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宋代至清代帝陵形制布局研究

发布时间:2022-04-12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

基本信息:

作者:孟凡人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1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21年11月

印次:1

ISBN:9787520393249

内容简介:

  本书首次尝试将宋代至清代帝陵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探讨,并将其置于秦汉以后帝陵整体之中进行比较研究,可以说是以前人一些单项或零星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进而对宋代至清代帝陵形制布局进行较全面的、较系统的综合研究。

目录

绪论 宋至清代帝陵考古学与帝陵形制布局研究(1)

 一 帝陵释义与帝陵考古学形制布局研究(1)

 二 宋辽金帝陵和明清帝陵简况(2)

 三 宋辽金帝陵和明清帝陵形制间的关系及其形制布局的类型(7)

 四 唐至明清诸帝陵形制布局的比较(8)

 五 明清帝陵形制布局是同一模式的两个类型(11)

 六 研究帝陵形制布局的要点、主要方面、方法和意义(12)

第一章 北宋帝陵(15)

 第一节 陵区概况(附陵区外相关遗址)(16)

  一 位置与地理环境(16)

  二 帝陵分区(17)

  三 陵园构成要素(21)

  四 陵邑、禅院和陪葬墓区(31)

  五 陵区外的相关遗迹(33)

 第二节 帝后陵各构成部位的形制和尺度(35)

  一 鹊台、乳台和神道(35)

  二 上宫宫城(42)

  三 陵台的形制结构和尺度(53)

  四 墓道和献殿(58)

  五 皇堂(64)

  六 下宫(73)

 第三节 北宋帝陵石雕(77)

  一 北宋帝陵石雕概况(77)

  二 北宋帝陵石象生的艺术特色(92)

  三 北宋帝陵石象生的型式与分期(99)

 第四节 阴阳堪舆对宋陵的主导作用(120)

  一 五音姓利(120)

  二 “昭穆贯鱼”葬法(123)

  三 据阴阳用吉尺(125)

 第五节 帝后陵随葬品、明器神煞与镇墓法(126)

  一 北宋帝后陵随葬品概况(126)

  二 明器神煞(128)

  三 镇墓法(129)

 第六节 北宋帝后陵的主要特点及其与前代帝陵的比较(131)

  一 北宋帝后陵的主要特点(131)

  二 北宋帝陵与前代帝陵的比较(132)

 结束语 北宋帝陵的发展阶段(146)

第二章 南宋帝陵攒宫(148)

 第一节 宝山攒宫概况与各帝陵攒宫的相对方位(148)

  一 概况(148)

  二 诸帝陵攒宫相对方位(151)

 第二节 《思陵录》所记永思陵攒宫的形制和结构(154)

  一 上宫(154)

  二 下宫(160)

 第三节 永思陵和诸陵平面形制与规模(163)

  一 攒宫建筑主要构成要素与下宫的方位(163)

  二 永思陵的平面形制与规模(164)

  三 永思陵以外诸帝陵攒宫的平面形制和规模(167)

 第四节 《宋会要辑稿》有关攒宫规制的记载(168)

  一 国音制约陵区选址与神穴定位(168)

  二 皇堂结构与掩攒仪式(169)

  三 随葬品(171)

 第五节 南宋和北宋帝陵形制布局的比较(171)

  一 南宋和北宋帝陵形制布局相异之处(171)

  二 南宋攒宫与北宋帝陵的营建理念和规制一脉相传(172)

第三章 辽代庆陵(176)  

第四章 金代帝陵(253)

第五章 明皇陵与明祖陵(286)

第六章 明孝陵(311)

第七章 明十三陵与显陵(357)

第八章 明长陵形制布局与其后诸陵局部形制的嬗变(396)

第九章 定陵玄宫(440)

第十章 清代陵寝(531)

附一 西夏陵(703)  

附二 明代藩王坟(772)  

征引主要书目(899)

