后记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最近新书

同位素视角下长三角地区先民生业模式与文明化进程

发布时间:2022-04-07

基本信息:

作者:郭怡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9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21年9月

印次:1

ISBN:9787308217170

内容简介:

  本书以长三角地区(主要是浙江)新石器时代诸考古学文化出土生物遗存为研究对象,介绍多种稳定同位素方法在探讨先民生业模式、文化发展与文明演进中的研究成果。本书的特点是将环境、考古学文化、植物、动物、人、食物残留物融为一体,进而阐释生业模式与文化发展间的关系。

目录

1 绪论

2 考古时空框架与文化序列背景

 2.1 考古学文化序列

 2.2 环境背景分析

 2.3 植物考古分析

 2.4 动物考古分析

 2.5 体质人类学分析

 2.6 古DNA分析

 2.7 食物残留物分析

3 稳定同位素方法原理及回顾

 3.1 中国稳定同位素发展简史

 3.2 方法与原理

 3.3 存在问题

 3.4 拟解决方案

4 样品来源与遗址情况介绍

 4.1 跨湖桥遗址

 4.2 马家浜遗址

 4.3 田螺山遗址

 4.4 圩墩遗址

 4.5 江家山遗址

 4.6 庄桥坟遗址

5 测试分析与污染鉴别

 5.1 测试分析

 5.2 骨胶原污染鉴别

 5.3 羟磷灰石污染鉴别

6 植物遗存的稳定同位素分析

 6.1 植物遗存介绍

 6.2 实验方法

 6.3 测试结果

 6.4 数据分析

7 动物遗存的稳定同位素分析

 7.1 陆生野生动物

 7.2 海洋环境动物

 7.3 淡水湿地环境动物

 7.4 猪

 7.5 狗

 7.6 水牛

8 人骨的稳定同位素分析

 8.1 骨胶原碳、氨稳定同位素分析

 8.2 羟磷灰石碳、氧稳定同位素分析

 8.3 长三角地区先民食物结构和生业模式分析

9 稳定同位素视角下水稻利用水平的新探索

 9.1 研究方法

 9.2 数据分析

 9.3 小结

10 水稻利用与区域文化发展

 10.1 中国新石器时代先民生业模式发展趋势的同位素解读

 10.2 浙江地区先民生业模式与水稻利用水平的稳定同位素解读

 10.3 长三角地区先民生业模式与文明化进程

11 结论

12 展望

后记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