后记(907)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最近新书

宋代至清代帝陵形制布局研究

发布时间:2022-04-12

基本信息:

作者:孟凡人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1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21年11月

印次:1

ISBN:9787520393249

内容简介:

  本书首次尝试将宋代至清代帝陵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探讨,并将其置于秦汉以后帝陵整体之中进行比较研究,可以说是以前人一些单项或零星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进而对宋代至清代帝陵形制布局进行较全面的、较系统的综合研究。

目录

绪论 宋至清代帝陵考古学与帝陵形制布局研究(1)

 一 帝陵释义与帝陵考古学形制布局研究(1)

 二 宋辽金帝陵和明清帝陵简况(2)

 三 宋辽金帝陵和明清帝陵形制间的关系及其形制布局的类型(7)

 四 唐至明清诸帝陵形制布局的比较(8)

 五 明清帝陵形制布局是同一模式的两个类型(11)

 六 研究帝陵形制布局的要点、主要方面、方法和意义(12)

第一章 北宋帝陵(15)

 第一节 陵区概况(附陵区外相关遗址)(16)

  一 位置与地理环境(16)

  二 帝陵分区(17)

  三 陵园构成要素(21)

  四 陵邑、禅院和陪葬墓区(31)

  五 陵区外的相关遗迹(33)

 第二节 帝后陵各构成部位的形制和尺度(35)

  一 鹊台、乳台和神道(35)

  二 上宫宫城(42)

  三 陵台的形制结构和尺度(53)

  四 墓道和献殿(58)

  五 皇堂(64)

  六 下宫(73)

 第三节 北宋帝陵石雕(77)

  一 北宋帝陵石雕概况(77)

  二 北宋帝陵石象生的艺术特色(92)

  三 北宋帝陵石象生的型式与分期(99)

 第四节 阴阳堪舆对宋陵的主导作用(120)

  一 五音姓利(120)

  二 “昭穆贯鱼”葬法(123)

  三 据阴阳用吉尺(125)

 第五节 帝后陵随葬品、明器神煞与镇墓法(126)

  一 北宋帝后陵随葬品概况(126)

  二 明器神煞(128)

  三 镇墓法(129)

 第六节 北宋帝后陵的主要特点及其与前代帝陵的比较(131)

  一 北宋帝后陵的主要特点(131)

  二 北宋帝陵与前代帝陵的比较(132)

 结束语 北宋帝陵的发展阶段(146)

第二章 南宋帝陵攒宫(148)

 第一节 宝山攒宫概况与各帝陵攒宫的相对方位(148)

  一 概况(148)

  二 诸帝陵攒宫相对方位(151)

 第二节 《思陵录》所记永思陵攒宫的形制和结构(154)

  一 上宫(154)

  二 下宫(160)

 第三节 永思陵和诸陵平面形制与规模(163)

  一 攒宫建筑主要构成要素与下宫的方位(163)

  二 永思陵的平面形制与规模(164)

  三 永思陵以外诸帝陵攒宫的平面形制和规模(167)

 第四节 《宋会要辑稿》有关攒宫规制的记载(168)

  一 国音制约陵区选址与神穴定位(168)

  二 皇堂结构与掩攒仪式(169)

  三 随葬品(171)

 第五节 南宋和北宋帝陵形制布局的比较(171)

  一 南宋和北宋帝陵形制布局相异之处(171)

  二 南宋攒宫与北宋帝陵的营建理念和规制一脉相传(172)

第三章 辽代庆陵(176)  

第四章 金代帝陵(253)

第五章 明皇陵与明祖陵(286)

第六章 明孝陵(311)

第七章 明十三陵与显陵(357)

第八章 明长陵形制布局与其后诸陵局部形制的嬗变(396)

第九章 定陵玄宫(440)

第十章 清代陵寝(531)

附一 西夏陵(703)  

附二 明代藩王坟(772)  

征引主要书目(899)

后记(907)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